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門道:你不知道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2020-12-08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近日,中國科學家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成果由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5月14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表示,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努力,離子的水合殼層數、各個水合層中水分子的數目和構型、水合離子對水氫鍵結構的影響、決定水合離子輸運性質的微觀因素等諸多問題,至今仍沒有定論。尤其是對於界面和受限體系,由於表面的不均勻性和晶格的多樣性,水分子、離子和表面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這個問題更加複雜。究其原因,關鍵在於缺乏單原子、單分子尺度的表徵和調控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

近年來,中科院王恩哥院士、北京大學江穎教授與同事和學生們一起合作,發展了原子水平上的高分辨掃描探針技術和針對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計算方法,在水/冰的結構和動力學研究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通過實驗和理論的深度融合,澄清了若干疑難科學問題,刷新了人們對水和其他氫鍵體系的認知。他們首次在實空間獲得了水分子的亞分子級分辨圖像,揭示了水團簇分子間結合的氫鍵取向及質子的協同量子隧穿,測得了單個氫鍵的強度及核量子效應的影響,研究了冰的形核與生長機理以及冰表面的預融化過程。這些工作為水合物的原子尺度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進一步研究離子水合物的動力學輸運性質,研究人員利用帶電的針尖作為電極,通過非彈性電子激發控制單個水合離子在NaCl表面上的定向輸運,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幻數效應:包含有特定數目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具有異常高的擴散能力,遷移率比其他水合物要高1-2個量級,甚至遠高於體相離子的遷移率。

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和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他們發現這種幻數效應來源於離子水合物與表面晶格的對稱性匹配程度。具體來說,包含1、2、4、5個水分子的離子水合物總能通過調整找到與NaCl襯底的四方對稱性晶格匹配的結構,因此與襯底束縛很緊,不容易運動;而含有3個水分子的離子水合物,卻很難與四方對稱性的NaCl襯底匹配,因此會在表面形成很多亞穩態結構,再加上水分子很容易圍繞鈉離子集體旋轉,使得離子水合物的擴散勢壘大大降低,遷移率顯著提高。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表明,這一幻數效應可以在很大一個溫度範圍內存在(包括室溫)。此外,他們還發現這種動力學幻數效應具有一定的普適性,適用於相當一部分鹽離子體系。

 

圖 鈉離子水合物在NaCl表面輸運的幻數效應。a,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到的不同離子水合物擴散的勢壘;b,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到的含有三個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的擴散過程;c,分子動力學模擬得到的不同離子水合物在225K-300K下1ns時間內擴散的均方位移。

水溶液中的離子輸運研究長期以來都是基於連續介質模型,而忽略了離子與水相互作用以及離子水合物和界面相互作用的微觀細節。王恩哥院士表示,「這項工作首次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刷新了人們對於受限體系中離子輸運的傳統認識。」研究結果表明,可以通過改變表面晶格的對稱性和周期性來控制受限環境或納米流體中離子的輸運,從而達到選擇性增強或減弱某種離子輸運能力的目的,這對很多相關的應用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潛在意義,比如:離子電池、防腐蝕、電化學反應、海水淡化、生物離子通道等等。此外,這項工作發展的實驗技術也首次將水合相互作用的研究精度推向了原子層次,未來有望應用到更多更廣泛的水合物體系,開闢全新的研究領域。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本報北京5月14日電(記者齊芳)水是最普通的物質之一,但在微觀層面,水的種種神奇之處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日前,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反過來,水分子在離子周圍形成水合殼層,會對離子的電場產生屏蔽,並影響離子的動力學性質,比如:離子的輸運和傳導等。尤其是在受限體系(比如納米流體)中,由於尺寸效應,這種影響尤為明顯。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 破世界難題 中國科學家首揭水合離子原子級分辨圖像及幻數效應
    如果我們對電極材料進行精確的界面調控,利用溶劑化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則可以提高離子的傳輸速率,從而縮短充電時間和增大電池功率。」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日前向公眾展望了最新研究成果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在未來的應用前景。近日,該科研團隊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5月14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會議室舉行的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江穎(左)和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王恩哥在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將有重要應用前景。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4日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水是人類熟悉但並不真正了解的一種物質。
  • 「看見」原子極限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將有重要應用前景。
  • 首次「看見」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並揭示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水中含有大量的氫原子,而氫原子核的質量很小,其量子效應(隧穿和零點運動)會異常顯著。氫核的量子效應對水的結構和動力學到底有多大影響?這被認為是揭開水的奧秘所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之一。水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使得水的結構變得更加複雜和具有挑戰性。
  • 我科學家揭開百年謎題 首次看見水合離子原子結構
    水是自然界中最豐富、人們最為熟悉同時也是最不了解的一種物質,水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複雜。由於水是強極性分子,作為溶劑它能使很多鹽發生溶解,並與溶解後的離子結合在一起形成離子水合團簇,即水合離子。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機制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 「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支持的「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該成果由北京大學江穎、王恩哥等合作完成。該工作首次澄清了界面上離子水合物的原子構型,並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顛覆了人們對於受限體系中離子輸運的傳統認識。
  • 我國科學家首次「看見」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水,可謂是人們最為熟悉,同時也是最不了解的一種物質。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創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本世紀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其中就包括:水的結構如何。反過來,水分子在離子周圍形成水合殼層,會對離子的電場產生屏蔽,並影響離子的動力學性質,比如離子的輸運和傳導等。尤其是在受限體系(比如納米流體)中,由於尺寸效應,這種影響尤為明顯。 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最早的實驗研究可以追溯到1900年德國著名物理化學家瓦爾特·能斯特(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遷移實驗。
  • 水合離子神秘特性被發現或催生新型離子電池
    從左至右,依次為五種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圖、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原子力顯微鏡圖和原子力成像模擬圖。圖像尺寸:1.5 nm ×1.5 nm。 人民網北京5月14日電(趙竹青)近日,中國科學家領先世界,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該研究對於離子電池研發、海水淡化、生物離子通道等熱門課題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 人類首次「看到」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科學》(Science)雜誌在創刊125周年之際,曾公布本世紀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其中就包括:水的結構如何。2015年,《德國應用化學》也將水的相關問題列入未來24個關鍵化學問題。水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同樣非常複雜。
  • 弱酸性離子水的微觀結構及其應用
    弱酸性離子水有著什麼樣的微觀結構?它又是怎樣運動的?這些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但是對於他的功能我們並不陌生,酸性離子水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弱酸性離子水的除了有補水、保溼效果,可以代替化妝水和補水噴霧等產品,還能祛除肌膚深層的重金屬殘留物,疏通毛孔,有殺菌抑菌作用,減少皺紋,治療粉刺和青春痘。
  • 鹽和水的科學魔法秀
    【科技前沿】    鹽和水,這是人們最熟悉的兩種物質了。但在科學家的眼中,它們就不那麼平凡了——在微觀世界中,鹽和水的結合有個科學名字:離子水合物。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難有定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單原子、單分子尺度的表徵和調控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    如今,在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手中,氯化鈉和水上演了一場科學魔法秀,讓人類對離子水合過程和離子水合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推進了人類對水這種物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