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電腦秒開機的黑科技就靠它,巨磁阻效應與電子自旋性是何物?

2020-12-03 負1樓

如果你使用手機、平板、或是電腦閱讀這篇文章,那你正在享受 2007 年諾貝爾物理獎研究成果。

巨磁阻是什麼?先從磁阻談起

2007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予了法國的費爾與德國的葛林柏格,為了他們發現「巨磁阻效應」(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 及其相關研究。

在巨磁阻的相關研究發表之前,科學家已知外加磁場會小幅影響材料的電阻率,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磁阻效應:「外來磁場所引起的電阻變化」。而「巨磁阻」顧名思義,即是在特定的材料下,此一電阻變化的現象更加顯著。

要解釋磁阻效應這樣的情況,先讓我們縮小到微觀尺度進行觀察:一塊施有外加磁場的導體,在通入電流下,導體內部漂移的電子會因勞倫茲力而改變其運動行為。

電流改變的狀況與磁場和電流間的角度有關:當電流方向與磁場平行時,電子漂移速度會較慢,即電阻增大;反之,當電流方向與磁場垂直時,漂移速度較快,即電阻減小。一般來說,電阻率在這種模式下的增減幅度約為 5%。

1988 年,艾伯特.費爾與皮特.葛林柏格博士在各自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可以讓磁性材料產生非常大磁電阻變化的方法。他們發現,把具有鐵磁性的鐵和沒有磁性的鉻重複堆疊,組成「鐵鉻多層膜結構」,這個多層結構在外加磁場下,每一層鐵的磁矩方向會發生變化,而電流中含有兩種不同的電子自旋方向,分別感受到不同大小的電阻,因而導致非常大的磁阻效應,其電阻變化幅度高達 50%,這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巨磁阻效應。

巨磁阻開創的全新領域:自旋電子學

巨磁阻效應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除了強大的應用性,它還開創了一個全新領域:自旋電子學 (spintronics)。

簡單來說,電子具有質量、電荷、自旋等物理特性,而人們可以利用這些物理特性開發出各式各樣的電子元件。例如利用電子帶電荷的特性,開發出了電晶體、二極體、集成電路等等,大幅增加了人類生活的便利性。

而現在科學家們,在巨磁阻效應的發現與成功展示後,得以藉由電子的自旋特性開發出新一批的電子元件。

電子自旋性到底是什麼?跟巨磁阻有什麼關係?

電子的自旋具有兩種方向:上與下。一般來說,這些電子在通過非磁性材料時是不可分辨的,也就是找到自旋向上或向下的電子的機率是一樣的,我們稱這個特性為「自旋不可分辨性」。

當電子通過具有鐵磁性(又稱作強磁性,指的是材料在磁化後,仍能維持磁性的特性。常見如鐵在磁場中放置一段時間後,即使磁場消失仍能維持一定之磁性)的材料時,如果材料內部具有自發性磁矩(即材料已經具備了磁性),不同自旋方向的電子與材料內部磁矩會產生交互作用,就會有不同的表現,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將自旋不同方向的電子區分開來。

與自發磁矩平行的電子在傳導過程中較不會被散射,但與自發磁矩反平行的電子,則很容易與自發磁矩碰撞而散射。這個效應可以用一個實例來比喻:在跨年夜時順著人流行走,與逆著人流行走,速度將有顯著的差異。對應到磁性材料中,逆向人流將產生更多的擦撞(散射),進而使速度降低(高電阻)。

若把這個原理套用到 1988 年費爾與葛林柏格博士所提出的鐵鉻多層膜結構時,就可以解釋巨磁阻效應是怎麼發生的:每一層鐵的磁矩全部平行時,只有自旋方向與磁距相反的電子會被散射,而自旋方向相同的電子則容易通過。反之,當每一層鐵呈現交互反平行時,無論自旋向上或向下的電子都會被散射。

這個結果反映在鐵鉻多層膜電阻的量測上,就會呈現極大的電阻變化率,這種模型稱為「電流雙通道模型」。

▲電流雙通道模型。FM(藍色)表示磁性材料,NM(紅色)表示非磁性材料,磁性材料中的箭頭表示磁化方向;Spin的箭頭表示通過電子的自旋方向;R(綠色)表示電阻值,綠色較小表示電阻值小,綠色較大表示電阻值大

如上圖所示,我們將一束電流拆成自旋向上與向下的電子,他們在通過磁化方向與自旋相同的鐵性層時將愛到較小電阻 (r),反之通過相反磁化方向的磁性層時將受到較大電阻 (R)。這裡的電阻有兩個並聯,而圖右的 Rr – rR 並聯相較於圖左的 rr – RR 並聯大得多,也就是右圖的磁化方向交叉出現,就會出現巨磁阻效應。

時隔 30 多年,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複合性材料,使巨磁阻效應能被更顯著放大。

他們改良 1988 年費爾等人的鐵鉻多層膜結構,藉由先進的奈米技術在兩層石墨烯中間插入一至多層的三碘化鉻薄膜,形成另一種多層膜材料。而由於 CrI3 分子內含的磁矩比鐵鉻多層膜結構更大,因此更容易操縱電子在其中的移動速率。

此一複合系統只需施加微量的磁場改變其中 CrI3 的磁化方向,便可出現出高達 19000% 的電阻變化率,與最初費爾等人的 50% 相比,提高了近 400 倍。

而此一大躍進,不僅使物理界為之振奮,也為科技界注入一劑強心針。

巨磁阻:我們生活中的科技應用

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磁碟即是受惠於巨磁阻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磁碟儲存資料的方式,是所謂的「磁記錄」。即是利用磁場感應的方式,探測或改變部分鐵磁性材料區域的磁矩方向,以達成記錄目的。

磁性材料中磁矩的分布通常是一區一區的,稱為「磁域」。在同一磁域中磁矩的排列方向都相同,但不同磁域的磁化方向可以不同,磁域的排列方向便可做為 1 或 0 的數位訊號。因此磁域密度大小,與讀寫入磁域方向的方法,將是決定磁儲存技術品質的關鍵。

巨磁阻效應最大的應用在於製作硬碟機讀取頭。當讀取頭經過不同磁矩方向的磁區時,其內多層薄膜的磁性層會與磁區發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讀取頭內多層膜中的磁性層,呈現平行或反平行狀態,因而使得整個薄膜系統的電阻產生極大變化、影響通過電流的大小,由此讀取磁區的相關數據。

巨磁阻讀取頭是利用磁區之間的磁場大小,來決定多層膜中的磁性層是否反轉;相對於原本依靠磁通量變化使讀取頭內線圈產生感應電流來判讀的方式,更能減少因電流雜訊所造成的誤判。除了更加準確,同時也更薄更省電。薄膜奈米級的厚度,以及讀取的精準度,大幅縮小了硬碟的體積,使新一代硬碟的容量得以大幅增加。

有了 MRAM,未來電腦手機開機只需一秒?

除了硬碟讀取頭的應用之外,巨磁阻效應在內存的進步也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常用的內存可分為兩類,一是揮發性內存,如動態隨機存取內存 (DRAM) 或靜態隨機存取內存 (SRAM);另一類則是非揮發性內存,如快閃內存。

「揮發性」或「非揮發性」的區別,是指當某個元件儲存資料後,若外部電源關閉,在電源重新啟動時先前儲存的資料尚能保留住,則稱為非揮發性,若否,則稱為揮發性。

DRAM 與 SRAM 是電腦中最重要的兩種內存,它們的特性各異。DRAM 耗電量大且數據處理速度慢,優點是容量較大;而 SRAM 處理速度非常快,記憶密度卻小了很多。由於 DRAM 與 SRAM 都是揮發性內存,每當電腦啟動時,都須重新執行系統的載入動作,耗時甚多。若能使用非揮發性內存取代它們,開機時按下電源鍵,便會直接進入到關機時的狀態,實現秒開。

現有的非揮發性內存因處理速度緩慢,而且讀寫數次後便會失效,因此尚無法取代 DRAM 與 SRAM。

但若能應用巨磁電阻效應開發出磁阻式隨機存取內存 (MRAM),除了兼具非揮發性、省電、處理速度快,以及高度可重複讀寫特性之外,記憶密度也非常高。

若新材料能成功進入應用階段,將可望在不久之後取代現有的內存元件,成為新一代的內存。如臺積電近年來即開始研發整合自家低漏電的電晶體與 MRAM,打造出利於物聯網的硬體環境。

未來技術成熟時,若能以 MRAM 成功取代目前電腦手機上的內存,不僅將大幅降低功耗,開機時間也將縮短至一秒以內。

總而言之,巨磁阻效應的重要性,會在未來的科技產品中慢慢浮現,而此次對於巨磁阻薄膜的突破性發現,也在相關的科學與科技領域中,立下一新的裡程碑。

相關焦點

  • 進展|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取得重要進展
    在這一系列單分子/單原子尺度自旋特性研究的基礎之上,近期,高鴻鈞研究組的楊鍇博士和陳輝博士等人在基於酞菁鐵的單分子器件中利用磁場實現了電子輸運通道的選擇,並成功實現了單分子尺度巨磁阻效應的調控。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W.
  • 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在這一系列單分子/單原子尺度自旋特性研究的基礎之上,近期,高鴻鈞研究組博士楊鍇和陳輝等人在基於酞菁鐵的單分子器件中利用磁場實現了電子輸運通道的選擇,並成功實現了單分子尺度巨磁阻效應的調控。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W.
  • 衢州學院楊建輝Nanoscale:超薄二維Cr基MXene中的高磁阻效應
    某些金屬或半導體的電阻值隨外加磁場變化而變化的現象稱為磁阻效應。其被廣泛應用於磁傳感、磁存儲(磁卡、硬碟)等領域。
  • 《財經》:巨磁電阻效應GMR引發的「硬碟革命」
    Jim Wilson/NYT 巨磁電阻效應帶來的硬碟革命還未終結,而新的技術革命已經迫近,未來我們的"存儲生活"將會迎來怎樣的改變?【財經網絡版專稿】對於那些MP3、IPOD音樂播放器,或者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碟不離身邊的年輕人而言,可能很少會意識到硬碟中到底蘊藏著什麼樣的奇蹟。
  • 僅此一文,讓你領略電子自旋的魅力。下一代內存革命,就靠它了
    電子,是世界最神秘的粒子之一,不只帶負電荷,還會「自旋」。這個奇異的特性,是整個物質世界的根基,也是當代磁學的關鍵詞,促成磁性內存等重大科技突破。1988 年,法國科學家費爾特(Albert Fert)發現,若對薄膜磁場反向的層間耦合組件加上一個大磁場,將其中一片薄膜的磁場硬是翻過來,就可讓這個組件的電阻降得很低,且幅度高達 50%,這就是「巨磁阻效應」。為什麼會有巨磁阻效應?因為電子自旋有上、下兩個方向。
  • 張裕恆講述巨磁電阻效應發展趨勢
    近日,中國科技大學的張裕恆教授在武漢物數所作了題為「科學與高技術」的學術報告。張裕恆教授多年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和低維物理研究。他在報告中結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介紹了巨磁阻和超巨磁阻現象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據悉,在凝聚態物理中,存在兩種與磁阻有關的現象:巨磁阻(GMR)和超巨磁阻(CMR)現象。
  • 鉑金和鈦鐵石榴石基結構產生新的磁阻效應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幾個研究小組一直在嘗試開發一種新型的設備,稱為自旋電子或自旋傳輸電子器件。這些器件可以在某些材料中使用電子自旋對數據進行編碼、存儲、處理和傳輸。 自旋電子學的操作依賴於磁傳輸效應,如巨型磁阻(GMR) 和隧道磁輻射 (TMR),它們能夠以磁場的形式通過給定材料傳輸電子。
  • 隧穿磁阻技術,磁傳感器的領軍者
    對於業內人士來說,磁阻的概念可以說是一個並不陌生的名詞:材料的電阻會因外加磁場而增加或減少,電阻的變化量稱為磁阻(Magnetoresistance)。物質在磁場中電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稱為磁阻效應。同霍爾效應一樣,磁阻效應也是由於載流子在磁場中受到洛倫茲力而產生的。
  • 磁性的魅力―認識AMR磁阻傳感器
    ,最常見的是採用霍爾(Hall)元件、各向異性磁電阻(Anisotropic Magnetoresistance, AMR)、巨磁電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隧道磁阻傳感器
  • 盤點2018年全球電子產業最具代表性的十大「黑科技」
    電子技術作為一項最基礎的技術,它是支撐工業、汽車、通訊等眾多行業的關鍵技術之一。2018年即將過去,作為一個電子人,我們深感行業變化的神速,如果用一個詞形容全年的行業特性,那就是「晶片」。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核「芯」技術,晶片產業涉及材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任何一項技術的突破,都會給整個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今年整個產業在技術上也是節節攀升,2018年可以說是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年,全球電子產業也產生了眾多技術突破,下面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十大「黑科技」。
  • 華為黑科技:安卓手機秒變Windows電腦
    可預見的是未來5G技術普及之後,這樣的雲電腦服務將會更加受到歡迎。具體操作1.、在華為應用市場搜索「華為雲電腦」並安裝/更新2、使用華為帳戶登錄華為雲電腦APP。投屏使用雲電腦由此可見,雲電腦的實質其實是雲服務,即在華為公有雲給你分配一臺「電腦」,用華為雲電腦APP可以連接和使用這臺「電腦」
  • 隧道磁阻技術(TMR)及其應用簡介
    同霍爾效應一樣,磁阻效應也是由於載流子在磁場中受到洛倫茲力而產生的。從一般磁阻開始,磁阻發展經歷了巨磁阻(GMR)、龐磁阻(CMR)、異向磁阻(AMR)、穿隧磁阻(TMR)、直衝磁阻(BMR)和異常磁阻(EMR)。  2、磁阻應用:磁阻效應廣泛用於磁傳感、磁力計、電子羅盤、位置和角度傳感器、車輛探測、GPS導航、儀器儀表、磁存儲(磁卡、硬碟)等領域。
  • 我的電腦開機7秒,你知道是怎麼做到的嗎
    可能你會說:我知道想讓電腦開機快,無非就是需要升級硬碟唄,安裝個「固態硬碟」不就可以了,開機比機械硬碟快好幾倍呢。但是,光安裝「固態硬碟」就可以了嗎?路人說:我就安裝了「固態硬碟」為什麼開機還是15秒到20秒呀並不是光安裝上固態硬碟就沒事了,其實我們還少做了幾個小小的設置步驟,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跟著波仔一起來看看怎麼設置,讓你電腦中的固態硬碟也發揮7秒的神速吧!
  • 未來信息存儲的領航者——多鐵性材料丨科普矽立方
    二十一世紀初,諾基亞成為移動手機的巔峰王者,MP3是年輕人的最愛,筆記本電腦是商務人士的標配,4G通信技術還沒有投入使用,百度雲尚未出生,光碟機還是信息存儲的中流砥柱。那時的移動和固定存儲設備,主流是機械硬碟和小容量的U盤,一臺幾百GB的電腦和一個8GB的U盤,就足夠滿足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需求。
  • 未來可能出現的十大黑科技
    黑科技是當下科技的一個流行詞,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我們的科技歷史。 科學知識的深入了解,先進技術的不斷完善,一些具有顛覆性的、超越現有科技水平的創新科技進入眼帘,它被稱作「黑科技」。 1、能上網的穿戴眼鏡 在動漫電影刀劍神域裡,我們見識到了虛擬實境的黑科技,帶上它可以上網通信,以及切換各種虛擬場景。但你能想像有一天這樣的東西走進我們的生活嘛?
  • 巨磁電阻傳感器的基本原理
    磁電阻(GMR)效應是1988年發現的一種磁致電阻效應,由於相對於傳統的磁電阻效應大一個數量級以上,因此名為巨磁電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簡稱GMR。 目前,對於磁性多層膜材料的巨磁阻效應,通常用二流體模型進行定性解釋,其基本原理如下圖所示。
  • 浙大杭州科創中心迎來諾獎講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lbert Fert教授親自揭秘自旋電子學的奧秘
    基於自旋電子學的存儲晶片,對未來智能生活將會產生什麼顛覆性影響?主講人是: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自旋電子學的創始人Albert Fert教授,他將圍繞「自旋電子學將在資訊時代超越傳統電子學」的主題,通過線上遠程的方式講授自己最拿手的一課,為大家帶來一場面向未來的奇妙科技之旅!
  • La0.67Sr0.33MnO3-石墨烯表面的隧道各向異性磁阻效應
    石墨烯是自旋電子學一個替代材料,因為它的低自旋軌道耦合促進了長的自旋擴散長度lsf的預測。
  • 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量子科技革命是重大...
    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原子核則由質子和中子組成。這些微觀粒子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它們的運動規律和宏觀物體遵從的牛頓力學等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們不能同時精確測量它的位置和它的速度,這就是微觀粒子遵從的測不準原理。而宏觀物體,我們既可以精確測定它的位置,同時也能精確地測定它的速度。另外,微觀粒子具有波的性質。
  • 馬化騰好奇哪些基礎科學突破影響未來網際網路 網友腦洞大開
    接下來的幾天,包括投資人徐新、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內的「大咖」,也將在該平臺拋出各自的問題,與網友一同展望網際網路行業的未來。 知乎頁面截圖 馬化騰提出的問題如下: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