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荊傑泰團隊在量子通信以及量子精密測量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繼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的新方法,兩項相關研究成果均於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近年來,量子通信領域發展迅速,而量子糾纏是量子通信中非常重要的量子資源。提高量子通信體系中的糾纏容量對於增加量子通信的信道容量至關重要。復用是提高經典通信系統信息承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光學軌道角動量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量,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研究人員把復用的概念和光學軌道角動量自由度相結合,並應用於連續變量糾纏體系,從而提出並實驗實現了一種通過復用光學軌道角動量的不同模式來大幅度增加連續變量量子通信體系糾纏容量的方案。

在實驗中,該團隊利用熱銣原子系綜中的四波混頻過程確定性地產生了13對兩兩糾纏的拉蓋爾高斯模式。同時還發展了相應的量子糾纏探測方案,並驗證了這些對應模式之間的量子糾纏特性。荊傑泰表示,該工作為連續變量量子通信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研究平臺和思路。

量子壓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經典效應,它與量子物理中的「不確定性原理」密切相關,因此對於量子物理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量子壓縮又可以大幅降低系統的量子噪聲,從而顯著提高系統的信噪比和靈敏度,因此它又在量子精密測量當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該團隊在實驗上利用幹涉效應,在連續變量量子體系中實現了兩光束間以量子壓縮表徵的量子關聯度的增強。研究人員發現,在相同實驗條件下,相敏放大器產生的關聯光束的量子壓縮度要顯著優於非相敏放大器,並且成功突破了10dB。研究結果表明相敏放大器中的量子壓縮增強來源於其內在的幹涉本質。荊傑泰表示,該工作是一種新的增強量子壓縮度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提高量子測量精度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3.070506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3.113602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學者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新方法!
    ,相繼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的新方法,兩項相關研究成果均發表於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的連續變量糾纏系統示意圖、13對量子糾纏判定以及光學軌道角動量守恆驗證的相關實驗結果 近年來,量子通信領域發展迅速,而量子糾纏是量子通信中非常重要的量子資源。提高量子通信體系中的糾纏容量,從而提高量子通信的信道容量對於實現大尺度量子通信網絡至關重要。
  • 華東師範大學量子隱形傳態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劉勝帥和婁彥博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教授荊傑泰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在量子信息科學中,量子隱形傳態是最重要和極具吸引力的協議之一,利用該協議可以實現對未知量子態無實體地高保真異地傳輸。
  • 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新聞—科學網
    作為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的潘建偉還有更大的目標——在地月間建立30萬公裡的量子糾纏,檢驗量子物理的理論基礎,並探索引力與時空的結構。 在很多人眼裡,潘建偉是傳奇:29歲,他參與的有關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院士;45歲,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無數的他,卻說獲獎是麻煩,易惹來非議。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普遍認為鐵磁量子臨界點不存在的傳統觀念,並且將奇異金屬行為拓展到鐵磁量子臨界材料中。相關成果3月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袁輝球表示,此項工作不僅為量子相變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並且將銅基高溫超導和反鐵磁重費米子材料中觀察到的奇異金屬行為延伸到了鐵磁體系。
  • 還在吐槽量子針灸?!你太孤陋寡聞了…… —新聞—科學網
    「筆者大膽猜想:根據量子糾纏理論的耦合關聯和超越時空性,父母與子女以及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間必然存在量子糾纏現象。那麼是否可以在針灸臨床中,實現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互治?即父母生病給子女針灸,子女生病給父母針灸,甚至兄弟姊妹之間針灸互治,如果量子糾纏理論真的適用於針灸臨床,那麼即便患者與被針刺者相隔距離很遠,也會產生治療效果。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量子信息是真實的,而所看到的各種物質、人,都是量子信息的虛擬反映。」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光明日報合肥5月29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量子糾纏是如何實現的?量子糾纏的定義
    你能想像,當沒有人在的時候,教室的桌子和椅子有可能也會這樣嗎?  你能想像,這些物體可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而在人們觀察的時候,就會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  如果你覺得這種想法只是天方夜譚,那麼你並不孤單——1927年的愛因斯坦,就是這麼認為的。  科學家發現,一些非常小的粒子,比如原子,在觀察時確實會有變化。
  • 中美科學家:治癒量子糾纏的致命弱點
    中美科學家聯合解決了量子信息理論中已有20年歷史的問題,該問題涉及如何解決量子糾纏的一個致命弱點,即如何計算糾纏的成本問題,也就是說一種測量糾纏成本的方法,以便以有用的方式有效計算糾纏成本。這一問題廣泛應用於一些量子研究領域中。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 量子相干和量子糾纏具有操作等效性
    原標題:量子相干和量子糾纏具有操作等效性   上圖 (a)兩個輸入態(S和A)都是不相干的,無法通過非相干操作轉化為糾纏;(b)輸入態S有非零相干,這種相干可以通過非相干操作轉化為糾纏。新結果表明,在這種情況下,輸入相干和輸出糾纏在數量上是相等的。
  • 神秘和現實的重大誤解,量子糾纏和量子通訊一點關係也沒有?
    一個粒子動一下,另外一個粒子馬上也動一下,從一個粒子動起來,到另一個粒子相應運動,時間和距離計算出來的速度比光速還快幾萬倍。連愛因斯坦都曾經表示不願相信,但它又不違背相對論,因為這個過程不涉及物體直接運動一個距離。玻爾將量子糾纏稱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量子糾纏可能是人類現階段已發現唯一比真空光快的現象,非常神秘。
  • 量子糾纏的特性是一種量子力學隱性
    整個關鍵共識基本得到確認,同時各種國際研究小組在大規模量子計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現在新一代超導量子網絡又蓄勢待發。我國超導量子糾纏和量子隱形傳態所取得的巨大進展,證明了量子糾纏性質可以在擴大尺度上起作用,這是由量子糾纏的特性決定的。
  • 科普:什麼是量子糾纏和量子計算?
    神奇的量子糾纏  量子世界很神奇,比如在量子通信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量子糾纏」,曾被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稱作「幽靈般的超距離作用」。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蘭克·維爾切克曾用《格林童話》中《兩兄弟》故事打比方:「量子糾纏」就像一對有「心靈感應」的雙胞胎,長得分不清彼此;他們也心靈相通,即便天各一方,弟弟有難,哥哥即刻得知。  量子糾纏是一種違反經典物理常識的量子現象。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新而且奇特的化學反應機理。同時,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也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的量子特性。」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 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志剛說。
  • 我國學者提出實現量子糾纏新方法
    新華社杭州1月23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者聯合中美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了利用「手徵自旋態」製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這項研究於22日發表於《自然·物理》雜誌。  「手徵性是指物體和它的鏡像不能重疊。
  • 量子生物學的裡程碑:科學家成功觀察到生物體中的量子糾纏
    儘管這個概念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它已經在量子尺度上被無數次實驗驗證過。然而,擴大到表面上看起來更簡單、更直觀的宏觀世界的話,事情就不一樣了。沒有人見過一顆恆星、一顆行星或一隻貓處於量子疊加狀態或處於量子糾纏狀態。但是自從20世紀初量子理論的最初形成以來,科學家們就一直想知道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究竟在哪裡分界。
  • 量子電池
    雖然有石墨烯電池、「雞蛋」電池、鋰陽極電池、矽電池等等各種具有科幻色彩的電池技術已經被新聞報導過,但投向市場卻遙遙無期,不少相關的新聞下都是網友「何時可用」的吐槽。近期,又有來自英國、義大利等四國的物理學家在英國物理學會刊物《新物理學》雜誌上提出了「量子電池」的概念,以理論證明了多量子比特相互糾纏而產生的「量子加速」能為充電提供捷徑,充電比傳統鋰電池更快。
  • 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原標題: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偉研究員同王浩華教授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出利用手徵自旋態製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