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進行專題講座——歡迎來到...

2021-01-14 中國經濟網

  與會科學家認真聽取潘建偉院士發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沈慧 攝

 

  圖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合成照片)。

  繼對撞機、引力波之後,又一個「高冷」物理名詞——量子,近年來逐漸從幕後走向了臺前。在科學家們眼中,這一撲朔迷離的量子究竟是何方神聖?它有哪些神奇絕技,又有何用

  在近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帶來了一場有關量子的精彩介紹。

  神奇的量子

  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由於具有相干疊加特性,可以產生「量子糾纏」,因而與相對論一起,帶來了第二次科學革命

  一旦確定了初始狀態,根據力學方程,所有粒子未來的運動狀態都是可以精確預言的——這是基於牛頓力學得出的結論。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再往下思考,一切事件(比如今天的會議)都是在宇宙大爆炸時就已經確定好的嗎?個人的努力還有意義嗎?但人顯然是有自由意志的。」潘建偉引用霍金的一句話:即使是相信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人,在過馬路時也會左右看。

  「所以,儘管我們對牛頓力學非常滿意,但對其中蘊含著的決定論,仍持有異議。」潘建偉說。

  上世紀初,歸功於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等眾多傑出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又一扇科學之門徐徐打開。到底是什麼改變了牛頓力學的基本觀念?其中一個就是量子力學。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所有人們所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都是量子的一種表現形態。

  根據經典物理學,一個客體的狀態(用0和1表示)就像最簡單的二進位開和關,只能處於開或者關中的某一個狀態,即要麼是0要麼是1,這就好比一隻貓,要麼是生要麼是死,不能同時「又生又死」。但這一理論並不適用於量子世界。「比如在量子世界,一個氫原子的狀態,可以是激發態和基態的相干疊加,可以0和1狀態同時共存。」潘建偉舉例。

  這種所謂的量子相干疊加正是量子世界與經典世界的根本區別,由此有了量子力學不確定原理:量子體系中一般情況下一個物理量的值並不能預先確定,而是依賴於採取何種測量基,進一步,對處於量子糾纏的兩個粒子,對其中一個粒子的測量結果會瞬間確定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不論它們相距多麼遙遠。這就是「量子糾纏」,愛因斯坦稱這個現象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潘建偉打了個比方:一個代表團從北京到法蘭克福去訪問,如果在飛行途中睡著了,不知道是途經莫斯科還是新加坡,到北京時,他們會覺得「又冷又熱」,感覺好像同時穿越了兩條路線。但如果飛行途中一直睜著眼睛去看,或者有儀器測量,那麼檢測到的狀態是飛機只會處於一條航線上,代表團抵達北京時要麼感覺冷,要麼感覺熱。

  「疊加原理認為,一個量子客體可以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測量之前,連上帝都不知道,觀測者的行為還可以影響體系的演化。這種顛覆性的認知和相對論一起,帶來了第二次科學革命,進而催生了新的產業變革。」潘建偉說。

  安全的通信

  利用量子相干疊加原理所產生的量子保密通信,成功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的內在安全隱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信息安全傳輸問題

  從春秋時期的虎符到古希臘的加密棒,以及羅馬帝國凱撒大帝發明的字符移動加密術,再到二戰時出現的複雜密碼……人類追求信息安全的腳步從未停止。

  為確保被授權的用戶身份不被竊取,可以用加密算法進行身份認證;為保證傳輸過程中信息不被竊聽,可以進行傳輸加密;為保證傳輸內容不被篡改,可以用加密算法進行數字認證。某種意義上,現在的信息安全是建立在加密算法或者加密技術的基礎之上。

  「然而,經典加密算法依賴於計算的複雜度,如果計算能力足夠強大,原則上都會被破解。人們早就懷疑『以人類的才智無法構造人類自身不可破解的密碼』,這是目前經典加密算法面臨的困境。」潘建偉說。

  幸運的是,量子力學的發展已經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好了準備。量子疊加的「分身術」,具有一個最為直接的應用——就是廣受關注的量子保密通信。

  潘建偉說,科學家們可以利用單光子來傳輸密鑰。如果有竊聽者想截取單光子,測量其狀態並發送,那麼,單光子就會從原有狀態「0+1」變成0或者1,通信中就會引入擾動並會被使用者察覺。當然,經典光通信中還有一種竊聽方法——截獲一部分光,讓其餘部分繼續傳送,僅對截獲到的部分進行狀態測量獲取密鑰信息。但是,由於單光子不可分割,竊聽者不可能如同在經典光通信中那樣,把信號分成一模一樣的兩半,竊聽也由此失敗。

  「量子通信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因為其安全性不依賴於計算複雜度,這是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一種通信方式,一旦存在竊聽必然被發現。」潘建偉稱。

  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複製性從原理上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再結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法,就可以實現信息的不可破解,從而確保了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認證等技術手段的無條件安全。

  不過,要在現實條件下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並非聽起來那麼簡單。量子信號因為不能被複製,所以不能被放大,信號會隨著傳輸距離的拉長,變得越來越弱。比如,長度為1200公裡的商用光纖中,即使有每秒百億發射率的理想單光子源和完美的探測器,也需要數百萬年才能傳送一個量子比特。這樣的傳輸速率顯然不適於遠距離傳輸。

  怎麼辦?目前國際上公認有兩種可行的途徑:一種是利用中繼器進行分段傳輸,另一種是利用衛星中轉進行自由空間單光子傳輸,實現數千公裡甚至是全球化的量子通信。

  2016年,隨著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實現信息「絕對安全」的夢想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去年,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速率達到1kbps,比同距離光纖提高20個數量級;現在,每秒鐘可以穩定分發十萬個密鑰甚至幾十萬個密鑰。」潘建偉說。

  可期的未來

  潘建偉表示,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一定會帶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

  量子通信不是唯一應用。

  大數據時代,人類對計算能力的需求與日俱增。然而,目前人類擁有的計算能力還相當有限。例如,集全世界計算能力的總和都無法在一年內完成對280個數據的窮舉搜索。與此同時,隨著電晶體的尺寸逐步接近納米級,電晶體的電路原理將不再適用。而通過超大規模處理器集成的超級計算機由於能耗驚人,也面臨著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難題。以AlphaGo為例,下一盤圍棋需要消耗10噸煤產生的電量。

  「利用量子相干疊加原理,可以構造具有強大並行計算和模擬能力的量子計算機。」潘建偉說,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隨可操縱的粒子數呈指數增長,一臺操縱100個粒子的量子計算機,對特定問題的處理能力可達到目前全世界計算能力總和的100萬倍。利用萬億次經典計算機分解三百位大數大約需要15萬年,這正是目前廣泛使用的RSA公鑰密碼體系安全性的基石——現有計算能力無法在短時間內破解密碼,然而利用同樣工作頻率的量子計算機則只要一秒鐘。由此可見,一旦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對現有密碼體系的衝擊將是崩潰性的。不過,量子力學在提供了破解密碼「最鋒利的矛」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信息安全「最牢固的盾」——量子通信的安全性與計算能力無關,即使在量子計算機時代,照樣可以保障信息的無條件安全。

  當然,量子計算機造出來還需時日。「屆時,量子計算可為人工智慧、密碼分析、氣象預報、石油勘探、基因分析、藥物設計等所需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解決方案,並可揭示量子相變、高溫超導、量子霍爾效應等複雜物理機制。」潘建偉表示。

  不僅如此,利用高精度的量子信息處理技術,還可對時間、位置、重力等物理信息實現超越經典技術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大幅度提升衛星導航、雷射制導、水下定位、醫學檢測和引力波探測等的準確性和精度。例如,利用目前最好的傳統自主導航技術,水下航行100天後,定位誤差達數十公裡,需要定期上浮使用衛星修正;而利用原子幹涉重力儀等高精度量子自主導航系統,水下定位航行能力可大幅提升,不需衛星修正就可實現長期自主導航。

  「第一次量子革命已經在20世紀對我們的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預期,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也一定會帶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潘建偉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沈慧)

(責任編輯:單曉冰)

相關焦點

  • 金華70後院士潘建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日,金華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獲得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獲獎者。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也是目前金華最年輕的一位兩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時才41歲。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1993年10月19日,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中國科學院學部進行增選工作,於11月選舉出59名院士。  1994年6月3日召開了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士大會,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了全體院士,江澤民同志作了重要講話。會議修訂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選舉產生了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4名。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_數學物理學部_155人
    顯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生存是根本,進而過上好日子」,這是絕對真理。清末以來,我們被人欺負,老百姓過著悲慘日子,直到最近才基本解決了生存,開始要往過好日子發展,我們走到這一步真的不容易啊,誰也不允許破壞我們的美好未來,所以必須有力量,所以必須掌握知識。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此次論壇通過線下、線上同步直播的模式向社會公眾進行科學傳播。在提問環節,潘建偉與現場及線上觀眾做了精彩的互動。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領域的研究,在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有較大影響力。
  •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2018-05-30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潘建偉院士:被總理請上講臺的70後—新聞—科學網
    剛剛過去的22日,這位70後中科院院士成為了總理的「座上賓」,和另外三位院士一起,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為總理以及國務院有關領導作了一場科學講座。 講座圍繞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總體態勢以及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和基因編輯等進行。 聽完後,總理感慨:「現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在政策制定中靈活運用。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我們今年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
    張俐娜院士近十年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863、國際合作等項目10多項,總經費約1300萬元。基礎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410餘篇,其中370篇發表在國際SCI源刊;主編專著3部;獲準專利62項;獲省級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獲國際上纖維素與可再生資源材料領域的最高獎——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Anselme Payen)獎。
  • 「院士進光明」講座開班
    【深圳商報訊】(記者 鄧紅麗)1月12日,光明區在公共服務平臺一樓會堂舉行「院士進光明」系列講座(第一期)暨開班式。活動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專家人才聯合會會長、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孟建民作專題輔導,為光明區正在開展的年輕幹部「三二一」工程持續升溫助力。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知名科學家/兩院院士扶貧扶志行動」啟動
    2018年6月28日下午,「知名科學家/兩院院士扶貧扶志行動」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第一中學啟動。中國科學院匡廷雲院士、中國工程院金湧院士等知名科學家和著名書法家龐中華老師等知名人士走進張北縣,給孩子們帶去關心和幫助。
  • 20餘位兩院院士參會 2020長沙新材料展11月上旬舉行
    華聲在線10月12日訊 今天,中國先進材料產業創新與發展大會暨2020長沙新材料產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在長沙召開。三湘都市報記者從會上獲悉,博覽會將於11月6日至8日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將有20餘位兩院院士參會,600餘家新材料企業參展。
  • 兩院院士四川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光燦:四川可提前布局量子計算產業
    9月18日,兩院院士四川行電子信息專題對接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對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出了這樣建議。郭光燦介紹,目前量子計算在技術上得到了新突破。他認為,四川尤其成都有優秀的信息產業基礎,尤其在電子器件產業配套上,已發展得較為成熟。「我們能不能提前介入到量子計算機的配套開發上去,為量子計算做系統,做軟體,打造相應的產業鏈和生態鏈?」目前,電子科技大學等在川高校,已經著手布局量子計算相關研發平臺。「這些四川平臺,已在量子網絡和傳感技術等領域走在了前面。我們能不能給予他們適當支持?
  • 兩院院士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在小編上大學時,就聽說過院士的厲害,一個院士對學校的重要程度高的無法想像,小編是無法接觸到的,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大學高校有著很多的院士。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中國的院士到底是什麼吧。目前我國院士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中科院院士,另一種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工程院院士其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提供決策諮詢,致力於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 憑什麼最年輕的兩院院士均來自合肥的中科大?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最高榮譽稱號,也是代表中國高校最頂尖師資和最卓越校友的群體。在最新的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更是一騎絕塵,兩院院士新增選本科校友10人,全國第一,尤其是新增選科學院院士本科畢業於中科大的佔比高達14%!再結合第四輪學科評估數據回顧,在過去四年中高校新當選院士排名中,中科大增選6位教師校友,位列全國第三,可見不僅是院士校友等畢業生質量硬核,師資院士數量也相當可觀,高層次人才在中科大教師隊伍中也佔比近40%。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十年實現有量子通訊保障的網際網路
    2016年8月16日下午1時40分,我國發射了世界上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同時,我國京滬幹線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絡也正在建設。你可能也關心我國量子通信和量子技術的發展,2016年11月17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大數據論壇上,「墨子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分享了相關進展。
  • 兩院院士在宜賓|快來看看!這幾位院士與宜賓的不解情緣
    9月17日至20日,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活動期間,圍繞宜賓經濟社會發展,兩院院士「走近宜賓」城市發展專題會舉行,13名兩院院士為宜賓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問診;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與宜賓籤署合作項目;劉寶珺、張俐娜、魏復盛等院士更是深入宜賓高校、企業開展調研座談。
  •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2020-11-24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運中心邀請中國工程院俞夢孫院士作專題講座
    冬運中心邀請中國工程院俞夢孫院士作專題講座 2020-05-13 0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  2016年5月30日,我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 列日大學走出的中國兩院院士
    EEAC在軟體集成商及用戶數量上,均處國際主導地位。他設計的電網停電防禦體系(WARMAP)的防禦範圍覆蓋了中國4/5的電網,為中國電力安全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錢令希在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1998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60年代初,他承擔了核潛艇殼體的強度、開孔和穩定問題的研究,出色完成任務,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