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基於量子技術核磁共振陀螺原理問世

2020-11-30 中國政府網

8月16日,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升空,一時間,量子技術成為了熱點話題。而在量子傳感領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製的基於量子技術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樣機也於不久前橫空出世,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質疑+」激發創新潛能

「這就是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給中央領導同志看的原理樣機。」33所量子技術團隊負責人秦傑指著展櫃裡的樣機向前來參觀的領導、專家介紹,「核磁共振陀螺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晶片級尺寸、導航級精度的陀螺」。這讓整個量子技術團隊倍受鼓舞。

量子是物質和能量的基本單元。目前,量子技術及其產業化已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戰略競爭的焦點之一,基於量子技術研製的量子慣性導航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等國家重大需求領域。在此牽引下,催生了以核磁共振陀螺為先導的顛覆性創新技術。

然而,創新的道路是孤獨的,秦傑註定是這條道路上孤獨的長跑者。2008年秦傑完成近一年的國家公派留學,從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學成歸國,「當時在英國開展的是另外一類原子陀螺的研究,歸國後還有其他幾類原子陀螺的研究方向可以選擇。」經過反覆論證,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與未來應用等因素,他最終選擇了新的發展方向。」

正是在創新道路上的這種磨礪,讓秦傑摸索出了帶團隊的核心思想--「質疑+」。

技術創新是高科技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動力與源泉,是集團「三創新」發展戰略之一,然而,預先研究作為支撐未來發展後勁的技術創新,難度大和風險高的特點導致它必然會面臨質疑。因此,他要求團隊成員必須堅持自己獨立思考和實踐,敢於質疑國內外已有的理論和方法,也要勇於接受業內專家的質疑。

此外,他還要求在團隊成員技術方案上,要敢於相互質疑,在不斷的否定和批判中成長,在反覆論證和持續改進中激發潛能,這是量子技術團隊最寶貴的經驗。

團隊建設@未來

「說起核磁共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醫學上的檢測手段,而核磁共振陀螺的原理與之有很大不同,其操控手段更加豐富、可靠。」33所專家表示。核磁共振陀螺是基於核自旋磁共振頻率在慣性空間的不變性原理,測量角動量獲得方位信息,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精密操控原子實現導航定位。陀螺是導航系統的核心部件,而導航系統是武器裝備的眼睛和中樞神經,核磁共振陀螺讓這雙千裡眼的視力更加清晰,身姿更為靈活,無論空天、陸地或是海洋,都可以精準提供方位和姿態信息。

相對於普通慣性導航產品,核磁共振陀螺在精度、體積、重量、成本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以它為核心部件構建的微小型量子導航系統可實現米級定位精度,也就是在微機電陀螺尺寸下實現光學陀螺的精度,在無人駕駛車、無人飛行器、微納衛星和個人導航等民用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也許有一天,擁有屬於自己的微納衛星,坐在無人駕駛車上隨時操控衛星,實況收看奧運會的任何一個喜愛的比賽項目,對普通公眾來說,將不再是夢想。

在人們看來,這支平均年齡30出頭的年輕團隊裡,姑娘都是外柔內剛的女漢子,爺們都是刀槍不入的鋼鐵俠。」是的,「有韌性不任性」是這支平均年齡30出頭的年輕團隊的真實寫照,哭過鼻子,抹過眼淚,但從沒有人掉過隊。

「我們團隊也有著自己的『核磁共振』精神,通過團隊建設的『外力』激發成員的思想『共振』,釋放『雙創』潛能,最終實現團隊創新發展的『自主導航』」,秦傑如是說。

王同雷是量子技術團隊的新成員,周全嚴謹是這個小夥子出了名的特點,每次團隊討論技術問題,最容易爭執不下的就是他,這種成員也是團隊必不可少的。

「雖然在實驗室千百次的聯調組裝,有一種被虐千百次的感受,但每次完成一個技術突破,我仍待它如初戀。」負責總體設計的萬雙愛笑著說到。

為激發「雙創」的內生動力,33所加大對前沿技術的支持和青年技術骨幹的培養選任力度,鍛造了一批技術新、年紀輕、創新力強的年輕力量。由33所本部牽頭組建的這支黨員佔比76%,青年佔比75%的量子技術團隊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集團公司量子技術研發中心的主依託單位。

據統計,團隊每人平均一年累計加班時長4-5個月。兩年的時間內,他們讓核磁共振陀螺由多個裝備組合而成的龐然大物變成能與公交卡比大小的樣機。

團隊成員表示,一定要把核心技術把握在手上,突破制約未來系統發展、卡脖子且難以模仿的單項技術。

量子技術團隊按專業技術進行分工,成員之間專業是互補的,博採眾長,這樣,每一個人在團隊中都必不可少,每一個專業技術的突破都是大家的突破。這個管理思路極大地調動了每一名成員的積極性,同時,也是對未來發展的一個鋪墊。

在集團公司全面釋放「雙創」能量,大力推動「三創新」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三院、33所轉型升級政策擲地有聲,專業化的分工更便於資源的整合,縮短了新品的研發周期。

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作為創新發展的先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量子技術團隊已論證完成了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技術途徑,相關內容被國家部委採納,獲各界專家好評,為中國量子技術的未來發展和團隊的「雙創」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國畫之美不在於落筆,而在留白。遠方,有秦傑和他團隊的夢想。從微觀量子到國之重器,從蒼茫大海到浩渺宇宙,他們的探索永無止境,逐夢之行永不停息……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基於量子技術核磁共振陀螺原理問樣機世
    目前小型飛彈使用的是雷射陀螺儀,但體積仍遠沒有達到量子陀螺儀的晶片級尺寸。  8月16日,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升空,一時間,量子技術成為了熱點話題。而在量子傳感領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製的基於量子技術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樣機也於不久前橫空出世,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 像陀螺一樣自旋,核磁共振技術再次提升!
    這項技術基於核磁共振技術,利用了某些原子核與磁場相互作用的事實,這裡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核自旋,它可以與兒童陀螺的自旋相比較。與頂部開始晃動(一種稱為旋進的現象)類似,暴露在磁場中的核自旋也開始進動。這產生了一個電磁信號,可以測量使用感應線圈。核磁共振(NMR)譜學是一種分析分子結構和功能,以及對其自旋密度進行三維成像的強大技術。
  • 清華大學NMRCloudQ團隊:我們的國際首個核磁共振量子計算雲平臺...
    在量子計算領域,國內外的競爭十分激烈,就在10月10日,英特爾通過其官網宣布,公司生產出一種包含17個超導量子位的全新晶片,標誌著量子計算正從學術實驗室進入半導體產業,向實用領域邁進。 與IBM不同,清華大學課題組的量子計算雲平臺是基於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不同的量子計算機物理體系有什麼優缺點?
  • 首個基於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儀原理樣機研製成功
    全空域、全時域的無縫定位導航是未來定位導航產業的技術制高點。隨著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快速發展,基於量子精密測量的陀螺及慣性導航系統具有高精度、小體積、低成本等優勢,將對無縫定位導航領域提供顛覆性新技術。    「十二五」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主題項目「基於磁共振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儀關鍵技術」由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究所承擔,項目研究開展一年半取得突破性進展。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原標題: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8月18日,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通過了專家組檢測。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暉等組成的專家檢測組認為,該磁體各項指標均滿足於3.0T核磁共振系統高質量成像要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臨床應用及醫療科研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的問世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長期壟斷,也標誌著我國高端醫療影像裝備研發已走在世界前列。   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是核磁共振系統中最核心的部件,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系統形成的圖像影響較大。
  • 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究竟什麼水平?
    2019年1月,IBM宣布推出全球首臺脫離實驗室環境的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2019年10月,谷歌就宣布使用Sycamore量子晶片實現「量子霸權」;2020年3月,霍尼韋爾稱將在3個月內推出量子體積達到64的量子計算機。
  • 中國的量子技術真的領先世界嗎?事實可能出乎你想像
    什麼是量子信息技術量子信息技術是基於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技術交叉形成的前沿技術。2019年12月,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內部文件提出,未來將限制向中國等美國在量子計算上的競爭對手出口稀釋制冷機。稀釋制冷機是基於超導、自旋和拓撲量子比特技術的量子計算機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旦被限,中國的量子計算研究將面臨重大挑戰。
  • 我國提出的首個量子計算領域的國際標準項目已成功立項
    日前,由我國提出的《信息技術 量子計算 術語和詞彙》國際標準提案在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第一聯合技術委員會(ISO/IEC JTC 1)成功立項,這也是首個量子計算領域的國際標準項目。該國際標準規定了量子計算領域中的常用術語和詞彙,將有助於量子計算相關概念的理解和交流,對於推動以量子計算為代表的先進計算技術體系完善、關鍵技術攻關、軟硬體產品研發、產業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中國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軸承在杭州問世
    中國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軸承在杭州問世 2008年01月08日 08:39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明為主任的專家鑑定委員會今天下午在杭州富陽宣布:我國磁軸承技術研發獲得重大突破,第一個國產磁軸承產品———「基於交叉反饋控制的FS450型分子泵磁軸承」,在浙江飛旋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成功,從而在分子泵應用領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使我國成為繼法國、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少數發達國家之後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軸承技術產品的國家
  • 什麼是量子導航?為什麼要研究量子導航
    導讀:最近二十年, 量子定位系統(QPS)作為新型導航技術因其特有的信息傳輸優勢得到飛速發展。 本文簡要介紹了衛星導航與慣性導航系統的原理及各自面臨的問題, 主要闡述了量子定位導航系統的概念與基本原理, 量子導航的優勢, 量子導航的分類及國內外發展狀況。
  • 我國光纖陀螺突破技術壁壘:成功用於遠洋航海
    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中遠(北京)海上設備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基於極區導航技術的組合光纖羅經,伴隨「永盛」號圓滿完成了北極航線航行。該設備運行穩定,在「永盛」號的北極導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新型量子計算機首個基本元件問世 運算速度更快
    新型量子計算機首個基本元件問世  單量子比特裡德伯門擴展性更強、運算速度更快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典和奧地利物理學家攜手,研製出了單量子比特裡德伯(Rydberg)門,這是新型量子計算機——囚禁裡德伯離子量子計算機的首個基本元件。
  • 研發用於教研的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量旋科技」還想在超導量子...
    量旋科技成立於2018年,是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初創公司,專注於超導晶片量子計算機、桌面型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以及量子計算相關軟體的自主研發和生產。目前,量旋科技已經推出了桌面型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雙子座」,以及可以連結多個量子計算體系的雲服務平臺「金牛座」。公司的技術發展路線有兩大主要方向:核磁共振技術方向的和超導技術方向。
  • 比谷歌量子計算快一百億倍,「九章」引領我國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已有公司在推進產業化
    其速度比去年穀歌發布的53個超導比特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一百億倍。這一成果使得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國外也稱之為「量子霸權」)。他介紹,最近美國公布了量子計算領域的最新計劃,英國、歐盟、日本等國家也早有相應規劃,這次「九章」的成功研製,為中國牢固確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奠定了技術基礎。量子計算機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能力,可望通過特定算法在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和經濟價值的問題方面(如密碼破譯、大數據優化、材料設計、藥物分析等)實現指數級別的加速。
  • 科普: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目前,用於職業球員檢查傷病最多的三個設備分別是X光、CT和核磁共振。這三個醫療檢查設備的名字普通民眾也不陌生,但大多數人對它們的了解也僅僅局限於「名字」。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區別、檢查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
  • 全球首個!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
    記者 崔箏 於達維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量子通信密不可破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對新華社介紹,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於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複製性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籤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量子通信系統的問世將有助於建造「絕對安全」通信系統。
  • 量子計算機工作原理的簡單解釋
    這7(5+2)個條件是作為量子計算實現的最核心的條件,說到量子計算機就離不開這7個條件是如何做到的。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自己讀論文。現在,物理系統的實現已經有很多很多方案了,比如光子(線性光學),核磁共振(NMR),腔QED,量子點(quantumdot),Redberg atom,離子阱(ion trap),超導系統。這些都是十分有前景的物理實現的方法。
  • 量子通信技術,開啟一個新的通信時代,我國在此領域的探索
    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並因此成為國際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2021-01-08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