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量子特性創造單分子器件

2021-01-09 科技報告與資訊

由哥倫比亞工程學院Latha Venkataraman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學設計原理,用於利用破壞性量子幹擾。他們用新方法創造了一個六納米的單分子開關,其導通電流比非導通電流大10000多倍,這是迄今為止單分子電路實現的最大電流變化。

這種新的開關依靠的是一種量子幹擾,而這種幹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探索過。研究人員使用具有特殊中心單元的長分子來增強不同電子能級之間的破壞性量子幹擾。他們的方法可以在室溫下產生非常穩定和可重複的單分子開關,在導通狀態下可以攜帶超過0.1微安的電流。該開關的長度與目前市場上最小的計算機晶片的大小相近,其特性也接近商業開關的特性。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我們觀察到了跨越六納米分子線的傳輸,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很少觀察到跨越如此長尺度的傳輸," Venkataraman說。"事實上,這是我們在實驗室中測量到的最長的分子。"

在過去的45年裡,電晶體尺寸的穩步下降使計算機處理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器件尺寸也不斷縮小。今天的智慧型手機包含數億個由矽製成的電晶體。然而,目前製造電晶體的方法正在迅速接近矽的尺寸和性能極限。因此,如果要推動計算機的發展,研究人員需要開發出能夠與新材料配合使用的開關機制。

Venkataraman的實驗室測量單分子器件的基本特性,尋求理解納米尺度的物理學、化學和工程學的相互作用。

在納米尺度上,電子表現為波而非粒子,電子傳輸通過隧道發生。就像水面上的波一樣,電子波可以建設性地幹擾,也可以破壞性地幹擾。這導致了非線性過程。例如,如果兩個波建設性地相互幹擾,產生的波的振幅(或高度)超過兩個獨立波的總和。兩個波可以通過破壞性幹擾完全抵消。

在分子尺度上,量子力學效應主導著電子傳輸。研究人員早就預言,量子幹涉產生的非線性效應應該可以實現大開關比的單分子開關。如果他們能利用分子的量子力學特性來製造電路元件,就能實現更快、更小、更節能的設備,包括開關。

"用單分子製造電晶體代表了小型化的終極極限,並有可能實現指數級的快速處理,同時降低功耗,"Venkataraman說。"製造穩定並能維持反覆開關周期的單分子器件是一項非同小可的任務。我們的結果為製造單分子電晶體鋪平了道路。"

一個常見的比喻是,把電晶體看成是管道上的閥門。當閥門打開時,水就會流經管道。當它關閉時,水就會被阻斷。在電晶體中,水流被電流的流動所取代。在導通狀態下,電流流動。在關閉狀態下,電流被阻斷。理想情況下,導通態和非導通態的電流量必須非常不同;否則,電晶體就像一個漏水的管道,很難判斷閥門是打開還是關閉。由於電晶體的功能就像開關一樣,所以設計分子電晶體的第一步就是設計可以在導通態和關斷態之間切換電流的系統。然而,過去的大多數設計都是通過使用短分子來製造漏電電晶體,其中通態和斷態之間的差異並不顯著。

"由於量子力學隧道穿越較短長度尺度的概率較大,很難完全關閉短分子中的電流",該研究的主要作者Julia Greenwald解釋說, "對於長分子來說,情況恰恰相反,由於隧道概率隨著長度的增加而衰減,通常很難實現高導通電流。我們設計的電路由於其長度和大的導通比而獨樹一幟,我們現在能夠同時實現高導通電流和極低的非導通電流。"

長分子很容易在金屬觸點之間捕獲,以創建單分子電路。這種電路非常穩定,可以反覆維持高施加電壓(超過1.5V)。分子的電子結構增強了幹擾效應,使得電流作為外加電壓的函數具有明顯的非線性,從而使導通電流與非導通電流的比例非常大。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繼續與格拉斯哥大學的團隊合作,看看他們的設計方法是否可以應用於其他分子,並開發出一個可以通過外部刺激觸發開關的系統。

論文標題為《Highly nonlinear transport across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via 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

相關焦點

  • 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信息技術的成功發展離不開電子學器件的小型化。對器件小型化的追求促使了人們對單分子器件的研究和理解,以求最終實現以單分子為基本單元構築電路。單分子器件已經成了在納米尺度研究各種有趣物理現象和機制的平臺。
  • 進展|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取得重要進展
    信息技術的成功發展離不開電子學器件的小型化。對器件小型化的追求促使了人們對單分子器件的研究和理解,以求最終實現以單分子為基本單元構築電路。單分子器件已經成了在納米尺度研究各種有趣物理現象和機制的平臺。在原子尺度上對單個原子/分子的量子態實現精確操縱以及對其物性實現可控調製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及其應用領域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相關研究具有極強的挑戰性。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2月21日從廈門大學獲悉,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課題組在單分子電子器件電輸運的相消量子幹涉效應調控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nti-resonance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single-molecule thiophene junctions achieved
  • 【物化】單分子器件量子幹涉:費米能級釘扎效應引起的傳輸增強
    因其原子級的尺寸和極其豐富的量子調控性,單分子器件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可能突破「摩爾定律」瓶頸的關鍵技術之一,也被認為是量子尺度傳輸定律和物理機制的最佳測試場。同時,單分子器件在熱電能量轉換、化學與生物檢測領域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各國研究人員對該領域展開大力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已觀察到各種新奇的傳輸特性和傳統半導體材料所不具備的器件特徵和物理機制。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InfoMat:單分子電磁開關
    從相反的角度,採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利用單個分子或少數幾個分子組裝分子器件,並進一步集成功能電路,為補充解決傳統矽基器件在微小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限制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方向,是世界各國相互競爭的制高點。同時,單分子電子器件的發展也為研究分子本徵特性和揭示新奇物理現象提供了可靠平臺。圖1.
  • 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這種新材料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背景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組成六角形呈蜂巢狀結構的二維碳納米材料。
  • 利用光的量子特性傳輸信息
    來源: 羅切斯特大學插圖 / 麥可·奧薩奇羅切斯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發展一個通信網絡,利用光子進行遠距離信息交換,光子是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系統的關鍵要素。研究小組設計了一個納米級節點,該節點由磁性和半導體材料製成,可以與其他節點相互作用,利用雷射發射和接受光子。
  • 電子蛇形運動可產生新的量子特性
    由匹茲堡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傑出教授Jeremy Levy和研究教授Patrick Irvin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為電子製造了一條蛇形路徑,賦予電子新的特性,這些特性可能在未來的量子器件中有用。研究結果11月25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單分子單光子發射及其源陣列首次清晰展示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發展與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相結合的單光子檢測技術和分子光電特性調控手段,首次清晰地展示了空間位置和形貌確定的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單光子發射行為及其單光子源陣列
  • 美研發石墨烯半導體量子點能實現單分子傳感器
    有一種「石墨烯半導體量子點(graphene quantum dots)」能實現單分子傳感器,也可能催生超小型電晶體或是利用半導體雷射器所進行的晶片上通訊;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日前即發表了該校進行這種技術研發的相關計劃。
  • 利用量子器件將量子力學及其各種變體描述後的語言進行邏輯推理
    量子科技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量子器件,二是量子軟體,三是量子電路。從量子器件中,最常見的有材料,器件工藝,微波輸電,光刻設備,等等。另外一些器件可能需要實驗室來做,比如量子圖形處理(qs)和量子信息處理器(qc)。量子電路就是開發量子程序唄。
  • 突破性的量子點電晶體創造了無毒的柔性集成電路
    突破性的量子點電晶體創造了無毒的柔性集成電路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利用稱為量子點的微小結構創建了基本的電子構建塊,並將其用於組裝功能邏輯電路。由於它們的小尺寸和直接受量子力學控制的獨特屬性,這些粒子被稱為量子點。膠體量子點由覆蓋有有機分子的半導體核組成。由於具有這種混合特性,它們將易於理解的傳統半導體的優勢與分子系統的化學多功能性相結合。這些特性對於實現新型的柔性電子電路具有吸引力,該電路可以印刷到幾乎任何表面上,包括塑料,紙張甚至人體皮膚。此功能可以使許多領域受益,包括消費電子,安全性,數字標牌和醫療診斷。
  • 中國科大在單分子電致上轉換發光的實驗觀察與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誘導單分子電致發光技術,首次清晰地展示了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上轉化發光行為,並通過與深圳大學李曉光教授等合作,從理論上揭示了其微觀機制。
  • 量子計算機的實現又邁出了一步!物理學家創造出一種新的人造分子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烏得勒支、聖塞巴斯蒂安和賓夕法尼亞州的一群物理學家創造出一種新的人造分子,這種分子內部絕緣,但其角落裡有電子狀態。這些狀態具有零能量,因此,對分子中的缺陷具有彈性,並可能用作量子計算機中的量子比特,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上。
  • 進展|單分子水平實現光場和電場對器件的調控
    偶氮苯分子作為光致變色分子,在紫外和可見光的照射下,可實現順式與反式之間的相互轉化。利用分子電路在單分子水平研究偶氮苯分子的異構化,不僅能實時觀測單個分子對外界刺激的響應,研究其動力學過程,同時也有望實現單分子開關、單分子存儲器等應用,實現器件微型化。
  • 自旋電子器件的新製造方法:將有機分子塗覆到金屬上
    導讀據日本東京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創造出一種製造自旋電子器件的新方法。這個新的製造方法很有吸引力,因為它採用了相對易於根據不同用途而進行配置的有機分子。這些分子層可以塗覆或者印刷到金屬上,創造新的電子功能。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電子器件的小型化進程。一般來說,傳統的電子器件都是基於電子的電荷特性開發而成的。電荷在金屬導體或者半導體中定向運動形成電流,電流可以傳輸與處理數據信息。但是,電流流經導體與半導體時,會不可避免地會散發熱量,產生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