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不時有專家呼籲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血漿,血漿治療到底是什麼?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它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血漿的神秘面紗吧。
什麼是血漿
血漿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把它形象地理解為身體中重要的「搬運工」,其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以及運走人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
用於臨床治療的血漿,是把血液從康復者體內抽出,將離開血管的全血進行抗凝處理,再通過離心沉澱,最後獲得不含細胞成分的液體。因為含有膽紅素,血漿呈淡黃色,其中有著豐富的血漿蛋白和各種抗體。
新冠疫情期間,康復者血漿被建議用於對病情進展較快、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治療。
血漿為什麼能發揮作用
抗原是被人體免疫系統標識為「敵人」的成分,如進入人體的細菌、病毒等。
血漿發揮作用的核心是「抗體」,抗體是對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抗體就好比一把鑰匙,能夠打開特定的鎖—抗原。
抗原進入人體後,人體會產生一系列免疫反應來對抗「敵人」。生成特異性的、能夠識別抗原的抗體,就是人體對抗「敵人」的方式之一。
就新冠肺炎來說,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該病毒通過自身表面一種形狀類似釘子的「spike蛋白」,與人體肺部上皮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結合,使該蛋白發生「叛變」,「攜帶」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
面對「入侵」和「叛變」,抗體這個主力軍來作戰。
特異性抗體在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之前就和病毒上的「spike蛋白」結合,「禦敵於國門之外」。
人的免疫系統還可以「殺敵於國門之內」,即產生針對新冠病毒表面包膜蛋白和膜蛋白的抗體,該抗體與病毒結合後,就會「提醒」人體中的免疫細胞吞噬病毒。
為什麼需要別人的血漿
既然病毒進入人體就會有相應的抗體產生,那豈不是人人都可以不藥而愈,為何還需要別人的血漿來幫忙呢?這是因為抗體的產生需要時間,不同時期的抗體抗感染能力不同。
抗感染的「先鋒部隊」
新冠病毒初次進入人體時,人體的免疫系統還比較「遲鈍」,在受到抗原的刺激後,5~10天內產生的抗體數量較少,與抗原結合的親和力也差,這部分抗體是抗感染的「先鋒部隊」,其殺滅病毒的能力並不夠強。
抗感染的「主力軍」
5~10天後,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再次受到抗原的刺激,就會產生很多親和力好的抗體,這才是抗感染的「主力軍」。
然而,很多重症患者病情發展很快,機體還沒來得及產生高質量的特異性抗體,患者的許多器官就已經開始面臨功能不全的問題了。
抗感染的「外援」
康復者血漿中具有針對新冠病毒的特異性抗體,提取康復者血漿並輸入患者體內,就相當於引入「外援」,幫助重症患者清除抗原。
血漿治療並非新鮮事兒
其實,用康復者血漿中的抗體治療其他新冠肺炎患者,這並不是什麼新的醫療方案,人類對血漿治療的嘗試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
人類第一次嘗試採用狗血清注射來治療傳染性疾病
1890年12月,法國細菌學和病理學家查理·裡歇特進行動物試驗,給狗注射結核桿菌,並從它的血液裡提取出帶有抗體的血清,然後採用血清注射來治療肺結核,並取得成功。
用康復者血漿治療非典重症患者
有研究者對香港80個非典型肺炎病例的治療效果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在接受血漿治療的80個患者中,死亡率為12.5%,而同期香港非典型肺炎的總體死亡率為17%。
血漿治療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醫務人員在使用血漿治療時,也會同時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所以不能排除其他治療作用的影響,也無法排除患者疾病階段的影響,血漿治療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很難得出確切的結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治療藥物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但是用康復者的血漿進行注射治療,作為在非典、伊波拉、新冠疫情時期都選用過的治療手段,其價值還是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