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恆:主要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20-12-03 瀟湘晨報

張裕恆,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生於江蘇省宿遷市。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1965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主要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和低維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與他人合作,從實驗上證實了高溫超導體R-T曲線展寬的物理起源是磁通蠕動效應通過對YBCO/PrBCO多層結構的觀測,對高溫超導材料的Hall效應出現負值的物理原因提出看法。合作研究了Bi系高溫超導材料晶體結構中的非公度調製,通過元素替代實驗,提出主要物理原因是Bi2O3層和鈣鈦礦層晶格失配,並對Bi系材料的相分離現象和元素替代效應等進行了較深入研究通過適當摻雜和物理測量,判定Mn基氧化物中的載流子是晶格極化子而非磁極化子,並提出了這類材料中極化子導電向跳躍導電轉化的物理模型通過摻Cr樣品物理測量,提出Mn基氧化物中的雙交換機制提出用電子自旋共振來觀測巨磁電阻材料中相分離的方法。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綜合媒體報導)

【來源:中國小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張裕恆講述巨磁電阻效應發展趨勢
    近日,中國科技大學的張裕恆教授在武漢物數所作了題為「科學與高技術」的學術報告。張裕恆教授多年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和低維物理研究。他在報告中結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介紹了巨磁阻和超巨磁阻現象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據悉,在凝聚態物理中,存在兩種與磁阻有關的現象:巨磁阻(GMR)和超巨磁阻(CMR)現象。
  • 都有為院士張裕恆院士作客寧波材料所磁性材料及應用論壇
    都有為在報告中介紹了自旋電子學的基本概念及發展歷程,從1988年的巨磁阻效應到今天的自旋晶片,自旋電子學已成為學科交叉的新領域。在電子學器件中引入「自旋」自由度,從物理觀點來看,增加了一個新的可控自由度,必將呈現許多新的物理效應,從而開拓出難以預計的新器件。若將20世紀比擬為「電荷」的世紀,那麼21世紀有可能成為「自旋」的世紀。
  • 法德兩物理學家因巨磁電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獎
    法德兩物理學家因巨磁電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最新消息,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今日揭曉,法國物理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物理學家皮特-葛倫伯格因為在巨磁電阻效應領域的貢獻共同獲此殊榮。
  • 閩南師範大學閩南師範大學巨磁電阻效應研究等及無線電通信設備...
    1、項目名稱:閩南師範大學閩南師範大學巨磁電阻效應研究等及無線電通信設備(LORA實訓平臺)等採購項目貨物類採購項目2、項目編號:11-1A021099其他儀器儀表閩南師範大學巨磁電阻效應研究等採購項目
  • 《財經》:巨磁電阻效應GMR引發的「硬碟革命」
    Jim Wilson/NYT 巨磁電阻效應帶來的硬碟革命還未終結,而新的技術革命已經迫近,未來我們的"存儲生活"將會迎來怎樣的改變?【財經網絡版專稿】對於那些MP3、IPOD音樂播放器,或者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碟不離身邊的年輕人而言,可能很少會意識到硬碟中到底蘊藏著什麼樣的奇蹟。
  • 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理學院物理系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電場驅動的錳氧化物雙極鐵磁性」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 9, 1897, 2018)。
  • 【成電達人】微固學院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絕緣體「自旋流閥」巨磁電阻效應
    Phys.等國際高水平刊物上發表8篇文章,展示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自旋閥效應」和二維磁振子晶體模型方面。  該工作由我校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在張懷武教授指導下,金立川、王棋博士生完成了大部分研究工作並分別作為相關論文的第一作者,張懷武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實驗室的相關老師與在讀研究生為合作作者,電子科技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
  • 進展| 過渡金屬硫化物中伊辛超導電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硫化物MX2(M代表Mo,Nb,W;X代表S,Se,Te)中的強自旋-軌道耦合作用與結構的多樣性賦予這類材料許多新奇的物理性質,如在少數層1Td相的WTe2中觀測到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在少數層2H相的MoS2與NbSe2中觀測到伊辛超導電性等。這些發現使得MX2材料成為當前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 拓撲半金屬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論文—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SHMFF水冷磁體33T強磁場下的電輸運量子振蕩測量,給出了層狀化合物Nb3SiTe6為拓撲半金屬的實驗證據,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上。   「拓撲半金屬」是不同於「拓撲絕緣體」的一類全新拓撲電子態,具備奇異的磁輸運性質(如手性負磁阻、巨磁電阻),以及極高的載流子遷移率等,是目前量子材料領域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根據能帶的結構特點,拓撲半金屬可以分為拓撲狄拉克半金屬、外爾半金屬和「節線」(Node-Line)半金屬等。在拓撲節線半金屬中,能帶的交叉點在晶格動量空間形成連續的閉合曲線。
  • 進展|YFeO/NiO/ YFeO/Pt磁子結中磁子非局域自旋霍爾磁電阻效應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韓秀峰研究員課題組,2016年率先在Pt/Y3Fe5O12/Pt這種重金屬(HM)和磁性絕緣體(FMI)構成的垂直磁子異質結HM/FMI/HM中,觀察到了磁子為中介的電流拖拽(MECD)效應。
  • 巨磁電阻傳感器的基本原理
    磁電阻(GMR)效應是1988年發現的一種磁致電阻效應,由於相對於傳統的磁電阻效應大一個數量級以上,因此名為巨磁電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簡稱GMR。 對於物質磁電阻特性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40年代人們就發現了磁電阻效應。所謂磁電阻是指導體在磁場中電阻的變化,通常用電阻變化率Δr/r描述。研究發現,一般金屬導體的Δr/r很小,只有約10-5%;對於磁性金屬或合金材料(例如坡莫合金),Δr/r可達(3~5)%。
  • 巨磁電阻傳感器在磁場線性測量領域中的應用
    打開APP 巨磁電阻傳感器在磁場線性測量領域中的應用 秩名 發表於 2014-01-25 11:37:40   對巨磁電阻傳感器進行了研究
  • 填補世界級研究空白,復旦大學在二維超導天線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重點。相較於傳統非晶態、多晶態超導薄膜,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由於其極高的單晶質量,因而能將超導態保持到納米級的原胞層厚度,這使得探測樣品的本徵二維超導的新奇屬性成為可能,同時也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超導態、超導量子相變等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
  • 觀測到狄拉克電子變成超導庫玻對直接證據
    在傳統的BCS超導理論中,兩個動量相反、自旋相反的電子通過原子晶格的幫助而形成庫玻對。這些庫玻對發生類玻色凝聚,形成宏觀尺度量子相干效應,從而實現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超導體因為具有這些特別的性質,可以開發出很多重要的應用,為世界各國所重視。 對於拓撲絕緣體,由於特殊的電子能帶反轉效應,因此在其表面會形成質量為零,能量和動量之間具有線性色散關係的電子,此類電子被稱為狄拉克電子。
  • GMR生物傳感器的原理及研究
    1 引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59724.htm1988年,在法國巴黎大學物理系Fert教授科研組工作的巴西學者M.N.Baibich研究Fe/Cr磁性超晶格薄膜的電子輸運性質時發現了巨磁阻
  • 物理所發現基於磁性絕緣體的新型磁子閥效應
    自旋閥結構的室溫巨磁電阻(GMR,1988年)和室溫隧穿磁電阻(TMR,1995年)器件在磁性硬碟、磁性隨機存儲器和磁性傳感器等高密度信息存儲與傳感器件中的廣泛應用,也使得發現巨磁電阻(GMR)效應的法國科學家A. Fert和德國科學家P. Grünberg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重點。相較於傳統非晶態、多晶態超導薄膜,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由於其極高的單晶質量,因而能將超導態保持到納米級的原胞層厚度,這使得探測樣品的本徵二維超導的新奇屬性成為可能,同時也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超導態、超導量子相變等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
  • 應用型超導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2013年09月12日 06:10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分享到:   將超導材料應用於電力傳輸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們一個夢想。
  • 進展 | 基於磁性絕緣體的磁子閥效應
    基於自旋閥結構的室溫巨磁電阻(GMR, 1988年)和室溫隧穿磁電阻(TMR, 1995年)器件,已經廣泛應用於磁性硬碟、磁性隨機存儲器和磁性傳感器等高密度信息存儲與傳感器件中,法國A. Fert和德國P. Grünberg兩位科學家也因為巨磁電阻(GMR)效應的發現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