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利用人造分子馬達,操縱電子自旋!

2020-12-05 博科園

人工分子開關和機器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歷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從旋轉過程中手性開關的角度來看,人工分子馬達具有很高的吸引力。現在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電子自旋過濾裝置,它可以通過光輻照或熱處理來改變自旋極化方向。這一結果有利於納米分子開關運動所產生固態功能的發展。在自旋電子學中,由於輕元素的弱自旋軌道相互作用(SOI),使得有機材料具有較長的自旋弛豫時間和較長自旋擴散長度。

因此有機材料作為一種「自旋輸運材料」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同時,有機材料作為「自旋過濾器」時,SOI較弱成為一個缺點。自旋極化電流通常由具有鐵磁性或強SOIs的無機材料產生。然而,近年來手性分子自旋選擇性電子輸運的研究發現。,即所謂的手性誘導自旋選擇性(CISS)效應,提出了一種利用有機材料作為自旋電子應用的自旋過濾器替代方法。通過這種效應,右旋分子和左旋分子分別產生上旋和下旋。

(圖示)人工分子馬達的單向旋轉,藍色螺旋代表人造分子馬達。該人工分子馬達的旋轉周期包括4次手性反轉,導致電流自旋極化方向的4次切換。然而,目前實驗中使用的手性分子都是靜態分子。因此,利用外界刺激來控制自旋極化方向的研究尚未實現。現在日本理研所、奈良理工學院、Suranaree大學和Vidyasirimedhi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製作了一種新型固態自旋過濾裝置,它將一層薄薄的人造分子馬達夾層起來。通過分子馬達電子的自旋極化方向應通過光照射或熱處理來改變。用左旋異構體製作的器件在不同可見光照射時間後的磁阻(MR)曲線。

在初始狀態下,觀察到一個明顯反對稱斜率為負的MR曲線,這意味著一個明顯的自旋選擇性。隨著光的照射,磁流變信號逐漸減小,最終磁流變信號的斜率變為正,說明自旋極化電流通過左手向右手的手性反轉,由上自旋選擇性自旋向下自旋轉變為光誘導自旋開關。隨後左旋異構體的熱活化過程又將MR曲線的斜率由正變為負,這意味著熱活化誘導的自旋通過右手性向左手性反轉從下旋選擇性轉向上旋選擇性。

(圖示)(左)左旋異構體製備器件在不同可見光照射時間後的MR曲線,(右)右旋異構體熱處理前後的MR曲線。在隨後的光輻照和熱處理後測量中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這一系列實驗清楚地表明,在分子馬達360度旋轉過程中,共誘導了4次自旋開關。在這種新型有機自旋電子學裝置中,利用CISS效應產生的自旋極化的起源——右手性/左手性可以通過外部刺激進行重構,並首次利用人工分子馬達實現了自旋極化電流中自旋極化方向的精確控制。這一研究成果對與分子機器相結合的下一代有機光/熱敏電子器件的研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博科園|研究/來自:國立自然科學研究院參考期刊《自然通訊》DOI: 10.1038/s41467-019-10423-6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分子計算:分子自旋電子學的一大步
    每個分子都可以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定位,並通過施加正、負電壓切換狀態。自旋電子學與傳統電子學有很大差異。前者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來進行傳感、信息存儲、傳輸和處理。與傳統半導體器件相比,基於自旋電子學的設備具有非易失性、超高處理速度、電力消耗較低和集成密度更高等特點。
  • 向大自然學習,做出人造分子馬達
    相關技術在納米級無法避免的激烈熱運動中也可高效發揮作用,有望作為人造分子機器的設計原理加以利用,有助於將來開發出生物體親和性高的致動器(比如人造肌肉)以及模仿生物的新型信息處理裝置。即使在這種狀況下,負責在細胞內傳輸物質的生物分子馬達也可高效率地自主單方向運動。也就是說,在激烈的熱運動中製造了具有方向性的運動,而這一分子機器構建上的最基本設計原理卻一直未能查明。
  • 分子自旋電子器件:用分子進行計算
    背景自旋電子器件(Spintronics)與傳統電子器件截然不同,它利用電子自旋來感測、存儲、輸運和處理信息。與傳統半導體器件相比,其潛在優勢在於非易失性、數據處理速度更高、耗電量更少、集成密度更高。基於磁振子的自旋電晶體(圖片來源:L.
  • 利用電子自旋進行手性拆分
    但對於磁性材料,尤其是半金屬材料,由於其費米能級處兩種自旋電子態密度不同,導致它對一種自旋方向的電子導電,對另一種自旋方向的電子表現為絕緣體[1]。目前,研究者發現只有磁場時不能選擇性合成手性分子,但是在磁性材料表面會存在分子的對映選擇性吸附。這是因為吸附手性分子的電荷極化伴隨著自旋極化而產生。
  • 基於「分子自旋電子學」的新技術,將給量子計算機帶來新希望!
    儘管最初設想是基於半導體微小顆粒中電子自旋的量子計算機,但該提議現在已經在許多物理系統中實施,包括俘獲離子、超導體和鑽石。但是,不幸的是,這些需要一個近乎完美的真空,極低溫度和沒有幹擾的操作,同時也很難擴大規模。分子自旋電子學自旋電子學是一種基於自旋而不是電荷的電子學形式,自旋可以測量,因為它產生微小的磁場。
  • 利用自旋電子技術實現超小型二極體和振蕩器
    日本大阪大學與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利用自旋電子技術,開發出了二極體靈敏度極高的超小型自旋轉矩二極體(STD)注1)。 自旋電子是通過控制電子的磁矩(自旋)來更加高效地控制電子流動的技術總稱。迄今為止,業界已開發出多個採用薄型非磁性體層夾在兩個磁性體層之間的磁性隧道結(MTJ,magnetictunneljuction)為基本構造的應用元件,部分元件已在推進實用化。
  • 控制電磁特性的新方式可以實現自旋電子計算
    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學習控制六邊形硫化鐵中識別出的物理特性之間的這種獨特聯繫,那麼它就可以實現自旋電子計算等新技術。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13日的「 Nature Physics」雜誌上。六方鐵硫化物通常被稱為硫鐵礦,雖然也存在於地球上,但在隕石中含量更高,尤其是來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很少在地殼中遇到過,據信地球上大多數硫鐵礦都起源於太空。
  • 科學家利用DNA螺旋槳解析了分子馬達的運動
    每一個機械運動——從收縮肌肉到複製DNA——都依賴於分子馬達,它們的運動非常微小、幾乎無法檢測。與DNA相互作用的分子馬達可以抓住雙螺旋結構,從一個鹼基爬到另一個鹼基,就像爬螺旋樓梯一樣。為了觀察這些微型機器的運動,研究小組利用了扭轉運動的優勢:首先,他們將與DNA相互作用的分子馬達粘在一個剛性支架上。
  • 世界上最小的馬達:僅由16個原子組成!
    在1959年理察費曼教授的《小尺寸 大世界》的演講中首次系統的預言了納米技術及納米機器之後,無數人造分子機器被設計和製造出來,並被應用於生物體系等多個領域。細胞膜物質轉運動態圖在眾多的人造分子機器中,雖然其驅動力大都來源於量子過程,但是其運動行為卻呈現經典動力學特徵,且難以被操縱實現量子隧穿效應。
  • 軌道對稱性、電子自旋與分子手性
    自旋是電子除電荷特性之外的另一種內稟屬性。它不僅是結構化學的重要內容,也在凝聚態物理學中被用於解釋磁電阻、超導等現象,尤其是巨磁阻效應的發現,自旋電子學應運而生,其在自旋器件及信息存儲上的應用頗受關注。 回到正題。
  • 利用電子自旋改變磁方向
    磁開關的可逆轉是磁信息儲存的關鍵因素,如今,研究人員在不改變電流的情況下,利用電子的自旋實現了磁開頭的可逆轉性。新發現發表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物理學》期刊上,它將導致一種全新、低能的電子設備的誕生。
  • 科學家利用電子自旋成功使絕緣體導電
    日本東北大學技術材料研究所齋藤英治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利用電子自旋使絕緣體導電的方法。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在絕緣體中傳輸「自旋波」,再重新轉換成電信號,便可實現電信號在絕緣體中的傳輸,並且能夠有效減少能量損失。該研究成果為開發節能元器件提供了依據,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量子計算機的實現又邁出了一步!物理學家創造出一種新的人造分子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烏得勒支、聖塞巴斯蒂安和賓夕法尼亞州的一群物理學家創造出一種新的人造分子,這種分子內部絕緣,但其角落裡有電子狀態。這些狀態具有零能量,因此,對分子中的缺陷具有彈性,並可能用作量子計算機中的量子比特,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上。
  • 科學網—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 量子尺寸效應操縱的近藤共振現象研究
  • JACS:「純」的光碟機分子馬達
    本站之前也有過一些關於分子馬達研究的介紹(   【超分子】環糊精與二苯乙烯的又一次配合:線性分子馬達的模擬物   、Angew:中科院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及其應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正如這些研究成果所展示的,人造分子馬達已經成為了當今化學研究中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
  • 自旋電子器件的新製造方法:將有機分子塗覆到金屬上
    導讀據日本東京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創造出一種製造自旋電子器件的新方法。這個新的製造方法很有吸引力,因為它採用了相對易於根據不同用途而進行配置的有機分子。這些分子層可以塗覆或者印刷到金屬上,創造新的電子功能。
  • 科學家設計單分子自旋開關可穩定自旋 電子元件微型化將邁進一大步
    科學家設計單分子自旋開關可穩定自旋 電子元件微型化將邁進一大步  Emma Chou • 2019-12-24 16:12
  • 中山大學趙德鵬團隊在新型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設計與合成獲突破
    分子馬達指自然的或人造的分子機器,如生物體內的ATP合成酶,細菌鞭毛等。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成功設計併合成出在外界能量輸入下進行可控性運動「分子機器」的三位科學家。人造分子馬達作為能量轉換裝置在智能材料、信息儲存以及生物醫療等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
  • 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在原子尺度上對單個原子/分子的量子態實現精確操縱以及對其物性實現可控調製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及其應用領域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相關研究具有極強的挑戰性。  上個世紀末,他們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成功地實現了單個原子的操縱與納米結構的組裝,在國際上首次證實在單分子極限尺度下的電導轉變,在單個Rotaxane類分子水平上實現了穩定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 首次成功利用電子自旋發電
    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超微技術,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電子自旋發電。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磁傳感器或用來為超小型電子器械製造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