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此一文,讓你領略電子自旋的魅力。下一代內存革命,就靠它了

2020-12-03 海外黃老邪

電子,是世界最神秘的粒子之一,不只帶負電荷,還會「自旋」。這個奇異的特性,是整個物質世界的根基,也是當代磁學的關鍵詞,促成磁性內存等重大科技突破。

01電子自旋=旋轉的電子?

首先,「自旋 1/2」的電子是怎麼回事?難道電子會轉,而且永遠只轉半圈?

電子自旋,指的是電子帶有的量子性質,簡單說,科學家觀察到電子具自旋角動量,而帶電粒子只要旋轉,就會產生磁場。換句話說,每個電子不只是帶著負電荷的小粒子,還是一個「超級迷你磁鐵」(磁矩)。

不過,在一般巨觀世界,物體具角動量代表正在旋轉,但在量子世界,電子雖有角動量,卻不能理解成電子真的在轉。錢嘉陵解釋:「電子是體積無限小的粒子,沒有體積,所以不可能轉動,自旋完全是量子力學的概念。」沒有體積,卻有角動量,量子世界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量子世界的另一個不思議,在於所有東西都「量子化」,電子自旋也一樣──電子自旋角動量值在磁場只能是 1/2 或 -1/2,沒有其他可能的值,這就是「電子自旋 1/2」的由來。許多其他粒子也有自旋角動量值,但統統只能是 1/2 的倍數,且相鄰一定差 1,例如自旋 1 [1, 0, -1] 或自旋 3/2 [3/2, 1/2, -1/2, -3/2] 。

電子雖有角動量,卻不能理解成電子真的在轉。因為電子是體積無限小的粒子,沒有體積,所以不可能轉動,自旋完全是量子力學的概念。且電子自旋角動量值在磁場中只能是1/2 -1/2,沒有其他可能的值,這就是「電子自旋 1/2」的由來。

如此違反直覺的電子自旋,究竟是怎麼發現的?

02純屬意外!發現電子自旋 1/2

電子自旋的發現,來自一場「想不到可以成功」的實驗。 1913 年,波耳(Niels Bohr)提出角動量量子化概念,也就是在量子世界,角動量必定是「普朗克常數除以 2π」(符號為 )的整數倍,例如某種粒子有角動量是 的 1 倍,代表觀察這種粒子時,角動量只能是 的 -1、0、+1 倍,不能是 的 0.1 倍、0.2 倍等介於中間的值。

這個概念對當時來說太前衛,違反直覺,反對者包括接下來上場的兩位主角──斯特恩(Otto Stern)與格拉赫(Walther Gerlach)。

斯特恩與格拉赫於 1922 年設計一個實驗,本意為「反駁」波耳的說法。他們將「銀」蒸發,產生銀原子束,穿過一個不均勻的磁場,投射到屏幕。通過不均勻磁場時,帶有角動量的銀原子會受偏折。如果角動量不是量子化(具各種方向的角動量),偏折的角度會有無限可能,屏幕應是一片連續分布的銀原子。但實驗結果出人意表:銀原子偏折的角度只有兩個。換言之,角動量真的是量子化!如影片所示:

做實驗之前,斯特恩信心滿滿的說:「波耳這個沒道理的模型如果是對的,我退出物理圈!」格拉赫也說:「沒有實驗這麼蠢!」(不過他們還是做了)最後他們不但被狠狠打臉,還寄明信片給波耳告解:「波耳,你終究是對的。」

不過兩人的臉沒被白打,這個實驗正式拉開了現代電磁學的序幕。「當時他們看到的現象,其實就是電子的自旋 1/2!因電子的自旋角動量只有兩種可能:-1/2 及 +1/2,所以只會產生兩條偏折路線。」錢嘉陵笑著說:「能夠看見這個現象,真的很走運!」

這兩位科學家有多走運?兩人使用的粒子束雖然不是電子,卻正好是銀原子,這是少數體積夠大足以觀測,整體效應又等同一個電子的粒子。「如果他們換一種原子來做,就不會看到自旋了!」錢嘉陵提出另一幸運條件:「這個實驗的銀原子這麼少,怎麼看得見?原來當時的科學家會在實驗室抽雪茄,就是煙,讓銀原子現形。」

儘管自旋 1922 年就發現了,但礙於是納米現象,需要高科技的觀測技術才能觀察,因此又過了 60 幾年,相關成果才開始嶄露頭角,包括發現層間耦合(interlayer coupling)及巨磁阻效應(giant magnetoresistance)等。「自 1986 年起,幾乎每一兩年,大家就找到一個關於自旋的新題目,現代磁學的黃金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若用一個詞描述「現代磁學」,就是「自旋」。

03自旋電子引爆磁性內存革命

自旋電子學出現的年代,正是計算機蓬勃發展的年代。計算機負責長期儲存的硬碟,內部是塗滿磁性物質的碟片,也就是每個記憶單元像一顆小磁鐵,以磁矩方向記錄 0 或 1。因磁矩方向不會輕易消失,即使計算機關機不通電,也能儲存數據。

然而科技快速發展,磁記錄的密度愈來愈高。自 1957 年第一顆硬碟發明以來, 50 年內硬碟儲存密度增加了 10 億倍。這意味著同樣體積,多了 10 億倍以上小磁鐵,或說每顆小磁鐵的體積縮小了 10 億倍。磁鐵密度不斷增高、體積不斷縮小的情況下,不論製作硬碟或讀寫數據,都越來越困難。

硬碟包含磁碟片和磁頭,磁碟片負責記錄信息、磁頭負責讀寫信息。每個磁碟片的儲存面都對應一個磁頭,磁碟片以每分鐘數千轉到上萬轉高速旋轉,這樣磁頭就能對磁碟片的指定位置進行讀寫。

傳統磁頭是讀寫合一的電磁感應式磁頭,不論讀寫都以電磁感應進行。後來硬碟設計將讀取和寫入分開,採用磁阻式磁頭──透過電阻變化而不是電流變化感應磁場信號,對信號變化更敏感也更準確,且讀取信號與磁軌寬度無關,磁軌可做得很窄,大大增加磁碟的儲存密度。

幸好,我們有自旋電子學!1986 年,科學家發現當兩層鐵磁性薄膜中間夾著特定金屬時,隨著特定金屬厚度改變,鐵磁薄膜的磁場方向會跟著改變,以反向、同向、反向、同向……交互循環,稱為「層間耦合」。錢嘉陵解釋:「這個現象很奇特,裡面學問很多,所以一時之間大家都在研究層間耦合,包括我。」

1988 年,法國科學家費爾特(Albert Fert)發現,若對薄膜磁場反向的層間耦合組件加上一個大磁場,將其中一片薄膜的磁場硬是翻過來,就可讓這個組件的電阻降得很低,且幅度高達 50%,這就是「巨磁阻效應」。

為什麼會有巨磁阻效應?因為電子自旋有上、下兩個方向。如果今天電子通過的導體有上、下兩種方向的磁場,兩種自旋電子都會受幹擾,這時電阻就會很大。但如果導體只有一種方向磁場,其中一種自旋方向的電子就可順利通過,不受幹擾,電阻就會變小。

巨磁阻效應解釋圖。如果今天電子通過的導體有上、下兩種方向磁場,自旋方向為上下的電子都會受到幹擾,這時電阻就會很大。如果導體只有一種方向磁場,其中一種自旋方向的電子就可順利通過,電阻就會變得很小。

04巨磁阻效應潛力無窮

巨磁阻效應為硬碟磁記錄設計帶來全新可能。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便是德國物理學家格林貝格(Peter Grünberg)利用巨磁阻效應研發「自旋閥結構」(spin valve structure),改變硬碟讀取頭的運作模式。最早的硬碟讀取頭,是將纏有感應線圈磁性物質對準記錄扇區,再根據感應線圈的磁通量變化產生的感應電流,得知扇區記錄的是 0 或 1。然而,扇區對感應線圈造成的磁場如果不夠大,感應電流不夠明顯,讀取就可能產生誤差。

自旋閥結構的好處就是只需要小小的磁場,就能產生明顯的電阻變化,不但使讀取能精準正確,還能減少耗費能量。

自旋閥主要結構包含:一個磁場方向固定的磁層Apinned layer),一個避免層間耦合的中間層 Bspacer layer),一個磁場可隨外界磁場改變方向的磁層 Cfree layer)。當磁層 C 對準記錄扇區時,磁層 C 的磁場方向便會隨著扇區改變。如果磁層 C 產生的磁場方向與磁層 A 相同,整個結構的電阻就會很小;相反的,如果磁場方向與磁層 A 相反,電阻就會很大。所以只要透過測量電阻,就能瞬間確認扇區的信息。

除此之外,科學家也利用巨磁阻效應,開發了「磁阻式隨機存取內存」(MRAM),和以往的各種內存相比,MRAM 可望擁有非易失性 (關機斷電也不會流失信息)、讀寫耗費的能量都少(省電)、處理速度快,磁記錄密度又高的特性。

而現在,下一代內存,就要靠這個電子自旋的特性來突破了。

相關焦點

  • 奇異量子特性"電子自旋"引爆下一代內存革命
    但最後他們不但被狠狠打臉,還寄了明信片給波耳告解:「波耳,你終究是對的。」不過,這兩人的臉可沒被白打,這個實驗正式拉開現代電磁學的序幕!「當時他們看到的現象,其實就是電子的自旋 1/2 !因電子的自旋角動量只有兩種可能:-1/2 及 +1/2 ,所以只會產生兩條偏折路線。」錢嘉陵笑著說:「能夠看見這個現象,真的很走運!」這兩位科學家有多走運?
  • 自旋電子學
    摩爾定律登場時,是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天才預言,四十多年後卻似乎成了某個暗藏魔鬼對電子學的詛咒:「別高興了!你終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無路可走了吧!」電子工程師們當然不會甘心受此奚落,現在,GMR的成功終於使他們看到了一點希望。要知道,上帝賦予了電子很多重要的內稟特性:質量、電荷、自旋等。質量是所有物質都具有的,比較平淡無奇,而電荷和自旋則是更特別和古怪的。
  • 未來電腦秒開機的黑科技就靠它,巨磁阻效應與電子自旋性是何物?
    如果你使用手機、平板、或是電腦閱讀這篇文章,那你正在享受 2007 年諾貝爾物理獎研究成果。巨磁阻是什麼?而「巨磁阻」顧名思義,即是在特定的材料下,此一電阻變化的現象更加顯著。要解釋磁阻效應這樣的情況,先讓我們縮小到微觀尺度進行觀察:一塊施有外加磁場的導體,在通入電流下,導體內部漂移的電子會因勞倫茲力而改變其運動行為。
  • 一文知道內存的技術指標
    打開APP 一文知道內存的技術指標 計算機入門 發表於 2020-11-10 11:07:27 普通內存速度只能達到70ns~80ns,EDO內存速度可達到60ns,而SDRAM內存速度則已達到7ns。   注意:內存條的生產廠家非常多,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註規範,所以內存的性能指標不可簡單地從內存晶片標註上讀出來,但可了解其速度如何,如-70或-60等數字,就表示此內存晶片的速度為70ns或60ns。
  • 與海森堡師出同門-毒舌泡利的「電子自旋」
    >沃爾夫岡·泡利之前彬哥帶大家領略了海森堡的魅力幾乎同時的時間,美國的物理學家克羅尼格也提出了電子自旋的想法,他急切地想與泡利討論,可泡利認為電子自旋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假設,他說:「你的想法很聰明,但大自然並不喜歡它」。於是,克羅尼格膽怯了,相信了泡利的話。然後就是,這樣一個重大的發現竟這樣與他擦肩而過了。
  • 王建青教授講授納米結構金屬膜中的自旋電子學
    在納米尺度下,電子及其磁自旋的量子特性在控制材料特徵和器件響應方面起主導作用。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一些新的發現為技術革新鋪平了道路,如巨磁阻現象在納米結構的金屬膜中被發現導致了磁數據儲存器的技術革命等。7月22日下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中關村教學園區S201教室,該方面的專家王建青教授作了題為「納米電子線路中加入的隱自由度:自旋電子行為」的報告,這是「李政道講座」系列報告中的第九場報告。
  • Intel要用自旋電子技術復活摩爾定律
    雖然CMOS電子元件仍遵循摩爾定律,但隨著元件大小越來越接近單個原子尺寸,現有的晶片製程技術已經越來越逼近了物理極限。例如,寬度為 10nm 的電晶體柵極結構,其允許誤差僅為 1nm,這僅相當於3至4個原子層的厚度。而晶片製程要繼續往3nm甚至是1nm製程推進將面臨更多的困難,很快摩爾定律可能將難以為繼。
  • 自旋電子器件的優勢和應用
    電子自旋器件是將自旋屬性引入半導體器件中,用電子電荷和自旋共同作為信息的載體,稱為電子自旋器件,已研製成功的自旋電子器件包括巨磁電阻、自旋閥、磁隧道結和磁性隨機存取存儲器。自旋電子器件的優勢和應用由於自旋電子器件比傳統電子器件具有諸多優點,所以,自Baibich等人報導巨磁阻效應後,國際上就開始了自旋電子器件的研製
  • 無自旋間隙半導體評論:下一代低能耗,高效率自旋電子學的候選人
    臥龍崗大學的一個團隊發表了對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的廣泛綜述。 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是一類新型的零間隙材料,具有完全自旋的極化電子和空穴。 該研究加強了對材料的搜索,這些材料將允許使用超快速,超低能量的「自旋電子」電子產品,而不會浪費任何導電能量。
  • 打破摩爾定律物理極限,石墨烯自旋電子學引領次世代電子組件發展
    對於石墨烯和相關二維(2D)材料中電子自旋傳輸(Electronic Spin Transport)的最新理論、實驗進展與研究現象,已經成為當前最引人入勝的熱門研發領域。自旋電子學是納米級電子學與磁學的結合,可以使電子以突破摩爾定律(Moore’s law)物理極限的速度發展。所謂摩爾定律是指,計算機處理性能約每兩年倍增,同時價格減半。
  • 新材料組合帶來更強大電子「自旋」
    它利用電子的自旋和磁矩,使固體器件中除電荷輸運外,還加入電子的自旋和磁矩,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和技術。應用於自旋電子學的材料,需要具有較高的電子極化率,以及較長的電子自旋弛豫時間。 人們經常將電子自旋類比於地球自轉。
  • 電子自旋的高效閥
    納米線上的兩個量子點(虛線橢圓)都被納米磁鐵(棕條)調諧,因此它們僅允許具有「向上」自旋的電子通過。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物理系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來自比薩的同事合作開發了一種新概念,該概念利用電子自旋來切換電流。除了基礎研究以外,此類自旋閥還是自旋電子學中的關鍵元素,自旋電子學是一種利用自旋而不是電子電荷的電子產品。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通信物理學》上。在某些時候,自旋電子學可能成為流行語,與電子學一樣,成為我們詞彙量的一部分。
  • 自旋電子學新研究進展
    正如最近幾篇文章中所介紹的,自旋電子器件有望解決現代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問題:耗費巨大的電力;製造熱量,而這些熱量又需要更多的能量來冷卻。作為對比,自旋電子器件產生很少的熱量,使用相對來說非常少的電量。自旋電子計算機在內存中保持數據所需的能量幾乎為零。它們也可以瞬間啟動,並且具有比當今計算機強大許多倍的潛力。
  • 【「自旋」趣事 】電子自旋的由來
    大意是說,原子中不能同時容納兩個運動狀態相同的電子,泡利認為電子有四個自由度,除去電子層、電子亞層、電子云伸展方向三個自由度外,還有第四個自由度,可這第四個自由度究竟是什麼他自己也一直搞不清楚。泡利曾設想過電子是不是有自旋這個問題,可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為理論上講,自旋電子的邊緣線速度超過了光速,這根本就違背相對論,屬於大逆不道。
  • 「電子自旋」或淘汰元件中的導體
    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自旋電子」器件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開發了一種測量和控制電子自旋電壓(也稱作自旋化學勢)的技術。圖丨哈佛科學家利用金剛石探究自旋電子器件正如驅動電荷在導體中流動的電壓一般,「自旋電壓」是電子自旋在物質中擴散的趨勢。
  • 實現利用人造分子馬達,操縱電子自旋!
    現在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電子自旋過濾裝置,它可以通過光輻照或熱處理來改變自旋極化方向。這一結果有利於納米分子開關運動所產生固態功能的發展。在自旋電子學中,由於輕元素的弱自旋軌道相互作用(SOI),使得有機材料具有較長的自旋弛豫時間和較長自旋擴散長度。因此有機材料作為一種「自旋輸運材料」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自旋電子學的青山
    嚴謹地說,Grünberg那時取得的成果可能與量子材料並無密切關聯,但自旋電子學的概念卻是引導量子材料發展的旗幟之一,包括隧穿磁電阻、龐磁電阻、及至當前的拓撲量子材料,發展這些材料的一個核心目標即為自旋電子學應用。從這一意義上,Grünberg教授可以算是量子材料發展的開拓者之一。
  • 科技:研究人員認為電子的自旋有望成為下一代電子產品的關鍵
    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大學的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一種晶體結構可能更好地維持電子自旋的材料:與電荷相似的屬性可以代表數字設備中的信息。標準CPU將電荷量讀取為1s或0s,該電荷打開或關閉調節電子流動的門。以同樣的方式,自旋電子設備可以讀取電子旋轉的方向:向上與向下。
  • 科學家設計單分子自旋開關可穩定自旋 電子元件微型化將邁進一大步
    科學家設計單分子自旋開關可穩定自旋 電子元件微型化將邁進一大步  Emma Chou • 2019-12-24 16:12
  • 基於「分子自旋電子學」的新技術,將給量子計算機帶來新希望!
    1997年理論物理學家Daniel loss和David DiVincenzo制定了創造量子計算機所需的一般規則,普通電子設備使用電荷將信息表示為0和1,而量子計算機通常使用電子「自旋」狀態來表示量子位。自旋是我們通過量子力學學到的一個基本量,不幸的是,它在日常經驗中缺乏準確的對應物,即使有時使用行星繞其自身軸線自轉的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