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X光、CT、B超、核磁共振這些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很多人分不清楚。現在,把身體比作食物,告訴你這些檢查如何發揮不同的作用。
X光:像把麵包壓扁了看
X光會穿過人體,遇到被遮擋的部位,底片上不會曝光,洗片後這個部位就是白色的。
就像一片麵包或一塊棉花,看不到裡面的纖維紋理,但用手壓癟了會清晰一些。X光最大缺點是受制於深淺組織的影像相互重疊和隱藏,有時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攝X光片。
CT:像把麵包切片看
CT的檢查原理是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之後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麵包切成片來看。優點是可以分層看,經計算後可以顯示出更多的組織信息。
B超:像挑西瓜前敲一敲
B超的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就像挑西瓜一樣,邊敲邊看顯示病灶情況。
核磁共振:搖一搖再看
核磁共振(MRI)的顯影原理如下所述。
核磁共振機使用較強大的磁場,使人體中所有水分子磁場的磁力線方向一致,這時磁共振機的磁場突然消失,身體中水分子的磁力線方向,突然恢復到原來隨意排列的狀態。反覆多次施加磁場又突然消失,核磁共振機會得到充分的數據並運算後成像。
簡單說就相當於用手搖一搖,讓水分子振動起來,再平靜下來,感受一下裡面的振動。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戲說為是搖搖看的檢查。
核磁共振成像
因為核磁共振成像裡面有個「核」字,醫生也會像拍X光片時一樣要求患者把隨身攜帶的金屬物放在室外,所以很多人就以為核磁共振檢查對人體有「核」輻射的危害,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核磁共振成像(簡稱磁共振成像或MRI)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應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其原理是人體在強大的磁場作用下,通過計算機記錄下組織器官內氫原子的原子核運動特點,獲得檢查部位圖像的過程。所以,這個「核」其實指的是人體內的氫原子的原子核啦!磁共振具有無電離輻射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切面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但是呢,MRI機器造假高昂,一次檢查的費用也較高,一般在大醫院才會配備。
由於其對人體不會產生任何輻射,一些重症或行動不便的患者家屬也可以在檢查室陪同。之所以要求患者和陪同人員把隨身攜帶的金屬物放在室外,是因為如果患者身上攜帶有鑰匙等金屬物,或是檢查室內有金屬物品,一方面磁場會受幹擾,導致成像不準確,另一方面,檢查時產生的強大磁場會讓金屬物「飛起來」吸附到設備上,容易對患者造成傷害。
核磁共振的適應症範圍較廣,尤其是對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引起的頭疼、腦炎等頭部病症,是首選的檢查方法。但是呢,裝有心臟起搏器、動脈瘤等血管手術後,人工瓣膜、重要器官旁有金屬異物殘留的人群就不適合這項檢查了。此外,醫學界主張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一般儘量不做MRI檢查,因為此時胚胎還處於形成和發育階段,胎兒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刺激和幹擾比較敏感,但是此時孕婦如果有其他部位的疾病,是否要MRI檢查主要還是嚴格遵照醫囑。
四種影像方式分別應用於何種檢查?
就診時,醫生常會開各種各樣的影像學檢查單:超聲、CT、核磁……不少患者會質疑醫生故意開高價檢查單。其實,醫生是依據不同病情選不同影像檢查的。
1、外傷骨頭——粗看X光片、細看CT、核磁看不清
各種外傷,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優先選擇X光照片,檢查結果快速易得。若要進一步觀察,可以選擇CT。超聲、核磁對於骨皮髓質等看不大清,一般不選擇。
2、頸椎腰椎——最佳選核磁、次選CT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需要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要想更好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就是核磁。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3、胸部——粗看X光片,細看CT,看肺不要選核磁
X光胸片可粗略檢查心臟、主動脈、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檢查有無肺紋理增多、肺部鈣化點、主動脈結鈣化等。
胸部CT檢查顯示出的結構更清晰,對胸部病變檢出敏感性和顯示病變的準確性均優於常規X光胸片,特別是對於早期肺癌確診有決定性意義。但是CT檢查的輻射劑量高於X光。核磁對於肺部疾病的診斷,應用非常有限。
4、腹部盆腔——除腸道外,一般超聲都能查
腹腔器官受呼吸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到CT、核磁成像,而超聲不會因此受影響。同時,超聲對肝臟、脾臟、胰腺、腎臟、盆腔臟器等診斷準確率較高。
但是超聲受氣體幹擾很大,對於腸道等含氣較多的器官,超聲診斷準確率會降低。
5、心臟——排除冠心病用CT,看心功能用超聲
常規的心臟結構與功能檢查,心臟彩超所提供的信息已經較為充分,又簡單易行。
用CT可檢查冠狀動脈,但冠脈CT檢查輻射量較大,不適合作為常規體檢。核磁雖無電磁輻射,但對冠狀動脈的觀察不及CT。心臟核磁則是評價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
本文出處:http://www.feiji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