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從「銀原子束」實驗看見「角動量量子化」,大幅提升硬碟讀取...

2020-11-26 騰訊網

「自旋」長久以來是一個神秘又難解的概念,它與物理學的旋轉概念、角動量的量子化、狹義相對論,都有很深的關聯,然而它無法以古典物理來解釋,同時也是促成近代「量子力學」誕生的原因之一,究竟它對現代電磁學產生什麼影響,又為計算機硬碟的技術發展造成什麼利基呢?

電子,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粒子之一。它不只帶有負電荷,還會「自旋」。這個通用的特性,是整個物質世界的根基,也是當代磁學的關鍵字,促成磁性內存等重大科技突破。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院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系錢嘉陵講座教授,娓娓道來電子自旋如何打開「現代磁學的黃金時代」。

什麼是「電子自旋」?

首先,「自旋1/2」的電子是怎麼回事?難道電子會轉,而且永遠只轉半圈?

電子自旋,指的是電子帶有的一種量子性質,簡單說,科學家觀察到了電子具有自旋角動量,而帶電的粒子只要旋轉,就會產生磁場。換句話說,每個電子不只是帶著負電荷的一個小粒子,還是一個「超級迷你磁鐵」(磁矩)。

不過,在一般巨觀的世界裡,物體具有角動量代表正在旋轉,但在量子世界裡,電子雖有角動量,卻不能理解成電子真的在轉。錢嘉陵解釋:「電子是實例積無限小的粒子,沒有體積,所以不可能轉動,自旋完全是量子力學的概念。」沒有體積,卻有角動量,量子世界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量子世界的另一個不思議,在於所有東西都「量子化」,電子自旋也一樣──電子自旋角動量值在磁場中只能是1/2或-1/2,沒有其他可能的值,這就是「電子自旋1/2」的由來。許多其他的粒子也有自旋角動量值,但統統只能是1/2的倍數,而且相鄰一定差1,例如自旋1 「1, 0, -1」 或是自旋3/2 「 3/2, 1/2, -1/2, -3/2」 。

如此違反主動的電子自旋,究竟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波耳「角動量量子化」太前衛!科學家憤而做實驗挑戰

電子自旋的發現,來自一場「想不到可以成功」的實驗。1913年,波耳(Niels Bohr)提出角動量量子化的概念,也就是在量子世界,角動量必定是「普朗克常數除以2π」(符號為 )的整數倍,例如某種粒子具有的角動量是 的1倍,代表在觀察這種粒子時,角動量只可以是 的-1、0、 +1倍,不能是 的0.1倍、0.2倍等等介於中間的值。

這個概念對當時的人來說太前衛,違反主動,反對者包括接下來上場的兩位主角──斯特恩(Otto Stern)與格拉赫(Walther Gerlach)。

斯特恩與格拉赫於1922年設計了一個實驗,本意為「反駁」波耳的說法。他們將「銀」蒸發,產生銀原子束,穿過一個不均勻的磁場,投射到屏幕上。在通過不均勻磁場時,帶有角動量的銀原子會受到偏折。如果角動量不是量子化的(具有各種方向的角動量),偏折的角度將有無限可能,屏幕上應是一片連續分布的銀原子

但實驗結果出人意表:銀原子偏折的角度只有兩個。換言之,角動量真的是量子化的!如以下視頻所示:

「煙」讓銀原子現形,揭開現代電磁學序幕

在做實驗之前,斯特恩信心滿滿的說:「波耳這個沒道理的模型如果是對的,我退出物理圈!」格拉赫也說:「沒有實驗這麼蠢的!」(不過他們還是做了。)但最後他們不但被狠狠打臉,還寄了明信片給波耳告解:「波耳,你終究是對的。」

不過,這兩人的臉可沒被白打,這個實驗正式拉開現代電磁學的序幕!「當時他們看到的現象,其實就是電子的自旋1/2!因電子的自旋角動量只有兩種可能: -1/2及+1/2,所以只會產生兩條偏折路線。」錢嘉陵笑著說:「能夠看見這個現象,真的很走運!」

這兩位科學家有多走運?兩人使用的粒子束雖然不是電子,卻正好是銀原子,這是少數體積夠大足以觀測、整體效應卻又等同一個電子的粒子。「如果他們換一種原子來做,就不會看到自旋了!」錢嘉陵提出另一幸運條件:「這個實驗的銀原子這麼少,怎麼看得見?原來當時的科學家會在實驗室抽雪茄菸,是煙,讓銀原子現形。」

儘管自旋在1922年就發現了,但礙於自旋是納米尺度的現象,需要高科技的觀測技術才能觀察,因此又過了六十幾年,相關成果才開始嶄露頭角,包括發現層間耦合(interlayer coupling)以及巨磁阻效應(giant magnetoresistance)等等。「自1986年起,幾乎每一兩年,大家就找到一個關於自旋的新題目,現代磁學的黃金時代就此揭開序幕。」錢嘉陵回想。

若用一個詞來敘述「現代磁學」,那個詞就是「自旋」。

「自旋電子學」引爆磁性內存革命

自旋電子學出現的年代,正是計算機蓬勃發展的年代。計算機裡負責長期存儲的硬碟,內部是塗滿了磁性物質的碟片,也就是每個記憶單元都像是一個小磁鐵一樣,以磁矩的方向來記錄0或1。因為磁矩的方向不會輕易消失,即使計算機關機、不通電了,也能存儲資料。

然而科技的快速發展,磁記錄的密度越來越高。自1957年第一個硬碟發明以來,50年內硬碟的存儲密度增加了10億倍。這意味著同樣的體積裡多了10億倍以上的小磁鐵,或者說,每個小磁鐵的體積縮小了10億倍。在磁鐵密度不斷增高、體積不斷縮小的情況下,不論是製作硬碟或是讀寫資料,皆越來越困難

幸好,我們有了自旋電子學!1986年,科學家發現當兩層鐵磁性薄膜中間夾著特定金屬時,隨著特定金屬厚度改變,鐵磁薄膜的磁場方向會跟著改變,以反向、同向、反向、同向……交互循環,稱為「層間耦合」。錢嘉陵解釋:「這個現象很奇特,裡面學問很多,所以一時之間大家都在研究層間耦合,包括我。」

1988年,法國科學家費爾特(Albert Fert)發現,若對薄膜磁場反向的層間耦組成件加上一個大磁場,將其中一片薄膜的磁場硬是反轉過來,就可以讓這個組件的電阻降得很低,而且幅度高達50%,這就是「巨磁阻效應」。

為什麼會有巨磁阻效應?因為電子自旋有上、下兩個方向。如果今天電子通過的導體裡有上、下兩種方向的磁場,兩種自旋的電子都會受到幹擾,這時電阻就會很大。但如果導體裡只有一種方向的磁場,其中一種自旋方向的電子就可順利通過,不受幹擾,電阻就會變小。

「巨磁阻效應」改變硬體的運行模式

巨磁阻效應為硬碟磁記錄的設計帶來了全新可能。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便是德國物理學家格林貝格(Peter Grünberg)利用巨磁阻效應研發了「自旋閥結構(spin valve structure)」,改變了硬碟讀取頭的運行模式。最早的硬碟讀取頭,是將纏繞有感應線圈磁性物質對準記錄的磁區,再根據感應線圈的磁通量變化所產生的感應電流,來得知該磁區記錄的是0或1。然而,磁區對感應線圈造成的磁場如果不夠大,感應電流不夠明顯,讀取就可能產生誤差。

自旋閥結構的好處就是只需要小小的磁場,就能產生明顯的電阻變化,不但使得讀取能精準正確,還能減少耗費的能量。

除此之外,科學家也利用巨磁阻效應,開發了「磁阻式隨機訪問內存」(MRAM),和以往的各種內存相比,MRAM有望擁有非易失性(關機斷電也不會流失信息)、讀寫耗費的能量都少(省電)、處理速度快,磁記錄密度又高的特性。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從「銀原子束」實驗見「角動量量子化」,大幅提升硬碟效率
    計算機裡負責長期儲存的硬碟,內部是塗滿了磁性物質的碟片,也就是每個記憶單元都象是一個小磁鐵一樣,以磁矩的方向來記錄 0 或 1 。因為磁矩的方向不會輕易消失,即使計算機關機、不通電了,也能儲存資料。然而科技的快速發展,磁紀錄的密度愈來愈高。自 1957 年第一個硬碟發明以來, 50 年內硬碟的儲存密度增加了 10 億倍。
  • 固態硬碟將是大幅提升遊戲體驗必不可少的硬體
    打開APP 固態硬碟將是大幅提升遊戲體驗必不可少的硬體 科技Mentor 發表於 2020-02-06 16:46:58 對於一個主機遊戲玩家來說,困擾他們的往往不是隊友,而是遊戲的讀取速度,比如說ps4上的《巫師3》,經常就被廣大玩家所詬病讀盤時間過長。讓玩家沒有很好的遊戲體驗,每到一個新場景,地對著加載圖片盯著一分多鐘。而有的任務卻要求玩家頻繁切換地圖,那麼這樣長久的加載時間自然而然讓玩家心急如焚。
  • 玻爾和尼科耳孫:角動量量子化
    尼科耳孫做出了角動量量子化,計算出氫原子的角動量的正確值L=mvR=n(h/2pai).1.線動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動量表示為要制止運動物體運動的困難程度。2.角動量在旋轉系統中,存在類似的物理問題。在一個沒有摩擦的封閉軌道上作旋轉運動的系統中,一個不受外力矩作用的運動物體將一直保持角動量恆定的旋轉運動狀態不變。角動量的大小等於質量、速度和軌道半徑的乘積,即:L=mvr.
  • 量子化是自然湧現(全局詮釋之六)
    隨著玻爾原子模型的成功,以及大量關於微觀世界實驗的進行,人們相信,在微觀世界,量子化是常態,甚至是唯一法則。電荷,角動量,能級,……,等等,都是量子化的。但是,關於普朗克最初的假定,能量的量子化,定義卻不清晰。
  • 中國完成世界首次微波頻段軌道角動量電磁波27.5公裡長距離傳輸實驗
    【文/觀察者網】觀察者網近日從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航電實驗室獲悉,2016年12月,該實驗室成功完成世界首次微波頻段軌道角動量(OAM)電磁波27.5公裡長距離傳輸實驗。此前公開報導顯示,國外類似實驗基本沒有超過1公裡。 該實驗由清華大學航電實驗室承擔,同時獲得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部、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等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
  • 希捷Seagate發布Multi-Actuator多讀寫臂技術 大幅提升HDD讀寫性能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需求,大規模數據中心不僅對於硬碟容量的需求日增,對於硬碟讀寫性能的需求更為迫切。
  • 諾貝爾獎相中硬碟之父
    電腦報 杜龍德   「今年的物理學獎授予用於讀取硬碟數據的技術,得益於這項技術,硬碟在近年來迅速變得越來越小。」  ——瑞典皇家科學院  200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因發現「巨磁電阻」效應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兩人之所以獲得這個巨大的榮譽,是來自於19年前的一項科學發現,這項發現還讓兩人獲得了另一個榮譽「硬碟之父」。
  • 原廠顆粒極致性能 龜甲 T3000 NVMe M.2固態硬碟評測
    傳統的SATA接口固態硬碟由於帶寬的問題,性能被限制在了600MB/S以內,而最新的NVMe協議,可以讓固態硬碟的速度突破3000MB/S,而最新的PCIeGen4接口,則能讓固態硬碟的性能突破7000MB/S,這樣對於我們消費級的電腦來講,升級NVMeM.2固態硬碟,日常使用體驗將會大幅提升。
  • 華東師大學者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新方法!
    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荊傑泰教授團隊近期在量子通信以及量子精密測量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繼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的新方法
  • 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總體主任設計師張璐2日說,為了減輕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重量,該團隊進行了上百次的力學分析和試驗,研究合金材料複合碳纖結構的新形式,實現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的承載比大幅提升,由國際上的1:1提升到了1:4。
  • 計量單位將迎來量子化時代
    「此次變革的核心是『計量單位量子化』和『量值傳遞扁平化』。」方向解釋,所謂「計量單位量子化」,是指通過全面採用量子計量基準,大幅提高測量精度和穩定性;而「量值傳遞扁平化」則是指通過量子計量基準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使量值傳遞鏈條更短、速度更快、測量結果更準更穩。
  • 64G內存分50G做硬碟:這電腦速度驚了!
    所以我們今天做了一個小實驗,組裝了一臺64GB內存電腦,然後劃出50GB內存當作硬碟,提前體驗一下Optane硬碟的風採。這臺64GB電腦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其實這就是筆者在上個月發表的《電腦從8G升級到64G內存:速度提升很夢幻》文章中提到的這臺主機。
  • 自己動手組裝高速移動硬碟,讀取速度超千兆,遊戲電影皆可盤!
    最近由於工作原因經常需要出差,為了能在旅途中和休息時能放鬆一下,我準備弄一個高速移動硬碟來隨身攜帶遊戲和電影。最近固態硬碟的價格不斷下降,而且速度遠遠超過機械硬碟,還能抗摔防震,因此選擇固態硬碟作為存儲設備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今天我們就用奧睿科推出的一款雙盤位M.2 NVMe 硬碟盒+兩個奧睿科 M.2 NVMe 硬碟來組裝一套超高速的移動硬碟。
  • 這些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量子時空
    比如,玻爾通過對應原理計算出氫原子的電子能量是離散的,從而得出氫的光譜線;銀原子與不均勻磁場相互作用後,自旋角動量的方向也是離散的,這給出了斯特恩-蓋拉赫實驗中兩股銀原子飛行軌跡。根據這個思路,一個很容易想到的問題是:既然能量與角動量都是量子化,也就是離散化的,那麼時間與空間是不是離散的呢?
  • 科學家揭示大腦讀取記憶之過程
    最近,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神經生物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工業物理化學學院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聯合小組,通過研究果蠅大腦對氣味信息的回憶過程,向揭開記憶的讀取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神經科學》上。
  • 東芝這款RC100固態硬碟性能是怪獸
    「方寸之間 閃瞬之速」是東芝RC100 NVMe固態硬碟的Slogan,這一次更是聯合了飢鯊團隊共同研發,搭載東芝原廠64-layer 3D BiCS FLASH快閃記憶體顆粒,且使用了NVMe協議,在性能上有著大幅的提升。
  • 科學家發現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荊傑泰團隊在量子通信以及量子精密測量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繼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的新方法,兩項相關研究成果均於近日發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