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03月10日 06 版)
2月27日,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內的獻血車上,兩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捐獻血漿。這兩名患者於1月底被確診新冠肺炎,在佑安醫院分別住院治療6天和10天後康復出院。陳鍾昊/攝(新華社發)
3月1日,寧夏血液中心工作人員向捐獻血漿的新冠肺炎康復者葉先生(右二)表示感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
連日來,多地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血漿的新聞頻頻走進公眾視線,不時也有專家向更多康復者呼籲捐獻血漿。國家衛健委在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明確提及「對重型、危重型病例增加『康復者血漿治療』,建議適用於病情進展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血漿治療?一個讓不少人略感陌生的詞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波說,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無論是政府部門、科研團隊還是普通民眾,都在期盼抗體藥物的出現,而SARS期間的血漿治療實踐,直接折射出抗體對於治療此類感染疾病的重要性。
那麼,康復者血漿治療患者的科學原理是什麼?效果如何?血漿治療是否意味著,只要人類的機體產生抗體,就能控制住病毒?在黃波看來,要回答這一個個追問,先要對血漿、抗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有一個科學認識。
或禦敵於國門外,或殺敵於國門內
所謂血漿,是指離開血管的全血,在經過抗凝處理後,通過離心沉澱,所獲得的不含細胞成分的液體,富含血漿蛋白和各種抗體。
「這其中的抗體,就是人類機體對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黃波告訴記者,人類機體對付病毒的一個重要機制,就是產生抗體與病毒結合,然後通過多種形式來「殺滅」病毒。
他以新冠病毒的感染入侵為例,該病毒通過自身表面一種形狀類似釘子的「spike蛋白」(也稱釘子蛋白——記者注),與人體肺部上皮細胞表面的一種稱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 」的蛋白質結合,ACE2蛋白隨後發生形狀結構變化,「攜帶」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並利用細胞自身分子,通過化學反應合成新的病毒。這些新的病毒,隨後釋放到人體細胞之外,利用同樣方式感染周圍正常的細胞,如此循環。
「如果有一種抗體『打破』這一過程,就相當於立了大功。比如,結合新冠病毒表面的spike蛋白,阻斷這一蛋白與人體的ACE2蛋白受體結合,從而阻斷病毒進入細胞。」黃波說。
這種針對spike蛋白的抗體,被稱作「中和性抗體」,阻斷spike蛋白於人體細胞之外,可謂是「禦敵於國門外」。相應地,細胞外的病毒,就會逐漸分解。
除了spike蛋白,新冠病毒的表面,還有包膜蛋白和膜蛋白。針對後兩種蛋白的抗體,被稱作「非中和性抗體」,這種抗體「上陣殺敵」的方法則是「殺敵於國門內」:與新冠病毒表面包膜蛋白或膜蛋白結合後,非中和性抗體依靠免疫機制,介導人類機體免疫細胞對病毒顆粒的吞噬。
「因此,非中和性抗體是通過間接作用清除病毒,而中和性抗體,則是通過物理阻礙手段,直接發揮抗病毒效應,是抗體發揮抗病毒效應的主要力量。」中國微循環學會微循環與血液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南開大學教授潘雷霆說,從這個角度來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血漿一定要含有高滴度的抗體,尤其是中和性抗體。
潘雷霆告訴記者,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身體血液中都會產生針對新冠病毒的特異性抗體,提取康復者血漿輸入患者體內,即引入「外援」抗體,幫助患者機體殺滅、中和病毒,這就是血漿療法。
「抗體的神奇之處也就在於此,這對於疫苗研發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黃波說,如果將滅活的病毒直接注射體內,引發機體產生針對病毒的抗體,便是傳統疫苗產生預防接種的效果。
在他看來,「將疫苗接種機體,產生抗體很容易,但是要產生這種保護性中和抗體,卻很不容易,也給疫苗研髮帶來巨大挑戰。」
抗體並非萬能
不過,除了中和性抗體、非中和性抗體,其他抗體在新冠病毒面前就顯得「束手無策」了。
「只要人類的機體產生出抗體,就能控制住病毒?這種想法可能僅僅是一種錯覺,真實情況遠非如此,有些抗體甚至可以反過來促進新冠肺炎的發展。」黃波告訴記者,抗體並非萬能,一個事實是,有不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體內,先前已經產生抗體,但依然無法控制住病毒,這是由於抗體的複雜性所導致。
在他看來,抗體要發揮抗病毒的作用,前提條件是抗體要識別並結合病毒。但是,病毒感染人類機體後,人體內會產生針對病毒蛋白的多種不同抗體——這其中,大多數抗體並沒有抗病毒的作用,只有那些「能夠識別」病毒表面蛋白的抗體,才可能有抗病毒作用。
「即便是中和性抗體,也不是萬能的。」黃波說,對於已進入細胞內的病毒,中和性抗體是「無能為力的」,而在細胞之外「抵禦」病毒時,中和性抗體也只能阻止其中大部分的病毒入侵。
這就意味著,仍有部分病毒會成為「漏網之魚」,進入人體細胞。
黃波說,對於那些躲藏在人體細胞之內的病毒,最終還是要依賴人體T細胞進行「剿滅」。T細胞能夠識別被感染細胞表面的病毒蛋白信息,從而對被感染的細胞發動攻擊,並將其殺滅,其結局是,被感染的細胞死亡,躲藏在其內的病毒也遭受「被降解」的命運。
在黃波看來,從這個角度來說,中性和抗體能夠很好地「掃除」障礙病毒,從而讓T細胞踢好最後的「臨門一腳」。
發揮作用取決於時相
至於非中和性抗體,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潘雷霆介紹,非中和性抗體可與病毒結合,介導免疫細胞吞噬,這種免疫細胞主要就是巨噬細胞。正常情況下,巨噬細胞在吞噬病毒後,將其包裹在內吞體裡,隨後,內吞體離開細胞表面,向細胞內移動,在此過程中,與溶酶體融合,而後者體內含有各種各樣的水解酶,能夠水解病毒,從而消滅病毒。
不過,病毒也在不斷進化,利用一切手段逃過吞噬殺傷,比如病毒被吞噬後,會想辦法脫去最外層的包膜,裸露出病毒核酸,然後將核酸從內吞體中,轉運至巨噬細胞的細胞質中,在那裡,病毒的核酸,則會複製組裝成新的病毒,並被釋放到細胞外。
「如此一來,病毒藉助此類非中和性抗體,將免疫細胞轉變為病毒的宿主,『化敵為友』,逃逸免疫殺傷的同時,還實現『自我擴增』。」潘雷霆說。
那麼,非中和性抗體是否「弊大於利」?
「答案也不是,這要取決於時相。」黃波告訴記者,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巨噬細胞各方面功能完好,即便有部分病毒逃逸到胞漿,巨噬細胞啟動的幹擾素信號通路,也能夠有效抑制病毒的複製和擴增。
不過,在病毒感染的中後期,巨噬細胞的功能出現變化,病毒則利用「可乘之機」,一方面逃逸到胞漿,一方面大量擴增,而大量擴增的病毒,反過來迫使巨噬細胞激活,進而釋放大量的促炎因子,造成對肺組織的損傷。
「所以我認為,非中和性抗體在早期階段能夠發揮抗病毒作用,但在中後期,可能則會導致肺部免疫損傷。」黃波說,對於抗體的複雜性,需要人們有足夠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