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信息技術的成功發展離不開電子學器件的小型化。對器件小型化的追求促使了人們對單分子器件的研究和理解,以求最終實現以單分子為基本單元構築電路。單分子器件已經成了在納米尺度研究各種有趣物理現象和機制的平臺。在原子尺度上對單個原子/分子的量子態實現精確操縱以及對其物性實現可控調製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及其應用領域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相關研究具有極強的挑戰性。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高鴻鈞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單分子尺度量子態的調製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上個世紀末,他們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成功地實現了單個原子的操縱與納米結構的組裝,在國際上首次證實在單分子極限尺度下的電導轉變,在單個Rotaxane類分子水平上實現了穩定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儲[Phys. Rev. Lett. 84, 1780 (2000); J. Am. Chem. Soc. 127, 15338 (2005); J. Am. Chem. Soc. 129, 2204 (2007)]2007年,他們報導了吸附於金單晶表面的磁性分子酞菁鐵的研究工作,發現分子吸附位置對近藤(Kondo)效應的調控[Phys. Rev. Lett. 99, 106402 (2007)],這是國際上首次報導固體表面吸附位置對單分子近藤效應的調控。2013年,他們通過金單晶表面酞氰錳分子中心錳原子對單個氫原子的吸附和脫附,實現了Kondo效應的」/「效應,從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自旋量子態的可逆操控及其在超高密度量子信息存儲中的原理性應用[Scientific Reports 3, 1210 (2013),被引用約100]2015年,他們在酞氰錳分子上通過STM進行原子手術,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朗德g因子原子尺度的空間分辨[Phys. Rev. Lett. 114, 126601 (2015)]。此外,他們以大面積、高質量的石墨烯為基底,首次在實驗上探測到了不同錳原子團簇內部的原子間自旋交換作用並實現了可控調製[Phys. Rev. Lett. 119, 176806 (2017)]

  在這一系列單分子/單原子尺度自旋特性研究的基礎之上,近期,高鴻鈞研究組博士楊鍇和陳輝等人在基於酞菁鐵的單分子器件中利用磁場實現了電子輸運通道的選擇,並成功實現了單分子尺度巨磁阻效應的調控。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W. Hofer、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向濤、蘭州大學教授羅洪剛和該研究組研究員杜世萱等在第一性原理計算以及機理的理論研究方面進行了研究,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亦斌對其巨磁阻效應進行了分析與計算。實驗中測量的單分子器件由三部分構成:金單晶,STM金屬針尖,以及金表面吸附的磁性分子酞菁鐵分子(圖1)。實驗上在0.4 K下得到了金表面單個酞菁鐵分子中心的掃描隧道譜(STS),在費米能級處出現Kondo共振信號(線型為谷,Kondo dip),外加磁場(2 T - 11 T)下的掃描隧道譜發現,Kondo共振信號的線型隨著磁場增加發生了由谷到峰的變化(圖2)。進一步在未加磁場和9 T磁場下對費米面處的Kondo共振信號進行mapping發現,未加磁場時的Kondo共振谷在實空間呈不對稱分布,而在9 T磁場下Kondo共振峰在實空間呈對稱分布(圖3)。實驗上外加磁場強度的變化將改變酞菁鐵分子磁矩的取向,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酞菁鐵分子磁矩取向的變化影響了費米面附近兩個對稱性不同的d 軌道(dxz/dyz dz2)的態密度的相對大小(圖4),在弱磁場下費米面附近電子態密度主要由dxz/dyz 軌道貢獻,在強磁場下則主要由dz2 軌道貢獻。基於這些實驗和理論計算結果,他們提出了通過磁場的變化對單分子的電子傳輸通道進行可控選擇的機制:在弱磁場下,電子主要通過分子中的dxz/dyz 軌道進行輸運;隨著磁場增強,電子的傳輸路徑逐漸向dz2 軌道變化,最終在高磁場下,dz2 軌道起主要貢獻。因此,單個酞菁鐵分子的Kondo共振信號及其在實空間的分布可以作為傳感器,實現單分子器件中電子的輸運通道的測量。最終,他們利用磁場控制的單分子磁性取向的變化,實現了酞菁鐵單分子巨磁阻效應的調控,並獲得了高達93%的分子電導的變化,從而為未來單分子自旋電子器件在量子信息存儲與計算領域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途徑。

  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888102)、科技部(2016YFA0202300, 2017YFA0302900)和中科院(XDB30000000)的支持。相關結果發表在89日出版的《自然-通訊》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10, 3599, (2019)]

1. 磁場對金單晶表面單個酞菁鐵分子的電子傳輸路徑調控示意圖。 

2. 單個酞菁鐵分子Kondo共振信號隨磁場的變化。 

3. 單個酞菁鐵分子Kondo共振信號在不同磁場下的空間分布。 

4. 利用磁場調製單個酞菁鐵分子的巨磁阻效應。 

相關焦點

  • 進展|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取得重要進展
    信息技術的成功發展離不開電子學器件的小型化。對器件小型化的追求促使了人們對單分子器件的研究和理解,以求最終實現以單分子為基本單元構築電路。單分子器件已經成了在納米尺度研究各種有趣物理現象和機制的平臺。在原子尺度上對單個原子/分子的量子態實現精確操縱以及對其物性實現可控調製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及其應用領域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相關研究具有極強的挑戰性。
  • 中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2月21日從廈門大學獲悉,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課題組在單分子電子器件電輸運的相消量子幹涉效應調控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nti-resonance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single-molecule thiophene junctions achieved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量子輸運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也為拓撲材料應用於電子、光電子器件奠定基礎。近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低維拓撲材料電子輸運與器件效應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廖志敏課題組率先實驗發現了狄拉克半金屬Cd3As2中外爾費米子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電阻效應【Nature Commun.
  • 進展|單分子水平實現光場和電場對器件的調控
    偶氮苯分子作為光致變色分子,在紫外和可見光的照射下,可實現順式與反式之間的相互轉化。利用分子電路在單分子水平研究偶氮苯分子的異構化,不僅能實時觀測單個分子對外界刺激的響應,研究其動力學過程,同時也有望實現單分子開關、單分子存儲器等應用,實現器件微型化。
  • 物理所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調控和輸運性質研究獲系列進展
    最近三年來,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飛速進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爆發性熱點領域。拓撲絕緣體是一類具有非平庸的拓撲對稱性(Z2)的材料,其內部絕緣,但在表面上存在著一種無能隙的、線性色散並且自旋與動量鎖定的特殊電子態。這種新的量子物質態被預言可以產生出許多新奇的準粒子和物理效應,如磁單極、Majorana費米子和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等。
  • 進展|HgCr2Se4的高壓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多個課題組近期開展了系列研究。2011年,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重點實驗室的方忠研究員與合作者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預測HgCr2Se4是磁性外爾半金屬,並可能會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Phys. Rev. Lett. 107, 186806 (2011)]。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未來電腦秒開機的黑科技就靠它,巨磁阻效應與電子自旋性是何物?
    先從磁阻談起2007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予了法國的費爾與德國的葛林柏格,為了他們發現「巨磁阻效應」(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 及其相關研究。在巨磁阻的相關研究發表之前,科學家已知外加磁場會小幅影響材料的電阻率,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磁阻效應:「外來磁場所引起的電阻變化」。
  •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7-10-19 19:38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微電子學主要利用電子電荷作為能量和信息傳輸的媒介,它只利用了電子電荷的傳輸。但隨著1988 年巨磁電阻效應在Fe—Cr 多層結構中被發現,人們意識到電子不僅是電荷的載體, 而且還是自旋的載體。如果能利用電子自旋這一新的自由度,便能研製出效率更高的信息記錄、存儲和傳輸的新一代電子器件,就這樣自旋電子學應運而生,並有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發展。
  • 巨磁電阻傳感器的基本原理
    對於物質磁電阻特性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40年代人們就發現了磁電阻效應。所謂磁電阻是指導體在磁場中電阻的變化,通常用電阻變化率Δr/r描述。研究發現,一般金屬導體的Δr/r很小,只有約10-5%;對於磁性金屬或合金材料(例如坡莫合金),Δr/r可達(3~5)%。
  • 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重修發賢教授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有趣的是,通過輸運測量發現,在超導溫度以下,樣品的二倍頻磁阻等溫曲線呈現多峰的反對稱特點。通過進一步對不同電流下的二倍頻磁阻信號分析研究發現,這是由於對稱性破缺造成的可逆電磁手性效應,該效應對應的雙伽瑪值(反映電磁手性效應的強度參數)遠大於傳統非超導體系。 基於這種可逆電磁手性效應,修發賢課題組設計製備了納米尺度超導二硒化鈮天線器件。
  • 聲自旋角動量輸運調控新進展
    近年來,基於聲自旋角動量在理論和實驗上的相繼提出,在實際應用中開展聲自旋角動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包括聲學貝塞爾光束的自旋軌道耦合,聲自旋導致的扭矩在聲鑷裡的潛在應用等等。近日,同濟大學聲子中心任捷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利用不同反射相位邊界的非對稱波導管,可以實現非零的聲自旋及其自旋動量耦合,從而實現聲的自旋輸運調控。
  • 進展|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
    但是,VTe2是否存在本徵鐵磁性以及插層釩離子是否會形成局域磁矩國際上還鮮有報導,值得深入研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高鴻鈞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製備、物性調控及原型器件等方面的研究。
  • 物理所電子鐵電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李建奇研究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電荷有序多鐵材料的微結構與物理性能的關聯研究,在新型電子型鐵電體LuFe2O4 體系電荷有序及自發極化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Phys. Rev. Lett. 98 (2007) 247602; Phys. Rev. B.
  •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4日電 近日,材料學院材料加工研究所非晶合金研究組陳娜副研究員和合作者通過誘導磁性金屬玻璃發生金屬-半導體轉變的方式,開發出居裡溫度高於600 K的p型磁性半導體,並基於此磁性半導體實現了室溫p-n結和電控磁器件的製備(圖1b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