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量子尺寸效應操控單分子的近藤共振

2020-11-22 科學網

 

近藤效應來源於局域磁性雜質與金屬中傳導電子的交換作用,是凝聚態物理中一個被廣泛研究的重要問題。在一定溫度(近藤溫度)之下,交換作用產生的自旋翻轉散射使得傳導電子與局域磁矩形成自旋單態,進而對局域磁矩產生屏蔽效應,導致了費米能級附近的所謂近藤共振。近藤共振敏感地依賴於金屬費米面態密度以及磁性雜質與傳導電子交換作用的強度。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在單個原子、分子水平上觀測近藤效應。

 

最近,中科院物理所馬旭村研究員與清華大學薛其坤、陳曦、賈金鋒教授研究團隊通過量子尺寸效應成功實現了對單分子近藤效應的操控。他們在Si(111)上生長了表面具有原子級平整度的鉛島。在對吸附在鉛表面的單個酞菁錳分子進行掃描隧道譜測量時,發現了近藤溫度隨鉛膜厚度變化時的振蕩現象。這種振蕩行為來源於鉛薄膜的量子尺寸效應。當薄膜厚度小到納米尺度時,量子尺寸效應變得明顯,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鉛島的費米面電子態密度隨薄膜厚度呈現振蕩行為。這種量子尺寸效應導致了薄膜厚度對近藤效應的調製。在實驗中,他們還觀察到了磁場引起的近藤共振峰劈裂,這是首次對單個分子塞曼效應的STM實驗報導。

 

該工作通過精確控制納米結構的尺寸提供了一個技術上可行的調控單分子自旋的有效手段,為研究有機分子磁性和分子自旋電子學開闢了一個新的途徑。

 

該工作是與清華大學的段文暉教授、國家納米中心的裘曉輝研究員和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所的張平研究員合作完成的。研究的相關成果刊登在2007年12月21日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973項目的資助。(來源:中科院物理所)

 

(《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doi:10.1103/PhysRevLett.99.256601,Ying-Shuang Fu,Qi-Kun Xue)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 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高鴻鈞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單分子尺度量子態的調製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2007年,他們報導了吸附於金單晶表面的磁性分子酞菁鐵的研究工作,發現分子吸附位置對近藤(Kondo)效應的調控[Phys. Rev. Lett.
  • 進展|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取得重要進展
    2007年,他們報導了吸附於金單晶表面的磁性分子酞菁鐵的研究工作,發現分子吸附位置對近藤(Kondo)效應的調控 [Phys. Rev. Lett. 99, 106402 (2007)],這是國際上首次報導固體表面吸附位置對單分子近藤效應的調控。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2月21日從廈門大學獲悉,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課題組在單分子電子器件電輸運的相消量子幹涉效應調控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nti-resonance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single-molecule thiophene junctions achieved
  • 南大:揭示與近藤無關的量子海市蜃樓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丁海峰課題組發現了一種不依賴近藤效應的量子海市蜃樓效應。
  • 固/氣界面上的電化學反應機理、量子尺寸效應、超冷原子的相干操控...
    並從108種可能的反應機理中篩選出了4種,這4種都指向電中性氧分子參與的限速步驟。  隨著現代器件製備技術的高速發展,其尺寸已到達納米尺度並接近其極限,與此同時,量子效應也隨之顯現並對器件功能產生影響。
  • 固/氣界面上的電化學反應機理、量子尺寸效應、超冷原子的相干操控、軸子喑物質 | 本周物理講座
    並從108種可能的反應機理中篩選出了4種,這4種都指向電中性氧分子參與的限速步驟。>摘要:隨著現代器件製備技術的高速發展,其尺寸已到達納米尺度並接近其極限,與此同時,量子效應也隨之顯現並對器件功能產生影響。
  • 中國科大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杜江峰團隊利用鑽石中的氮-空位點缺陷作為量子傳感器(以下簡稱「鑽石傳感器」),它在綠色雷射和特定頻率微波脈衝的調製下,形成對磁信號敏感的量子幹涉儀,將微弱的磁信號放大為量子相位信號,並利用光學手段進行讀出。同時,由於鑽石傳感器的尺寸在原子量級,可以實現納米尺度的空間分辨能力。因此,鑽石傳感器可以實現單個分子探測,並能通過磁共振譜學解析其結構和動力學等信息。
  • 分子碰撞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
    80年代以來,在雷射化學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基礎研究中,發展了雙共振多光子電離技術,研究了分子激發態碰撞傳能的機制、傾向規則及取向變化規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分子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幹涉效應。 光子、電子、原子、分子等,在其運動過程中,既有粒子的特性,同時也有波動性,這就是「波粒二象性原理」。分子在微觀粒子中可說是最大的了,其波動性不顯著而難於實驗觀察。
  • 中科院精密測量院詹明生團隊相干合成單個分子開啟原子-分子體系全面相干操控研究大門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孜孜追求,是夢想也是挑戰。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這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
  • 囚禁於納米圍欄中的量子
    量子尺寸效應至此,筆者差不多炫耀完大約三十年前物理學的一項成果——量子圍欄及其對局域電子態密度的調控。這項開創性的工作開啟了利用量子圍欄研究量子尺寸效應的大門。所謂量子尺寸效應,是量子世界最基本的效應之一。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該工作發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Nature Methods 15, 697–699 (2018)],並被選為五篇封面標題文章之一。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新聞...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在室溫大氣條件下獲得了世界上首張單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  杜江峰研究團隊利用鑽石中的氮—空位點缺陷作為量子探針(以下簡稱「鑽石探針」),選取細胞分裂中的一種重要蛋白為探測對象。首先將蛋白從細胞中分離並將標記物固定在蛋白的特定位置,然後將此蛋白質分子放在鑽石表面,此時標記物距離「鑽石探針」約10納米,會產生僅相當於地磁場十六分之一的極微弱的磁信號。「鑽石探針」在雷射和微波操控下,形成一個量子傳感器,將單分子信號轉化為光學信號而加以檢測。
  • 量子鑽石單自旋譜儀技術及應用綜述
    單量子態的探測與調控及分子尺度的成像技術是精密譜學儀器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已有的探測手段已經不能滿足微觀磁共振對高解析度、高靈敏度技術發展的需要,例如在微觀尺度的成像方面,原子力顯微鏡(AFM)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等技術空間解析度和探針尺寸相當,因此,要實現高空間解析度,單原子是最佳的選擇,而利用量子幹涉儀,將弱磁信號轉化成相位,可以實現高靈敏度的磁信號探測。
  • 【直播】【施汝為系列講座】南大丁海峰教授:基於納米圍欄的量子尺寸效應探索
    隨著現代器件製備技術的高速發展,其尺寸已到達納米尺度並接近其極限,與此同時,量子效應也隨之顯現並對器件功能產生影響。因此,探討新的器件製備方案、探索量子效應並加以充分利用成為當今科學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
  • 利用量子特性創造單分子器件
    由哥倫比亞工程學院Latha Venkataraman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學設計原理,用於利用破壞性量子幹擾。他們用新方法創造了一個六納米的單分子開關,其導通電流比非導通電流大10000多倍,這是迄今為止單分子電路實現的最大電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