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矽中雙原子量子比特門問世

2020-12-06 天眼新聞

近日報導,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米歇爾·西蒙斯領導的團隊,創建出了首個矽中雙原子量子比特門,操作在0.8納秒內完成,比目前其他基於自旋的雙量子比特門快200倍,是迄今在矽中展示最快的,成為構建原子級量子計算機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雙量子比特門是量子計算機的核心組件。西蒙斯團隊構建的雙量子比特門是兩個電子自旋之間的操作。最新研究也是研究人員首次讓兩個原子量子比特以比以往更靠近的距離,構建出雙量子比特門,並實時可控地觀察和測量其自旋狀態。原子量子比特擁有矽中量子比特相干時間最長的記錄,保真度也最高。在最新研究中,為了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精確放置和封裝矽中的磷原子,團隊首先計算出了兩個量子比特之間的最佳距離(精度高達十億分之一米),以實現關鍵操作。最令人興奮的是,他們可以在納秒級時間尺度上控制兩個電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度。此外,他們也能以非常高的精度讀取和初始化矽中原子量子比特上單電子的自旋,構建出了一個真正快速、高度精確的雙量子比特門,成為基於矽的可升級量子計算機的基本模塊。 新南威爾斯大學科學院院長艾瑪·詹森教授說:「這是西蒙斯團隊重要的裡程碑。其下一個主要目標是構建10比特的量子集成電路,並希望能在3—4年內實現。」

來源 科技日報

編輯 李龍江

編審 李劼

相關焦點

  • 將量子計算的速度提升200倍!矽基原子級兩比特量子門問世
    這一納米級別精度的操作,讓磷原子形成勢阱囚禁電子,通過控制電子的相互作用創建了首個矽基磷原子的兩比特量子門。(來源:afr.com) 矽基磷原子量子兩比特門 判斷一個系統能否實現量子計算包含的五大判決要求包括: 1.物理系統可擴展且系統中的量子比特具有良好性能; 2.將量子比特的狀態初始化為簡單基態的能力;
  • 矽中雙量子比特計算 精確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八
    該研究負責人、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安德魯·德祖拉克說:「所有的量子計算都可由一個量子比特運算和兩個量子比特運算組成,它們是量子計算的核心。一旦你擁有這兩者,就可以進行任何計算,但這兩種操作的精確度都需要非常高。」  自2015年雙量子比特邏輯門問世以來,許多團隊展示了矽中的雙量子比特門,但迄今為止,這種邏輯門的真實精確度還是個未知數。
  • 前谷歌量子計算「團魂」加盟新南威爾斯大學
    大名鼎鼎的量子物理學家約翰·馬提尼斯教授(John Martinis)加入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計算團隊啦!  馬提尼斯曾是谷歌量子團隊的靈魂人物。他帶領團隊助力谷歌實現「量子霸權」,首次證明了量子計算機對於傳統計算機的優越性。
  • 矽「量子點」中的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創建穩定的量子位
    研究人員在矽的「量子點」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qubit(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中 ,新南威爾斯州量子計算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位(或量子位),即電子的基本單位。量子信息。
  • 迄今「最安靜」半導體量子比特問世
    由矽內原子的電子製成的量子比特,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大規模量子計算機,但矽材料內的缺陷會引起電荷噪音,幹擾量子信息,影響其準確性——即便材料內只有很少雜質,都會影響電荷噪音的水平。正如最新研究主要作者路德維克·克蘭茲所說:「半導體量子比特內的電荷噪音一直是實現大規模糾錯量子計算機所需精度水平的主要『攔路虎』」。
  • THz探測器、金剛石NV色心、矽基單原子量子器件、量子直接通信技術、相對論 | 本周物理講座
    矽基量子計算晶片是一個繼承了半導體行業優勢的最有潛力的可擴展量子計算方向,優勢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其絕大部分的微納加工工藝與傳統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工藝相兼容,有實現大規模可擴展量子計算晶片的潛力;第二,在可大規模生產的全固態、晶片化的量子計算方案中,矽量子計算的相干時間最長,其單比特門操作精度也最高。矽量子計算是傳統半導體產業的量子化版本,是半導體產業升級進入量子化的最佳方案。
  • 達到量子「最佳點」:研究人員發現矽中原子量子位的最佳位置
    來源:CQC2T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 2 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最佳地點」。通過將磷原子精確地放置在矽中來創建量子位或量子位,這是CQC 2 T主任Michelle Simmons教授率先提出的方法,是矽量子計算機開發中的世界領先方法。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僅由7個原子構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與澳大利亞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由7個原子在單晶矽表面構成的一個「量子點」,標誌著我們向計算能力的新時代邁出了重要一步。    量子點(quantum dot)是納米大小的發光晶體,有時也被稱為「人造原子」。雖然這個量子點非常小,長度只有十億分之四米,但卻是一臺功能健全的電子設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用原子故意造出來的電子設備。它不僅能用於調節和控制像商業電晶體這樣的設備的電流,而且標誌著我們向原子刻度小型化和超高速、超強大電腦新時代邁出的重要一步。
  • 2020全球量子計算機產業發展報告
    2、半導體量子點  量子點(quantum dot)是在把激子在三個空間方向上束縛住的半導體納米結構。它是一種重要的低維半導體材料,其三個維度上的尺寸都不大於其對應的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玻爾半徑的兩倍。矽量子點,是量子點實例中的一部分。通過向純矽中加入電子,科學家們造出了矽量子點這種人造原子,運用微波控制電子的量子態。
  • 新型量子計算機首個基本元件問世 運算速度更快
    新型量子計算機首個基本元件問世  單量子比特裡德伯門擴展性更強、運算速度更快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典和奧地利物理學家攜手,研製出了單量子比特裡德伯(Rydberg)門,這是新型量子計算機——囚禁裡德伯離子量子計算機的首個基本元件。
  • Google發布全球首個72量子比特處理器Bristlecone預覽
    Google Quantum AI 實驗室的目標是構建可用於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量子計算機。我們的策略是使用可以向前兼容到大規模通用糾錯量子計算機的系統探索近期應用。為了使量子處理器能夠運行經典計算無法模擬的算法,僅有大量的量子比特是不夠的。關鍵是,處理器在讀出和邏輯運算(例如單量子比特門或雙量子比特門)上也必須達到較低的錯誤率。
  • 中國計算機學會論壇上5專家激辯:量子計算機10年內成熟?中美之間...
    而要實現一個量子計算機需要三個要素:一種可用的量子比特、高保真的量子操作、量子體系(足夠多的量子比特)。而一個實用的量子計算機至少要集成100萬個比特門,難點在於怎樣提高比特數量的同時,比特門的保真度不會下降。  從根源上來說,我們需要從材料和工藝兩個方面進行改進。  早期的量子比特上用的都是非常傳統半導體材料,直接應用傳統的半導體工藝,但是退相干性能比較差,小於一微秒。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僅1個原子厚10個原子寬
    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英國研究人員研製世界上最小的電子電晶體,其厚度為1個原子,直徑10個原子。
  • QC觀察丨新紀錄:科學家將矽中雙量子比特的保真度提高到98%
    研究員說,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了矽作為一個技術平臺是擴展到通用量子計算所需的大量量子比特的理想選擇。鑑於矽已經在全球計算機行業中佔據了近60年的核心地位,它的特性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理解,現有的矽晶片生產設施可以很容易地適應這一技術。「如果我們的保真度值太低,這對矽量子計算的未來會造成重要影響。
  • 「人造原子」賦予量子計算機更穩定的計算
    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詳細介紹了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提高穩定性。在這些微小的空間內,電子被用作量子位(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如果回想起高中化學課,您可能還記得牆上掛著一張塵土飛揚的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所有已知元素的電子數,從氫有1個,氦有2個,鋰有3個等等。你甚至可能還記得,隨著每個原子越來越重,電子越來越多,它們被分到不同的軌道上,被稱為『能級』。
  • 王恩哥院士與合作者在矽表面幻數錳原子團簇的自組裝機理研究中...
    半導體矽是現代信息科技和信息工業的基礎,其表面再構以及表面吸附原子的自組裝研究一直是科學界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除了對清潔矽表面再構的系統研究之外,近年來更多的興趣集中在其表面上各種吸附原子的自組裝過程。
  • 量子計算機問世將會是比特幣的終結者嗎
    原文報導:3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9to5google報導,谷歌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宣布Bristlecone(英文直譯是狐尾松)量子處理器的問世,這一處理器「為打造更大型的量子計算機提供更具說服力的原理證明。」谷歌在量子計算機再次突破,公布72量子位處理器量子計算技術常被稱為科技行業中的前沿領域,有望大幅度提升設備的計算性能。
  • 矽正在接近極限,晶片未來靠什麼?
    圖片來源:英特爾「人類對計算需求的增長趨勢可追溯到算盤、機械計算器和真空管,並可能遠遠超出半導體(如矽),包括超導體和量子力學。」超越矽是一個問題,因為未來的計算設備將需要更加強大和靈活。Harold說:「日益增加的計算問題是,未來的系統將需要學習和適應新的信息。它們必須『像大腦一樣』。再加上晶片製造技術的轉型,它們將為計算創造革命性的第二個時代。」
  • 我國首個基於量子技術核磁共振陀螺原理問世
    2008年秦傑完成近一年的國家公派留學,從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學成歸國,「當時在英國開展的是另外一類原子陀螺的研究,歸國後還有其他幾類原子陀螺的研究方向可以選擇。」經過反覆論證,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與未來應用等因素,他最終選擇了新的發展方向。」正是在創新道路上的這種磨礪,讓秦傑摸索出了帶團隊的核心思想--「質疑+」。
  • 新型矽基量子光源:能穩定產生紅外單光子
    導讀據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道夫研究中心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物理學家們設計出一款矽基光源來生成可在玻璃纖維中很好傳輸的單光子。近日,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道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正是在這一點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團隊設計出一款矽基光源來生成可在玻璃纖維中很好傳輸的單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