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不是連續的?這些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量子時空

2020-11-29 新浪科技

來源:環球科學

圖片來源:quanta magazine

我們所處的空間與時間,或許不是連續的?一個名為「圈量子引力」的量子理論,就提出了離散時空的概念。現在,一項由多位華人科學家主導的研究,讓該理論進入全新的階段——在實驗室中模擬圈量子引力中的時空量子態。

20世紀上半葉,量子理論的出現讓物理學進入全新的階段。這時,離散化成為物理學的新潮流。比如,玻爾通過對應原理計算出氫原子的電子能量是離散的,從而得出氫的光譜線;銀原子與不均勻磁場相互作用後,自旋角動量的方向也是離散的,這給出了斯特恩-蓋拉赫實驗中兩股銀原子飛行軌跡。

根據這個思路,一個很容易想到的問題是:既然能量與角動量都是量子化,也就是離散化的,那麼時間與空間是不是離散的呢?

圈量子引力的誕生

一個誕生於1987年的全新理論,就提出了時空是離散的觀點。這種物理學思想,就是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理論。

在圈量子引力出現之前,最流行的量子引力理論是惠勒-德威特方程。這個方程類似於量子力學的薛丁格方程:在惠勒-德威特方程中,整個宇宙空間可以看成波函數,這個波函數的演化滿足薛丁格方程。但是,惠勒-德威特方程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後來被淘汰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和阿比耶·阿什特卡爾(Abhay Ashtekar)、李·斯莫林(Lee Smolin)開始重新考慮這個問題。他們在惠勒-德威特方程的基礎上,創建了圈量子引力理論。

羅韋利在接受《環球科學》採訪時,介紹了圈量子引力的誕生經歷:「1987年夏天,我還是一個對量子引力問題感興趣的年輕博士後,到處拜訪這個領域的科學家。當我去耶魯大學拜訪斯莫林時,他告訴我,他發現了惠勒-德威特方程的一些奇怪的解——在那裡,空間中每個圈都有一個可能的解。於是,我開始和斯莫林合作。我們意識到,他的解可以成為量子引力的新基礎。」隨後,羅韋利和斯莫林去了美國錫拉丘茲大學,和當時在該校任職的阿什特卡爾合作,三人共同發展了圈量子引力理論。

這個理論涉及到一個積分,這個積分是沿著時空中的一些小圈而進行的,所以這個理論叫做「圈」量子引力,它沒有像惠勒-德威特方程那樣採用薛丁格方程,而是採取了海森堡方程的模式(需要找到一對正則變量來進行量子化)。該理論認為,時間和空間由離散的塊組成。物理學家定義了圈量子引力中基本單元的體積算符與面積算符,這些算符都有離散的本徵值。這些最小的面積、體積不是連續變化的,因此該理論實現了時空的量子化。

圈量子引力概念圖

量子自旋網絡

前面說到,在圈量子引力中,空間是離散的。因此,三維空間可以被分成無數個基本的量子四面體。那麼,物理學家如何刻畫這些量子四面體呢?這與1971年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提出的量子自旋網絡有關。

量子自旋網絡的構造用到了對偶的思想。如果存在一個多面體的空間量子,在量子自旋網絡中,可以用多面體的中心點表示這個多面體的體積,而用穿過各個表面的線條來表示其面積。

以下圖為例,a圖是一個正方體,假設這個正方體的邊長是2普朗克長度,那麼每個面的面積是4個普朗克面積,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8個普朗克體積。因此,如果用量子自旋網絡來表示,那麼就是b圖。圖上的這些數字,均與各個面對應的自旋有關。

在圈量子力學的模型中,最基本的空間量子是一些量子四面體。這些量子四面體對應的量子自旋網絡如下圖所示。當然,這種量子四面體是在普朗克尺度下才出現的。對於量子四面體來說,其四個面的面積可以存在量子波動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美國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的物理系教授韓慕辛告訴《環球科學》:「雖然空間的基本量子不一定是正四面體,而是各種形狀的四面體,但無論四面體形狀存在什麼樣的量子漲落,其漲落的規律還是滿足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的。」

四面體每個面的面積都是量子化的,其面積算符可以用表示自旋的角動量算符J來刻畫。(角動量算符J標記了每個面的有向面積)

如同電子具有波函數,作為一個量子對象,量子四面體的波函數狀態可以用量子態

來刻畫。從幾何意義上來說,因為四面體是封閉的,所以這個量子態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那就是四個角動量算子求和以後,作用到這個量子態

必須等於零。即:

(J1、J2、J3、J4分別為4個面的角動量算符)

將量子四面體中各個面的面積固定後,四面體的形狀還可以改變,因為面與面之間的二面角沒有確定。而量子空間的演化信息,就包含在二面角裡。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萬義頓告訴《環球科學》:「量子四面體基本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量子空間的演化,從而形成四維的量子時空。其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是5個量子四面體之間的5點相互作用,這可以類比於粒子物理中的相互作用。」

核磁共振模擬圈量子引力

在這項發表於《物理學通訊》的最新研究中,萬義頓、魯大為、曾蓓三位通訊作者組織的研究團隊用量子計算機模擬圈量子引力,也就是通過量子計算機構造量子四面體,然後模擬量子態

以及它的演化。

無論什麼類型的量子計算機,都要先有一個量子系統。核磁共振系統作為發展較早的量子計算平臺,由於可控性較高,被廣泛運用在數字量子模擬當中。在這項模擬工作中,物理學家使用核磁共振量子系統製備了量子四面體對應的量子態。這一實驗是在加拿大滑鐵盧的量子計算研究所完成的。

研究團隊使用了用碳13標記的巴豆酸分子。這種分子的分子式為C4H6O2,包含4個碳原子,其退相干時間很長,適合做量子計算。在室溫下使用700兆赫茲的布魯克核磁共振譜儀,對量子比特進行操控和測量。通過這個4量子比特系統,他們構造出一個可以模擬量子四面體的空間。

巴豆酸分子的結構

「在碳13同位素標記後,由於巴豆酸分子中碳原子核的個數是奇數,即核自旋是1/2,核自旋為1/2的碳原子在磁場中發生能級分裂,形成2能級系統。這就是一個量子比特的來源。」深圳鵬城實驗室的助理研究員李可仁解釋道。作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他參與了整個模擬實驗。

在實驗中,他們用巴豆酸分子製備量子四面體對應的量子態,並通過測量面與面之間的夾角以及各個面的面積,來驗證量子四面體的性質。依據這些輸出數據,可以檢驗實驗製備量子四面體的角動量是否滿足這個關鍵方程:

通過對10個上述量子四面體的研究,研究團隊驗證了所製備的量子態與圈量子引力中的量子四面體的對應關係。他們的工作說明,通過量子計算機,可以實現對量子時空的模擬。這是華人科學家為主的研究團隊首先用量子計算機模擬量子引力,他們所取得的這些進展,在一定程度上把量子引力拖入到一個可用實驗室實驗進行檢驗的新階段。

相關焦點

  • 時空不是連續的?這些華人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量子時空
    一個名為「圈量子引力」的量子理論,就提出了離散時空的概念。現在,一項由多位華人科學家主導的研究,讓該理論進入全新的階段——在實驗室中模擬圈量子引力中的時空量子態。 撰文 | 張華 編輯 | 吳非 20世紀上半葉,量子理論的出現讓物理學進入全新的階段。這時,離散化成為物理學的新潮流。
  • 《製造小時空:時空本體論的科學預言》
    等等,這些中外古人們樸素的科學猜想,異曲同工,殊路同歸。時空是什麼?時空就是人們自我身體可感知的真實客觀的大自然世界。300多年前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說:時間是均勻流逝,永遠不變且像一條奔騰向前永不可逆的河流。空間是均勻分布,各向一樣像一個四周空空蕩蕩永遠不形變的容器。這就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時空是一條均勻流逝的河流和一個均勻剛性的容器。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
    空間本身,按照傳統的觀點來看,並不是由其他什麼東西構成的。   然而,一些科學家開始質疑這一傳統觀點。空間——或者說廣義相對論裡的時空——實際上可能是由小塊的信息組成的。根據這個想法,這些小塊的信息通過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創造出了時空並賦予其各種特性,比如引起引力效應。這個觀點如果正確,就不僅能解釋時空的起源,還可能幫助物理學家建立起他們追尋多年的量子引力理論。
  • 時空是連續並離散的,數百年來終於有人察覺,又有人要得諾貝爾獎
    自從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之後,科學家就一直致力於對它的研究。在牛頓引力定律之中,引力隨著距離的平方而成比例的減小。例如,距離增加兩倍,則引力減小4倍;距離增加四倍,引力減小十六倍。但是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距離平方的反比定律並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是準確的,比如在太陽和黑洞這種大質量天體附近。
  • 時空到底是平滑的,還是塊狀的?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體驗並不是平滑,連續的,而是呈現塊的,也就是科學家所說的量子化。任何物質將它放大到量子狀態,你都會發現它是由很多微小的粒子組成,並不是一個連續光滑的物體。物質的能量、動量、自旋和其他許多性質都分割成了離散的小塊。
  • 物理學家用四維「時空晶體」製造永不停止鐘錶
    」,b為模擬該晶體發生永不停止旋轉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和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合作,使理論物理學在由概念向實際實現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飛躍。這個小組提出了一種構建「時空晶體」(Space-time crystal)的方法,該方法基於電場離子陷阱和同種電荷粒子之間的庫侖排斥力。  來自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部門主導該研究的科學家張翔(Xiang Zhang)說:「離子陷阱中的電場束縛著帶電粒子,庫侖排斥力使離子自發形成空間環形晶體。在施加一個弱靜磁場的情況下,這個環狀結構中的粒子晶體將會發生永不停止的旋轉。
  • 《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之二:「超時空」時空的發現一一量子態內時空!》
    量子糾纏現象是當前所有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們都無法理解的神奇物理現象。正是因為科學家們都無法理解,所以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就越發顯得神秘。因此,如何從哲學上理解量子糾纏具體機制,成為了21世紀從科學理論上破解量子糾纏具體機制的最重要最關鍵最迫切第一步!
  • 時空膨脹的量子化
    科學家早已發現微觀宇宙的變化與宏觀宇宙的膨脹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量子宇宙和宏觀宇宙的時空膨脹機制符合哲學邏輯論的「等效原理」,我們可以將假想的量子宇宙膨脹看成是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第七個證據」,也可以將假設的量子宇宙收縮看成是宇宙大收縮理論的「一個證據」,對膨脹和收縮雙向過程的理解符合宇宙哲學的「對應原理」,或者符合物理哲學的「對稱性原理」、「反等效原理」。
  • 科學家:量子糾纏可產生多維度時空
    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科學家Hirosi Ooguri稱時空的出現可能來自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是個深奧的問題,關係到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比如黑洞信息悖論等。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光量子糾纏和時空之間存在聯繫,目前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正在從量子糾纏的角度去解釋時空是如何出現的,這是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統一理論邁出的重要一步。除了日本東京大學外,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數學家馬蒂爾德等人也參與了本項研究,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之一:量子雙時空假說》
    兩位物理科學家爭來爭去,不是量子力學學科之爭,而是兩人各自哲學觀念、科學信仰和思維方式之爭。最終貝爾不等式判決了雙方的哲學觀念和科學信仰之爭論。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物理學家。但是愛因斯坦不懂矛盾論,不懂自然辯證法。愛因斯坦是一位自發的樸素的機械唯物主義者,也是一位自發的客觀的絕對理性主義者(柏拉圖主義者)。
  •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最大的矛盾:時空是不是連續的?誰才是正確的?
    而量子力學的提出,更是讓整個科學界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很多科學理論在量子力學之下,非常容易地就被驗證。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 在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將時間和空間統一在了一起,改變了當時的絕對時空觀念,認為所有的時空的可以是相對的時空,根據不同的參考系,時間和空間的狀態可能個不相同。
  • 量子研究者從量子實驗揭示:過去未來時空並不存在,只有當下時空
    根據量子糾纏理論,每一個平行宇宙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像量子糾纏一樣,彼此之間存在著量子糾纏效應。那麼,所有的這些平行宇宙,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是否獨立存在的呢?量子物理研究者從薛丁格的貓,以及單粒子雙縫幹涉實驗的延伸實驗——延遲實驗,得到明確的啟示:所有的平行宇宙組成的整個宇宙系統,也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觀察者的意識相糾纏在一起。
  • [視頻]科學家突破時空維度限制 將量子糾纏轉化到我們肉眼可見
    (原標題:[視頻]科學家突破時空維度限制 將量子糾纏轉化到我們肉眼可見)
  • 時空是平滑的還是厚實的?
    是時空嗎?作為我們宇宙的四維結構,它在最微小的尺度上最終是平滑的。如果不是時空,那或是別的什麼?但是,廣義相對論並不是唯一能向我們描述時空的理論。我們還有量子力學,以及它的後繼者——量子場論。在量子世界裡,一切微觀事物都受隨機機會和概率的支配。粒子可以在瞬間——甚至比這還短——出現和消失。場則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擺動和振動。在量子世界中,沒有什麼是可以確定的。
  • 量子力學能解釋時空的存在或不存在嗎?
    科學家一直在攻克,時間、空間與引力(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存在不兼容,所以量子要想搞定時空就要搞定引力,即量子引力,然而大部分都停留在數學和假設當中。這個想法在技術上被稱為「群場理論(GFT)凝聚態宇宙學」,是量子引力的一個分支,量子物理學的目的是建立從光和物質到時空的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這是一個完全基於理論計算的想法,凝聚宇宙學需要大量抽象推理才能嘗試理解它。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但是量子引力吸引了所有物理學界最敏銳的大佬的關注。
  • 科學家驗證「平行時空」:科幻情節真要走入現實世界?
    ▲電影《降臨》劇照在科幻小說和影視文化裡,網友們有一句吐槽非常生動形象:邏輯不通,平行時空;編不下去,量子戰衣。就像滅霸打一個響指就能毀滅世界,重新loading進程一樣,平行時空、量子不確定性,這些令人難以捉摸的科幻設定,讓科幻故事主角擁有了「超能力」。可是你知道嗎?
  • 時空到底是平滑的,還是塊狀的?
    在廣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被編織成統一的時空結構,這是支撐我們所處宇宙的四維舞臺,這個時空是連續的,意味著任何地方都沒有空隙,一切都是光滑的,然而時空不僅僅為我們提供了「表演的舞臺
  • 時空扭曲讓我們無法了解量子世界
    又如,古代觀天,見日出日落,有了地心說;伽裡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看見了太陽系,便進化出日心說;如今人們以光年空間、億年時間觀察宇宙,便有了宇宙學。當人們進入量子世界,空間尺度變成了飛米(10-15米)級,時間尺度為飛秒(10-15秒)級。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時空尺度為來觀察量子世界時,會看到如"螞蟻搬家"那樣清晰的量子運動狀態。
  • 量子理論推導全新時空結構: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有現在
    自從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對熱輻射研究中提出「能量子」假說後,繼而在1905年,愛因斯坦又提出了光量子假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並進一步證明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論後,從此將人類認知裡固有的連續時空觀徹底擊碎,一個全新的非連續時空觀,在人類的認知裡正從雛形趨於完整化逐漸成長起來。
  • 他們在量子實驗室造出了人工黑洞
    未來,人們是否可以像「都敏俊」教授一樣在時空中穿梭?由於技術的限制,人類目前仍然無法到達黑洞附近,直接觀測黑洞邊緣的粒子行為。那麼,能否在實驗室中模擬黑洞邊緣呢?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金賢敏團隊與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劉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微小的光子晶片,成功構造了一個人工黑洞,並成功實現了對人工黑洞視界附近粒子對產生和演化過程的量子模擬。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