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巨磁電阻效應GMR引發的「硬碟革命」

2020-12-03 存儲在線

 
2007年9月,IBM工程師斯圖爾特帕金(Stuart Parkin)在IBM Almaden研究中心Racetrack實驗室。Jim Wilson/NYT

巨磁電阻效應帶來的硬碟革命還未終結,而新的技術革命已經迫近,未來我們的"存儲生活"將會迎來怎樣的改變?

【財經網絡版專稿】對於那些MP3、IPOD音樂播放器,或者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碟不離身邊的年輕人而言,可能很少會意識到硬碟中到底蘊藏著什麼樣的奇蹟。

直到今年北京時間10月9日,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授予了兩位"硬碟技術之父"–69歲的法國巴黎大學阿爾伯特費爾特(Albert Fert)和68歲的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的彼得格倫博格(Peter Grünberg)。正是由於這兩人幾乎同時獨立發現的巨磁電阻效應(GMR:Giant Magnetoresistance),此前發展幾乎陷於停滯的硬碟,其容量才得以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提升。

我們或許這才明白,在習以為常的消費產品中間,都在閃爍著科技的光芒。諾貝爾獎並不總是代表著深奧的理論和艱澀的知識,它往往就在我們身邊。

磁場裡的舞蹈

如果追溯歷史的話,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磁碟存儲系統,應該是在1956年,由IBM的科學家雷諾德詹森(Reynold Johnson)發明的。此人後來,也被公認為硬碟的"親生父親"。

但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這第一個硬碟系統,可能外型上有些奇怪,因為它是由50片直徑24英寸、塗著磁粉的圓盤,加上馬達、磁頭和控制系統組成的。通過利用磁頭改變或判斷圓盤上每個扇區中磁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為0或1),就可以在圓盤上寫入和讀取數據。磁碟上由一圈圈的磁軌組成,而每條磁軌有被分成若干個扇區,磁頭可以從每個扇區中讀寫512kb的數據。

也就是說,這個體積龐大的系統,當時只能存儲5兆的數據。

微觀地看,碟片上的磁塗層是由數量眾多的、體積極為細小的磁顆粒組成,若干個磁顆粒組成一個記錄單元來記錄1比特(bit)信息,即0或1。這些微小的磁顆粒極性可以被磁頭快速改變,且一旦改變之後可以較為穩定地保持,磁記錄單元間的磁通量或者磁阻變化分別代表二進位中的0或者1。

最早的磁頭,是採用錳鐵磁體製成,它通過電磁感應讀寫數據。但是,由於使用這種磁頭讀取數據要求磁場達到一定的強度,磁軌密度不能太大,因此使用傳統磁頭的硬碟最大容量只能達到每平方英寸20兆。

直到1980年代末期,IBM研發成功了MR(Magneto-Resistive)磁阻磁頭技術,才實現了第一次飛躍:磁阻磁頭核心是一片金屬材料,其電阻隨磁場的變化而變化。這種磁頭採用分離式設計,由感應磁頭寫、磁阻磁頭讀,此舉令硬碟的磁軌密度得以大幅度提高,達到每平方英寸3G到5G。

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對存儲容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即使這樣的存儲密度,也很快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因為採用這一技術,磁致電阻的變化也僅在1%到2%之間,磁場還不能太弱,所以磁軌也沒法做得太密。

到了1988年,新的"硬碟革命"的曙光終於開始顯露。在這一年中,法國巴黎大學的費爾特教授和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的皮特格倫博格各自發現,在鐵、鉻相間的多層膜電阻中,微弱的磁場變化可以導致電阻大小的急劇變化,其變化的幅度比通常高十幾倍。

其中,費爾特觀察到50%的變化,並把這種效應命名為"巨磁阻效應"。由於膜厚度不同,格倫博格所觀察到的變化較小,達到10%。

現代材料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發展,已經極大地壓縮了從物理原理發現到技術產業化的距離。僅僅六年之後,1994年,IBM即把這種技術應用到了硬碟上:IBM的工程師斯圖爾特帕金(Stuart Parkin)根據這一物理原理,研製出信號變化靈敏度更高的讀出磁頭,將磁碟記錄密度一下子提高了17倍。

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教授王中林對《財經》表示,費爾特和格倫博格的發現得益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納米技術的進步。這使得他們可以在真空環境中製造只有幾個原子厚的金屬薄膜,而這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

也是因為如此,如今隨著納米技術的突飛猛進,只要在"巨磁電阻"效應依然起作用的尺度範圍內,未來硬碟體積還能夠進一步縮小,硬碟容量還可以提得更高。

2007年9月13日,全球最大的硬碟廠商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在北京宣布,其旗下被全球最多數字視頻錄像機(DVR)及家庭媒體中心採用的第四代DB35系列硬碟,現已達到1TB(1000G)容量,足以收錄多達200小時的高畫質電視內容。

不過,由於傳統硬碟存在碟片、電機和磁頭等組件,這種被稱為"Winchester"結構的設備免不了大量機械部分,無論是耗電量還是穩定性都難以令人完全滿意,它的正常工作會受到震動、高溫的影響。

因此,儘管目前"Winchester"結構硬碟還佔據硬碟的主流,高端MP3和MP4也多採用硬碟來實現大容量的存儲。但隨著採用電子式的存儲、不存在機械運動的快閃記憶體的逐漸成熟,快閃記憶體又繼光碟之後開始向傳統硬碟發起衝擊。

動靜之間的抉擇

與傳統硬碟相比,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是一種長壽命的非易失性的存儲器,採用電晶體存儲結構。由於其斷電時仍能保存數據,快閃記憶體通常被用來保存設置信息,如在電腦的BIOS、PDA、數位相機中保存資料等。目前,快閃記憶體分為NOR和NAND兩個方向。

NOR技術雖然容量不大,但穩定性出色,適於頻繁讀寫少量數據,被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與PDA中;NAND技術則主要應用在各種數碼存儲卡與U盤中,由於其並不直接對單電晶體操作,而是操作區塊,因此更適於讀寫大量數據,從而實現大容量。

那麼,有沒有可能把快閃記憶體和傳統硬碟的優勢,完美在結合起來?近年開始出現的固態硬碟(solid-state disk,SSD),就是採用了NAND型快閃記憶體技術開發硬碟的一種嘗試。

根據三星公布的技術資料,與現行硬碟相比,SSD產品功耗減少5%,延長電池壽命逾10%,而重量僅有目前硬碟產品的一半。在三星看來,SSD固態硬碟是相當可靠性的儲存裝置,可以適應極端溫度或溼度下,適合工業用或軍事用途。

除了三星之外,希捷、威騰電子、日立、東芝、富士通等其它幾大硬碟巨頭,也都在研製自己的SSD產品。但是,由於其成本過高,或許首先會被軍事和工業部門採用。要真正普及到一般消費者,還需要假以時日。

而一種折中的方案,是採用快閃記憶體和傳統硬碟的混合式結構。混合式硬碟能讓傳統機械式硬碟在使用時進入睡眠狀態,數據讀寫和存取在快閃記憶體中進行。

微軟在推出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的時候,就特地強調了對混合式硬碟的支持。據微軟預計,使用混合式硬碟最高可節省80%的耗電。實際上,2006年以後,結合了快閃記憶體和傳統硬碟優勢的混合硬碟開始陸續上市。

但是NAND技術也並不是無懈可擊,其在可擦寫壽命以及保存時間方面有著先天性缺陷,而且其寫入速度展示也難以令人滿意。NAND會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而產生壞塊,而且數據可以保存10年以內,甚至可擦寫次數也僅僅是十萬次左右;NAND的SDD固態硬碟讀取速度不錯,但是寫入速度以及隨機讀取速度還很不理想。

目前,斯圖爾特帕金正在IBM研製的MRAM(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磁性隨機存儲),或許將成為下一個突破口。

MRAM的結構與硬碟類似,但靠電子自旋表示數據,靠TMR(隧道效應磁阻)磁頭讀寫,速度和DRAM一樣快,卻不會像DRAM一樣雖斷電而丟失數據。

斯圖爾特帕金的助手、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蔣信博士對《財經》表示,現在MRAM產品很快就可以推出。

而實際上,據《財經》了解,除了MRAM之外,帕金的小組還正在研究或許更具革命性的產品。

這種最新技術,被帕金稱為"RACETRACK"(賽道)。其原理是,在矽片上設置上百億個超細線圈,並用電流操作微小的磁粒子在線圈上下移動,以代表0或者1。

帕金曾經表示,如果這種技術取得成功,這就意味著計算機的存儲將從目前的兩維存儲過度到三維存儲時代。隨著維度的增加,摩爾定律也將被打破;摩爾曾經預測,矽片上電晶體的數量,將每18個月翻倍;而一旦過渡到三維存儲的話,或許根本用不到18個月,電晶體的數量就可以翻番了。

IBM研發部門副總監馬克迪恩(Mark Dean)則強調,這種技術一旦成功的話,不僅將顛覆我們存儲數據的方式,也將顛覆我們處理數據的方式。

蔣信指出,新技術帶來的硬碟讀寫技術的提高,將是驚人的:目前硬碟的讀寫速度是微秒和毫秒量級,由於通過電流操作而沒有機械運動,RACETRACK的速度可以提高上萬倍,達到納秒量級。

不過,他也承認,由於目前還在尋找最合適的磁介質、製造工藝,以及探索電流如何更有效地移動磁結構,估計拿出產品,"還要十年的時間。"

相關焦點

  • 法德兩物理學家因巨磁電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獎
    法德兩物理學家因巨磁電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最新消息,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今日揭曉,法國物理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物理學家皮特-葛倫伯格因為在巨磁電阻效應領域的貢獻共同獲此殊榮。
  • 諾貝爾獎相中硬碟之父
    ——瑞典皇家科學院  200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因發現「巨磁電阻」效應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兩人之所以獲得這個巨大的榮譽,是來自於19年前的一項科學發現,這項發現還讓兩人獲得了另一個榮譽「硬碟之父」。
  • 張裕恆講述巨磁電阻效應發展趨勢
    張裕恆教授多年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和低維物理研究。他在報告中結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介紹了巨磁阻和超巨磁阻現象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據悉,在凝聚態物理中,存在兩種與磁阻有關的現象:巨磁阻(GMR)和超巨磁阻(CMR)現象。一般磁阻是物質的電阻率在磁場中產生輕微的變化,但在某種條件下,這種變化可以相當大,即巨磁阻(GMR)現象;在很強的磁場中某些絕緣體會突然變為導體,即超巨磁阻(CMR)現象。
  • 閩南師範大學閩南師範大學巨磁電阻效應研究等及無線電通信設備...
    1、項目名稱:閩南師範大學閩南師範大學巨磁電阻效應研究等及無線電通信設備(LORA實訓平臺)等採購項目貨物類採購項目2、項目編號:11-1A021099其他儀器儀表閩南師範大學巨磁電阻效應研究等採購項目
  • GMR生物傳感器的原理及研究
    1 引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59724.htm1988年,在法國巴黎大學物理系Fert教授科研組工作的巴西學者M.N.Baibich研究Fe/Cr磁性超晶格薄膜的電子輸運性質時發現了巨磁阻
  • 張裕恆:主要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和低維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與他人合作,從實驗上證實了高溫超導體R-T曲線展寬的物理起源是磁通蠕動效應通過對YBCO/PrBCO多層結構的觀測,對高溫超導材料的Hall效應出現負值的物理原因提出看法。
  • 【成電達人】微固學院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絕緣體「自旋流閥」巨磁電阻效應
    Phys.等國際高水平刊物上發表8篇文章,展示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自旋閥效應」和二維磁振子晶體模型方面。  該工作由我校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在張懷武教授指導下,金立川、王棋博士生完成了大部分研究工作並分別作為相關論文的第一作者,張懷武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實驗室的相關老師與在讀研究生為合作作者,電子科技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
  • 巨磁電阻傳感器的基本原理
    磁電阻(GMR)效應是1988年發現的一種磁致電阻效應,由於相對於傳統的磁電阻效應大一個數量級以上,因此名為巨磁電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簡稱GMR。所謂巨磁電阻(GMR)效應,是指某些磁性或合金材料的磁電阻在一定磁場作用下急劇減小,而Δr/r急劇增大的特性,一般增大的幅度比通常的磁性與合金材料的磁電阻約高10倍。利用這一效應製成的傳感器稱為GMR傳感器。 所謂磁電阻是指導體在磁場中電阻的變化。
  • 未來電腦秒開機的黑科技就靠它,巨磁阻效應與電子自旋性是何物?
    在巨磁阻的相關研究發表之前,科學家已知外加磁場會小幅影響材料的電阻率,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磁阻效應:「外來磁場所引起的電阻變化」。而「巨磁阻」顧名思義,即是在特定的材料下,此一電阻變化的現象更加顯著。這裡的電阻有兩個並聯,而圖右的 Rr – rR 並聯相較於圖左的 rr – RR 並聯大得多,也就是右圖的磁化方向交叉出現,就會出現巨磁阻效應。時隔 30 多年,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複合性材料,使巨磁阻效應能被更顯著放大。
  • 進展|YFeO/NiO/ YFeO/Pt磁子結中磁子非局域自旋霍爾磁電阻效應
    即一層重金屬中如有電流通過,由於自旋霍爾效應和界面處自旋極化電流與磁子流之間的轉換,可以激發出磁性絕緣體中的磁子流,並在另一側界面經由磁子流與自旋極化電流的逆轉換,變成另一側重金屬中的自旋流,最後通過逆自旋霍爾效應生成相反方向的拖拽電流信號[H. Wu, X.F. Han, et al. PRB 93 (2016) 060403(R)]。
  • 科學家從「銀原子束」實驗見「角動量量子化」,大幅提升硬碟效率
    「自旋電子學」引爆磁性存儲器革命自旋電子學出現的年代,正是計算機蓬勃發展的年代。 計算機裡負責長期儲存的硬碟,內部是塗滿了磁性物質的碟片,也就是每個記憶單元都象是一個小磁鐵一樣,以磁矩的方向來記錄 0 或 1 。因為磁矩的方向不會輕易消失,即使計算機關機、不通電了,也能儲存資料。
  • 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理學院物理系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電場驅動的錳氧化物雙極鐵磁性」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 9, 1897, 2018)。
  • 書生雲王東臨:快閃記憶體將取代硬碟 帶來存儲「蒸汽機革命」
    早在17世紀末,早期的蒸汽機就已經出現;18世紀下半葉,詹姆斯·瓦特對蒸汽機進行了徹底的改良,從而實現了大規模的工業應用,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機械工業及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第一次工業革命也被人們稱為「蒸汽機革命」。
  • 物理所發現基於磁性絕緣體的新型磁子閥效應
    自旋閥結構的室溫巨磁電阻(GMR,1988年)和室溫隧穿磁電阻(TMR,1995年)器件在磁性硬碟、磁性隨機存儲器和磁性傳感器等高密度信息存儲與傳感器件中的廣泛應用,也使得發現巨磁電阻(GMR)效應的法國科學家A. Fert和德國科學家P. Grünberg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一種自旋閥GMR隔離放大器的設計方案
    1 巨磁阻隔離放大器基本原理巨磁阻隔離器是基於巨磁阻(GMR)效應的一種隔離器,所謂的巨磁阻效應,即指磁性材料的電阻率在有外磁場作用時較之無外磁場作用時存在巨大變化的現象[3].如圖1所示,輸入電壓信號經過隔離器前端V/I 放大及轉換電路,輸出的電流流過線圈產生與電流大小成正比的磁場,磁場被GMR傳感器感應接收,電橋將輸出與磁場強度成線性的電壓信號,最後通過接收電路進行放大與噪聲抑制
  • 衢州學院楊建輝Nanoscale:超薄二維Cr基MXene中的高磁阻效應
    某些金屬或半導體的電阻值隨外加磁場變化而變化的現象稱為磁阻效應。其被廣泛應用於磁傳感、磁存儲(磁卡、硬碟)等領域。
  • 科學家從「銀原子束」實驗看見「角動量量子化」,大幅提升硬碟讀取...
    儘管自旋在1922年就發現了,但礙於自旋是納米尺度的現象,需要高科技的觀測技術才能觀察,因此又過了六十幾年,相關成果才開始嶄露頭角,包括發現層間耦合(interlayer coupling)以及巨磁阻效應(giant magnetoresistance)等等。
  • 進展 | 基於磁性絕緣體的磁子閥效應
    基於自旋閥結構的室溫巨磁電阻(GMR, 1988年)和室溫隧穿磁電阻(TMR, 1995年)器件,已經廣泛應用於磁性硬碟、磁性隨機存儲器和磁性傳感器等高密度信息存儲與傳感器件中,法國A. Fert和德國P. Grünberg兩位科學家也因為巨磁電阻(GMR)效應的發現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