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舉辦「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優秀作品交流分享會,主辦方與分享講述代表合影。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總體主任設計師張璐2日說,為了減輕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重量,該團隊進行了上百次的力學分析和試驗,研究合金材料複合碳纖結構的新形式,實現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的承載比大幅提升,由國際上的1:1提升到了1:4。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當天下午舉辦「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優秀作品交流分享會。張璐代表承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研製工作的年輕團隊以《十年磨一劍 今朝試鋒芒》為題分享微視頻故事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三位巾幗科學家講述人張彌曼院士(中)、鍾瑾研究員(左)、仲乃琴正高級工程師在活動結束後合影。 孫自法 攝

他介紹說,空間站的科學實驗櫃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成果產出的載體和平臺。如何研製好、利用好科學實驗櫃,滿足各領域科學實驗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是他們和廣大科學家團隊一直不懈努力、想去和必須要去解決的問題。

一個科學實驗櫃,高1.7米、寬1.1米、深0.9米,雖然不大,但涵蓋了結構、機構、氣液製冷、供配電、高速通訊、航天工效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其複雜程度不亞於一顆衛星。同時,它還需要滿足包括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基礎物理等8個學科領域30餘個研究主題的數百項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的研究需求。

張璐表示,科學實驗櫃的研製要用最小的重量代價搭載最多的科學載荷,同時還得滿足後續十年的科學實驗需求。所以,中科院團隊從實驗櫃研製初期就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不僅要做到現在的國際一流,還要保證十年後不過時。通過「十年磨一劍」的努力攻關,該團隊在實現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大幅提升的同時,還突破科學實驗櫃核心組件流體迴路系統關鍵技術。今年「十一」期間,已成功交付中國空間站核心艙的3個實驗櫃。

張璐代表中科院科學實驗櫃團隊做主題分享。 孫自法 攝

這位年僅35歲的科學家指出,中科院科學實驗櫃研製團隊年輕的「85後」「90後」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對每一個工藝、每一項測試和試驗都做到全面覆蓋,遇到問題反覆測試,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產品性能的細節,「有人一天十幾個小時都像釘子一樣『釘』在實驗室的椅子上,這樣的釘子在我們團隊有很多」。他認為,憑著這種對空間科學的執著追求,「我相信我們必將實現我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由跟跑、並跑向領跑的重大跨越」。

當天分享會上,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過程工程研究所杜昱光研究員、微生物研究所鍾瑾研究員和正高級工程師仲乃琴,還分別分享講述了《失落的古魚王國》、科技抗疫《召必回 戰必勝》和《為了農民的微笑——科技精準扶貧一線的巾幗女傑》等優秀微視頻作品背後的動人故事。

據了解,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展示活動(第二季)共收到65件作品,涉及基礎前沿領域創新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科技扶貧與美麗中國建設、在疫情防控中彰顯科技力量、科學家精神傳承和弘揚、青年科技創新創業者、科技支撐保障體系建設等主題,其中七成以上作品展現中科院重要科技創新進展。(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3 星期四
    9、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10、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小GTP酶Rabl2作為分子開關調控膜蛋白轉運出纖毛新機理科技動態1、中科院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樓項目在懷柔啟動建設
  • 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首批國際合作項目公布
    此次遴選在初選階段共收到來自亞、非、歐、美等27個國家和地區的42份項目申請,共72個項目合作團隊258名團隊成員。內容涉及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天文等九個領域,代表了不同科研領域和技術水平。2019年年初,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合作空間站應用項目評估選拔委員會審議確定,共有18個項目進入定選階段。
  • 揭秘中國空間站
    從發射載人飛船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隨著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中國正式邁入了「空間站時代」。按規劃,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屆時,它將運行在高度340—450公裡的近地軌道,在軌飛行可達10年以上,支持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空間應用等活動。
  • 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其實,是他們項目的科學價值和技術沒達標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彼時,被問及「選項目時有沒有排斥來自美國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直言:「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範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彼時,被問及「選項目時有沒有排斥來自美國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直言:「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範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
  • 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  第二,項目的科學意義要突出,能夠大幅帶動相關科學技術領域進展,或能有效促進項目申請國家的航天科學技術發展和科研能力提升。  第三,技術方案要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實施性,不對空間站構成威脅。
  • 不信抬頭看,那是中國的空間站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第二,項目的科學意義要突出,能夠大幅帶動相關科學技術領域進展,或能有效促進項目申請國家的航天科學技術發展和科研能力提升。第三,技術方案要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實施性,不對空間站構成威脅。
  • 揭秘中國空間站(深度觀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空間站基本構型有3個艙段,1個核心艙,2個實驗艙。每個艙都是20噸級,三艙組合體質量約66噸。空間站整體呈T字構型,核心艙居中,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分別連接於兩側。其中,核心艙用來控制整個空間站組合體,兩個實驗艙分別用於生物、材料、微重力流體、基礎物理等方面的科學實驗。
  • 中美太空合作實現零突破:中國太空人或登國際空間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搭載項目的順利實施,是中國空間科學項目首次登陸國際空間站,標誌著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零」的突破。據介紹,本次登入國際空間站的北理工「空間環境致生物微進化規律實驗載荷」,是在科技部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和國防科工局民用航天專項支持下,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團隊自主創新研製,它被帶入到國際空間站美國實驗艙,實驗數據將傳回給中方研究人員進行後續科學研究。中方科研載荷能由美方搭載並進入國際空間站實屬不易。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這次你們真的不行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彼時,被問及「選項目時有沒有排斥來自美國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直言:「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範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
  • 九天摘星 |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揭牌
    11月21日,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辦,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和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巡天空間望遠鏡作為空間站工程最重要的空間科學設施,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指標最先進的空間天文望遠鏡,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在穩步推進巡天望遠鏡工程研製的同時,相關天文科學研究工作也正在全面布局啟動,建立了巡天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組織管理體系,其中科學中心是開展科學研究的主體,是確保巡天空間望遠鏡科學目標實現的關鍵。北京大學歷史悠久,享譽全球,天文科學領域科研實力雄厚,具有顯著的專業優勢。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這次你真的不行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彼時,被問及「選項目時有沒有排斥來自美國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直言:「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範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
  • 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因為你真的不行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彼時,被問及「選項目時有沒有排斥來自美國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直言:「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範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
  • 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模擬器即將運行
    航天資訊   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模擬器即將運行   來自中國航天員中心消息,自主研製的空間站組合體模擬器(訓練版中國空間站),即將投入試驗運行。
  • 熱點|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
    11月21日,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 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他表示,按照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之後,將發射巡天空間望遠鏡。巡天空間望遠鏡作為空間站工程最重要的空間科學設施,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指標最先進的空間天文望遠鏡,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因為這次你們真的不太行
    美國的項目沒達到要求的標準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
    實驗示意圖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琳):最近,中外科學家研究團隊等共同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介紹,實現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的最佳解決方案是結合量子中繼和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不需要用中繼器的遠距離量子通信,可以實現量子密鑰分發的終極安全性。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只要在『張三』『李四』這裡產生糾纏,中間所謂量子中繼都只負責糾纏的分發,它是不會掌握有密鑰的信息的。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 網友歡呼報復成功 原因沒這麼狹隘
    今日,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的消息不脛而走,引發了全網的討論。尤其實在美國屢屢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的大背景下,很多網友歡呼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真是揚眉吐氣。但其實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的真正原因並非報復,實際上是因為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在科學價值和技術層面沒達標。
  • 為生活加點油 | 中國航天新發展——為您揭秘中國空間站
    按規劃,空間站將在軌運行10年以上。圍繞地球運行期間,將面向前沿科學探索、人類生存和太空活動,支持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空間應用等活動。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專家說,中國的空間站既是為中國科學家,也是為全球科學家提供的科學探索平臺,通過空間站這個平臺,有望湧現出更多科學成果,揭示宇宙的諸多奧秘。
  • 中國空間站拒絕了美國:真相來了,是因為這次你真的不行
    其實呢,這則新聞並不「新」,也不是網友猜測的為了「解氣」而不合作,實際上,是因為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在科學價值和技術層面沒達標  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