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發現基於磁性絕緣體的新型磁子閥效應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面向後摩爾時代的信息存儲與邏輯運算需求,自旋電子器件為開發下一代具有更小單元尺寸、非易失性、低功耗和高速度的微電子器件提供了具有廣闊前景的發展方向。其中,自旋閥是各類自旋電子器件的核心單元,自旋閥通常包括由兩層鐵磁金屬和非磁中間層構成的三明治核心結構,由於自旋極化電子在兩鐵磁層間的輸運,從而器件的電阻受到兩鐵磁層相對取向的調製。自旋閥結構的室溫巨磁電阻(GMR,1988年)和室溫隧穿磁電阻(TMR,1995年)器件在磁性硬碟、磁性隨機存儲器和磁性傳感器等高密度信息存儲與傳感器件中的廣泛應用,也使得發現巨磁電阻(GMR)效應的法國科學家A. Fert和德國科學家P. Grünberg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旋波是磁性系統中自旋進動過程的集體激發態,其量子化的準粒子稱為磁子,每一個磁子攜帶一個普朗克常量的自旋角動量。與傳統金屬中的自旋極化傳導電子相比,基於自旋波的磁子具有以下的優點:1.磁子的傳遞具有無熱耗散和低阻尼的特點,在長距離的自旋信息傳播中具有顯著的優勢;2.磁子的波動屬性同時具備了振幅和相位兩個特性,可以突破傳統的馮·諾依曼體系的邏輯和計算架構,有可能成為後摩爾時代信息傳輸和處理的重要方式之一;3.基於磁子的超流、超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和約瑟夫森等宏觀量子效應也成為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在傳統的磁子自旋電子學的研究中,微波是最常用的激發和檢測的方式,但微波器件的尺寸很難實現小型化。因此,要將磁子自旋器件應用到半導體大規模集成電路中,迫切需要發展基於電學方法的磁子自旋激發、調控與探測手段。

  2012年至2016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研究員韓秀峰團隊,利用磁控濺射技術結合高溫熱處理工藝經過一系列樣品的製備和優化,克服了以往YIG只能在單晶GGG襯底上製備的限制,在Si-SiO2襯底上設計和製備出了Pt/YIG/Pt的重金屬/磁性絕緣體/重金屬¬(HM/MI/HM)層狀異質結構,並且首次在該結構中觀測到了由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張曙豐團隊通過理論預測的磁子拖拽效應,即由於YIG中磁子的激發與傳輸,一側Pt層中的電荷/自旋流可以在另一側Pt層中拖拽出相反的電荷/自旋流。該工作證實了磁性絕緣體可以作為磁子自旋的傳輸通道。

  近日,韓秀峰團隊又創新性地採用YIG磁性絕緣體作為磁性電極、Au作為中間層、在GGG襯底上異質外延製備了高質量的YIG/Au/YIG這種新型的磁性絕緣體/金屬/磁性絕緣體(MI/NM/MI)——磁子閥結構,並且在該結構中首次觀測和發現了磁子閥效應(Magnon Valve Effect),即通過兩層磁性絕緣層的相對磁化方向取向可以調控磁子流的大小。首先,通過精細調控兩層YIG的晶體結構來產生不同的矯頑力,從而實現反平行的相對磁化取向;採用局域電流加熱的方式產生溫度梯度,通過縱向自旋塞貝克效應激發YIG中的磁子流,通過磁子閥的磁子流可以通過Pt中的逆自旋霍爾效應來實現電學的測量;進而發現了其中的磁子閥效應,即兩層YIG的相對取向可以控制通過該磁子閥的磁子流大小,其中室溫下平形態和反平行態的相對磁子閥比值(Magnon Valve Ratio,MVR)可以達到19%;揭示了磁子閥比值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磁性絕緣體/金屬界面的磁子-電子自旋的轉換效率,該轉換效率的溫度依賴關係與理論計算的結果相一致;通過磁子閥比值與Au厚度的依賴關係的擬合,得出Au的自旋擴散長度為15.1nm,與自旋泵浦方法獲得的結果相一致。

  該研究製備出的YIG/Au/YIG,即新型磁性絕緣體/中間層/磁性絕緣體(MI/NM/MI)磁子閥結構,其本身就是自旋信息傳遞和邏輯運算的一種基本磁子型核心單元器件,也是未來研發基於磁子流的電路、邏輯、存儲、二極體、電晶體、波導和開關等各類磁子型器件的材料與物理基礎。這表明,以磁性絕緣體中磁子作為自旋信息載體的一類新型自旋電子學核心器件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在材料、物理和器件上的突破將有可能加快低能耗、可重寫、非易失和高頻率的新型計算機系列核心器件的誕生。 同時,該磁子閥結構能夠與現有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進行匹配,有助於未來磁子器件、自旋電子器件與半導體微電子器件的綜合集成與廣泛利用。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並作為亮點文章(highlighted article)在其網站首頁重點推薦。美國物理學會的《物理》期刊的同步亮點評價稱:此類基於純自旋流的磁子電晶體(磁子閥)可導致一類新型磁子流電路及器件的誕生,會比傳統電子器件及電路更快、更高效。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a),磁子閥結構、原理和測量示意圖;(b)-(c),GGG/YIG和YIG/Au/YIG區域的透射電鏡照片。

  圖2.(a)-(b),磁子閥比值隨中間Au層厚度和溫度的依賴關係;(c)-(d),探測端ISHE電壓隨YIG磁化方向和加熱電流的依賴關係。

相關焦點

  • 進展 | 基於磁性絕緣體的磁子閥效應
    基於自旋閥結構的室溫巨磁電阻(GMR, 1988年)和室溫隧穿磁電阻(TMR, 1995年)器件,已經廣泛應用於磁性硬碟、磁性隨機存儲器和磁性傳感器等高密度信息存儲與傳感器件中,法國A. Fert和德國P. Grünberg兩位科學家也因為巨磁電阻(GMR)效應的發現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物理所發現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雙分量反常霍爾效應
    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的基本輸運性質之一。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研究,直至本世紀初物理學家們才認識到反常霍爾效應與電子能帶的貝裡曲率相關。近年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自旋結構、貝裡曲率和反常霍爾效應之間的關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磁性薄膜測量新突破:鐵磁共振FMR實現全方位搭配、升級!
    2018年度「亞洲磁學聯盟獎」(aums award)於6月4日在韓國揭曉,物理所韓秀峰研究員憑藉「基於磁性絕緣體的磁子閥效應」項目榮獲此獎。韓秀峰研究員團隊創新性地採用yig磁性絕緣體作為磁性電極、au作為中間層研製出了高質量、新型磁性絕緣體/金屬/磁性絕緣體(mi/nm/mi)磁子閥結構,並且在該結構中首次觀測和發現了磁子閥效應(magnon valve effect),揭示了磁子閥比值主要取決於磁性絕緣體/金屬界面磁子-電子自旋轉換效率的原理。
  • 進展|YFeO/NiO/ YFeO/Pt磁子結中磁子非局域自旋霍爾磁電阻效應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韓秀峰研究員課題組,2016年率先在Pt/Y3Fe5O12/Pt這種重金屬(HM)和磁性絕緣體(FMI)構成的垂直磁子異質結HM/FMI/HM中,觀察到了磁子為中介的電流拖拽(MECD)效應。
  •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清華新聞網6月20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何珂、薛其坤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徐勇、段文暉等人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發現了一種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為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溫度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並為多種新奇拓撲量子物態和效應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平臺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進展|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進展
    磁性拓撲絕緣體可以表現出一系列新奇的物理性質,例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軸子絕緣體等等。2010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方忠、戴希等理論預言磁性離子摻雜的拓撲絕緣體Bi2Te3是磁性拓撲絕緣體,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與物理所和清華大學實驗團隊合作在2013年在Cr摻雜的(Bi,Sb)2Te3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成果進展。
  • 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
    文章亮點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了一種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MnBi2Te4有序的磁性原子排列、巨大的磁能隙,以及所蘊含的豐富的拓撲相使其成為一種理想的磁性拓撲絕緣體系統,可以作為研究、調控多種拓撲物態和效應的平臺。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成果進展。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新研究發現:磁性石墨烯能在絕緣體和導體之間切換!
    ,某些超薄磁性材料可以在高壓下從絕緣體切換到導體,這一現象可能會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和存儲設備的開發。由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理解這種有時被稱為磁性石墨烯的材料的電子和結構特性之間的動態關係,並可能代表一種製造二維材料的新方法。磁性石墨烯,或鐵三硫代次磷酸鹽(FePS3),是一種被稱為範德華材料的材料家族,首次合成是在20世紀60年代。
  • 物理所成功預言一類新拓撲絕緣體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姚裕貴研究組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肖笛、張振宇研究組等合作,成功預言了一類新的拓撲絕緣體。拓撲絕緣體作為一種新奇的量子物態,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普通絕緣體相比,拓撲絕緣體同時具有絕緣體和導體雙重性,即在塊材內部是有帶隙的絕緣態,但在表面卻存在無帶隙的金屬表面態。
  • 磁性二階拓撲絕緣體
    二維鉍烯是拓撲絕緣體,其體能隙約為0.8 eV。EuO是鐵磁絕緣體,如果考慮其二維薄膜的體系,其磁化方向傾向於面內。考慮在EuO的(111)表面上生長鉍烯,其晶體結構如圖 2(a)(b)所示,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當不考慮磁性時,體系是絕緣體,能隙約為0.5 eV [圖 2(c)],費米能附近的能帶主要由Bi原子的px,py軌道貢獻。
  • 物理所關聯拓撲絕緣體和關聯拓撲晶體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拓撲絕緣體是當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之一。這類材料不同於傳統的「金屬」和「絕緣體」,其體內為有能隙的絕緣態,而表面則是無能隙的金屬態。這種金屬表面態是由內在電子結構的拓撲性質決定的,受時間反演不變性的保護,因而受缺陷、雜質等外界影響較小。目前發現的和實驗研究的拓撲絕緣體大部分是半導體材料,電子間的關聯效應很小,理論分析較為簡單。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從2008年開始,以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為代表的理論物理學家,與清華大學的祁曉亮、劉朝星以及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方忠、戴希等展開通力合作,從理論上預期了實現反常霍爾效應量子化的可能性和可能的材料體系。矛盾的研究要實現反常霍爾效應量子化,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必須同時滿足3個幾乎相互矛盾的嚴苛條件,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何讓量子霍爾效應出現反常?這是過去30多年裡,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物理領域最具挑戰的實驗之一。因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必須同時滿足3個嚴苛條件。
  • 拓撲絕緣體簡介
    0 引言拓撲絕緣體是最近幾年發現的一種全新的物質形態,現在已經引起了巨大的研究熱潮。拓撲絕緣體具有新奇的性質,雖然與普通絕緣體一樣具有能隙,但拓撲性質不同,在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下,在其表面或與普通絕緣體的界面上會出現無能隙,自旋劈裂且具有線性色散關係的表面/界面態。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這樣的導電邊緣態是穩定存在的,且不同自旋的導電電子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信息的傳遞可以通過電子的自旋,而不像傳統材料通過電荷,不涉及耗散過程,通俗地說就是不會發熱,這一發現讓人們對製造未來新型電腦晶片等元器件充滿了希望。
  • 物理所等發現與「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新型稀磁半導體
    近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極端條件實驗室靳常青研究組在基於自旋和電荷分別注入機制的稀磁半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一類新的具有「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的稀磁體(Ba,K)(Zn,Mn)2As2,得到居裡轉變溫度(Tc)高達180K以上的稀磁半導體。
  • 上海微系統所揭示拓撲絕緣體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實驗室原位電子結構方向組,通過使用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性能譜和光電子能譜,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揭示了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鐵磁性形成機理。該項研究成果為尋找具有更高溫度的量子反常霍爾體系、研發新一代超低能耗量子器件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