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Article|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2020-12-04 中國光學工程學會

論文題目 | 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Recent advances in multi-dimensional metasurfaces holographic technologies

作者| 趙睿哲,黃玲玲,王湧天

完成單位 | 北京理工大學

研究背景

全息技術由於具有能夠記錄並再現光場的振幅和相位信息的能力一直以來備受研究人員的關注。它在顯示、成像、信息存儲、顯微術和防偽加密等多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傳統實現計算全息成像的設備例如空間光調製器(SLM),存在著工作帶寬窄、視場角小、僅能實現純相位或振幅調製、具有多級衍射級次串擾和孿生像等缺點,限制了全息技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超表面是一種二維平面超穎材料, 通常由單層亞波長尺寸的金屬或介質納米天線陣列構成。超表面特有的亞波長像素解析度的特點,使得利用超表面產生的全息再現像具有解析度高、視場角大以及不存在多級衍射級次串擾等優點,彌補了上述基於SLM實現全息成像的不足之處。因此,利用超表面實現全息成像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研究價值。2020年10月19日,PhotoniX 期刊最新發表北京理工大學黃玲玲教授研究團隊論文「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論文要點

超表面全息的發展幾乎伴隨著超表面的概念提出和各類波前調控特性研究的全部歷程。本文主要介紹了當前超表面全息成像技術的最新進展。本文將近年來前沿超表面全息成像工作分為了非復用和復用(多維度)兩大類。其中,針對非復用超表面全息成像,介紹了實現純相位、純振幅以及復振幅全息成像的方法。隨後,考慮到光具有頻率、偏振、軌道角動量以及入射方向、角度等設計自由度進行靈活的調控,能夠實現更豐富的多維度全息復用和加密。本文對上述各類全息復用方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總結。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介紹了基於超表面的動態全息成像、非線性全息成像、彩色列印和全息相結合、以及Janus超表面全息等新機理和新應用,並對超表面全息成像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和面臨的挑戰做出了展望。

圖1 超表面全息復用方法的主要分類

主要作者介紹

王湧天,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市混合現實與新型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雲計算和大數據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專家組副組長,國家信標委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標準工作組組長,並先後被國際工程光學學會(SPIE)、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美國光學學會(OSA)和中國光學學會(COS)評選為會士(Fellow)。長期在技術光學和虛擬實境領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有關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各1項,省部級和國家一級學會科技獎勵多項;發表專著2部、譯著2部、論文400餘篇,編輯國際會議論文集20餘部;授權國際發明專利5項,國家發明專利120餘項。

黃玲玲,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霍英東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計劃、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從事微納光學功能器件及物理機制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ACS Nano等國際頂級期刊,其中ESI高被引論文5篇,Google他引4000餘次。出版專著1本。主持10餘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擔任中國光學學會全息專委員會委員,擔任PhotoniX主題編輯,《中國雷射》、《紅外與雷射工程》等期刊青年編委。

趙睿哲,1993年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於2016年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學士學位。於2019年獲得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目前於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基於超表面的偏振調控以及全息成像。

相關焦點

  • 華中科技大學:大幀數、高幀率超表面動態3D全息顯示新方法
    華中科技大學:大幀數、高幀率超表面動態3D全息顯示新方法2020-09-19 09:06以下文章來源於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作者WNLO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在超表面動態全息顯示技術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超寬帶全息技術: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
    撰稿人 | 方心遠論文題目 | 超寬帶全息技術: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作者 | 方心遠,任浩然,顧敏>完成單位 | 上海理工大學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將軌道角動量(OAM)維度用作全息過程的信息載體,提出了超寬帶軌道角動量全息理論。
  • ...and his collaborators published a cover feature article in
    Yihui Zhang’s group and his collaborators published a cover feature article in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Recently, an international team led by Yihui Zhang, an
  • Nature Nanotech|基於復振幅超表面在動量空間實現軌道角動量全息
    該論文提出並演示了一種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該技術能夠多路復用多達200個獨立的軌道角動量通道。這是通過在動量空間中設計一個能夠完成完整且獨立的振幅和相位操縱的復振幅超表面來實現的。然後使用不同的軌道角動量光通過傅立葉變換提取信息,從而實現無透鏡重建的全息視頻播放。該超穎表面可以在聚合物基底上通過三維加工在SiO2上面,可以進行大面積製造。
  • AR中的全息投影技術原來是這麼回事
    全息投影技術絕對排得上名列。這項技術發明於1947年的英國匈牙利裔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他因此項工作獲得了 1971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項技術從發明開始就一直應用於電子顯微技術中,在這個領域中被稱為電子全息投影技術,但一直到 1960 年雷射的發明後,全息投影才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 衛星通信平板天線的那些事-超材料電磁表面
    超材料電磁表面隸屬於界面電磁學,後者研究旨在揭示電磁波在時間域和空間域的變化規律,目前界面電磁學的技術研究主要涵蓋如下方面:對平面波幅度的響應;對平面波相位的響應;對平面波極化方向的響應;對表面波傳播的響應;有源及通用電磁界面。對於相控陣天線的低成本化這條路徑是一個熱點。從細分技術角度看,目前此處主流路徑包括:可重構全息天線、可相變材料天線(液晶&矽基板)等。
  • 稿件速遞|利用全息電介質超表面實現偏振切換光場渦旋線的打結
    作者簡介郭旭嶽,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光學超表面。所在團隊為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趙建林教授帶領的微納光子學與信息光學研究團隊,該團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數字全息術及應用、微納光子學與光子器件、新型光場產生與調控技術、光纖技術及應用。
  • 前沿研究丨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全光學機器學習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光學數位化全息——全光學機器學習展望》一文指出,未來,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將為基礎科學和全息實際應用帶來重大突破。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即利用光學手段得到高解析度、大尺寸、成本更低的全息圖,利用3D雷射直寫技術加工各種光敏材料,可以實現計算全息圖的光學數位化。
  • 王漱明:紮根超構表面 堅守赤子情懷
    針對這個問題,2011年哈佛大學研究者提出了超構表面的設計思想,即利用波長量級甚至亞波長量級的結構單元按要求排布在一個二維平面上,通過調控超構表面中結構單元的共振響應的相位,在超構表面引入橫向的空間漸變的相位分布,從而實現對光場的任意相位調控。超構表面概念的提出,將超構體系對光場各種維度有效和高效的調控推向了現實。
  • 擁抱第五維:這宇宙 只是個全息圖?-宇宙,天文,維度,二元性,弦理論...
    「我們生活在一幅全息圖中。」物理學家經常這麼說,但是這其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莫非有另外一個「平面世界的我」生活在房間的牆上?莫非我們只是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神秘五維生物的投影?假如頭腦中的一切都可以用「邊界」來解釋,那麼我們究竟生活在幾個維度上?假如這些問題讓你夜不能寐,那麼請你往下看。
  • 全新技術——3D全息投影技術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投影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視覺效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全息投影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高科技技術,向世人展示了高科技的魅力。它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改變著人們對那些傳統舞臺的聲光電技術的審美態度。初音未來是世界第一個應用全息技術的虛擬歌手。全息投影技術可應用於360度幻影成像系統。360度幻影成像是一種將三維畫面懸浮在實景的半空中成像,營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圍,效果奇特,具有強烈的縱深感,真假難辯。
  • 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Andrey E.
  • 量子全息要來了?已實現電子光量子幹涉對電磁場進行全息成像!
    在表在《科學進展》上研究中,伊萬·馬丹(Ivan Madan)和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在瑞士、英國和西班牙的超快顯微鏡和電子散射、物理、科學和技術部門,詳細描述了利用局部電磁場製作全息圖的過程。科學家們用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UEM)獲得了阿秒/納米解析度的電磁全息圖。在新方法中,科學家們依靠電磁場在不同能量狀態的量子相干疊加中分裂電子波函數。
  • 信息爆炸時代 全息技術數字存儲拓展想像空間
    話題:全息技術  三維顯示時代的來臨和網際網路的持續升級,使得信息呈幾何級數暴漲,下一代網際網路(IPv6)、物聯網、雲計算和雲存儲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據存儲和顯示提出了新的挑戰,超大容量數據存儲和超高解析度圖像顯示已成為目前信息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對於這些問題,全息技術有可能提供解決之道。
  • 晶圓級超表面光刻技術
    近年來,超表面已成為納米光子學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它是由亞波長尺度單元組成,可以精確控制的相移從0到2π。在聚焦、偏振控制、表面等離子體激元操縱、光譜濾波、光渦流處理、光束偏轉、全息影像等領域有著廣泛的用途。目前,大多數基於超表面的器件都是使用電子束光刻(EBL)或聚焦離子束(FIB)來圖案化的。
  • 全息投影技術概念與分類
    全息投影技術(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稱虛擬成像技術是利用幹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記錄和再現的技術。3.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創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成功研製一種360度全息顯示屏,這種技術是將圖像投影在一種高速旋轉的鏡子上從而實現三維圖像,只不過好像有點危險可以說這些技術很多國家都在研製,毫不誇張的說這項技術它包含了未來,誰最先使用這項技術,誰就最先走入未來的先進技術行列。全息投影技術是全息攝影技術的逆向展示,本質上是通過在空氣或者特殊的立體鏡片上形成立體的影像。
  • 宇宙或許只是一張全息圖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息圖中嗎?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奇特的理論暗示我們的宇宙可能是一個全息圖。根據當前的全息原理,需要一個二維的平面,這個平面內擁有能夠描述三維圖像的所有信息。自1997年以來,科學家就開發出基於宇宙理論的全息理論,現在這一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科學家已經能夠展示建立在全息理論基礎之上的宇宙間如何進行工作。
  • 精彩論文|基於嵌入波矢濾波算法設計的「域」復用計算全息圖
    該全息圖復用技術是對目前常見的空間復用,波長復用和偏振復用方法的一種新的補充,並可以與現有技術同時使用,從而增加復用信道,在多維成像、信息安全、全光計算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圖1 光的不同分解方式:(a)球面波分解;(b)平面波分解。研究背景計算生成全息圖(CGH)技術使人們可以利用空間光調製器或其他光學振幅或相位控制器件在空間中投影二維或三維圖像。
  • 神奇「光鑰匙」解碼「鎖住」的全息影像 世界首個超寬帶光學全息...
    ,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全息術。這是近年來中國科研人員在該刊發表的唯一一篇全息信息安全技術領域長文。  提升存儲力為全息技術加裝安全「鎖」  對於傳統全息顯示技術而言,一張平面全息圖往往只能記錄一張圖片,然而隨著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往往我們需要利用相同的內存來記錄下更多的圖片。
  • 三星開發了可用於智慧型手機的最新全息技術
    根據《theamericangenius》消息:三星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的全息技術,可以從30個角度觀看高清3D視頻。而且,三星已將該屏幕做的足夠薄,從而可以在智慧型手機中使用它。全息顯示器的工作方式是通過操縱光,從而無需使用其它設備(例如3D眼鏡)就能將3D圖像投射到屏幕上方。目前業內有很多標榜配備全息圖的設備,例如反射屏幕、頭顯設備或者是現場表演,但是它們通常是依靠煙霧和鏡子來實現的。真正的全息圖是指從2D屏幕中彈出的3D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