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工顧敏院士團隊研發世界首個超寬帶光學全息技術

2021-01-10 新民晚報

圖說: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超寬帶光學全息過程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斑斕的光為我們帶來美妙的審美,也成為了信息的載體。不同顏色和各方向的光波震動姿態成為一條條搭載信息的通路。然而隨著數據的增加,為了獲得更快的傳輸效率和更好的顯示效果,傳統全息顯示技術增加信號源的方法常常出現「寬帶不夠」「解析度不高」等情況。

而在光纖通信的高速路上,上海的科研團隊打通了新通道。近日,由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與工程院院士、國際光學丹尼斯·加博爾(Dennis Gabor)獎獲得者、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全息術。

能力提高百倍

「我們發現,軌道角動量光不同的『螺旋程度』能對應同一信號源的不同信息通道。結合納米光子學技術,利用一個納米級的信號源就可實現超寬帶的全息顯示效果,相同的內存能夠將圖片信息存儲能力提高100倍。」此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上理工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特聘研究員方心遠博士說。

圖說:實驗數據

這項技術還有另一項「硬實力」——創造性地為全息技術加裝一把安全「鎖」。通訊作者、顧敏院士解釋說:「傳統意義上,一把全息『鎖』只有一種解碼方式,而我們把『螺旋光』配成多把『鑰匙』,收信人根據手中『光鑰』解讀出只有自己能看到的最終信息。」這意味著,這種加密技術能夠使得同一份全息數根據不同收件人手中密鑰呈現不同畫面。

0-1的突破

這項研究實際上是利用了雷射的渦旋姿態,這個比顏色、震動更複雜的光之特性其實一直是各國科學家在光通信方面關注的突破點。但不同轉速的渦旋光經過透鏡後呈現無數同心圓環,但這些只有微米、納米大小的痕跡肉眼根本無法定位,更難研究其規律。方心遠博士加盟團隊後接到了顧敏院士關於「螺旋光束能否在全息場景攜帶信息」的命題作業,這位年輕的研究者是如何完成這題「幾乎無法推導」的科學命題,實現這項0-1的突破的?

在顧敏院士看來,創新能力的核心於找到科學探究的創新方法。「納米光學的發展確實令我們現在可以以更微觀的尺度調控光,終於能夠『看清』那些渦旋痕跡。另一個關鍵也在於,方博士把獲取的渦旋光數據置於傅立葉空間來演算,等於將光在數學定義的空間中研究。這個方法不僅獲得一個清晰簡單的視角來研究複雜疊加的光,完成演算推導。更妙的是能夠使之從數學世界還原回真實世界,以實驗論證。」

該研究以8版無刪節長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科研人員在該刊發表的唯一一篇全息信息安全技術領域長文。

圖說:顧敏院士

光學賦能人工智慧

提及未來應用,顧敏院士介紹說,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將在人工智慧、三維顯示、數字全息顯微技術、數據存儲、人工神經網絡等多種領域大有可為,此外,還可以應用在量子光學領域,為信息交互過程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保障。他舉例說,新技術能夠在原來一個比特的存儲空間中劃分出更多空間,讓1比特能夠有8個比特甚至16個比特的能力。

除了高水平論文發表,就在這兩天,上理工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實驗室也完成建設驗收,團隊也有了二十多位成員,這些都是顧敏院士今年辭去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副校長職務,全職加入上理工之後的重要工作。此番回歸,這位出生於青浦朱家角的上海科學家要把信息光學賦能人工智慧,要實現更綠色、更安全、更快的人工智慧2.0。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相關焦點

  • 滬科研團隊研發出超寬帶光學全息技術
    供圖螺旋「光鑰」解碼全息「鎖」 滬科研團隊研發出超寬帶光學全息技術 中新網上海12月10日電 (記者 許婧)假想有這樣一種場景,當你和朋友收到了同一份加密全息數據,利用不同的「光鑰」解碼,你的眼前呈現的是周杰倫在唱《說好不哭》,朋友呈現的是易烊千璽在跳街舞。
  • 上理工團隊研發世界首個超寬帶...
    假設這樣一個場景:你和朋友收到了同一份加密全息數據,然而利用不同的「光鑰」解碼,你們眼前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全息圖像。如果將這一技術用於銀行,也許將來人們無需記住密碼,用酷炫的全息「光鑰」就能打開小金庫。上海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就將讓這一場景成為可能。
  • 神奇「光鑰匙」解碼「鎖住」的全息影像 世界首個超寬帶光學全息...
    ,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全息術。  北京時間12月10日,相關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發表在世界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顧敏為該論文通訊作者,上理工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特聘研究員方心遠博士為第一作者。這是近年來中國科研人員在該刊發表的唯一一篇全息信息安全技術領域長文。
  • 新技術顛覆全息影像傳輸方式
    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全息術。他們研發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不僅顛覆了全息影像的傳輸方式,更是為傳輸過程設置了「信息安全」的保護屏障,使得這樣酷炫的場景可以變為現實。
  • 超寬帶全息技術: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
    撰稿人 | 方心遠論文題目 | 超寬帶全息技術: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作者 | 方心遠,任浩然,顧敏>完成單位 | 上海理工大學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將軌道角動量(OAM)維度用作全息過程的信息載體,提出了超寬帶軌道角動量全息理論。
  • 首個光學全息技術問世,這個科技細分有望接力「胎壓監測」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與工程院院士、國際光學DennisGabor獎獲得者、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
  • 滬科研團隊通過人工智慧實現三維矢量全息新技術
    記者18日從上海理工大學獲悉,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首次利用機器學習反求設計(machine-learninginversedesign)實現了三維矢量全息(Three-dimensionalvectorialholography)的新概念。
  • 顧敏院士受聘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院首席顧問
    校長周玉向顧敏院士頒發首席顧問聘牌。  副校長丁雪梅、安實代表學校感謝顧敏院士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科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希望顧敏院士在受聘首席顧問後能夠充分施展才華,發揮學科帶頭人作用,按照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和要求,推動哈工大物理學科取得更多新突破、新成果,學校將在政策、資金和平臺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 大數據儲存能耗驚人,上理工院士提出「光存儲」解決方案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顧敏在報告中指出,雷射光碟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隨著大數據存儲能耗越來越大,光存儲技術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目前,顧敏院士團隊正在與中國華錄集團等企業合作,研發能耗低、存儲壽命長的大數據光碟。
  • 研發新一代全光晶片,首位華裔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加盟上海理工大學
    集微網消息,近日,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顧敏全職加盟上海理工大學,出任校務委員會執行主席。與他一起回國入職上理工的,還有陳希、欒海濤、張啟明3位青年科研人員。這個高水平團隊的科研領域是光學工程,他們將在上理工重點研究類腦全光學計算,為集成光電路和人工智慧產業提供新一代全光晶片。與傳統的微電子晶片相比,光學晶片速度更快、能耗更低,是業界看好的新一代主流晶片。
  • 「螺旋光」首次在全息場景的成功理論探索 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
    「螺旋光」首次在全息場景的成功理論探索 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的全息術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12-11 09:43:35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光子角動量編碼技術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的操控。
  • 光學大數據存儲:更快,更久,更綠色—新聞—科學網
  • 上海理工大學顧敏院士蒞臨中英國際學院調研指導工作
    上海理工大學顧敏院士蒞臨中英國際學院調研指導工作  Laura Bishop教授首先代表學院對顧敏院士一行來訪表示熱烈歡迎,並對顧院士多年來在研究領域的非凡成就表示讚賞。常務副院長劉芹教授就學院的辦學特色、組織架構、人才隊伍、學科建設等工作進行匯報。  顧敏院士對中英國際學院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對學院獨特的「一對多」合作辦學模式和學院取得的各項成績給予了積極肯定和高度評價。
  • 創紀錄的超透鏡可能會革新光學技術
    傳統的光學透鏡通過玻璃等的厚度變化來調節入射光相位實現聚焦的,這樣的透鏡體積大、笨重、而且只能將光聚焦在有限的幾個波長上。隨著光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光學透鏡難以滿足如大規模集成、器件小型化、功能多樣化等要求。為此科技人員開發出了超透鏡(英語:metalens)。
  • 上理工院士團隊解鎖三七「密碼」
    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袤的紅土地上種植著一株株三七,這些被譽為「南國神草」的中藥材是文山的「名片」和支柱產業。但近年來假冒三七的出現,影響了文山三七的美譽度。記者日前從上海理工大學獲悉,該校莊松林院士團隊研發的太赫茲人參皂苷檢測儀,能夠快速、精準地檢測三七中的有效成分,把假貨擋在門外。
  • 南理工學生團隊打破國外壟斷 新一代無透鏡全息顯微鏡面市
    在第五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獲金獎的隊伍中,一支來自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團隊研製出的新一代無透鏡全息顯微鏡,突破了上述痛點,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CyteLive」是該團隊研發出的新一代無透鏡全息顯微鏡,可內置於培養箱,是目前唯一能夠同時實現非染色、大視場、高分辨、長時間連續觀察的顯微鏡產品,且售價遠低於進口產品。
  • Feature Article|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傳統實現計算全息成像的設備例如空間光調製器(SLM),存在著工作帶寬窄、視場角小、僅能實現純相位或振幅調製、具有多級衍射級次串擾和孿生像等缺點,限制了全息技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超表面是一種二維平面超穎材料, 通常由單層亞波長尺寸的金屬或介質納米天線陣列構成。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上理工科研成果入選全球30項光學重大進展
    然而,在莊松林院士的領導下,上理工詹其文教授帶領的納米光子學團隊歷時2年,創造性地將這兩個領域 「合二為一」,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渦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並成功入選美國光學學會(OSA)評選的2020年度全球30項光學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