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太空合作實現零突破:中國太空人或登國際空間站

2021-01-16 大國鑑

北京時間4日5時7分,由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團隊研製的科研載荷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由「獵鷹9」號火箭送往國際空間站。預計搭載中方科研載荷的「龍」飛船將在當地時間6月6日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搭載項目的順利實施,是中國空間科學項目首次登陸國際空間站,標誌著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零」的突破。

據介紹,本次登入國際空間站的北理工「空間環境致生物微進化規律實驗載荷」,是在科技部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和國防科工局民用航天專項支持下,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團隊自主創新研製,它被帶入到國際空間站美國實驗艙,實驗數據將傳回給中方研究人員進行後續科學研究。

中方科研載荷能由美方搭載並進入國際空間站實屬不易。除了中國高校在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績得到國際認可外,中方團隊也對相關法律進行了認真研究,才最終實現中美空間技術合作的突破。2011年,美國國會出臺「沃爾夫法案」,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與NASA有合同關係的美國航天企業與中國航天領域進行任何接觸和合作,該法案成為阻止中美太空合作的「壁壘」。北理工生命學院鄧玉林教授團隊大膽嘗試通過商業合作模式,在2015年8月與美國NanoRacks公司籤署協議,並通過各項審查,為國際空間站帶去首個中國項目。

這名專家強調,這次搭載活動不僅有著很強的科技意義,同時還有著更大的政治意義,為中美在航天高技術領域的合作打開了一扇窗,為以後開展國際空間站乃至中國空間站的合作奠定了基礎。未來不僅我們的更多載荷可以進入國際空間站,外方的載荷與航天員也可以進入中國的空間站。

相關焦點

  • 拜登顧問敦促中美太空合作,但「堅冰」短時難以融化
    冷戰思維橫亙中美之間其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美曾有短暫的航天合作「蜜月期」,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就是以為美國發射衛星開始的,不過後來又中斷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長徵」系列火箭技術日臻成熟。為了能夠打開國際市場,參與世界競爭,從1988年開始,中方開始與美方就相關的合作進行各種接觸,最終中美兩國政府成功籤署了《關於衛星技術安全的協議備忘錄》。
  • 2020年十大太空飛行故事|SpaceX|太空人|國際空間站
    2020年,兩艘太空飛船從小行星上採集到珍貴的樣本;商業太空飛船能夠實現載人飛行;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克裡斯蒂娜·科赫創造了一項新的紀錄——女性太空人持續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以下是2020年十大太空飛行故事:  1、SpaceX成功發射首位太空人
  • 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直播五位太空人太空匯合
    北京時間5月31日上午10:29,SpaceX 載人龍飛船成功實現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將兩位航天員正式送入這個太空軌道前哨基地。對接成功標誌著龍飛船載人航天任務的又一重大裡程碑!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大型軌道實驗室,是世界上16個國家共同為人類在太空打造的一個永久性前哨基地,是人類最尖端科學技術的結晶,也是人類創造的最昂貴的裝置,目前為止已經花費1300億美元。
  • 2022年中國天宮空間站,17國加入,打造真正的國際空間站!
    和平號是蘇聯在禮炮空間站基礎上打造的第一個國際空間站。從一九八六年之後的十年裡,陸續和五個模塊進行對接,組成了一個巨無霸。和平號空間站的主體是太空人的生活艙,它不同於禮炮空間站只有一個對接口,而是擁有六個對接口,可以對接各種模塊和飛船。每個模塊都是一個專業的太空實驗室。太空人在核心艙生活,在實驗室工作,蘇聯在這時候還和美國nasa進行了很多航天項目的合作。
  • 電影之外,中美能合作開展火星救援嗎?
    美國政府機構的撥款受國會制約,希望開展合作、但又難以施展的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頓多次表示,國會對中美航天合作的禁令是暫時的。▲《火星救援》劇照。電影中,中國幫助NASA救助被困在火星的太空人不久前,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舉行的第66屆國際宇航大會上,博爾頓公開呼籲,美國應尋求與中國在航天領域特別是載人航天方面開展合作。
  • 歐洲太空人努力學中文:想上中國空間站
    2012年擔任歐洲太空人中心與中國合作項目負責人後,馬天「正式」與中國結緣。 作為一名太空人,48歲的馬天也有自己的「小目標」:「我希望去中國空間站,與中國航天員以及其他國家的太空人一起工作。」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載人空間站。如果國際空間站按計劃在2024年退役,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 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首批國際合作項目公布
    國際合作艙外載荷所需艙內支持設備,在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預留的國際合作機櫃空間中統籌安排。外方艙外載荷在空間站運營階段隨貨運飛船上行後在軌安裝。林西強表示,未來空間站任務中,中國載人航天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在設備研製、空間應用、航天員培養、聯合飛行和航天醫學等多個方面,積極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果。
  • 港媒:歐洲太空人想進中國空間站
    香港《南華早報》10月6日文章,原題:歐洲航天員學習中文,為將來合作打基礎歐洲太空人正在努力學習漢語,因為他們準備在未來與中國太空人一起工作。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界最大盛會國際宇航大會剛剛在德國城市不萊梅閉幕。
  • 國際空間站傳出壞消息,或威脅太空人生命,俄網友:未來看中國了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的腳步逐漸邁向太空,為了讓人類在微重力環境下更好地開展科學實驗研究並且能讓人在地球軌道上長期駐留,因此,早在上個世紀,美國一共聯合了16個國家打造了國際空間站,然而,這座空間站大限將至,近幾年來一直都在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近日,國際空間站傳出一個壞消息,很有可能會威脅到太空人的生命
  • 第四次:國際空間站遭遇太空垃圾 太空人進逃生艙避險
    在美國宇航局的聲明中提到,空間站由於太空碎片的緣故而暫停活動,待一切正常後太空人才離開逃生艙進入空間站  據國外媒體報導,現實版的《地心引力》差點上演,國際空間站在近日遭遇到一次危險事故,一顆俄羅斯氣象衛星碎片存在撞擊空間站的風險,太空人全部進入逃生艙躲避。
  • 沒有中國為何也稱「國際」?國際空間站為何沒有中國的參與?
    1998年,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模塊發射入軌,國際空間站開始建立。在過去的20年裡,來自19個不同的國家的上百位太空人曾在這裡停留或執行任務。這個經由多國合作才建立完成的空間站向人們展示了國際合作的魅力,它也告訴我們,只有要精誠合作,就能做出偉大的成就。
  • 俄美合建的國際空間站為什麼不帶中國玩?
    在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太空艙被發射入軌道。在過去的20年裡,這是來自19個不同國家數百名太空人的家,這項由不同國家共同合作而成的巨作展現了當世界團結一心時所形成的偉大力量。然而,不是所有國家都被允許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中國就未曾參與過,並且自2011年起,中國被正式禁止加入該計劃。
  • 兩名美國太空人結束國際空間站任務
    今年5月30日,貝肯和赫爾利搭載由SpaceX建造的「龍飛船」,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歷經19個小時的飛行後,抵達國際空間站,他們在那裡度過了兩個月的時間「龍飛船」也將執行下一次太空任務,將更多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這是歷史上首次由一家私人公司將兩名太空人送往太空。這也是美國9年前終止載人航天項目後的首次重啟。
  • 對比美俄等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中國空間站的主要區別在哪
    年11月國際空間站才正式發射入軌,但在空間站的所有成員中,並沒有來自中國的航天機構。不管是將我們拒之門外,還是防止技術外流等多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迄今為止美國對中國航天一直是全方位的封鎖,中美航天合作更是不存在。而這種全方位的封鎖,始於2011年美國出臺的撥款法案,裡面有兩條明確限制:一是美國航天部門不得使用聯邦資金與我國進行任何方式的合作,二是美國宇航局不得接待來自我國相關部門人員的訪問。
  • 國際空間站或2024年停用,中國空間站將接棒,27國申請合作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由六個國際主要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這六個太空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國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國際空間站於1993年完成設計,作為一個凝聚著多個國家技術合作的結晶,國際太空站總計花費了超過一千億美元。
  • 除了互堵馬桶,美俄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還有哪些明爭暗鬥
    ,操作過108個國家的2700多項實驗,堪稱國際合作的典範。俄羅斯開啟空間站資源收費,美國以牙還牙 國際空間站是國際合作的產物,合作是共存的前提,這一點美俄兩國也不例外。萬美元研製的新型太空廁所已經抵達國際空間站,新增了氣味細菌過濾器後,據說太空廁所裡出來的空氣將是空間站內最好聞的空氣,也許可以解決這場曠日持久的廁所之爭。
  • 太空競賽加劇,俄羅斯準備搭乘中美飛船探索太空,究竟有何目的?
    毋庸置疑,中美俄堪稱世界航天俱樂部三大巨頭。無論是中國神舟號載人飛船還是美國的載人龍飛船都顯示了中美一流的太空探索能力。但俄羅斯近些年來在太空技術方面發展相對緩慢,有被兩國甩開的跡象。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羅戈津表示,俄羅斯的目標是在載人航天領域進行合作,俄羅斯太空人不僅準備好乘坐美國的,也準備好乘坐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往太空。為什麼要搭乘中美的飛船探索太空呢?原因有這麼兩個。一是,中美的飛船有其獨特優勢。神舟系列飛船已經進行過多次載人飛行,這證明它非常穩定。就拿神舟六號來說,它是一款多功能任務型飛船。
  • 太空競賽加劇,俄羅斯準備搭乘中美飛船探索太空,究竟有何目的?
    毋庸置疑,中美俄堪稱世界航天俱樂部三大巨頭。無論是中國神舟號載人飛船還是美國的載人龍飛船都顯示了中美一流的太空探索能力。但俄羅斯近些年來在太空技術方面發展相對緩慢,有被兩國甩開的跡象。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羅戈津表示,俄羅斯的目標是在載人航天領域進行合作,俄羅斯太空人不僅準備好乘坐美國的,也準備好乘坐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往太空。
  • NASA:美兩名太空人完成太空行走返回國際空間站
    中新網10月12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太空人安德魯摩根和克裡斯蒂娜庫克,在完成近7小時的太空行走任務後,已成功返回國際空間站。據報導,莫斯科時間11日14時38分,太空人們離開國際空間站,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更換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的電池,NASA對此進行了直播。該局在太空人們的外太空工作結束後表示,他們的工作持續了6小時45分鐘。兩人在這段時間裡完成了更換電池的主要任務,還為下次太空行走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天宮」會成為太空「獨苗」嗎?
    國際空間站是1993年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16個國家籤署協議共同建造的,這是歷史上參與國家最多、耗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卻將中國排除在外。1998年國際空間站正式完成建站,我國曾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卻被美國單方面拒絕,此後我國開始走上了自主研發空間站項目之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空間站項目也逐漸完善,並將於2022年投入運行,但這並不代表中國空間站在國際空間站退役後就會成為全球唯一的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