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旋電子技術實現超小型二極體和振蕩器

2020-11-27 電子產品世界

日本大阪大學與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利用自旋電子技術,開發出了二極體靈敏度極高的超小型自旋轉矩二極體(STD)注1)。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還利用構造與該STD基本相同的元件,開發出了性能達到實用化水平的自旋轉矩振蕩器(STO)。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28360.htm

注1)二極體靈敏度是指向二極體施加交流電場時輸出的正向直流電流強度。由於是在電阻值為定值(50Ω等)的基礎上來測量輸出電壓,因此單位是V/W。

自旋電子是通過控制電子的磁矩(自旋)來更加高效地控制電子流動的技術總稱。迄今為止,業界已開發出多個採用薄型非磁性體層夾在兩個磁性體層之間的磁性隧道結(MTJ,magnetictunneljuction)為基本構造的應用元件,部分元件已在推進實用化。

自旋電子技術已實用化的三種主要用途,和此次性能提高的兩種主要用途。此次的自旋轉矩二極體元件達到了現有半導體二極體靈敏度理論極限值4000V/W的3倍。

靈敏度大幅提高至27倍

儘管STD及STO等很早以前就已經被開發出來,但性能明顯低於現有元件,因此一直未能實用化。此次開發的STD直徑非常小,僅為約120nm。因為由MTJ的其中一個磁性體層中的自旋構成的磁極會在交流電場的作用下進行歲差運動,所以元件的電阻值會發生變化,從而可對電流進行整流。

大阪大學等開發的自旋轉矩二極體(STD)的構成(a)與施加直流電流的作用和效果(b、c)。施加直流電流優化了磁極的歲差運動,使靈敏度達到了傳統STD的約27倍、半導體二極體理論極限值4000V/W的3倍。(圖片來源於大阪大學與產綜研)

2005年元件剛剛開發出來時,其靈敏度只有1.4V/W。2012年的試製品為440V/W,遠遠比不上半導體二極體。而此次的開發品為1.2萬V/W,達到了半導體二極體產品最高值3800V/W的三倍以上,靈敏度大幅提高。此次的STD之所以能夠實現高靈敏度,是因為通過向STD施加直流電流,優化了磁極歲差運動的軸傾斜角度。如果不施加電流,STD的靈敏度僅為630V/W,而沿著二極體的正方向通入0.3mA的直流電流之後,靈敏度就會大幅提高至1.2萬V/W。

STO也達到了可實用化的程度

另一方面,產綜研還製作了構造與該STD基本相同的垂直磁化型STO,並獲得了0.55μW的輸出功率及130的Q值。產綜研納米自旋電子研究中心金屬自旋電子小組研究組長久保田均表示,「已經接近於可用於STO磁頭*的數值」。以前,STO的輸出功率與Q值為此消彼長關係,存在的課題是如何同時提高兩個值。

儘管自旋轉矩振蕩器(STO)以前一直無法擺脫Q值與振蕩輸出功率之間的此消彼長關係,但此次產綜研製作的元件等同時提高了振蕩輸出功率和Q值,開始達到能夠實用化的範圍。

*STO磁頭=東芝正在開發的使用STO的高密度硬碟磁頭。通過檢測出STO振蕩的頻率在硬碟磁場的影響下發生的變化,來實現高S/N數據讀取。

STO還有採用「Sombrero型」構造的。儘管性能高於此次的STO,但元件為4μm寬,嵌入硬碟磁頭的話尺寸太大。久保田稱,此次的STO還不到其1/30,而且「性能在不斷提高」。


相關焦點

  • 首次成功利用電子自旋發電
    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超微技術,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電子自旋發電。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磁傳感器或用來為超小型電子器械製造電源。
  • 實現利用人造分子馬達,操縱電子自旋!
    人工分子開關和機器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歷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從旋轉過程中手性開關的角度來看,人工分子馬達具有很高的吸引力。現在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電子自旋過濾裝置,它可以通過光輻照或熱處理來改變自旋極化方向。這一結果有利於納米分子開關運動所產生固態功能的發展。
  • 科學家利用電子自旋成功使絕緣體導電
    日本東北大學技術材料研究所齋藤英治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利用電子自旋使絕緣體導電的方法。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在絕緣體中傳輸「自旋波」,再重新轉換成電信號,便可實現電信號在絕緣體中的傳輸,並且能夠有效減少能量損失。該研究成果為開發節能元器件提供了依據,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東芝新CMOS振蕩器提供全球最高等級精確度
    東芝公司 (TOKYO:6502)近日宣布,該公司已開發出一款採用標準CMOS技術製造的原型參考時鐘振蕩器,該振蕩器達到了全球最高等級精確度。這款新設備用於代替傳統的晶體振蕩器,將為電子設備的微型化提供支持。   東芝將於6月13日在夏威夷檀香山舉辦的2014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及電路研討會(Symposia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上展示這項振蕩器技術。   近年來,對於作為電子產品複雜功能來源的電子組件的微型化要求已經擴及振蕩器,激發了對超小型振蕩器的興趣。
  • 新材料組合帶來更強大電子「自旋」
    它利用電子的自旋和磁矩,使固體器件中除電荷輸運外,還加入電子的自旋和磁矩,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和技術。應用於自旋電子學的材料,需要具有較高的電子極化率,以及較長的電子自旋弛豫時間。 人們經常將電子自旋類比於地球自轉。
  • 基於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的信號測量與監控系統
    摘要:在研究基於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的普通高校近代物理實驗上,設計了一種適合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的基於單片機和PC機的數據傳輸系統,並實現串口與嵌入式單片機數據透明傳輸的硬體連接和軟體編程
  • 《自然》:像人腦一樣高能效、可調節的自旋電子神經元出現了
    最近,哥德堡大學和東北大學研究團隊在這方面取得了進展。他們展示了一種新穎的電壓控制自旋電子微波振蕩器,能夠高度模仿非線性振蕩神經網絡的人腦。該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電壓控制的自旋電子振蕩器,該振蕩器的性能可以精密調節,而能耗卻可以降到忽略不計的程度。
  • 利用電子自旋改變磁方向
    磁開關的可逆轉是磁信息儲存的關鍵因素,如今,研究人員在不改變電流的情況下,利用電子的自旋實現了磁開頭的可逆轉性。新發現發表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物理學》期刊上,它將導致一種全新、低能的電子設備的誕生。
  • 《自然》:像人腦一樣高能效、可調節的自旋電子神經元出現了
    最近,哥德堡大學和東北大學研究團隊在這方面取得了進展。他們展示了一種新穎的電壓控制自旋電子微波振蕩器,能夠高度模仿非線性振蕩神經網絡的人腦。 該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電壓控制的自旋電子振蕩器,該振蕩器的性能可以精密調節,而能耗卻可以降到忽略不計的程度。
  • 美國利用自旋電子學研發更有效、更高密度的數據存儲技術
    美國紐約大學和IBM研究公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磁性材料中電子運動的新機制,該機制可能會為增強數據存儲指明新的方向。該研究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揭示了一種基於電流設定磁信息(或電子自旋)方向的過程。該研究源於自旋電子學領域,這是一門綜合了凝聚態物質和量子物理學等理論的學科。自旋電子學實質上是那些基於電子電荷和自旋原理的電子電氣設備的簡稱。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自旋電子學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控制材料中電子的自旋方向。而我們的研究展示了設定導電材料中電子自旋方向的一種全新的、根本性的機制。」
  • 製作電壓控制LC振蕩器原理及實現
    其基本原理是根據預置數值由單片機產生相應的數字量,通過D/A轉換器產生控制電壓去控制VCO中的變容二極體實現電調改變VCO的工作頻率。方案的特點是電路簡單、經濟,輸出頻率可以連續調整,但工作頻率穩定度較低(能達到10-3要求)。
  • 控制電子自旋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英美科學家攜手進行的研究發現,讓有機太陽能電池內的電子採用特定的方式「自旋」,有望大幅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該最新技術還可用於研製性能更高的有機發光二極體。
  • 太好了,首次實現:電子自旋「普遍」超極化的輻射冷卻技術!
    巴黎薩克萊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蘇黎世理工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將電子自旋極化提高到熱平衡值以上來控制自旋系綜的溫度,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在他們之前的研究中已經證明,在一定條件下,讓電子自旋恢復熱平衡的最突出弛豫通道是微波光子自發發射到在實驗中使用的諧振器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珀塞爾效應。
  • 利用電子自旋進行手性拆分
    在自然界中多數物理狀態下,電子的自旋是消旋的,即自旋向上和向下的電子等量存在。但對於磁性材料,尤其是半金屬材料,由於其費米能級處兩種自旋電子態密度不同,導致它對一種自旋方向的電子導電,對另一種自旋方向的電子表現為絕緣體[1]。目前,研究者發現只有磁場時不能選擇性合成手性分子,但是在磁性材料表面會存在分子的對映選擇性吸附。這是因為吸附手性分子的電荷極化伴隨著自旋極化而產生。
  • 94 GHz變容二極體調諧振蕩器
    點擊上方actMWJC關注《微波雜誌》對於通信、雷達和測試應用
  • 使用VCO實現變容二極體直接調頻
    許多中小功率的調頻發射機都採用變容二極體直接調頻技術,即在工作於發射載頻的lc振蕩迴路上直接調頻,採用晶體振蕩器和鎖相環路來穩定中心頻率。較之中頻調製和倍頻方法,這種方法的電路簡單、性能良好、副波少、維修方便,是一種較先進的頻率調製方案。
  • 使用VCO實現變容二極體直接調頻(圖)
    摘 要:介紹了一種使用vco實現調頻的鎖相環電路並給出了關鍵技術,變容二極體直接調頻和鎖相,環路濾波器的設計及實驗結果。---許多中小功率的調頻發射機都採用變容二極體直接調頻技術,即在工作於發射載頻的lc振蕩迴路上直接調頻,採用晶體振蕩器和鎖相環路來穩定中心頻率。較之中頻調製和倍頻方法,這種方法的電路簡單、性能良好、副波少、維修方便,是一種較先進的頻率調製方案。
  • 助力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科學家實現了利用單電子流產生單光子
    圖片:自然通訊(2020)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通過在專門設計的發光二極體(LED)中移動單電子來產生單光子的新技術。這項技術發表在《自然通信》雜誌上,可以幫助發展新興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因此,可以產生單個光子的光源是許多量子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研究實驗室已經可以利用半導體中的自組裝量子點或金剛石中的結構缺陷製造了單光子源。這些點和缺陷的形成是一個隨機過程,因此很難預測這些單光子源的位置和光子能量(或波長)。在將光子源集成到大型量子網絡中時,這種隨機性可能會帶來挑戰。
  • 鈣鈦礦: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的「神奇材料」
    技術「後摩爾時代」已經悄然到來,對於採用「電荷」傳輸與處理數據的傳統計算機來說,其性能正日益逼近物理極限。之前一直受忽視的電子另一特性「自旋」(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獲得了科學界的普遍重視。
  • 壓控振蕩器(VCO)的定義 控振蕩器工作原理及應用
    使振蕩器的工作狀態或振蕩迴路的元件參數受輸入控制電壓的控制,就可構成一個壓控振蕩器。在通信或測量儀器中,輸入控制電壓是欲傳輸或欲測量的信號(調製信號)。人們通常把壓控振蕩器稱為調頻器,用以產生調頻信號。在自動頻率控制環路和鎖相環環路中,輸入控制電壓是誤差信號電壓,壓控振蕩器是環路中的一個受控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