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家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光子角動量編碼技術

2020-11-29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的操控。這是光信息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其提供的全新光子角動量編碼技術有望應用在超快速光通信、超高清顯示、超安全信息加密、超高效量子通信及量子計算等各個領域。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

光子可以攜帶角動量,包括與圓偏振光相關的自旋角動量和與螺旋相位相關的軌道角動量。光子軌道角動量由於其攜帶的信息量在理論上不受限制,近年來在量子通信和光通訊等領域得到廣泛關注。然而,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進行信息編碼及解碼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研究團隊利用特殊設計的納米凹槽和納米環結構,率先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模式進行編碼、傳輸和解碼的新技術。

「通過在光子晶片上巧妙地設計納米級結構,我們首次實現了在晶片上操控螺旋光束。」顧敏說,該晶片是通過在金屬表面設計納米凹槽將光子角動量轉化為表面等離子體的角動量場分布,再利用納米環結構對後者的角動量模式進行識別並有選擇地透射。研究團隊介紹,經過特殊設計的光學晶片可精確地將不同的光子角動量信號選擇性地輸送到不同的納米環中並讓其透射出去,這樣信息就不會丟失。此外,這項發明還可以成數量級地提高光通信處理速度。

《中國科學報》 (2016-04-19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上海交大製備出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新聞—科學網
    12月25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教授團隊製備出世界上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並作為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 郭光燦等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納米光子學重點團隊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螺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在光通訊、光信息處理、量子光學、粒子操控
  • 世界首個單光子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量子存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統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這是首次在光晶片內製備出可攜帶光子OAM自由度的光波導,並實現光子OAM在波導內高效和高保真地傳輸。最新研究作為亮點文章在網站首頁被重點推薦,有望在光通信和量子計算等領域「大顯身手」。  近年來,由於扭曲光(twisted light)具有「甜甜圈」分布的強度結構、螺旋型波陣面的位相結構、攜帶OAM的動態特性,被廣泛用於光操縱、光鉗等領域。
  • 我校夏可宇、陸延青等與上海交大合作實現光子晶片上...
    ,提出了包含軌道角動量光模式的張量形式耦合模理論並實驗實現了光子晶片上矢量渦旋光的高效率產生。光子集成晶片內矢量渦旋光的嵌入式產生,使得在單個晶片內實現產生、傳輸和操控一體化變成現實。結合陣列化集成能力,該工作為大規模集成化地利用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資源,以及開展高容量通信和高維量子信息處理奠定了基礎。圖.嵌入在雷射直寫光子晶片中的矢量渦旋光輻射器陣列,直寫雷射能量及擾動與波導結構的關係,張能量形式模式耦合係數。
  • 我國首次實現光學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操控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光學與光學工程系光纖與雷射技術許立新課題組,首次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基於色散管理的新型渦旋光纖,該渦旋光纖可操控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基於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技術的高維光通信技術可大幅度增加光子的信息攜帶量,提高光通信網絡的信道容量,是未來光通信系統發展的重要趨勢。高維復用光通信系統中,由於涉及多種模式的時分、波分及模分復用,光纖中的非線性效應難以對其實現有效操控,制約了高維光通信技術的發展。基於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控制一直是高維光通信中懸而未決的問題。
  • 中科大實現軌道角動量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軌道角動量(OAM)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OAM單光子、OAM糾纏光子以及
  • 【中國科學報】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相關研究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
  • 【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超寬帶全息技術: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
    >完成單位 | 上海理工大學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將軌道角動量(OAM)維度用作全息過程的信息載體,提出了超寬帶軌道角動量全息理論。實驗中實現了高階軌道角動量的操控,由此大大提升了信息光學領域的安全性能。該研究成果於2019年12月在線發表於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論文題目為「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holography for high-security encryption)。
  • 中國學者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中國學者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0-03-20 09:12:39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
  • 中國研製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引起世界關注,並申請專利
    文/某凡中國研製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引起世界關注,並申請專利我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科學技術強了,才能帶動國內的經濟發展,因此各國對於科研上的研究也是不遺餘力但是想要在科研技術上有所突破,哪怕只有一點也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情。畢竟基於現在人類發展的文明來說,人類的科學技術的認知和掌握還是微乎其微的。就在前不久,我國科學技術在光子晶片上有著重大的研究成果,因為上海交通大學的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來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有望在量子計算等領域大顯身手
    科技日報13日消息,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OAM)波導光子晶片。這是首次在光晶片內製備出可攜帶光子OAM自由度的光波導,並實現光子OAM在波導內高效和高保真地傳輸。
  • 金賢敏團隊製備出矢量渦旋光輻射器光子集成晶片
    光子集成晶片內矢量渦旋光的嵌入式產生,使得在單個晶片內實現產生、傳輸和操控一體化變得可能。結合陣列化集成能力,該工作為大規模集成化地利用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資源,以及開展高容量通信和高維量子信息處理奠定了基礎。該嵌入式的矢量渦旋光輻射器光子集成晶片技術已經獲得了國際PCT專利。
  • 美科學家打破單個光子攜帶信息量紀錄
    不過,現行的技術還無法對單個光子進行上述處理。    實際中的單光子通信利用了光的另一特性——偏振(對光子而言就是極化作用),即隨著其電場的空間變化,單個光子在某一時刻必然具有兩種極化狀態之一(0或1)。簡單的光學設備就能「讀出」單個光子的這種極化屬性,因此,在最通常的情況下,一個光子可以編碼入1比特信息。
  • 中科大任希鋒教授:我們研製的量子光學晶片有什麼用
    日前,中科大首次研製成功矽基導膜量子集成晶片。任希鋒研究組近日在量子集成光學晶片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和浙江大學光電學院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戴道鋅教授合作,在矽光子集成晶片上首次利用矽納米光波導本徵模式作為量子信息編碼的新維度,實現了單光子態和量子糾纏態在偏振、路徑、波導模式等不同自由度之間的相干轉換,其幹涉可見度均超過90%,為集成量子光學晶片上光子多個自由度的操縱和轉換提供了重要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