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終於看清水分子中氫原子位置

2021-01-09 觀察者網

人們最熟悉的水,在科學界仍是最不被了解的物質之一。

5月14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會議室舉行的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江穎在介紹研究成果。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據《科技日報》報導,北京時間14日23點,《自然》刊登文章,介紹了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看到了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及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5月14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會議室舉行的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江穎(左)和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王恩哥在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完成這一工作的是北京大學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高毅勤課題組,以及中科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

水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複雜。水能使很多鹽溶解,而且能與溶解的離子結合形成團簇,這個過程稱為離子水合,形成的是離子水合物。江穎教授說,離子水合在眾多物理、化學、生物過程中都存在。

「100多年前,科學家就知道了水合離子的存在,但一直沒有直接的實驗證據,都是間接的。現在我們直接把這一過程拍了下來。」江穎說。

中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在世界上首先看到了水合離子的結構,首次獲得了原子級分辨成像。王恩哥院士說,我們都知道水的結構,但直到這次我們才看清楚水分子中的氫原子在什麼位置。氫原子是世界上最輕的原子,我們看到了自然界的原子的極限

在研究離子水合物的動力學輸運性質過程中,科學家還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幻數效應」:在氯化鈉的表面,3個水分子與一個鈉離子結合形成了水合離子,其運動速度極快,也就是說包含有3個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具有異常高的擴散能力。

據介紹,這項研究首次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刷新了人們對於離子輸運的傳統認識。這一認識對離子電池、防腐蝕、海水淡化、生物離子通道等具有重要的潛在意義。

相關焦點

  • 水如何導電?這謎底終於揭開
    但是,在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水都會與沉積物和礦物質混合,從而電離水分子並使之導電。但一直以來,科學家還沒辦法解釋質子(氫原子核)本質上是如何在水中移動的。在化學和生物學中,這個基本過程還未有一個強有力的解釋。直到現在,由耶魯大學化學教授Mark Johnson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首次對水分子中發生的電子轉移拍攝了光譜快照,終於揭開了水如何導電之謎。
  • 天王星和海王星上的神秘「超離子水冰」,科學家終於成功掌握
    最近,科學家們終於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水冰(超離子水),它是同時既是固體和液體的水。這能夠讓我們更了解這種地球上最為常見的物質,並促進新材料的開發。超級離子水的想法實際上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提出。據說它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這些行星的內部,但直到今天都沒有人能夠在實驗中證明它的存在。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一種高壓冰和一系列強大的雷射脈衝製造出超離子水。這種組合提供了地球上自然界中沒有的溫度和壓力條件,讓我們第一次真正地看到了這種神秘的水。
  • 美科學家提出人體化學式 含3.75億個氫原子
    原標題:美科學家提出 人體化學式 含3.75億個氫原子   水的化學分子式是H2O,但你知道你身體的化學式嗎?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位生物學家兼科學作家喬·漢森(Joe Hanson)博士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番研究,計算出了人體的化學元素組成。
  • 捷克科學家率先研發納米晶體中定位氫原子的方法
    捷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動態精化與電子衍射數據採集的方法,成功定位了微米級以下有機或無機單晶材料中的氫原子。捷克科學家歷時七年,在布拉格研發出了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電子在晶體中的衍射,並定位原子、測量衍射和電子處理最終數據的方法和軟體。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員也參與了該項目的部分研究。        成功檢測定位晶體結構中的氫原子將使研究人員更清晰地了解晶體材料的性質與功能。
  • 終於看到分子反應過程中的原子鍵了
    這是科學家第一次以原子級的解析度捕捉到分子反應過程的圖像。圖像中分子的原子鍵看起來與化學課本中的棒狀圖幾乎一模一樣。在此之前,科學家都還只能推斷分子的結構。據新浪科技報導,實驗中的分子由26個碳原子和14個氫原子組成,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分子中各個原子之間的原子鍵,其長度只有幾埃(埃,符號Å,一般用於表示原子半徑、鍵長和可見光波長,1Å=0.1納米)。有關的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5月30日的《科學》(Science)上。
  • 澳大利亞科學家利用氫原子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
    科學家們相信,在摻磷多晶矽層中,氫原子可以被操縱用來提高鈍化接觸結構的質量,因而他們將氫原子應用於電池的表皮層,這一層的厚度比人類的頭髮薄1000倍,能發出非常獨特的光。研究人員很快意識到,氫原子的存在極大地改變了這種光的特性——它能「提供被用來了解皮層內部情況的信息。」科學家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應用材料與界面科學評論》上。
  • 氫原子中隱藏的宇宙終極運行法則
    這顆紅色粒子在高速運動的過程中,總會有一顆粒子所處的位置與紅色粒子的運行軌道完全重疊(圖中用藍色粒子表示),因此在雙方接觸的一瞬間,就會發生『正碰』,如圖(1-3)所示。,因此在自旋力的作用下旋臂a的粒子就會繞過中心點位置匯入『旋臂d』的尾部這個粒子低壓區,並進入到懸臂d的粒子流中,同樣,當旋臂b中的粒子越過這個中心點後,就會匯入懸臂c的粒子流中,最後,一個閉合的循環系統就形成了。
  • 宇宙中第一個分子的前世今生
    然而,去年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觀察到這種分子,潛伏在一顆垂死恆星的塵埃中。歷經40年的搜尋後,科學家們終於取得了成功,並且在為早期宇宙如何形成的研究中添加了新的重要內容。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空中發現了200多種分子,而HeH+現在也被列入了外星分子的行列。
  • 地球上的水從哪裡來?科學家歷時20年,終於找到答案!
    最初的時候,科學家也認為宇宙中水也是非常稀缺的,像地球這麼多的水在宇宙中也不容易發現,可以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深入探索和了解 水的形成並不複雜,就是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就可以合成一個水分子,而氧原子和氫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
  • 科學家發現有126個維度的分子結構
    NEXTMIND在電學之父法拉第發現苯近200年後,科學家終於揭示它的複雜電子結構——存在於126個維度。圍繞這種分子結構的爭議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儘管它的原子成分很少,但它的狀態遠遠超過4個維度,具體數字是一個謎。前不久,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科學家蒂莫西 · 施密特(Timothy Schmidt)解開了這個謎團。
  • 水在2000℃高溫下竟可以結冰?科學家發現水的第20種形態:冰十八
    在極端壓力下,氧原子與氫原子拉著的手被迫放開,為了保護女兒們的安全,氧原子們手拉著手組成了一個小房間,為氫原子組成了活動的空間。雖然結構變了,但是由於氧原子和氫原子的數目沒變,我們還認為它是一種水。 科學家們認為,正是冰十八廣泛存在於天王星、海王星的地幔中,才導致這兩顆星球的磁場異常。
  • 科學家在恆星死亡的殘骸中發現宇宙首種分子:氦氫化物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利用一臺天文望眼鏡發現了宇宙中的首個分子:氦氫化物。它顯得炙熱、緻密,主要由氫原子和氦原子組成。在這個原始宇宙中,科學家們相信氫和氦發生了碰撞,形成了宇宙中第一種分子。美國宇航局的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實際上是一個架設在波音747飛機上的天文望遠鏡,它首次探測到了宇宙中的第一個分子:氦氫化物。這是科學家在研究行星狀星雲NGC7027時發現的。
  • 對科學家而言,水為什麼被稱為自然界最複雜的物質之一?
    水是大家司空見慣的一種物質,但是對科學家而言,水可以說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物質之一,它大概有70多條反常特性。為什麼冰箱中熱水比冷水更快結冰?量子水是否能帶來健康?熟悉又陌生的水世界,你了解多少?在經典的圖像中,簡單的水就是兩個氫和一個氧,即使給它加熱、加一些擾動,它還是這種構型。但是,如果用更精確的手段分析,我們會發現氫原子在空間中有一定的位置漲落,也就是說它沒有確定的位置,而是有一些概率上的分布。
  • 對科學家而言,水為什麼被稱為自然界最複雜的物質之一?
    水是大家司空見慣的一種物質,但是對科學家而言,水可以說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物質之一,它大概有70多條反常特性。為什麼冰箱中熱水比冷水更快結冰?量子水是否能帶來健康?熟悉又陌生的水世界,你了解多少?其實水分子很簡單,就是兩個氫加上一個氧,形成了一個簡單的三原子的分子。這是我們都熟知的化學組成。但是,四年前我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水的結構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水具有一些量子效應。什麼是量子效應呢?在經典的圖像中,簡單的水就是兩個氫和一個氧,即使給它加熱、加一些擾動,它還是這種構型。
  • 水的化學分子式是H2O,你知道人體化學方程式是什麼嗎?
    歡迎訂閱 我們都知道水的化學分子式是H2O,但是你未必知道自己的分子式。 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丁的科幻作家和生物學家Joe Hanson博士仔細考量和研究了這個問題,終於得出了人體的化學分子式。 他表示「人體化學分子」可能包含3.75億個氫原子,1.32億個氧原子以及0.85億碳原子。 相比較而言,「人體化學分子」僅有1個鈷原子和3摩爾的鉬原子。
  • 水如何導電?
    但說實在的,儘管水導電的現象看似很簡單,但200多年來,沒有人能夠在原子層面上解釋水是如何導電的。有趣的是,雖然在周圍世界看到的水都是良電導體,在實驗室之外很罕見的超純水實際上不導電,因為它缺乏自由電子。但是,在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水都會與沉積物和礦物質混合,從而電離水分子並使之導電。
  • 【英文科普視頻】---62、科學家在自然界中發現宇宙的第一個分子
    科學家在自然界中發現宇宙的第一個分子How Scientists Found the Universe’s First Type of Molecule>Scientists have just detected the universe’s first molecule科學家們剛剛探測到了宇宙中第一個分子using a telescope that we fly around the world on a plane,藉助我們環遊世界的飛機上的一個望遠鏡and that’s a
  • 4700 攝氏度才會化的冰,可能是水在太陽系中最常見的形態
    30 多年前,就有物理學家預言,水能夠以一種獨特的超離子冰晶存在。最近,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論文中,這一猜測終於得到了證實:這種熔點高達 4700 攝氏度的黑色「超離子冰」不僅存在,還可能是太陽系中含量最高的水的形態之一。
  • 地球上的水是哪裡來的?科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
    你知道麼,地球上的水到底是哪裡來的呢?科學家們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兩派,有一派認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就已經有水了,後來地球的溫度越來越高,成了一個巖漿球,有一部分水,蒸發成水蒸氣飄到宇宙中去了,它們到了宇宙中去以後,其實又凍成了冰。
  • 科學家為何要從氫原子裡尋找答案?
    曾經有科學家推測,在第一顆恆星誕生的數百萬年前,整個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海洋。大約從宇宙大爆炸後的40萬年開始,到此後的數億年間,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時代的太空真的是空的,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更沒有生命,只有大爆炸形成的大量氫原子霧在無邊的黑暗中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