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到底是平滑的,還是塊狀的?

2021-01-09 騰訊網

我們的現實是連續的,還是被分割成了無數微小、離散的部分?換句話說,時空是平滑的,還是塊狀的?這個問題觸及了物理學最基本理論的核心,將空間和時間與我們的物質存在聯繫在一起。

然而,通過實驗檢測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不可能的,因為探測宇宙中如此微小的尺度需要極端的能量。

不過,一個天文學家團隊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新計劃,他們將利用一組微型宇宙飛船來探測光速的細微變化。在一些最令人費解的宇宙理論中,光速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參數。

如果這項研究能證實空間和時間確實被分解成小塊,那或許將帶來對現實的全新理解。

塊狀VS光滑

空間和時間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而我們今天對該問題的理解建立在兩個奇怪且不相容的支柱上,那就是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被編織成統一的時空結構,這是支撐我們所處宇宙的四維舞臺,這個時空是連續的,意味著任何地方都沒有空隙,一切都是光滑的,然而時空不僅僅為我們提供了「表演的舞臺」,它同時也是一個玩家:時空的彎曲和變形給了我們引力的體驗。

在另一個角落,量子力學控制著宇宙中那些極微小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量子力學基於這樣一種觀點,那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體驗並不是平滑、連續的,而是塊狀的,換句話說,是量子化的。物質的能量、動量、自旋和其他許多性質都被分割成了離散的小塊。

更重要的是,量子力學本身也分裂成兩個陣營。一方面,構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事物的粒子,比如電子和質子,它們的相互作用會引起許多有趣的現象,顯然這些粒子是分成「塊狀」的,因為它們都是離散的「事物」。另一方面,我們有量子場,在亞原子世界中,每一種粒子都有自己在時空中傳播的場。

當我們提到粒子時,首先想到的是它們在場中的微小振動,這些振動反過來又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並發生其他有趣的現象。可以想見的是,這些場非常平坦。

時間和空間的碎片

因此,我們對宇宙的想像有一部分是平滑的,另一部分則是塊狀的。當涉及時空本身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將量子力學的概念延伸至其邏輯結論,並裁定空間和時間是離散的:現實的結構劃分就像電腦屏幕上的像素,我們經驗中光滑、連續的運動其實只不過是一個最微小尺度的網格離散像素。

物理學家為此提出了許多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結合在一起的理論,比如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理論。

這些理論預測了某種形式的離散時空(儘管對這種塊狀結構的精確預測、解釋和含義仍知之甚少)。如果我們能找到離散時空的證據,那不僅將徹底改寫我們對現實的理解,而且還將開啟一場物理學的革命。

這種離散性只能以最微妙的方式表現出來,否則我們早就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理論預測,如果時空確實是塊狀的,那麼光速就可能不是完全恆定的,而可能根據光的能量發生微小的變化。

高能量的光具有較短的波長,當波長變得足夠短時,就可以「看到」塊狀的時空。想像一下你走在人行道上的情景:如果你的腳很大,那你就不會注意到任何微小的裂縫或凸起;但如果你的腳很小,你就會被路面上每一處不平整的地方絆倒,減慢速度。

但是,這種變化非常微小;如果時空是離散的,那其表現尺度很可能比我們目前在最強大的實驗中探測到的還要小十億倍。

尋找「聖杯」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GrailQuest,這是「時空量子探索的伽馬射線天文學國際實驗室」的縮寫。在歐洲空間局(ESA)提出尋找時空探索新想法的號召之後,一群天文學家提交了這項任務的建議。他們只在arXiv資料庫中詳細描述了這項提議,因此還沒有經過業內的同行評議。

簡單來說,為了觀察不同能量下光速的變化,我們需要收集宇宙中大量能量最高的光,GrailQuest希望能做到這一點。

GrailQuest由一組小型、簡單的探測器組成(確切的數字各不相同,如果探測器體積較大的話,只需幾十顆,而如果探測器較小的話,則需要幾千顆),以持續監測天空中的伽馬暴。

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最強大的能量爆發,能釋放出大量的高能光子,也就是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在到達探測器之前,要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探測器會記錄下伽馬射線的能量,以及當伽馬射線在宇宙飛船上爆炸時所產生的時間差。

如果能達到足夠的精確度,GrailQuest或許能夠揭示時空是否離散。

至少,這種思路是對的:

檢測最高能量的光(這些光在預測時空為塊狀的理論中受影響最大);

伽馬射線已經傳播了數十億光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變化效應會逐漸增強);

而且使用的是較為簡單的探測器,可以批量生產(整個探測器群可以在整個天空中探測儘可能多的事件)。

如果GrailQuest能找到時空離散性的證據,那我們對現實的概念會如何改變?這是無法預知的——我們當前的理論在涉及到時空的含義時仍充滿混亂。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等待。

歐洲空間局的這輪提案將在2035年到2050年之間推出。在獲得確切的結果之前,我們只能在理論上討論時空到底是平滑的還是塊狀的。

文章轉載自「新浪探索」(id:sinascience)

相關焦點

  • 時空到底是平滑的,還是塊狀的?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雖然數千年前的人們沒有現在的科技,但是一些智者仍然對時間和空間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比如古時候流傳的不少神話傳說,民間傳說都有時空的影子在內。當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有了科技的幫助,科學家更是對時間和空間有了更深的興趣,想要探明白時間和空間到底是什麼?可能有人會說了,時間我們每天都在打交道,那不是很簡單嗎?而空間似乎也沒有那麼複雜啊?
  • 時空是平滑的還是充滿泡沫的「粒子湯」?
    時空,也就是宇宙的四維結構,在最微小的尺度上到底是平滑的,還是以別的形式存在?這些問題觸及了物理學最基本理論的核心,而一項新的研究試圖找到問題背後的答案。我們似乎不可能對時空本質進行測量,但憑藉先進的望遠鏡,研究人員得以透過數十億光年的距離,向宇宙深處窺視,或許這將帶來對時空的全新理解。
  • 時空是平滑的還是厚實的?
    是時空嗎?作為我們宇宙的四維結構,它在最微小的尺度上最終是平滑的。如果不是時空,那或是別的什麼?用相對論的語言來講,物質和能量彎曲並扭曲了時空的結構,作為回應,時空的彎曲和扭曲指引了物質和能量如何移動,這是我們都有所經歷的「重力」。為了讓廣義相對論的數學發揮作用,這種時空結構必須在最微小的尺度上絕對平滑。無論你放大多遠,時空總是像一件新近熨平的襯衫一樣沒有褶皺。
  • 時空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學術界的3種推論,你認可哪一種?
    ,因為通過現有的理論無法幫助我們判斷宇宙究竟是無數離散的塊狀還是平滑的整體,所以人們不得不從其他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索,以期得到更加準確的答案。第一種說法是,我們生活的時空是分散的塊狀,這取決於量子力學的相關研究。因為在探索的過程中,人們漸漸發現所有物體都在被量子控制,這種由小到大的作用同樣影響到了萬事萬物的運行,時空也是如此。
  • 萬有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引力子還是時空彎曲?
    我們都知道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遺憾的是牛頓本人並不清楚引力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牛頓當然也知道這引力的本質是一個更大的奧秘,不過在牛頓時代,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已經很偉大很不容易了,研究引力的本質確實有些強人所難,畢竟大自然的奧秘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揭開的。
  • 萬有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引力子還是時空彎曲?
    我們都知道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遺憾的是牛頓本人並不清楚引力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種對於大自然的好奇心,加上顛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也少不了專業性的物理學知識,讓愛因斯坦提出了「時空彎曲」的概念,他認為引力的本質就是「時空彎曲」!用通俗的方式理解時空彎曲,是這樣的。
  • 在量子的世界裡,到底是能穿越時空,還是能進入平行世界?
    在量子的世界裡,到底是能穿越時空,還是能進入平行世界?自從《復聯3》和《蟻人》出來以後,很多人開始關注量子領域,因為這個神秘的領域似乎暗含著各種不可思議的東西,其中不僅僅包括了時間的維度,甚至還包括了空間縫隙,在電影中,滅霸一個響指毀滅了半個宇宙的生命,但是蟻人卻能夠在量子世界中,躲過這一次毀滅性的攻擊,因此很多人都在紛紛猜想,量子世界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 神秘的百慕達三角,是時空隧道還是騙局,你到底被騙了多少年?
    神秘的百慕達三角,是時空隧道還是騙局,你到底被騙了多少年?百慕達三角我們並不陌生,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人口數量不到10萬,距離首都北京也只有一萬公裡,要說這個地方其實跟我們的生活也並沒有什麼聯繫,但是一提到百慕達三角,我們就會莫名的恐懼。
  • 黑洞內到底發生了什麼?
    必須用某些東西代替奇點,但是我們不確定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探索一些可能性。普朗剋星可能是在黑洞深處,物質並沒有被壓縮到無限微小的地步。取而代之的是,物質的配置可能是最小的,體積可能最小。在環形量子引力世界中,空間和時間是量化的——我們周圍的宇宙是由微小的離散塊組成的,但是其規模是如此之小,以至於我們的運動顯得平滑而連續。時空的這種理論性塊狀提供了兩個好處。第一,它將量子力學的夢想帶到了最終的結局,以一種自然的方式解釋了引力。其次,這使得不可能在黑洞內形成奇點。
  • 3Dmax 光滑組、網格平滑、渦輪平滑的區別
    有很多人對3Dmax光滑組、網格平滑和渦輪平滑這幾個命令的概念有些模糊,今天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他們的含義和區別。光滑組、網格平滑、渦輪平滑詳解在3Dmax中有一個概念需要清楚,就是在3Dmax裡面,沒有真正的光滑面,也沒有真正的四邊形面
  • 指數平滑法中,平滑常數α定多少?給你確定平滑係數α的5個方法
    本專欄由八篇文章組成(專欄目錄見下圖),本篇為第三篇,講解確定平滑係數α的5個方法。平滑係數α代表著新舊數據的分配值,它的大小,體現著當前預測對近期數據和遠期數據的依賴程度。平滑係數也代表著指數平滑模型對時間序列變化的反應速度,又決定了預測模型修勻隨機誤差的能力。平滑係數的取值對指數平滑法預測的準確度起關鍵作用。
  • 地球內部有兩個巨大的「塊狀物」,至今科學家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比如地球內部的兩個巨大的「塊狀物」,就一直讓地質學家感到困惑不解。那還是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地質學家通過當時先進的地震波進行探測,發現在地表到地心的中間位置,有兩個幾乎對稱分布的奇怪區域。每當地震波通過這裡的時候,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會下降,這代表這裡的地質結構跟周圍不同。
  • 引力到底是什麼?是時空的彎曲還是引力子?
    在廣義相對論當中,引力的本質是時空的扭曲。就拿太陽系來說,太陽壓彎了周圍的時空,地球是沿著「時空」的「直線」(也被叫做測地線)在運動。如果從二維上來看,就是下面這樣:所以,科學家惠勒曾經概括過廣義相對論,他是這麼說的:物質告訴時空怎麼彎曲。時空告訴物質怎麼運動。那這套理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比起來呢?
  • 關於時空穿越案例?是巧合還是必然
    這些事件是巧合還是必然,穿越時空是否真實存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埃及古墓中神秘的直升機和潛水艇圖案  在十八世紀四十年代,一支科考探險家在探查埃及古城阿比杜斯的塞蒂神廟入口時,在古墓的石板上發現了一些類似直升機和潛水艇的奇怪圖案。而根據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這些顯然是無法實現的,這些圖畫會不會是穿越者留下的印證?這究竟是巧合還是早有預知呢?
  • 黑洞到底是實體天體還是時空漩渦呢?你怎麼看呢?
    後來霍金給黑洞又有了一個新的定義,那就是黑洞可能是灰色的,那麼到底黑洞是怎麼樣的呢?其實從科學層面說黑洞毫無疑問就是個天體,一些大質量恆星燒的差不多的時候,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留下的核心如果質量還很大的時,在自身引力就會收縮成一個密度超級大的天體,也就是黑洞。黑洞的質量超級大,所以引力就超級大。
  • 趣說人類五種穿越時空的的方法
    蟲洞是連接兩個遙遠時空的空間隧道,是無處不在但轉瞬即逝的時空旋渦。通過蟲洞,因無法定位,無法確定你是穿越到公元142857年還是穿越回過去跟6500萬年前的恐龍對話。人擇宇宙的本質就是感知和信息,不管是虛擬世界、還是現實世界,都是感知和信息的世界。「莊周夢蝶」蝶是莊周抑或莊周是蝶,迄今為止人類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處於缸中之腦的困境。
  • 時空是平直的,還是彎曲的?時空穿越應以何種形式實現?
    當然,這並不是說時空穿越就沒有辦法實現,而是說要想穿越時空,絕不會如此簡單,也不會以這種形式實現。那麼怎樣才能穿越時空呢?時空穿越是否存在著理論基礎呢?要解答心中的疑問,首先必須要弄清時空是什麼。,而是彎曲的,質量大的物體會改變周圍時空彎曲的曲率,從而改變時間的流淌速度,如果一個人的速度夠快,那麼他就可以在這條時間長河之中逆流而上,穿越時空。
  • 為什麼說宇宙是「平滑」的?平滑說的是啥意思?
    我們把100萬光年範圍內的物質密度和同樣大小的真空區域相比,還是會發現密度存在差異。但是它們的差別已經縮小到了一百萬倍。當我們觀察一個地球大小的範圍時,得到的差異係數是10^30,一百萬(10^6)現在看來已經不那麼大了!那麼如果我們開始觀察更大的尺度呢?
  • 宇宙的背景-時空深度
    由於愛因斯坦的研究,愛因斯坦發現空間與時間是不可分割的,時間與空間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平滑時空,物體在空間的運動,會影響它的時間表達。而宇宙大爆炸學說的重要支持證據之一,就是來源於相對論的方程。在廣義相對論裡,時空不像原來那樣平坦,而是被處於其中的質量與能量彎曲或變形。在沒有物質時,四維時空中的測地系對應於三維空間的直線,然而當物質存在時,物質的質量使時空變形。這好比在一個皮膜上放上一個重物,皮膜受力出現凹陷一樣。
  • 阿里雲趙殿奎:PolarDB的Oracle平滑遷移之路
    簡介: Oracle兼容性是業務客戶從Oracle生態遷移到PolarDB生態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PolarDB通過不斷沉澱支持大量實際業務的真實Oracle兼容性功能,確保客戶業務可以真正做到平滑遷移。同時PolarDB帶給Oracle生態客戶的不僅僅是上的來的問題,PolarDB在成本、性能、可用性、擴展性等雲能力方面也給用戶帶來更高的業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