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寬帶全息技術: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

2020-11-29 中國光學工程學會

撰稿人 | 方心遠

論文題目 | 超寬帶全息技術: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

作者 | 方心遠,任浩然,顧敏

完成單位 | 上海理工大學

概述

近日,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將軌道角動量(OAM)維度用作全息過程的信息載體,提出了超寬帶軌道角動量全息理論。實驗中實現了高階軌道角動量的操控,由此大大提升了信息光學領域的安全性能。該研究成果於2019年12月在線發表於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論文題目為「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holography for high-security encryption)。

研究背景

伴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光學已成為現代光學的重要分支,為了滿足人們對光學設備的信息容量需求,光的偏振、波長等物理屬性通常被用作信息載體進行編碼、傳輸和解碼。光的多維度特性也是其相較電而言作為信息載體的重大優勢。雖然OAM已經在光通信領域展示出對於提升帶寬的重要價值。然而,在應用更為廣泛的全息領域,OAM的高維特性始終無法發揮作用。

技術突破

本研究創造性地將布拉格衍射定律延伸到了傅立葉空間。如圖1所示,在傅立葉空間中,具有不同螺旋階數的OAM光束表現出不同的空間頻率分布,螺旋階數越大則空間頻率越大。顧敏團隊利用這一特性,根據入射OAM光束的空間頻率分布設計出相應的採樣陣列,對數字圖像進行重新編碼,由此計算出能夠保存螺旋相位的全息圖。為了實現全息圖的OAM選擇性,研究者在全息圖中疊加螺旋相位分布,根據軌道角動量守恆定律,只有當再現光擁有對應的反向螺旋相位時才能復原出像素為擁有高斯頻率分布的圖像。

圖1 OAM全息理論。(a)OAM空間頻率分析及採樣點陣設計;(b)採樣間距與OAM階數的關係;(c)(d)OAM-保存全息圖的設計及表徵;(e)(f)具有OAM選擇性全息圖的設計及表徵。

觀點評述

二十一世紀被譽為人工智慧的時代,佔領光學人工智慧的高地是我國光學科研工作者的時代使命。近兩年的研究表明,基於全息技術構建全光衍射神經網絡是實現光學人工智慧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傳統全息技術帶寬的限制導致目前衍射神經網絡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限,功能單一。因此,軌道角動量全息的誕生有效提升了信息通道數目,增強光學衍射神經網絡的信息處理能力,為下一代高容量人工智慧光學晶片的到來提供理論支撐。

主要作者介紹

顧敏,教授,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首位華裔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院士。榮獲國際光學及光子學學會丹尼斯蓋博獎。現任上海理工大學校務委員會執行主席及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中心主任。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曾獲澳大利亞光學學會Beattie Steel獎 (澳大利亞光學界最高榮譽),澳大利亞物理學會Boas獎 (澳大利亞物理界最高榮譽),澳大利亞科學院Ian Wark獎 (澳大利亞科技界最高榮譽), 及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科學創新獎 (澳大利亞科學創新最高榮譽)。

方心遠,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特聘研究員。目前共發表SCI論文十餘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兩篇,其中一篇為第一作者),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在此過程中發表了一系列國際主流學術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OSA Continuum等)。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60家以上媒體關注報導,其中包括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上海科技報、新民晚報等。

任浩然,博士,洪堡學者研究員,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Laser Photonics & Reviews, Optics Letter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近10篇文章。

相關焦點

  • 滬科研團隊研發出超寬帶光學全息技術
    上海理工大學顧敏院士團隊研發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或將使這樣酷炫的場景變為現實。近日,由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國際光學DennisGabor獎獲得者、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不僅顛覆了全息影像的傳輸方式,更是為傳輸過程設置了「信息安全」的保護屏障,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
  • 上理工顧敏院士團隊研發世界首個超寬帶光學全息技術
    圖說: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超寬帶光學全息過程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斑斕的光為我們帶來美妙的審美,也成為了信息的載體。不同顏色和各方向的光波震動姿態成為一條條搭載信息的通路。
  • 神奇「光鑰匙」解碼「鎖住」的全息影像 世界首個超寬帶光學全息...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科幻」,但有這樣一支科研團隊,他們研發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不僅顛覆了全息影像的傳輸方式,更是為傳輸過程設置了「信息安全」的保護屏障,使得這樣酷炫的場景變為現實。,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全息術。
  • Nature Nanotech|基於復振幅超表面在動量空間實現軌道角動量全息
    Maier&Haoran Ren完成單位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德國慕尼黑大學論文概述為提高超表面全息的信息容量,可以將信息編碼在光的軌道角動量中。因為此自由度具有可以用作信息通道的無限制的正交螺旋集。到目前為止,使用僅相位超表面已經實現了軌道角動量全息術,但是,該表面會受到通道串擾的影響。
  • 新技術顛覆全息影像傳輸方式
    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全息術。他們研發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不僅顛覆了全息影像的傳輸方式,更是為傳輸過程設置了「信息安全」的保護屏障,使得這樣酷炫的場景可以變為現實。
  • 首個光學全息技術問世,這個科技細分有望接力「胎壓監測」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與工程院院士、國際光學DennisGabor獎獲得者、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
  • Feature Article|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它在顯示、成像、信息存儲、顯微術和防偽加密等多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傳統實現計算全息成像的設備例如空間光調製器(SLM),存在著工作帶寬窄、視場角小、僅能實現純相位或振幅調製、具有多級衍射級次串擾和孿生像等缺點,限制了全息技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超表面是一種二維平面超穎材料, 通常由單層亞波長尺寸的金屬或介質納米天線陣列構成。
  • 上理工團隊研發世界首個超寬帶...
    假設這樣一個場景:你和朋友收到了同一份加密全息數據,然而利用不同的「光鑰」解碼,你們眼前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全息圖像。如果將這一技術用於銀行,也許將來人們無需記住密碼,用酷炫的全息「光鑰」就能打開小金庫。上海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就將讓這一場景成為可能。
  • 「螺旋光」首次在全息場景的成功理論探索 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
    「螺旋光」首次在全息場景的成功理論探索 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的全息術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12-11 09:43:35
  • 滬科研團隊通過人工智慧實現三維矢量全息新技術
    記者18日從上海理工大學獲悉,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首次利用機器學習反求設計(machine-learninginversedesign)實現了三維矢量全息(Three-dimensionalvectorialholography)的新概念。
  • 3D全息投影技術應用於哪些商業領域?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三維全息投影技術已經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商業領域,如酒吧、餐廳、婚禮、超市、展廳設計等。它滿足了觀眾對視聽體驗的高要求,呈現了一個真實與虛幻的虛擬影像世界。那麼,3D全息投影技術如何應用於商業領域呢?
  • 全新技術——3D全息投影技術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投影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視覺效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全息投影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高科技技術,向世人展示了高科技的魅力。它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改變著人們對那些傳統舞臺的聲光電技術的審美態度。初音未來是世界第一個應用全息技術的虛擬歌手。全息投影技術可應用於360度幻影成像系統。360度幻影成像是一種將三維畫面懸浮在實景的半空中成像,營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圍,效果奇特,具有強烈的縱深感,真假難辯。
  • 雷射全息防偽技術發展簡史
    70年代末期,人們發現全息圖片具有包括三維信息的表面結構(即縱橫交錯的幹涉條紋,這種結構是可以轉移到高密度感光底片等材料上去的)的特點。1980年,美國科學家利用壓印全息技術,將全息表面結構轉移到聚酯薄膜上,從而成功地印製出世界上第一張模壓全息圖片。這種雷射全息圖片又稱彩虹全息圖片,通過雷射製版將影像製作到塑料薄膜上,而產生五光十色的衍射效果,使圖片具有二維、三維空間感。
  • 全息投影技術實現了沒,全息投影技術的原理
    在探索光影世界的道路上,人們不斷前進,從繪畫到照相技術,從黑白相片到彩色電影,再到如今應用越來越廣泛的全息投影技術。其中,全息投影更是已逐漸成為未來光影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因此,對其成像原理以及技術要素的探究便十分必要。
  • 雷射全息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與發展現狀是什麼樣?
    2020年是雷射全息發明60周年,雷射全息技術和應用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黨的「十九大」確定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這為雷射全息技術和應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對雷射全息技術與應用的發展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雷射全息技術目前在我國的應用於發展現狀是什麼樣呢?
  • 前沿研究丨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全光學機器學習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光學數位化全息——全光學機器學習展望》一文指出,未來,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將為基礎科學和全息實際應用帶來重大突破。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即利用光學手段得到高解析度、大尺寸、成本更低的全息圖,利用3D雷射直寫技術加工各種光敏材料,可以實現計算全息圖的光學數位化。
  • 新一代光鑷--全息光鑷
    全息光鑷的典型應用由於光和粒子之間有動量或角動量的交換,光場成為一個傳統的非接觸的捕獲、移動、拉伸或旋轉微觀粒子的工具。傳統的方法利用波片和偏振器件可以獲得具有確定自旋角動量的光束,利用一定的全息圖可以獲得具有軌道角動量的光束,如渦旋光束等。
  • 不一樣的3D——全息影像技術
    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全息圖像的成像質量很差,只是採用水銀燈記錄全息信息,但由於水銀燈的性能太差,無法分離同軸全息衍射波,因此大量的科學家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卻沒有使這一技術有很大進展。1962年,美國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斯在基本全息術的基礎上,將通信行業中「側視雷達」理論應用在全息術上,發明了離軸全息技術,帶動全息技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 全息投影技術有哪些技術難點
    全息投影技術是顯示領域一直以來研究的熱點之一。運用全息投影技術,人眼能直接看到空間中的三維圖像,被認為是裸眼3D顯示的最佳解決方案。文章介紹了全息投影技術的發展史,詳細的闡述了全息投影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其優勢和技術難點,分析了空氣投影、雷射束投影和360度投影三種實現全息投影的特點,同時也展望了其在軍事、教育、醫療、展示、影視等領域廣泛的應用前景。   隨著全息投影技術的曝光率原來越大,全息投影技術應用於生活的呼聲也越來越強。
  • 乾貨分享《全息投影技術的原理 》
    全息影像技術就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使用投影機實現全息投影成像在影像的周圍有一個支架,事實上那些是玻璃體(透明度高的介質均可)構成的多稜錐,全息影像經由電腦傳輸到投影機中投射到玻璃體上,再通過不同角度光線的衍射從而實現立體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