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錄!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量子網際網路要來了?

2021-01-16 前瞻網
新紀錄!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量子網際網路要來了?
 Winnie Lee • 2019-09-03 16:40:17 來源:前瞻網 E2303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從1989年3月12日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簡稱Web)誕生之日算起,已經過了30多年。從古老的電話線撥號上網到今時今日的光纖上網,經典網際網路的速度和流量已經提升了數百倍之多。

但比起未來的量子網絡,這種飛躍不值一提——量子通信的傳輸效率將比5G的光纖信道高出上億乃至萬億倍。

量子網絡是一個美好的前景:1秒內下載億萬部高清電影,不易被破譯竊聽,可以保證通信安全保密……

然而,由於量子信息無法複製,因此人們不可能通過經典網絡發送這些信息。量子信息必須由量子粒子傳輸,為此,量子通信將需要特殊的量子接口。

因斯布魯克的實驗物理學家本·蘭寧(Ben Lanyon)正在研究未來量子網際網路的這些重要交叉點。近日,他在因斯布魯克大學實驗物理系和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研究所的團隊已經創造了物質和光之間量子糾纏轉移的新紀錄。

他們首次用光纜將量子糾纏傳輸了50公裡,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本•蘭寧表示,這是可以開始建設城際量子網絡的實際距離。

蘭寧團隊還表示,他們的方法有望使相距100公裡甚至更遠的離子發生糾纏。

有了100公裡的節點間距,人們就可望在未來幾年內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城際光—物質量子網絡。

關於量子網絡的進展不止這些。2016年8月16日,我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實現了千公裡級別的量子通訊。

2017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陳騰雲等人,清華大學王向斌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首次報導了404公裡光纖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記錄。

2018年,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研究團隊宣布其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

除了科學家,不少科技巨頭公司也正在研發量子計算機。2017年5 月 ,IBM 的科學家首次將該公司的量子計算機接入雲端服務向大眾公開;2019年1月,IBM推出首款商用的量子計算機,可操縱20個量子比特。而2018年3 月份Google 推出的量子計算機可操縱 72 個量子比特。

IBM表示,量子計算機的發展也將遵循摩爾定律。他們認為,IBM將在2020年實現量子霸權。

量子網際網路的未來發展,或許將以比我們想像的快得多的速度「跑步前進」。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奧地利科學家創造了物質和光之間量子糾纏傳輸距離的新紀錄——首次用光纜將量子糾纏傳輸了50公裡,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可用於構建實用的城際量子網際網路。        量子網際網路有望提供絕對防竊聽的通信和強大的分布式傳感器網絡。
  • 科學家在50公裡光纖上實現了光-物質量子糾纏
    神秘的量子力學,有朝一日會成為更快、更安全的網際網路的一部分。 來自因斯布魯克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剛剛設法將一對糾纏態的光-物質量子,發送到了一條 50 公裡(31 英裡)的光纖上。 據悉,量子糾纏的現象,特指一對粒子可在超遠距離內維持糾纏態。
  •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
    光—物質量子糾纏實現50公裡光纖傳輸,比以前的數字高出兩個數量級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9-03 09:24:46
  • 量子網際網路,量子糾纏實現發送超過50公裡的光纖!
    量子網際網路為新科學技術提供絕對的防竊聽通信和強大的分布式傳感器網絡。然而,由於量子信息無法複製,因此不可能通過經典網絡發送此信息。量子信息必須通過量子粒子傳輸,為此需要特殊的接口。因斯布魯克的實驗物理學家本·蘭揚,他的研究在2015年獲得了奧地利啟動獎,正在研究未來量子網際網路的這些重要交叉點。現在研究團隊,已經創造了物質和光之間量子糾纏轉移的記錄。
  • 我國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其中之一,便是減少光纖中的信號損耗,以提升傳輸距離。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讓由50千米光纖相連的兩個量子存儲器實現糾纏,不僅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也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 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來源:環球科學研究團隊通過中科大校園與合肥軟體園之間的光纖,實現了遠距離的量子糾纏。近些年來,量子通信因其無與倫比的安全性備受關注,但在技術層面,遠距離的傳輸卻面臨大量挑戰。其中之一,便是減少光纖中的信號損耗,以提升傳輸距離。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包小輝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製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再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於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後在兩個由 50 公裡長光纖連接的節點之間實現了糾纏。研究結果表明,與糾纏光子相比,多節點之間的原子–光子糾纏可能更適合量子糾纏的遠距離傳輸。本項研究演示了兩個相距 50 公裡的量子存儲器的糾纏,這一距離足以連接兩座城市,並比之前報導的距離要遠得多,或為實現多節點、遠距離糾纏鋪平了道路,有助於量子網際網路的開發。
  • 科學家已經實現44公裡距離的量子傳輸,量子網際網路可能即將到來
    #量子通信#科學家們正在逐步接近實現超安全,超快速量子網際網路的可能性:他們現在已經能夠在44公裡(27英裡)的總距離上「傳送」高保真量子信息。當要建立一個真正的,有效的量子網際網路時,數據保真度和傳輸距離都至關重要,而在這兩個領域中取得進展對於建立下一代通信網絡的人們來說都是值得慶祝的。
  • 量子網際網路背後的科學
    當現代網際網路以經典計算機(現在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揚聲器和恆溫器的類別)之間的比特流進行流量傳輸時,量子網際網路將攜帶根本不同的信息單元,即量子比特或者量子位大自然中最簡單的實例—或0的問題。計算機晶片通過停止一些電流而讓其他電流流動來處理信息。硬碟驅動器通過將磁鐵鎖定在向上或向下位置來存儲文檔。
  • 量子糾纏——促生量子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魔幻技術
    在量子力學理論中,當若干個粒子相互作用時,各粒子的特性會綜合為整體性質,無法單個描述,只能表述整體性質,因此稱為量子糾纏現象。物理學家們已經利用量子糾纏技術成功實現了數十公裡距離的量子信息傳遞,這為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的發展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 中國物理學家成功實現相距50公裡光纖的存儲器間的量子糾纏
    中國一個科學家小組將量子存儲器連接在50公裡以上的光纜上,比之前的紀錄高出40多倍。科學家說,這一壯舉是邁向防黑客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但是,網際網路上也充滿了黑客試圖攔截重要或敏感信息的信息。為了進行反擊,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薛定'的貓的幫助下,那隻著名的假死貓科動物試圖揭露亞原子粒子的怪異本質。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一個由怪異的量子力學世界統治的新網際網路。這樣的網際網路有一天可能成為安全發送,接收和存儲數據的標準。
  • 量子網際網路的探索通過新的糾纏技術得到了新啟發
    開發量子計算機的「量子網際網路」所必需的傳統糾纏方式,並不十分適合當今非量子網際網路所使用的光纖電信網絡。但是,研究人員想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生產這種更相容的顆粒。在當今的通過光纖電纜連接的電信網絡中,傳輸的光子往往會在幾公裡內被電纜製成的材料吸收。
  • 量子通信研究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
  • 清華量子糾纏實現突破意味著什麼?
    因此,物理學上把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稱為量子糾纏。糾纏就是最小的物質,如粒子(光子)、原子之間的接觸、疊加、纏繞,也即信息傳遞和交流,正因為有這樣的交流,可以讓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量子網際網路得以實現。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研究領域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
  • 我國科學家實現500公裡級光纖量子通信傳輸
    新華社合肥3月4日電(記者徐海濤、蕭海川)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近期與清華大學、山東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實現了500公裡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和相位匹配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達到509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墨子號」量子衛星取得新突破!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中奧研究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然而要實現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人們廣泛採用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能很好地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問題。
  • 如何實現量子密鑰分發的最遠光纖傳輸距離
    說到這,不得不提光纖量子通信的歷史。世界上第一個量子通信實驗是在自由空間做的,但是自由空間有建築物阻擋,光很難按我們需要的路線行走。隨著光纖技術的發展,瑞士日內瓦的科學家1993年開始用光纖來做量子通信實驗。從此,量子通信開始了光纖和自由空間兩條腿走路的歷史。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實驗示意圖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種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但要從實驗室走向廣泛應用,需要解決兩大挑戰,分別是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和遠距離傳輸問題通過國際學術界30餘年的努力,目前現場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距離達到了百公裡量級。在現有技術水平下,使用可信中繼可以有效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比如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通過32個中繼節點,貫通了全長2000公裡的城際光纖量子網絡;而利用「墨子號」作為中繼,在自由空間信道進一步拓展到了7600公裡的洲際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