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學者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新方法!

2020-11-26 騰訊網

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荊傑泰教授團隊近期在量子通信以及量子精密測量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繼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的新方法,兩項相關研究成果均發表於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荊傑泰教授實驗團隊合影

量子通信研究

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荊傑泰教授團隊利用光學軌道角動量這個自由度,在實驗上實現了一種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的連續變量量子糾纏體系。該成果以「Orbital-Angular-Momentum Multiplexed Continuous-Variable Entanglement from Four-Wave Mixing in Hot Atomic Vapor」為題,於2019年8月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3, 070506 (2019))上。

該論文以華東師範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潘曉州為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餘勝、周延芬、呂樹超以及博士研究生張昆、張凱、李思瑾、王偉都對論文有重要貢獻,荊傑泰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的連續變量糾纏系統示意圖、13對量子糾纏判定以及光學軌道角動量守恆驗證的相關實驗結果

近年來,量子通信領域發展迅速,而量子糾纏是量子通信中非常重要的量子資源。提高量子通信體系中的糾纏容量,從而提高量子通信的信道容量對於實現大尺度量子通信網絡至關重要。一方面,復用(Multiplexing)是提高經典通信系統信息承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另一方面,光學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量,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由於光學軌道角動量具有無限帶寬,螺旋波前等性質特點,已經被成功應用於經典光通訊、光學操控微粒以及分離變量量子糾纏等領域。

荊傑泰教授團隊把復用的概念和光學軌道角動量自由度相結合,並應用於連續變量糾纏體系,從而提出了一種通過復用光學軌道角動量的不同模式來大幅度增加連續變量量子通信體系糾纏容量的方案,並且最終在實驗上得以實現。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3, 070506 (2019)論文作者合影

在實驗中,該團隊利用熱銣原子系綜中的四波混頻過程產生了兩個量子關聯的孿生光束。在這兩個孿生光束通道中,系統同時確定性地產生了13對兩兩糾纏的拉蓋爾高斯(Laguerre-Gaussian)模式,即和,其中為LG模式對應的光學軌道角動量拓撲荷數,Pr和Conj代表兩個孿生光束通道。

該團隊發展了基於LG模式的量子糾纏探測方案,並利用這一探測方案成功在實驗上驗證了這些對應模式之間的量子糾纏特性。同時該工作還驗證了系統中和模式之間不存在量子糾纏,從而從連續變量體系的角度證明了在四波混頻過程中,非線性相互作用遵守光學軌道角動量守恆定律。此外,該工作還研究了四波混頻系統中三種不同類型的光軌道角動量相干疊加模式情況下的量子糾纏特性。

團隊系統地研究了泵浦光場的腰斑直徑大小對模式復用數目的影響,發現復用數目隨著泵浦腰斑的增加而有效增加。此研究首次提出了將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的概念應用於連續變量量子體系,實現了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的連續變量量子糾纏系統,從而大幅度提高了系統的量子糾纏容量。該工作為連續變量量子通信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研究平臺和思路。

量子精密測量研究

在量子精密測量研究方面,荊傑泰教授團隊在實驗上利用幹涉(Interference)效應,在連續變量量子體系中實現了兩光束間以量子壓縮(Quantum Squeezing)表徵的量子關聯的增強。

該成果以「Interference-Induced Quantum Squeezing Enhancement in a Two-beam Phase-Sensitive Amplifier」為題於2019年9月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3, 113602 (2019))上。該論文同樣以華東師範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劉勝帥和婁彥博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荊傑泰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雙光束相敏放大器系統示意圖、系統輸出端的幹涉條紋以及幹涉誘導的量子壓縮增強實驗結果

量子壓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經典效應,它與量子物理中的「不確定性原理」密切相關,因此對於量子物理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量子壓縮又可以大幅降低系統的量子噪聲,從而顯著提高系統的信噪比和靈敏度,因此它又在量子精密測量當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例如,量子壓縮可以用來提高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原子磁力儀和光機磁力儀的靈敏度。

此外,量子壓縮還可以用於優化雷射束定位、旋轉角測量以及時間傳遞等。可以說量子壓縮的壓縮程度直接決定了它對物理系統性能的改善程度。因此,增強量子壓縮對於量子精密測量至關重要的。

近幾年,基於原子系綜四波混頻過程的非相敏放大器被證明是產生量子壓縮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由該系統產生的量子壓縮光束在量子成像、量子糾纏延遲以及非線性幹涉儀等領域得到了重要的應用。與此不同,該團隊另闢蹊徑,在實驗上實現了利用相敏放大器中的幹涉效應來增強量子壓縮的方案。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3, 113602 (2019)論文作者合影

在實驗中,該團隊分別測量了相同實驗條件下非相敏放大器和相敏放大器產生的強度差壓縮光束的量子關聯。實驗結果顯示相敏放大器產生的關聯光束的量子壓縮度要顯著優於非相敏放大器,並成功突破10dB。

研究發現這種量子壓縮的增強來源於理論預測中的一個幹涉項,因此該團隊在實驗上詳細分析了這一幹涉項中系統增益、注入光強度比例以及幹涉相位點對量子壓縮的調控作用,這些研究結果清晰地表明相敏放大器中的量子壓縮增強來源於其內在的幹涉本質。該工作是一種新的增強量子壓縮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提高量子測量的精度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第一作者都是博士研究生

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測量是當前國際上量子信息技術發展中的兩大重要領域,該研究團隊在這兩個方面連續取得了重要進展,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荊傑泰教授長期從事量子光學、原子分子光物理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近年來在基於原子系綜量子光源的實驗產生及其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測量的應用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相關成果相繼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在本領域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及Physical Review Applied等,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多個國際國內同行研究組的系列引用。荊傑泰教授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學者」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

荊傑泰教授和實驗團隊成員

本次同刊發表的兩篇論文,第一作者均是該團隊的博士研究生。荊傑泰教授帶領學生進入當前國際上前沿的量子信息研究領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充分激發出他們的研究興趣,使他們長期保持強烈的研究熱情。

「只有這樣,學生們在遇到科學或技術難題時才能攻堅克難,一直堅持下去。」 荊傑泰表示。截至目前,荊傑泰教授指導的研究生1人次獲得2014年王大珩高校學生光學獎、3人次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8人次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文、來源|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採訪|呂安琪

圖|李振東 部分由課題組提供

編輯|吳瀟嵐

知道你也在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荊傑泰團隊在量子通信以及量子精密測量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繼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的新方法,兩項相關研究成果均於近日發表於
  • 我國學者提出實現量子糾纏新方法
    新華社杭州1月23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者聯合中美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了利用「手徵自旋態」製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這項研究於22日發表於《自然·物理》雜誌。  「手徵性是指物體和它的鏡像不能重疊。
  • 新技術有助提升光量子晶片計算性能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3月9日消息,中國學者參與的國際團隊8日發表報告說,他們研發的大規模集成矽基納米光量子晶片技術,實現了對高維度光子量子糾纏體系的高精度和普適化量子調控和量子測量。這有助大幅提升相關晶片的計算性能。  儘管量子計算機理論上有眾多突出優勢,但在實現大規模應用前還需解決不少技術難題。
  • 我國科學家用新技術實現11公裡量子糾纏「純化」
    量子糾纏是實現量子通信的重要基礎,但糾纏態非常脆弱容易消失。
  • 中奧學者研究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新華社合肥9月5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  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
  • 中奧學者研究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新華社合肥9月5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原子和分子間「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
    「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量子糾纏原理
    量子糾纏究竟是什麼原理量子糾纏是指量子態的一種性質。它是量子力學疊加原理的後果。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 。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 。
  • 量子糾纏是如何實現的?量子糾纏的定義
    你能想像,當沒有人在的時候,教室的桌子和椅子有可能也會這樣嗎?  你能想像,這些物體可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而在人們觀察的時候,就會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  如果你覺得這種想法只是天方夜譚,那麼你並不孤單——1927年的愛因斯坦,就是這麼認為的。  科學家發現,一些非常小的粒子,比如原子,在觀察時確實會有變化。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光明日報合肥5月29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原標題: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偉研究員同王浩華教授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出利用手徵自旋態製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
  • 量子通信研究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然而要實現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人們廣泛採用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能很好地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問題。
  • 中國學者刷新多比特量子糾纏態世界紀錄!
    全球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2019年8月9日最新一期刊登了中國學者在量子計算研究中的新進展,題為《Generation of multicomponent atomic Schrödinger cat states of up to 20 qubits》。
  • 華東師大科研團隊在量子隱形傳態方面獲重要突破!
    量子隱形傳態的概念自1993年被提出以來,受到了全球眾多科學家的廣泛關注,並在實驗和理論方面都取得極大的進展。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遠距離星地以及光纖通道量子隱形傳態方面更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信息容量是衡量經典通信體系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其對於構建量子信息體系也同樣重要。荊傑泰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發展高容量量子信息體系。
  • 華東師大科研團隊在量子隱形傳態方面獲重要突破
    量子隱形傳態的概念自1993年被提出以來,受到了全球眾多科學家的廣泛關注,並在實驗和理論方面都取得極大的進展。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遠距離星地以及光纖通道量子隱形傳態方面更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信息容量是衡量經典通信體系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其對於構建量子信息體系也同樣重要。荊傑泰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發展高容量量子信息體系。
  • 中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量子糾纏純化 效率提升6000多倍
    中新社合肥1月1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合作者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墨子號」量子衛星取得新突破!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墨子號」衛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產生量子密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介紹,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利用空間信道的衰減比較少,把點對點現場密鑰分發的距離由百公裡量級提升到了一千公裡。
  • 量子糾纏的特性是一種量子力學隱性
    整個關鍵共識基本得到確認,同時各種國際研究小組在大規模量子計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現在新一代超導量子網絡又蓄勢待發。我國超導量子糾纏和量子隱形傳態所取得的巨大進展,證明了量子糾纏性質可以在擴大尺度上起作用,這是由量子糾纏的特性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