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矽是現代信息科技和信息工業的基礎,其表面再構以及表面吸附原子的自組裝研究一直是科學界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除了對清潔矽表面再構的系統研究之外,近年來更多的興趣集中在其表面上各種吸附原子的自組裝過程。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國際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恩哥院士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美國內華達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首次揭開了矽表面幻數錳原子團簇的自組裝機理。這一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05, 116102 (2010)]上。
圖:(a)是計算的掃描電子隧道顯微鏡表面形貌;(b)是對應的實驗結果;(c) 是側面圖。
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證實了錳在矽(001)面上形成一種由幻數原子團簇組成的線性鏈。造成這種特殊結構的原因是:由於沿著錳納米線生長方向存在一定的應力,它使表面槽上的兩個錳原子形成「dimerlike buckled」結構,而在矽表面上的一個錳原子被擠壓到表面原子層內,形成了具有3個原子為周期的幻數錳原子團簇納米線。這些結果為在半導體矽表面上製備磁性納米結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對理解矽表面重構及有關物性具有廣泛的科學意義。
編輯: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