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研究丨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全光學機器學習展望

2020-11-19 中國工程院院刊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19年第3期

作者:Min Gu, Xinyuan Fang, Haoran Ren, Elena Goi

來源:Optically Digitalized Holography: A Perspective for All-Optical Machine Learning[J].Engineering,2019,5(3):363-365.

編者按

談起全息技術,馬上想到的畫面很可能是科幻電影裡的場景,著金屬質感服飾的人,手臂一揮,空中便出現了立體數字影像,推動情節發展的最關鍵信息或數據一一展現。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光學數位化全息——全光學機器學習展望》一文指出,未來,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將為基礎科學和全息實際應用帶來重大突破。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即利用光學手段得到高解析度、大尺寸、成本更低的全息圖,利用3D雷射直寫技術加工各種光敏材料,可以實現計算全息圖的光學數位化。文章指出,光學全息術將為人工智慧技術注入新的活力,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能夠加工高解析度全息器件,使人工神經網絡的構建成為可能。文章指出,為實現機器學習功能,首先需要利用先進的深度學習算法來設計多層全息圖,然後利用3D列印技術加工出相應的結構。

1948年,Dennis Gabor提出了全息的概念,利用該項技術能夠重建出三維(3D)物體振幅、相位信息。自此,全息術的概念被廣泛地應用在各個領域,如顯微術、幹涉度量、超聲檢測及全息顯示等。

光學全息通常分為兩個步驟:記錄與重建——首先利用參考光波與物光幹涉得到傳統的全息圖,將其記錄在光敏薄膜上;而後,當參考光波照射到全息圖上時,原始物體的波前即能在3D像空間中重建。

1966年,Brown與Lohmann創造性地提出了數字全息理論,其中核心概念「計算全息圖」(CGH)標誌著光學全息領域裡程碑式的突破。不同於之前複雜的兩步式光學全息,CGH藉助於各類算法,可以更加方便地得到數字全息圖的振幅及相位分布。近年來,基於CGH的數字全息過程已經在各類主動、被動光子學器件中成功實現。

伴隨著計算機尋址空間光調製器(SLM)的發明,動態數字全息技術成為可能,利用該器件,多張全息圖之間實現切換僅僅需要幾毫秒。目前,基於SLM的數字全息術已經被應用於3D顯示、全息加密、數字全息顯微術、光學數據存儲、光學捕獲等眾多領域。然而,數字全息術中依然存在許多挑戰,包括視場角小,解析度低,調製光束波長帶寬窄,全息圖厚及出射光衍射級次多等。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可以用高解析度、超薄的超表面器件實現CGH的數位化。然而其所需的電子束刻蝕或者聚焦離子束刻蝕的加工手段複雜且成本高,這限制了超表面器件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普及。在這些大背景下,光學數位化全息技術(ODH)被提出並證實,即利用光學手段得到高解析度、大尺寸、成本更低的全息圖。這一全新的方法建立在矢量Debye衍射理論及逆傅立葉變換方法之上。

在實驗中,研究者利用3D雷射直寫技術加工各種光敏材料,從而實現CGH的光學數位化。在此過程中,一束緊聚焦的飛秒雷射在光敏材料中掃描,列印出3D分布的納米結構,其中納米結構的不同尺寸對應了CGH中不同階的振幅(或者相位)調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超分辨雷射直寫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加工超小像素的高質量數位化CGH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共振掃描鏡及衍射受限二維(2D)、3D多焦點陣列技術幫助快速平行雷射直寫技術加工效率提高了若干數量級。基於此,利用大尺寸、超分辨的ODH全息圖可以實現超大視場、大空間帶寬積的懸浮全息顯示。此前,我們成功地在石墨烯和光刻膠材料加工出了解析度為550 nm的ODH全息圖,並實現了視場角高達52°的3D顯示。此外我們還利用多重反射式相位積累的原理,在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加工出了厚度僅為20 nm的超薄ODH全息圖。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吸引了社會各界持續關注,並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圖像分析、分子與物質科學、語言識別等領域。可以預見,光學全息術將為人工智慧技術注入新的活力。實際上,結合這兩個領域的開拓性工作可以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其中,光波的振幅或光強存儲了神經元的信息,基於布拉格衍射定律的角度選擇性,神經元間的複雜映射關係可以存儲於包含了大量全息光柵結構的3D全息圖中。然而,在當時並未有合適的器件來扮演複雜的神經元網絡,限制了基於這個思路的拓展性工作。近些年興起的ODH能夠加工高解析度全息器件,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由此成為可能。日前,研究者已經成功利用衍射深度神經網絡的全光學機器學習實現太赫茲(THz)波段的圖像分類功能。為了實現學習功能,首先需要利用先進的深度學習算法來設計多層全息圖,然後利用3D列印技術加工出相應的結構。

將3D列印技術拓展至3D高分辨雷射列印可以將全光學機器學習晶片的工作波段從THz拓展至可見光波段(圖1)。未來,ODH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將為基礎科學和全息實際應用帶來重大突破。我們設想,當全光器件的工作波段由THz向可見光拓展時,許多新的應用方向將應運而生,如智能成像設備、光保真技術(Li-Fi)以及安全訪問系統。然而,對於目前的計算水平而言,基於人工智慧的高分辨全息顯示技術在計算量上遠遠超出極限能力,因此,發展新的機器學習算法迫在眉睫。同時我們注意到光學機器學習還能在納米光子學電路晶片上實現。若能將上述技術進行結合,可以為神經元技術工程在類腦研究上搭建新的平臺,探索出新的精神疾病治療手段。目前,全世界每年在這類疾病治療上花費將近一萬億元,其中中國佔了九百億。

圖1 基於全光學機器學習的多層ODH晶片。(a)由4層不同全息圖構成的整體設計,協同工作實現圖像分類功能。圖中所示結構能夠實現動物圖像分類功能,例如將蝴蝶圖案識別至對應插圖位置。(b)晶片的每一層是由一幅光學數位化全息圖構成。(c)高分辨3D雷射直寫圖示說明,基於此項技術晶片工作波段可以覆蓋THz至可見光波長範圍,其中不同波段的具體應用如圖(d)所示

註:本文內容呈現略有調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改編原文:

Min Gu, Xinyuan Fang, Haoran Ren, Elena Goi.Optically Digitalized Holography: A Perspective for All-Optical Machine Learning[J].Engineering,2019,5(3):363-365.

前沿熱點:3D列印技術在多個領域取得進展

精密工程:重要性超乎你的想像

3D列印:從醫學模具到組織器官

中國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類

科技開創未來

微信公眾號ID :CAE-Engineering

註:論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進展,不代表《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社的觀點。

相關焦點

  • 解孝林丨全息高分子材料
    全息技術是由匈牙利科學家Dennis Gabor於1948年發明的一種光學照相技術。與傳統照相技術不同,全息技術不僅可以存儲光波的振幅信息,還能夠存儲光波的相位信息,因此可以在二維平面上實現裸眼三維圖像的存儲與顯示。Gabor由於全息技術的發明獲得了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3D 列印造出人工神經網絡,UCLA團隊實現全光學機器學習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氣工程師 Aydogan Ozcan 希望改變這種情況,所以他的研究團隊同時使用了機器學習技術、光學工具和 3D 列印技術,開發出了可高速識別物體的識別系統。不像普通的計算機,這種系統不需要提供外接電源,只需要提供初始光源和一個簡單的探測器即可。
  • 新技術顛覆全息影像傳輸方式
    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全息術。他們研發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不僅顛覆了全息影像的傳輸方式,更是為傳輸過程設置了「信息安全」的保護屏障,使得這樣酷炫的場景可以變為現實。
  • 光速執行AI運算,港科大雙層全光學神經網絡不要計算機也能做分類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完全通過光學,不要計算機也能構建個神經網絡?港科大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全光學神經網絡,所有線性變換、激活函數通過光學模塊就能實現。uri=optica-6-9-1132這個複雜的東西就是一個兩層的全光學神經網絡,它和機器學習中的兩層全連接網絡有點「類似」。研究團隊成員之一 Junwei Liu 表示:「我們提出的全光學神經網絡能夠以光速執行光學並行計算,並且耗能極少。這種大規模的全光學神經網絡可應用於圖像識別以及科學研究等諸多領域。」
  • 研究人員正在研發可編程光學晶片
    矽光子學是下一代晶片技術和光通信技術的根基,定位於實現光學互連、微波光子電路以及集成光學傳感器等新興應用。他們稱,「空間光調製器通常使用液晶或者微透鏡來實現像素的獨立控制,這些技術對光學的發展帶來了徹底的變革,使得近些年來在成像光學、全息光學以及自適應光學領域有了全新的應用。」  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了Optica雜誌上,團隊利用的是多模幹涉設備(MMI)。但與傳統的固定模式不同的是,他們使用飛秒雷射來實現MMI的動態模式變換。
  • Feature Article|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作者| 趙睿哲,黃玲玲,王湧天完成單位 |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背景全息技術由於具有能夠記錄並再現光場的振幅和相位信息的能力一直以來備受研究人員的關注超表面特有的亞波長像素解析度的特點,使得利用超表面產生的全息再現像具有解析度高、視場角大以及不存在多級衍射級次串擾等優點,彌補了上述基於SLM實現全息成像的不足之處。因此,利用超表面實現全息成像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研究價值。2020年10月19日,PhotoniX 期刊最新發表北京理工大學黃玲玲教授研究團隊論文「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 滬科研團隊研發出超寬帶光學全息技術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國際光學DennisGabor獎獲得者、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不僅顛覆了全息影像的傳輸方式,更是為傳輸過程設置了「信息安全」的保護屏障,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
  • 滬科研團隊通過人工智慧實現三維矢量全息新技術
    記者18日從上海理工大學獲悉,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首次利用機器學習反求設計(machine-learninginversedesign)實現了三維矢量全息(Three-dimensionalvectorialholography)的新概念。
  • 香港科技大學首創多層全光學人工神經網絡
    然而,最近光纖神經網絡方面的新技術或許可以顯著拉近計算機與人腦的這一差距。藉助光學實現並行計算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首創的多層全光學人工神經網絡已經有了很大突破,作為這一類神經網絡的最新成果,這是實現大規模光纖神經網絡的關鍵進展。
  • 神奇「光鑰匙」解碼「鎖住」的全息影像 世界首個超寬帶光學全息...
    ,創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了世界上首個超寬帶的光學全息過程,為大數據資訊時代提供了大容量全息術。  北京時間12月10日,相關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發表在世界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顧敏為該論文通訊作者,上理工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特聘研究員方心遠博士為第一作者。這是近年來中國科研人員在該刊發表的唯一一篇全息信息安全技術領域長文。
  • 未來就在身邊,只是尚未普及——無介質全息投影
    在雙創的大背景下,各類創新技術迎來井噴,科幻電影中呈現的一些場景正逐步實現;針對光學顯示技術及交互場景的思考其實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在AI和5G浪潮席捲下,各行各業都迎來了技術轉型的最好時機,技術不斷迭代讓人們看到未來已來。
  • 前沿研究丨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4.010導語近年來,人工智慧(AI)在醫學領域取得長足的發展,AI技術正逐漸走出實驗室,走向臨床及公共衛生應用。AI技術不僅可以用於對醫療圖像定量數位化分析,為診斷提供指導, 還可以用於流行病早期預警, 醫療大數據智能分析等廣泛領域。
  • 25 年時間,日本科學家成功打造高性能計算機,實現3D全息投影
    日本計算機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專用計算機,用於高質量的 3D 全息視頻投影。研究小組由千葉大學的全球傑出研究所 Tomoyoshi Ito 教授帶領。他們一直致力於通過開發新硬體來提高全息投影的速度。全息投影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
  • 光子晶片研究進展及展望︱大家
    同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 (DARPA) 啟動「未來計算系統」項目,目的是研究基於知識/推理的引擎,具備深度學習能力、高算力和低功耗的集成光子晶片。  利用光子計算方法替代傳統電子計算方法將是解決摩爾定律困境以及馮•諾依曼架構的問題,即解決當前算力、功耗問題的極具潛力的途徑之一。
  • CIIS 2020丨學術支撐技術引領,7大主題報告打造AI產業盛宴
    戴瓊海院士探尋認知智能突破方法國務院參事戴瓊海院士是人工智慧(立體視覺)和計算攝像學的知名學者,長期致力於光學智能成像及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創新,主持承擔了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973計劃」項目和國家基金委重大儀器項目。
  • 【光物理前沿6】超快光學研究前沿
    》所作序超快光學是瞬態光學的最前沿部分。瞬態光學的最初形態出現在19世紀末攝影技術誕生後不久,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冷戰時期受到武器裝備研發的需求牽引而得到了快速發展。瞬態光學是研究瞬態現象的光學診斷技術及瞬態過程伴有的光學現象的光學分支。瞬態現象的變化有快有慢,研究它們的光學手段也因而不同。變化速度以皮秒及更短的時間單元衡量的瞬態現象通常稱為超快現象,與超快現象有關的光學稱為超快光學。
  • 上理工顧敏院士團隊研發世界首個超寬帶光學全息技術
    圖說:軌道角動量光束作為光學全息過程中的信息載體,實現超寬帶光學全息過程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斑斕的光為我們帶來美妙的審美,也成為了信息的載體。不同顏色和各方向的光波震動姿態成為一條條搭載信息的通路。
  • 量子科技前沿科普——量子計算機的「奧秘」是什麼?丨湘聲大講堂
    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又是怎樣的?12月4日下午,湖南省政協舉辦湘聲大講堂第十二期「量子科技前沿科普——量子計算機」專題講座。湖南省政協老委員諮詢團成員、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方卯發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逐一解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戴道晉、胡旭晟出席,省政協秘書長卿漸偉主持講座。全省政協委員通過政協雲可收看圖文直播。
  • 全息技術讓諾貝爾獎得主「現身」智博會,微美全息AR+AI視覺引領...
    疫情爆發後,數位化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20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線上峰會上,諾貝爾獎得主科斯提亞·諾沃肖洛夫以全息投影這樣全新的方式「亮相」,也分享了他的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為應對新冠疫情,科斯提亞·諾沃肖洛夫團隊開始研究智能抗病毒塗層,該種塗層將能夠通過智能可編程響應來殺死吸附在表面的病毒。
  • 信息爆炸時代 全息技術數字存儲拓展想像空間
    在巨大的市場推動和需求牽引下,歐美國家和日、韓等國政府及研究機構對三維存儲技術和顯示技術的基礎研究也急劇升溫,新的材料、器件、方法與系統在近兩年不斷突破和問世。  曹良才指出,根據全息顯示採用的光波調製器件的工作原理,全息顯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電壓驅動對光波調製器件寫入信號,對光的復振幅進行調製,如聲光調製器、數字微反射鏡、矽基液晶等空間光調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