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2020-12-03 懂球帝官方

無論對球迷還是球員來說,最怕聽到的就是「傷病」二字了。但職業足球乃至於職業運動員的運動強度又決定了,他們的職業生涯幾乎不可能避免傷病。在足球比賽當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球員倒地不起,擔架進場——這意味著球員的傷相對較重。這時候去到醫院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檢查運動員傷到了哪,才好對症下藥。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醫療檢查設備最適合檢查自己的傷情呢?目前,用於職業球員檢查傷病最多的三個設備分別是X光、CT和核磁共振。這三個醫療檢查設備的名字普通民眾也不陌生,但大多數人對它們的了解也僅僅局限於「名字」。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區別、檢查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

【X光:將人體骨骼投射到同一個平面上進行成像】

世界科學發展歷史有一個慣例,誰發現一個全新的「東西」,他自然而然就成為那個「東西」的命名者,後人也有直接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新發現的慣例。例如牛頓發現了「牛頓定律」,後人直接用他的名字命名這一定律。「X光」這個名字來源同樣如此,它是發現者、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發現並命名的,後人又把這一射線成為稱為倫琴射線。

倫琴為什麼主觀上把這一射線命名為X射線?其中「X」的意思,和東野奎吾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中X是一樣的意思,就是「很神秘、無法了解、不為人知」的意思。物理學家倫琴就是因為自己發現的射線不為人知且神秘,因此有了這個命名靈感。

在《聊齋志異》中有一個神話,一個嶗山道士擁有穿牆而過的本領。這其實和X光診斷人體疾病的原理一樣。太陽照在我們身上,身後會有影子是因為陽光沒法射穿人體;而X光由於它天生的物理特性,真的能夠「穿牆而過」,自然而然,它也可以穿透人體。放射科的醫生正是派X光這個特使,從這一端進那一端出,「看看」人體究竟發生了什麼病變?

這個所謂的「看看」,又涉及到了X光的物理特性。醫院當中X光檢查的過程當中,主要用到了它的穿透作用、差別吸收、感光作用和螢光作用。其中,穿透作用和差別吸收主要用在檢查這個環節,而感光作用和螢光作用主要用在檢查結果的成像環節。

所謂「穿透作用」,就是X光能夠穿人而過的本領。X光能夠穿人而過,是因為它本身自帶的能量很大,照在人體上時,僅有部分被人體吸收,大部分沒被吸引就從人體的原子間隙穿過。「吸收差別」也是X光醫學檢查的重要因素,人體骨骼、肌肉在X光穿過時,對X光的吸收量有顯著差別,這樣當醫療設備射出的X光是衡量時,另一端感應器接收到的X光射線量就出現相對差別。

我們日常看到的X光片子,就是黑白一片。「一片黑白」當中隱藏的奧秘,正是來自於X光的感光作用和螢光作用。當X光照射到如磷、鉑氰化鋇、硫化鋅鎘等物質時,這些特定物質就會散發出螢光。螢光的強度與X光射線量成正比。醫院中的X光檢查設備用於感應檢查結果的設置,正是用X光照到會發散螢光的特定物質做成。

這樣一來,衡量的X光穿透過人體射線量已經出現差異,另一端結果感應器上的螢光強度也出現對應的差異。這種螢光強度的差異,再根據相關影像技術的轉換,最終就呈現出片子上黑白顏色的差異。

骨骼對於X光射線量的吸收較大,所以片子當中骨骼的顏色幾乎是白色,而肌肉的吸收量較小,所以呈現為黑色。

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醫生怎麼通過「黑白色差」判斷病情:

一、比方說某患者小腿出現明顯骨折,那他骨折處對X光的吸收量就與周邊骨幹呈現出明顯對比,骨折處就會出現一條明顯的黑色裂痕。再者,醫生也會通過白色「畫成」的骨幹是否有異常變形做判斷。

二、部分患者並非因為骨折去拍片,而是因為骨頭裡進了異物。要想通過手術取出來,首先得準確判斷異物在骨幹精確到毫米的位置。醫生怎麼判斷呢?異物在骨頭內對X光的吸收量不同,那個點就會與周邊骨幹呈現出明顯色差,一般是白色的骨幹當中出現明顯的黑點。通過這一異常醫生就可以鎖定異物位置。

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兩面性,X光有便於人類檢查身體的物理特性,同樣,它也有著可能對人體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傷的物理特性。一提到X光檢查,部分患者會下意識產生抵抗心理,隨後可能脫口而出以下幾個詞:輻射、癌症。

長期接受X光的電離輻射,確實可能對人體造成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造血功能低下、晶狀體渾濁、精子生成障礙、甚至誘發腫瘤等重大疾病,但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量和度的問題。

進行一次普通的X光檢查會給人造成多大的輻射?接受一次普通X光檢查的輻射量不超過0.1豪西弗(衡量輻射量的單位);一個自然人在自己的生活環境當中,一年下來受到太陽、地球、手機等等的總輻射量約為2.4個豪西弗。

對比下來,一次X光檢查根本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明顯影響。

【CT:掃描更具立體感,解析度更高】

在X光機被廣泛用於醫療領域前,醫生要想仔細洞察人體內的病變幾乎只有一種方法——用手術刀切開人體。這種檢查和治療為一體的醫療方式,成本和風險都極高。X光機給醫生檢查多種疾病帶來了便利,但很快新的困惑就到來:由於人體內有些器官對X線的吸收差別極小,因此X射線對那些前後重疊的組織的病變就難以發現。

CT正是在這樣的醫學背景下被研發。CT根本的檢查和成像原理與X光相同,但二者最根本的區別在於,X光是將人體的一個或者多個器官投射到同一個平面上進行成像;CT是將人體的一個器官或者多個器官進行一層一層的掃描。

要解釋這一點首先還是讓我們從「CT」這個名稱入手。「CT」的中文全稱為「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這個所謂的「斷層掃描」可以這樣理解,在人體的患病部位截取一個長方體,然後再把這個長方體依據不同的層厚與層距分為若干個小長方體進行分別掃描。

這項技術相比X光的突破在哪裡呢?X光把前後重疊的肌肉、骨骼、器官全部投射到同一個平面上成像,這就涉及到相互遮擋等問題。這就像你要看一個人的背影,可只有一張正面的照片一樣。所以X光的拍攝當中,有患者經常碰到醫生要求從不同角度拍攝。

(圖)腦部CT片

從X光到CT的突破和進步,我們可以廣義的理解為:醫生從一個長方形到從一個長方體看病變區域的突破。

除了維度的差別之外,CT另一個重要的進步和突破,在於對病變區域解析度的差別。舉例說明,人體相當的軟組織對於X光的吸收量,與水對X光的吸收量很接近。成年人人體體重水佔比高達70%,這樣一來X光就很難在軟組織和人體水分上最終呈現出「黑白色差」——軟組織的病變就很容易被忽略。

攝影機要想發現狹小區域內更多的細節,通過什麼手段解決呢?增加相機的像素。CT為了發現人體狹小區域的病變,也是增加了CT機器的「像素」。第一代CT機只有1-2個探測器,第二代30個探測器,第三代300-800個,第四代1000-2400個。這就像相機的像素越來越高一樣,CT機的更新換代,意味著新一代CT機對於螢光細微的差別更加敏感,呈現效果更加清晰——狹小區域的病變細節也就更容易被看到。

由於CT的密度解析度高,所以軟組織、骨與關節都能顯得很清楚。除了解析度更高之外,CT機的又一項重大突破,是可以將各個部位對於X光吸收的差異直接量化。所謂的CT值就是對差異的量化,醫生對於病變的判斷因此更加準確。

但是,CT相比X光也有它的劣勢。檢查的過程由平面到立體,局部解析度要求更高,這就要求患者接受機器掃描的時間更長,身體接受X射線的輻射量也就更大。一般的X光片檢查只需要零點零幾秒,CT掃描一般要經過5分鐘左右,快的也要2分鐘,人體曝光在X射線中的時間更長,電離輻射量也更大。一次普通胸部CT的輻射量大約為6.9豪西弗,這已經大大超過人一年的自然輻射量2.4豪西弗。短期內做多個位置、同一位置反覆做CT輻射量更大。

【核磁共振:功能強悍,無輻射】

1946年,美國科學家珀賽爾和布洛赫同時獨立地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因此,他們兩人共同榮獲了195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核磁共振現象用於醫療領域的前提。

怎麼通俗易懂的解釋核磁共振現象呢?大家可以想像在一塊場地上有若干個鐵陀螺在旋轉,它們旋轉的方向、速度各不相同。並且這些陀螺可以準確設定旋轉方向和速度,這兩個因素可以保持恆定。這時候突然在場地兩邊加上一個磁場,鐵陀螺原本恆定的旋轉方向和速度,會因為磁場的強度和方向而改變。並且在改變旋轉速度和方向的同時,鐵陀螺會吸收和自己頻率相同的電磁波,吸收的電磁波可以逐漸使每一個鐵陀螺的能量相同,這時候所有的鐵陀螺旋轉的方向和速度就會呈現出一致性——這就是所謂的核磁共振現象。

但一旦取消給場地施加的磁場,場地上所有的鐵陀螺又會恢復到他們被設置的旋轉方向和速度,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會將在磁場當中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

為什麼我在解釋核磁共振現象時,要設置「每一個鐵陀螺自身的旋轉速度、方向不同並且可以保持恆定」這個前提條件,因為我們人體就是由很多個這樣的「陀螺」組成的:肺細胞的原子核有自己特定的旋轉方向、速度(並且恆定),心臟細胞、肝臟細胞、腎臟細胞同樣如此。

(圖)核磁共振機機構圖

成年人體體重水佔比達到70%,這意味幾乎每一個人體器官當中都有水這個元素。1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組成——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氫原子,每個氫原子都有自己的氫核。

上文所述的「小陀螺」,精確到人體內的就是氫核。心臟、肝臟、腎等等每一個器官內氫核的旋轉速度、方向都不一樣。把人體放置在均勻磁場內,這些氫核會吸收電磁波的能量,最終能量達到一致而發生共振——這就是人體內的核磁共振。

當均勻磁場撤離後,每一個器官釋放出的能量各不相同,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正是通過感應器官釋放出的能量不同而得出結果的。

醫生怎麼根據所謂「釋放的能量不同」而診斷病變呢?

(圖)膝蓋核磁共振片子

健康的每一個相同器官,經過核磁共振後釋放出的能量是相同的。每個器官都有一個核定健康的「能量值」。當患者完成核磁共振之後,醫生正是通過比對患者的「能量值」與標準能量值的差異來判斷病變與否。

還是舉兩個例子說明:

一、醫學上有器官水腫或者器官積水這兩種說法,怎樣通過核磁共振判斷是否水腫或者積水呢?一旦某個器官積水或者水腫,器官內的水分子肯定會增多。它共振時吸收的能量越多,釋放並且被感知到的能量也越多——成像上可以通過能量異常,判斷器官的水分子數量明顯增多,從而確定該器官積水或者水腫。

二、器官發生病變一般意味著水分子周圍環境狀態和在整個器官結構當中的位置發生變化,這也會引起核磁發生共振所吸收的能量發生量變。這也是醫生判斷器官內部環境是否發生病變的標準之一。

(圖)一張腦部核磁共振成像,它為醫生提供了更多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用來描寫廬山的名句,其實很多時候也可以用來形容病變區域。對病變區域的觀察,橫看、側看、上看、下看對結果都有著不同影響。醫生要想全面、細緻的了解病變區域的「全貌」,就要求檢查手段能夠提供不同方向的成像。

核磁共振的一個巨大技術突破,就是可以對人體進行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三維任意角度切層,這就保證了醫生只要有需要,可以從任何角度觀察病變區域。除此之外,沒有電離輻射也是核磁共振的一大優勢。

【檢查側重點不同,都各有優劣】

其實大多人更關心的問題是,我到底應該拍什麼?事實上,三個檢查設備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也都各有優劣。

X光一般是初篩,對體內異物的直觀診斷。對於有移位骨折、有骨質改變的骨病、關節部位骨性病變、不透光異物存留、心肺器質性疾病、消化系統梗阻等疾病有很好的診斷價值。X光的優點是對於骨幹病變的診斷,但對於體內的軟組織檢查沒有太多效果。

醫院裡一般都是這個程序,X光沒拍出來的,醫生會建議再拍CT。最適於CT檢查的病是腦部疾病,其中對腫瘤、出血及梗塞等病檢查效果最好,其次是腹部實質臟器的佔位病變,如肝、脾、胰、腎、前列腺等部位的腫瘤,對乳腺、甲狀腺等部位的腫塊也能顯示並做出診斷;再次則是對胸腔、肺、心腔內的腫塊,脊柱、脊髓、盆腔、膽囊、子宮等部位的腫塊檢查。

(圖)拜仁隊醫沃爾法特表示,通過核磁共振檢查出來的結果一半都不準確,往往會誇大病情。

核磁共振檢查的範圍、準確率都比X光、CT強大,這也是為什麼核磁共振很貴的原因。核磁共振在骨骼、肌肉和器官的檢查上都有相當的價值,並且核磁共振的核心優勢是對軟組織的檢查更準確——這也是足球運動員肌肉拉傷、韌帶損傷等疾病都拍核磁共振的原因。此外,核磁共振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變的顯示,也比CT更好。

至於具體到什麼病例適合拍什麼,還得具體案例具體分析。說白了,還是老老實實聽醫生的話。

相關焦點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你了解嗎?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 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彩超,X光,CT,核磁,都有什麼不一樣?醫生和你講一講
    對於曾經在醫院看過病的人來說,各種各樣的雷射或者ct肯定是非常常見的。而在醫學專業裡,醫學影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什麼彩超、核磁共振、ct和與x光的確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這也讓很多人都感到了一絲迷惑。
  • CT和核磁共振區別
    許家康透骨堂 3天前一、首先來弄清楚CT和核磁共振的定義是什麼:
  • 都能透視,核磁共振、CT、X光,還有B超,有啥區別?
    最近有些小夥伴留言問小濟,經常聽到去看病要用到核磁、ct、X光片和B超等這些東東,它們到底有啥區別?顧名思義,「超」就是以超聲波作為透視手段,和蝙蝠抓蟲子的原理類似。2、X光和CT可以說是親兄弟兩個,都是以X射線為透視手段。* 不同的是,X光是只囫圇拍一張大照片。這樣很多人體組織或者病變區域在照片上就重疊混雜在一起了,分不清哪個在前哪個在後。
  • ct和核磁共振,究竟哪一種才是最佳選擇?提醒:二者的區別要知道
    然而,發生在身體內的病變,僅僅依靠肉眼無法發現,且很多疾病的症狀相似,若不進行系統檢查,很難判斷身體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所以,醫療界也在不斷進步,推出了各種檢查身體的儀器,且都在疾病篩查上發揮了作用。比如檢查內臟器官常用到的就是ct,比如篩查肺部疾病、骨骼病變等,都會使用ct檢查。除此外,近些年還有一種名為「核磁共振」的檢查手段。
  • 兒童做ct,x光,核磁共振對他們身體生長發育有多大影響?
    兒童做ct,x光,核磁共振對他們身體生長發育有多大影響?核磁共振先來說說核磁共振吧,其實核磁共振利用的是磁場的原理,並沒有利用到放射性物質,對人體是沒有什麼影響的。核磁共振就是把人體推進一個大磁場中,記錄人體的原子運動軌跡,從而來判斷病情,這項檢查還是能比較準確看出病因的,而且對人體沒有什麼傷害,畢竟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球這個大磁場中。
  • 【科普】一篇微信告訴你,B超、X光、CT、核磁共振都在檢查些什麼
    去醫院看病,醫生一般都會開些影像檢查,比如X光、CT、B超、核磁共振
  • X光、CT、B超、核磁共振這些檢查都是啥原理?
    X光最大缺點是受制於深淺組織的影像相互重疊和隱藏,有時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攝X光片。  CT:像把麵包切片看  CT的檢查原理是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之後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麵包切成片來看。優點是可以分層看,經計算後可以顯示出更多的組織信息。  B超:像挑西瓜前敲一敲  B超的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
  • 頸椎不舒服,到底是拍X光、CT還是核磁共振?
    對著電腦工作一坐就是大半天捧著手機煲劇一刷就是幾個小時久而久之不少小夥伴的頸椎開始受不了了那頸椎不舒服到底是拍X光、CT還是核磁共振呢今天安安跟小夥伴們詳細說說1X光線檢查:粗看骨頭2CT檢查:細看骨頭CT成像的原理是利用X光線分層穿過人體,然後經過計算機分析後進行二次成像,就像把一個物體切成一片一片來看,可以反映出更多更全面的組織信息。CT檢查可以比較清晰地反映骨質的情況,如是否有骨折、韌帶是否有骨化、是否有發育畸形以及術後癒合情況等,但CT檢查不能良好的顯示神經根與脊髓,而且輻射比X光線大。
  • X光、B超、CT等,哪些檢查最傷身,幾句實話醫生一直想告訴你
    但是,有不少人在聽到x光檢查、ct檢查時,都會產生抗拒心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大家受到了「輻射致癌」的影響!由於我們對醫療知識並沒有過多了解,更別說是醫療設備使用了。再受到當今網絡發達、真實或不真實的信息影響,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對醫療設備有錯誤認知。甚至盲目認為,ct、x光、B超等,都有輻射,只要做了就可能會致癌!
  • 核磁共振和CT有什麼區別嗎?原理不一樣
    原標題:核磁共振和CT有什麼區別嗎?   人們很難能做到吃五穀雜糧而不生病,或者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小問題,這個時候就不得不到正規醫院去做詳細的檢查。如果我們的大腦或者是我們的身體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很多醫生都會安排患者做CT或者核磁共振。
  • 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麼?接地氣的回答在這兒!
    上海某家醫院一個患者做核磁共振檢查時將輪椅推進去了,結果輪椅就被「強吻」了。當時新聞一出來,關於核磁共振的原理、禁忌症、注意事項等科普知識撲面而來。說實話,看了許多科普文章,小編除了了解一些注意事項,對核磁共振原理卻始終沒弄明白。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小編決定自食其力,搞清楚核磁共振的原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小編終於找到了一個特別特別接地氣的解答。
  • 【科普】X光、CT、核磁共振,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核磁共振?!醫生我能不做嗎?這檢查聽起來輻射好強!」磁共振(MRI)圖像具有很好的軟組織解析度,應用廣泛。其實醫院放射科的MRI檢查是沒有電離輻射的。通俗的說,磁共振的顯影原理是探測身體中水分子的變化,人為製造一個較大磁場(吸力很大),讓人體躺在裡面,在磁場中,人體中的氫原子核能夠有規律地運動並產生信號,再通過計算機把信號進行處理,形成圖像。腦卒中、腦腫瘤、腦血管畸形、顱腦炎症、變性病、代謝中毒性病變、先天發育畸形、外傷等所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
  • 醫學科普︱核磁共振和CT原理
    什麼時候選擇核磁共振(MRI)?CT和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麼?我覺得要解釋清楚,用專業語言是不行的,得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今天,我來嘗試解釋一下吧。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運動引起的,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有絕佳的診斷功能。
  • 體檢照CT和x光有多傷身體?輻射會致癌?這3點希望你能早知道
    這不僅讓人納悶了,照CT和x光對身體的傷害真的很大嗎?這期就讓醫生告訴您真相!第一點真相:CT和x光存在輻射,可能會致癌?我們知道輻射主要分為兩類: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對身體危害極小,沒有電離能力的就是非電離輻射,比如各種小區裡的通信基站、手機、電腦、微波爐等就屬於這一類。而X 光、CT 這些檢查產生的輻射,就屬於電離輻射了。
  • 核磁共振是什麼?核磁共振與CT有什麼區別?
    核磁共振是一種影像學檢查,現在越來越多應用於臨床,此項檢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對身體影響小,沒有輻射, CT,X對身體有一定輻射,所以很多人現在選擇擇核磁共振檢查,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核磁共振!
  • X光、CT、核磁共振 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X光片和CT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X射線的穿透作用,通過組織密度不同的人體後形成輻射線衰減強度不同的影像。為啥不直接給我做CT檢查呢?CT較X光平片,它在價格上更昂貴、患者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會更大一些。
  • 「科普」X光、CT、核磁共振,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隨後小明的朋友送他去醫院檢查,醫生先讓小明拍X光片,發現存在骨折的現象後又建議進一步做CT和核磁共振(MRI)。小明有點不解,為啥拍了X光片又要做CT、MRI?有沒必要一下子做這麼多檢查呀?房東放水澱粉房東放水澱粉什麼是CT?
  • CT檢查有什麼副作用?正確了解很重要
    原標題:CT檢查有什麼副作用?正確了解是對的!   CT作為目前一種比較常見的檢查方法,它對身體的危害也是眾所周知的,它在準確檢查的同時還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有很多人在需要CT檢查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抵抗。其實,雖然ct會帶來副作用,但是它的實用性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