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體研究揭示新冠中間宿主範圍比SARS窄 穿山甲概率低
來自中國的最新研究以受體為切入口,發現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範圍比SARS窄。雞、小鼠概率低;而穿山甲同樣概率不高,因為穿山甲冠狀病毒對ACE2的利用率更接近SARS-CoV,而非SARS-CoV-2;三文魚這類魚類和爬行類動物,則不可能是中間宿主。
研究稱新冠母嬰傳播不常見 新冠嬰兒大多無症狀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COVID-19在懷孕期間由母親傳染給嬰兒的情況並不常見,即使嬰兒是經陰道分娩、母乳餵養或允許與母親接觸,其感染率並不會更高。研究還發現,COVID-19檢測呈陽性的嬰兒大多沒有症狀。
新冠死亡患者肺部發現大量融合細胞:細胞核多達15個
倫敦國王學院(King 's College London)的毛羅•吉卡(Mauro Giacca)教授表示,對義大利重症監護30至40天後死亡的病人的屍檢進行了研究,發現大量病毒和極不尋常的融合細胞存在於肺部。有大量非常大的融合細胞,病毒呈陽性,細胞核多達10到15個。
狗狗嗅出新冠病毒的準確率高達83%到100%
來自法國阿爾福特國家獸醫學校的研究人員對8隻比利時馬裡諾牧羊犬進行了測試,要求它們從360多名受試者腋下的氣味樣本中識別冠狀病毒患者,這些受試者既有健康人士,也有COVID-19感染者。結果顯示,狗狗嗅出新冠病的準確率在83%到100%不等。
新冠抗體可在血液中穩定持續兩個月 但有8.5%的患者根本不產生抗體
近日,一項抗體檢測研究的初步結果顯示,COVID-19抗體在大多數感染者的血液中保持穩定,在確診後近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然而,抗體並不能在接觸病毒的每個人身上檢測到。根據測試結果,有2- 8.5%的患者根本沒有出現COVID-19抗體。
新冠康復患者血液中發現強效抗體 可提供類似疫苗保護
斯克裡普斯研究所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COVID-19康復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抗體,經過在動物和人類細胞培養物中進行測試,這種抗體能對引起該病的冠狀病毒SARS-CoV-2提供強有力的保護。這項最新研究於6月1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揭示了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突變的致病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柳葉刀》:阿司匹林能讓腸癌風險減半
全球醫學訂刊《柳葉刀》發表了用阿司匹林預防癌症的重磅研究結果: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不僅能大幅降低腸癌發病率,而且這種保護作用可以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阿司匹林的這種保護作用可持續20年之久。
阿爾茨海默症和糖尿病之間又發現新聯繫
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杜塞道夫大學和馬斯垂克大學的科學家們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首次獲得了單個分子在蛋白質鏈中的排列方式的清晰圖像。這些蛋白原纖維的結構與阿爾茨海默病的蛋白原纖維非常相似。
不需要年輕血液 稀釋血漿成功逆轉小鼠組織衰老
研究小組發現,用鹽水和白蛋白的混合物代替成年小鼠的一半血漿(其中白蛋白簡單地替代了去除原始血漿後丟失的蛋白質),與年幼的老鼠或用年輕的血液交換的小鼠比較,在大腦、肝和肌肉上具有相同或更強的逆轉衰老的作用。
研究發現鞘脂生物合成調控基因
廣西大學和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聯合團隊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基因編輯的擬南芥類粘蛋白(ORMs)突變體,使擬南芥鞘脂生物合成不受調控,並導致種子不能存活,含油量顯著降低,證明類粘蛋白調控鞘脂的生物合成。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細胞》雜誌。
激素水平升高可導致小菜蛾對Bt高抗性
《自然—通訊》創刊10年以來首次在線發表昆蟲Bt抗性研究領域的論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張友軍團隊發現,昆蟲激素水平升高可以激活MAPK信號途徑,反式調控多個中腸受體基因差異表達,從而導致小菜蛾對蘇雲金芽胞桿菌(Bt)殺蟲蛋白Cry1Ac產生高抗性。
6種微生物可早期預測幼齡反芻動物腹瀉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及圭爾夫大學合作,基於AI技術揭示出能夠早期預測幼齡反芻動物腹瀉的6種微生物。該項成果對於及早採取措施預防腹瀉發生,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具有重要意義。
「墨子號」量子通訊迎重大突破!衛星被「綁架」也不影響信息安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訊。相關結果已於6月15日發表在《自然》上。
科學家首次構建循環式宇稱時間對稱量子模擬器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王軼韜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循環式宇稱時間(簡稱PT,parity-time)對稱量子模擬器的構建,並基於該模擬器觀測到量子態在PT對稱系統中的動態演化行為,為深入研究非厄米量子物理提供了有效的實驗平臺。該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
《生態與進化》刊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張兆群、王元青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Bristol大學Christine Janis的合作成果。通過對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化石屬一級的統計和臼齒化程度的研究,發現受全球氣溫在「中始新世氣候適宜期」之後逐漸降低的影響,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在中始新世晚期發生了幅度最大的一次衰減,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始新世/漸新世之交。
崑崙山首次發現中新世動植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和李強團隊5次深入崑崙山與阿爾金山交界處的庫木庫裡腹地,在庫木庫裡盆地中央的石馬溝組頂部中中新世末期距今約1250萬年的地層中發現了異常稀少的小哺乳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新發現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上。
銀河系或存在36種外星文明
英國諾丁漢大學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整個銀河系可能有36種活躍的智慧文明存在。研究人員表示,文明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主動向太空發送存在信號的時間。
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2.0發布
天津大學發布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2.0(以下簡稱方案),推動新工科建設再深化。方案的重點任務與關鍵舉措主要包括構建完備的新工科教育平臺體系、持續優化新工科教育教學設計、建立健全新工科教育質量管理體系、持續優化新工科教育系統環境四個方面。
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推遲
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臨射前測試過程中,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發射任務推遲,發射時間待定。
冰路衛星獲南極遙感影像千餘張
冰路衛星於2019年9月發射至今已連續運行9個月。期間衛星圓滿完成南極觀測任務,獲得南極區域遙感影像1018幅。位於中山大學的衛星地面運控團隊經過前期技術積累,自主研發了幾何校正和在軌輻射定標技術,已初步建立了冰路衛星數據預處理系統。冰路衛星近期正式啟動北極觀測任務。此次任務將測試衛星的業務化觀測能力,力爭達到7天北極全覆蓋。
FDA撤銷羥氯喹緊急使用授權 不僅治療新冠無效還幹擾瑞德西韋療效
周一,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態度大變,撤銷了針對羥氯喹治療新冠狀病毒患者的緊急使用許可。FDA此前已經發布警告,禁止在臨床試驗或醫院之外使用該藥物,因為它可能導致嚴重的心臟副作用,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建議在試驗中分開使用該藥物。
英國或將放開對基因編輯農作物的限制
據英媒報導,英國科學家們正在準備將農作物基因編輯合法化的計劃。這一舉措將為英國提供一個開發和種植更耐寒、更有營養的農作物品種的機會。當前農業法案將於下月在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進入委員會階段時提出這一改變,並得到了許多議員的支持,他們認為這一舉措姍姍來遲。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