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發表新冠病毒最新進展、實現50千米的量子糾纏

2020-12-02 騰訊網

一周科技精選

NEWS

(2.10~2.16)

為你精選科技「新鮮事」

每周都有你不知道的內容

一周焦點

《柳葉刀》:

9名新冠肺炎孕婦的臨床特徵回顧分析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疫情的爆發,孕婦產婦的病毒感染防控和母親會不會直接將病毒傳播給胎兒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尤其在之前一則報導中,一名嬰兒在出生後36個小時被確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更是讓新冠病毒的母嬰垂直傳播風險成為大眾關切的焦點之一。

近日在《柳葉刀》雜誌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研究團隊發表了對9名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 pneumonia)的孕婦的研究。研究數據顯示,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懷孕後期婦女沒有在子宮內感染胎兒。藥明康德內容團隊並對這項研究的內容做了解讀。

研究人員同時對日前一名嬰兒在出生後 36 小時確診被 SARS-CoV-2 感染的報導提出了看法。研究人員表示這例嬰兒的咽拭子樣本在出生後 30 小時被收集,因此不能提供直接證據支持子宮內感染。而且,羊水、臍帶血、或胎盤等組織並沒有接受檢測來驗證新冠病毒的感染是由於子宮內感染。因此,作者表明無法判定這例新冠病毒感染是否是由於子宮內傳播導致。

前延點評:前方戰事吃緊,還遠遠沒到歡慶勝利的時候,但對於準媽媽們看到這樣的結果,至少能鬆一口氣吧?不過這一病例表明我們應該加倍小心,防止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傳染新生兒。安心,穩住,我們能贏!

臨床醫學

迄今為止最大規模

新冠肺炎患者(含疑似)臨床數據分析

2月11日,一個中外合作團隊在medRxiv網站上發表預印本論文《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暴發的傳染病學和臨床特徵》(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China),對截至2020年1月26日國內報告的所有8866個病例進行分析,包括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這是目前為止關於新冠肺炎規模最大的一次研究,對風險人群特徵、疾病流行趨勢、病死率和傳染性等方面進行了新的評估。

最新研究認為新冠肺炎病死率為3.06%,遠低於SARS,但傳染性與SARS相當,基本傳染數R0達到3.77,遠高於先前同類研究的計算結果。 由於研究並未將26日之後的病例納入分析,研究團隊認為分析中仍有一些數據可能被低估,並且可能錯過了一些疾病流行過程中隨時間變化的特徵。

前延總結:隨著疫情的發展,相關數據還可能出現波動。同時,在症狀發展為嚴重肺炎之前及早發現老年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對於治療與防控十分重要。

medRxiv是一個免費的醫學類預印本服務平臺,用於分享完整但未發表的手稿(預印本),這些預印本不應被用來指導臨床實踐。medRxiv由美國冷泉港、BMJ和耶魯大學聯合運營,旨在提高科學發現的開放性和可訪問性。

行星科學

系外行星特徵衛星公布首組照片

日前,歐空局公布了CHEOPS拍攝的第一組照片。科學家表示,這組照片的效果甚至超出預期——雖然圖片上的圖像看似模糊,但這正是科學家追求的效果。

據了解,系外行星特徵衛星(CHEOPS)是一顆由歐空局設計打造的系外行星搜索衛星,於去年12月發射升空。此後,CHEOPS將繼續探索「從超級地球到海王星大小範圍內的行星」,其數據可供天文學家分析系外行星的密度和半徑、確定它們是否有大氣,用以確定是否有可能維持生命的類地行星。

前延點評:了解遙遠星球的知識,可幫助天文學家繪製更清晰的宇宙圖景,同時揭示我們所在太陽系的過去與未來。我們也期待CHEOPS 的發現帶來更多巨大的驚喜

細胞科學

恐龍曾患有與人類相同的疾病

近日,發表於《科學報告》的一項研究首次在化石中發現了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LCH)。

古生物學家在研究一具白堊紀的鴨嘴龍化石時,在兩節尾椎骨中發現了巨大的孔洞,其形態很像現代人類疾病LCH導致的腫瘤。隨後,藉助高解析度顯微CT掃描技術,他們重建了腫瘤及周圍血管的3維圖像,確診這頭恐龍的確患有LCH,這說明該病至少從白堊紀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前延科普:LCH是一種溶骨性腫瘤樣疾病,主要存在於人類中,但也曾發現於老虎和樹鼩。

量子物理

潘建偉團隊實現相距50千米的量子糾纏

在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團隊實現了兩個相距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的糾纏。他們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製備糾纏原子和光子,並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於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後在兩個由50千米長光纖連接的節點之間實現了糾纏。

前延補充:量子通信需要傳輸糾纏粒子,此前,糾纏光子通過「墨子號」衛星實現了上千千米的傳輸,但由衛星傳輸中光子損耗嚴重,限制了光子分發的成功率;這項突破為實現多節點、遠距離糾纏鋪平了道路。

中國領先科技屢創新高,向潘教授致敬!

科學名人

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日前,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共有87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當選。

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授予工程師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其目的是表彰那些對「工程研究、實踐或教育,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對工程文獻的重大貢獻」和「開拓新的和發展中的技術領域,在傳統工程領域取得重大進步,或開發/實施工程教育的創新方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今年入選的共有6名華人院士,和一名中國籍的國際院士。其中,著名人工智慧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前延點評:國家的強大離不開科研人員,如何留住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同時讓我們也恭喜這些華人精英們。希望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取得更多的科學發明和創造,為人類做出彪炳史冊的偉大貢獻。

科技企業

小米10線上發布會:一億像素拍攝地球

「等疫情結束,我要去武漢大學看櫻花,還要吃一碗熱騰騰的熱乾麵。」2月13日下午,隔著屏幕,戴著口罩的雷軍對著億萬線上的觀眾,動情地說道。

2月13日,小米純線上發布會正式發布年度旗艦小米10系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1月3 日,通過長徵四號乙火箭發射的天儀研究院TY-15 星,小米10 Pro進入太空,拍了一組回望地球的照片,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張用手機相機拍攝的「一億像素地球照片」。

據悉,在核心參數上,小米10是首批搭載驍龍865晶片的手機之一,輔以X55基帶實現雙卡雙模全網通。前置2000萬像素,後置一億主攝+1300萬超廣角+景深+微距四攝。

價格方面,小米10從3999元到4699元,而小米10 Pro更是提升到4999元到5999元區間,直接殺入了主要競品最核心的高端價格帶。雷軍在發布會上表示,小米10的目標就是打破價格的束縛,不惜代價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全力衝擊高端市場。

前延點評:雷軍戴著口罩,進行純線上的小米發布會!此情此景,難得一見,估計也將成為手機行業的一段佳話。

網友表示:你咋不上天?小米:已經上天了!

科技軼聞

如何泡一杯完美的咖啡?

愛喝咖啡的朋友們,是否都有過這樣一個疑問:為何在家裡煮的咖啡和在咖啡館買的味道如此不同?有時,同一家店的咖啡可能在一周之內味道也會變好幾次?你或許會猜,是不是因為咖啡師改變了咖啡的配方?但在一篇最近發表於《物質》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這種變化源自於衝泡方法中所存在的一種內在不一致性。

近日,研究人員通過模型發現,若想做出美味的咖啡,咖啡師要做的是減少咖啡粉的用量,並且把咖啡研磨得稍微粗一點。這樣就能實現可重複性高、萃取率高的咖啡衝泡。

另外研究人員根據數學理論揭示,減少咖啡的重量意味著水在流過更淺的咖啡粉餅時會流動得更快。被研磨得更粗的咖啡粉會造成一個相對更易滲透的咖啡粉餅,從而使得水流和萃取都變得均勻且可預測。這樣一來,就可以在每一次都製造出味道相同的濃縮咖啡。

這對咖啡愛好者來說無疑也是一個好消息。近年來有研究表明,由於氣候變化,60%的野生咖啡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因此這一發現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

前延總結:所以,最終減少咖啡的用量不僅能製造出更好更美味的濃縮咖啡,而且也有益於我們的環境。

---------------------------

本周名言:

如果我們過於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

——卡爾·波普爾

聲明:資訊及圖片來源 綜合各大網絡及新聞資訊網站,內容僅作分享,如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國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讓由50千米光纖相連的兩個量子存儲器實現糾纏,不僅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也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可以保持一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兩個粒子的狀態密切相關,只要測定其中一個粒子,就能獲知另一個粒子在此刻的狀態。
  • 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讓由50千米光纖相連的兩個量子存儲器實現糾纏,不僅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也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可以保持一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兩個粒子的狀態密切相關,只要測定其中一個粒子,就能獲知另一個粒子在此刻的狀態。
  • 如何讓相距50千米的兩團原子,產生量子糾纏
    現有的量子糾纏方案,應用場景有限科學家不是說對量子糾纏的原理不滿意,而是覺得現有的遠距離量子糾纏方案,可應用的範圍不夠大。現有的遠距離量子糾纏都是用光子實現的。光子這玩意兒大家都知道,只能以光速運動,永遠也不可能停下來。
  • 《柳葉刀》子刊發表中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進展
    新華社倫敦11月17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團隊17日在英國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開展的Ⅰ/Ⅱ期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一候選疫苗安全並能在健康志願者身上誘導產生免疫應答。
  • 《柳葉刀》子刊發表中國新冠疫苗克爾來福臨床試驗進展
    新華社倫敦11月17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團隊17日在英國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開展的Ⅰ/Ⅱ期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一候選疫苗安全並能在健康志願者身上誘導產生免疫應答。
  • 量子計算新進展:中國學者實現2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
    新華社杭州8月9日電(記者 朱涵)由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組成的聯合團隊開發出一款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這一量子計算新進展於8月9日發表於《科學》雜誌。
  • 科學家在50公裡光纖上實現了光-物質量子糾纏
    神秘的量子力學,有朝一日會成為更快、更安全的網際網路的一部分。 來自因斯布魯克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剛剛設法將一對糾纏態的光-物質量子,發送到了一條 50 公裡(31 英裡)的光纖上。 據悉,量子糾纏的現象,特指一對粒子可在超遠距離內維持糾纏態。
  • 新紀錄!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量子網際網路要來了?
    新紀錄!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量子網際網路要來了?因斯布魯克的實驗物理學家本·蘭寧(Ben Lanyon)正在研究未來量子網際網路的這些重要交叉點。近日,他在因斯布魯克大學實驗物理系和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研究所的團隊已經創造了物質和光之間量子糾纏轉移的新紀錄。他們首次用光纜將量子糾纏傳輸了50公裡,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本•蘭寧表示,這是可以開始建設城際量子網絡的實際距離。
  • 《柳葉刀》子刊發表中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進展
    新華社倫敦11月17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團隊17日在英國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開展的Ⅰ/Ⅱ期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一候選疫苗安全並能在健康志願者身上誘導產生免疫應答。
  • 清華大學突破量子糾纏接口新紀錄,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量子糾纏
    新智元推薦 來源: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學院【新智元導讀】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25相比於先前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組保持的4個量子接口之間糾纏的世界紀錄,糾纏的量子接口數目提高了約6倍。該成果4月20日發表於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
  • 量子通信再獲進展 實現量子糾纏長距離分發(附股)
    (原標題:量子通信研究再獲進展 實現量子糾纏長距離分發)
  • ...冠康復者血液有強效抗體,稀釋血漿逆轉小鼠組織衰老,墨子號量子...
    SARS窄 穿山甲概率低來自中國的最新研究以受體為切入口,發現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範圍比SARS窄。新冠康復患者血液中發現強效抗體 可提供類似疫苗保護斯克裡普斯研究所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COVID-19康復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抗體,經過在動物和人類細胞培養物中進行測試,這種抗體能對引起該病的冠狀病毒SARS-CoV-2提供強有力的保護。這項最新研究於6月1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英國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聲明,支持中國抗擊新冠...
    文 / 十門2020-02-19 20:11:24來源:FX168 【英國《柳葉刀》雜誌發表聲明 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當地時間2月19日,英國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聲明,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中的科研、公共衛生及醫務工作者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包小輝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製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再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於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後在兩個由 50 公裡長光纖連接的節點之間實現了糾纏。
  • 新冠病毒露出破綻、「時間晶體」相互作用、華為發布5G時代十大...
    《柳葉刀》重磅:新冠病毒露出破綻!半數健康群體已有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以及全球出現首例康復後再感染患者(生物醫學)2.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探臻科技評論」顧問委員會委員)獲聘國務院參事01《柳葉刀》重磅:新冠病毒露出破綻!全球出現首例康復後再感染患者。
  • 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柳葉刀》還中國清白!新冠病毒或最早起源於印度,源頭就在恆河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在全球肆虐了大半年的時間,外界都十分關心新冠病毒的起源地,最近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專門為此發表了一篇論文,該研究團隊通過分析世界各國傳播病毒基因組序列中的毒株,發現印度和孟加拉國的毒株多樣性最高,這表明新冠病毒在該地區的存在時間最長,由此他們認為
  • 中奧研究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然而要實現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人們廣泛採用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能很好地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問題。
  • 【前沿技術】光纖中超過50千米的量子糾纏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 受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資助,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光纖中實現了50km以上的離子與光子糾纏。
  • 新冠病毒起源於印度?《柳葉刀》發現新線索
    終於還中國一個清白自從疫情在全球爆發以後,有關於新冠病毒出現時間就被不斷地向前推,然而始終沒有一個相當權威跟嚴謹的完整論文在證明相關的事情,近段時間以來也有著許多相關的醫院專家給出了自己的推斷,都表示中國不是新冠肺炎病毒最開始出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