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是平滑的還是充滿泡沫的「粒子湯」?

2020-12-0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粒子在量子層次上相互作用的抽象圖解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現實的本質是什麼?時空,也就是宇宙的四維結構,在最微小的尺度上到底是平滑的,還是以別的形式存在?這些問題觸及了物理學最基本理論的核心,而一項新的研究試圖找到問題背後的答案。

我們似乎不可能對時空本質進行測量,但憑藉先進的望遠鏡,研究人員得以透過數十億光年的距離,向宇宙深處窺視,或許這將帶來對時空的全新理解。

終極織網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我們理解萬有引力的唯一途徑,通過繁瑣的數學運算,我們對所謂的「時空」有了一定了解。這是一個由四維結構(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交織而成的統一結構。在相對論的語言中,物質和能量會使織物般的時空結構發生彎曲和扭曲,作為回應,時空的彎曲和扭曲也決定著物質和能量如何移動,這就是我們共同體驗到的「引力」。

為了讓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原理起作用,這個時空結構必須在最小尺度上絕對平滑。不管你把鏡頭拉近多遠,時空都將像一件新熨過的襯衫一樣沒有褶皺。時空沒有洞,沒有裂痕,沒有纏結,一切都是那麼純粹、乾淨和平滑。如果沒有這種平滑性,引力的數學運算就會立即崩潰。

然而,廣義相對論並不是唯一描述時空的理論,我們還有量子力學(以及其繼承者,量子場論)。在量子世界裡,一切微觀的事物都是由隨機的可能性或概率決定的。粒子可以在一瞬間出現和消失(通常比你想像的「一瞬間」短得多);能量場可以憑自己的「意志」搖擺和振動,沒有什麼是永遠確定的。

各種各樣的理論預測,如果時空確實是塊狀的,那麼光速就可能不是完全恆定的,而可能根據光的能量發生微小的變化。高能量的光具有較短的波長,當波長變得足夠短時,就可以「看到」塊狀的時空。想像一下你走在人行道上的情景:如果你的腳很大,那你就不會注意到任何微小的裂縫或凸起;但如果你的腳很小,你就會被路面上每一處不平整的地方絆倒,減慢速度。但是,這種變化非常微小;如果時空是離散的,那其表現尺度很可能比我們目前在最強大的實驗中探測到的還要小十億倍。

因此,正如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在1960年指出的那樣,如果我們把時間縮小到儘可能小的尺度(所謂的普朗克長度,1.616252×10^35 米),時空看起來就不應該是平滑的。相反,時空應該是一團翻滾、沸騰的東西,可以看作一團充滿泡沫的「粒子湯」,不斷地在時空中撕裂出孔洞,然後在宏觀世界的任何人注意到之前將孔洞修補起來。

不平的道路

問題在於,這兩種時空觀不可能同時是正確的。要麼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時空是平滑的;要麼量子力學是正確的,時空是塊狀的。物理學家認為,最終的答案可能在於這兩種觀點的結合,即所謂的量子引力。當然,我們目前還不知道最終的答案是什麼。如果可以打開時空,看看最微小的尺度,那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線索。

如果時空真的充滿了泡沫並且不斷翻滾,那麼任何通過時空的物體應該都會受到影響。例如,一束光將會在路徑中遇到各種微觀的顛簸。在普朗克尺度上,光束的路徑更像一條礫石路,而不是平坦的高速公路。有時,這些微小的碰撞會給光一個推力,推高其能量水平;有時,光會遇到一個微小的減速帶,使其速度減慢。最終的結果是,當光束在充滿泡沫的時空中傳播時,會以能量的形式緩慢鋪開。

這種效應非常微小,令人難以置信,我們也不可能在實驗室裡對其進行測量。不過幸運的是,大自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實驗室。如果我們能在太空中找到一束完好的連續光束(換言之,一束自然的空間雷射),而這束光束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剛好被地球上的望遠鏡捕捉到,那我們就可以測量其攜帶的能量,並以此來測量時空的「起泡性」。

「濃縮咖啡」的泡沫

一組天文學家正是這麼做的,他們將研究結果向《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投稿,同時也發布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巧合的是,他們用來搜索時空的工具便是「ESPRESSO」(與濃縮咖啡的英文同名),其全稱為「用於巖石系外行星和穩定光譜觀測的階梯攝譜儀」(Echelle Spectrograph for Rocky Exoplanet and Stable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該儀器安裝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上。

正如「ESPRESSO」這個名字所暗示的那樣,儘管該儀器的設計初衷並非為了尋找「時空泡沫」,但它最終成為了這項工作的最佳工具。天文學家將其指向一個完美的源頭:一團位於180億光年之外的氣體雲。看似平凡無奇,但這團氣體雲卻能發揮重要作用。這是因為:首先,在它的後面有一個明亮的光源,照亮了它;其次,氣體雲中存在鐵原子,能以特定的波長吸收背景光。

因此,從地球上的我們看來,如果時空是完全平滑的,那麼由氣體雲導致的背景光間隙應該和氣體雲就在我們旁邊時一樣狹窄。但是,如果時空是泡沫狀的,那麼在數十億光年範圍內傳播的光將會擴散開來,改變間隙的寬度。

天文學家沒有發現任何時空存在「泡沫」的跡象,但這並不意味著時空的「起泡性」不存在。這只是意味著,如果時空存在「泡沫」,那我們需要超過180億光年才能用目前的技術觀測到它。不過,這些研究結果已經足以排除一些量子引力模型,將它們扔進了物理學史上眾所周知的垃圾箱。

如果未來的實驗確實發現了時空「泡沫」的證據呢?毫無疑問,這將成為我們進入量子引力世界的第一個窗口,這也是物理學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任天)

相關焦點

  • 時空是平滑的還是厚實的?
    因此,正如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在1960年指出的那樣,如果我們要縮小到可能的最小尺度(被稱為普朗克尺度,大約是十億分之一米),時空應該看起來一點也不平滑。相反,按照惠勒的說法,它應該是一團攪動、沸騰的爛攤子——一團憤怒的泡沫粒子,它不斷地在時空中撕開空洞,並在宏觀世界的任何人注意到之前再次修補它們。
  • 虛粒子引發時空泡沫,宇宙可能永遠看不清
    在這麼小的時空尺度下,不確定關係使粒子和能量瞬間產生,然後瞬間湮滅。隨著我們討論時空尺度的縮小,虛粒子能量將增加。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能量將使時空彎曲,這意味著足夠小尺度下能量的「泡沫」式漲落將大到足以在較大尺度下觀測到相對平滑時空的顯著偏離。
  • 時空到底是平滑的,還是塊狀的?
    我們的現實是連續的,還是被分割成了無數微小、離散的部分?換句話說,時空是平滑的,還是塊狀的?這個問題觸及了物理學最基本理論的核心,將空間和時間與我們的物質存在聯繫在一起。
  • 時空到底是平滑的,還是塊狀的?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如果說近現代科學理論中,哪一個對時空的探索比較深,那一定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廣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被編織成統一的時空結構,這是支撐我們所處宇宙的四維舞臺。這個時空是連續的,意味著任何地方都沒有空隙,一切都是光滑的。在這個光滑的時空結構中,存在著時空的彎曲和變形,這也是引力的來源。
  • 宇宙時空泡沫尺度限定:氫原子核一億分之一
    他們的這項研究結果為極小尺度上時空的量子本質,或「時空泡沫」給出了一個限定。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綜合了來自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空間望遠鏡,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以及來自地基的「高能輻射成像望遠鏡陣列」(VERITAS)的伽馬射線觀測數據。
  • 細看的話,會有很多泡沫
    所謂的「端倪」便是一片混亂的虛粒子,統稱量子泡沫(quantum foam)。量子物理學家指出,虛粒子在時空中轉瞬即逝,就像啤酒泡沫中的氣泡一樣。如果量子泡沫確實存在,虛粒子在太空中就應無處不在。此外,由於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們形成的波也應當無處不在。因此卡西米爾設想,如果將兩塊金屬板靠近彼此平行放置,兩板之間和外側便都有量子泡沫。
  • 我們的宇宙是其它宇宙的氣泡,時空泡沫理論迎復甦
    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如果我們能把宇宙顯微鏡調到足夠近的距離,我們就會發現量子泡沫:一種無限擴張的亞原子時空泡沫。1955年,頗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在量子層面上,時空不是恆定的,而是由不斷變化的微小氣泡組成的「泡沫」。至於這些氣泡是由什麼構成的?
  • 「上帝粒子」創造的「負能量泡沫」,或將間接導致宇宙的毀滅?
    「上帝粒子」創造的「負能量泡沫」,或將間接導致宇宙的毀滅?最近,又有一個重大發現,令科學家們又是興奮不已。這到底是什麼發現呢?這是物理學家發現的,使物質擁有質量的基本粒子在某一天或許能使宇宙毀滅。這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所謂的「神聖粒子」,就是相當於對商家而言的顧客上帝,這種「上帝之粒」創造的「泡沫」要是與宇宙相撞,就相當於雞蛋碰石頭,「石頭」可不是咱宇宙,而是這泡沫,碰撞之後「泡沫」還不會怎麼樣,我們的「雞蛋」便可能會突然灰飛煙滅。在之前科學家們解釋物質基本組成的模型預言,「雞蛋」的毀滅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 時空中或許被「量子泡沫」填滿!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加州大學物理學家史蒂文·卡利普(Steven Carlip)提出了一個理論,來解釋為什麼空白空間似乎充滿了巨大的能量傳統理論認為,時空應該充滿巨大的能量,也許比表面上存在的能量多10^120倍。多年來,許多理論家提出了為什麼可能是這樣的想法。大多數科學家嘗試了顯而易見的方法,試圖找出一種讓能量消失的方法,但都沒有成功。在這個新研究中,Carlip提出,也許所有的能量都在那裡,但它與宇宙的膨脹沒有任何聯繫,因為它的影響正在被普朗克尺度的東西抵消。
  • 時空中或許被「量子泡沫」填滿
    加州大學物理學家史蒂文·卡利普(Steven Carlip)提出了一個理論,來解釋為什麼空白空間似乎充滿了巨大的能量,它可能被普朗克(Planck)尺度的效應所掩蓋,並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發表了他的新理論研究論文。
  • 是時空的扭曲還是由粒子加速度產生?
    在這裡我們將用和愛因斯坦相同的經典引力方法來處理時空。但把經典時空中的物質帶到量子理論的規定下,我們要考慮的是會發生些什麼。像上述利用量子力學處理物質,但用經典物理處理時空是一種混合的手法。這種方法一般被稱為半經典(semiclassical)物理。
  • 時空膨脹的量子化
    「量子泡沫」是一種虛擬粒子的集合,無數的虛擬粒子在量子時空場「忽進忽出」,形成瞬間產生、瞬間消失的量子漲落,量子時空結構的波動現象就像啤酒泡沫中的泡泡,時空的「量子氣泡」顯示在量子力學定義的「普朗克尺度」中,它們比原子核的尺寸小了千萬億倍,我們不能以現有的量子技術探測它們的存在。
  • 礦化泡沫浮選出來的到底是精礦還是尾礦?
    小編發現,有些新入礦山機械行業的朋友們對於浮選機中礦化泡沫中攜帶的礦粒到底是精礦還是尾礦弄不清楚,今天紅星機器就來給大家解解惑。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泡沫浮選法。浮選機的工作原理是:礦石經破碎與磨碎使各種礦物解離成單體顆粒,並使顆粒大小符合浮選工藝要求。將磨碎的礦石加水及必要的藥劑,經攪拌槽調成礦漿後,送入浮選槽。向礦漿中導入空氣,使其形成大量氣泡,一些疏水性的礦物粒子附著於氣泡上,並與氣泡一起浮到礦漿表面,形成礦化泡沫層;另一些親水性的礦物粒子留在礦漿中。
  • 燉排骨時出現的泡沫,是精華還是髒東西,該不該倒掉?長知識了
    從小吃排骨就喜歡喝排骨湯,我覺得湯喝了能補鈣,更是經常買排骨燉湯喝,每次燉排骨我也知道先煮一遍水,排骨第一遍焯水,鍋裡有很多白色的泡沫,有些顏色還會發黑。那麼排骨焯水時候煮出的泡沫是什麼東西?其實這是排骨裡面的髒東西,要把泡沫去掉,排骨撈出來的時候用清水衝洗乾淨,不然排骨表面會有殘留,焯水的時候排骨顏色會發生改變,第一遍焯水倒入料酒,薑片能去除腥味。
  • 科學家說時空隧道就在我們身邊,為什麼人類無法利用?
    時空隧道是天然存在的,科學家也可以創建量子級別的蟲洞,但蟲洞穿越,除了所謂的「未解之謎」,現實中肯定是不存在的,因為要維持足夠大的蟲洞,所需的負能量太大,目前科學技術無法實現,送走幾個粒子還是可以的,下面我們具體聊聊咋回事。
  • 平行時空被證實了?NASA進行粒子實驗,逆世界的時空或將真實存在
    我們常常用平行時空來解釋「時空旅行」的現象。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故事:某人在一次偶然的環境下,回到了過去或者去到了未來,然後遇到了過去或者未來的自己。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很難用正確的科學理論去解釋,但是如果用平行時空去解釋的話,那麼一切都是說得通的。他們或許是落入了另外一個時空,找到那個時空的自己。
  • 電磁場不能扭曲時空嗎?納粹鍾和費城實驗怎麼解釋?
    電磁場是由帶帶你粒子運動而產生的一種物理場,處於電磁場中的帶電粒子會受到電磁場的作用,兩者的關係可以用麥克斯韋方程組或者洛倫茲力定律來描述。標準粒子模型:玻色子傳遞相互作用力時空與四大基本作用力牛頓認為時空是分離的,假如按牛頓的想法來,扭曲時空是不可能的。不過愛因斯坦給了我們扭曲時空的一種可能。
  • 如果時空是量子化的,宇宙本身或許根本就不需要第一推動力!
    時空的起點或許並不需要獲取能量……我們一直認為空間是恆定不變的,物質和能量存在於空間這個大舞臺似的背景中運動變化。但愛因斯坦的理論指出空間實際上與能量和質量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並且隨著時間推移空間也在發生變化。
  • 時空是連續並離散的,數百年來終於有人察覺,又有人要得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我們理解引力的更先進的途徑,通過這種棘手的數學計算,我們知道了一種叫做「時空」的東西,一種四維結構(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編織而成的一種結構。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引力是有質量物體附近被彎曲的時空造成的。簡單來說,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通過使用廣義相對論,我們可以很輕鬆地解決牛頓引力無法解決的水星進動問題。
  • 新的宇宙理論——時空本質上是隨機的、顆粒狀的
    科學最重要但未被充分重視的成就之一是利用數學來描述物理宇宙——特別是利用連續的、平滑的數學函數,比如正弦波如何描述光和聲音。這有時被稱為牛頓的第零運動定律。20世紀初,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牛頓的宇宙造成了深刻的震撼。他指出,空間既被質量彎曲,又與時間有著內在的聯繫。他稱這種新概念為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