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成功利用電子自旋發電

2020-11-27 科學網

 

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超微技術,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電子自旋發電。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磁傳感器或用來為超小型電子器械製造電源。

 

據日本《讀賣新聞》網站3月10日日報導,一般而言,利用磁力產生電力,需要令磁鐵在線圈附近運動,讓磁場不斷發生變化。而東京大學教授田中雅明的研究小組一開始曾致力於尋找磁鐵不必運動就能產生電力的方法,後來他們的目光被電子能像小磁鐵一樣運動的特性即電子自旋所吸引。

 

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新元件,元件中有鎵、砷和錳等材料製成的微小磁鐵顆粒。這種磁鐵顆粒只能讓擁有特定自旋方向的電子出入。研究人員把新元件放入相當於較強永久磁鐵的磁場中,觀測到發電元件產生了21毫伏的電壓。

 

本次實驗時的溫度約為零下270攝氏度。研究人員認為,改良磁鐵的製作方法,有可能在室溫狀態下引發同樣現象。

 

這項成果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來源:新華網 錢錚) 

  

(《自然》(

Nature

),doi:10.1038/nature07879,Pham Nam Hai,Masaaki Tanaka)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電子自旋成功使絕緣體導電
    日本東北大學技術材料研究所齋藤英治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利用電子自旋使絕緣體導電的方法。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在絕緣體中傳輸「自旋波」,再重新轉換成電信號,便可實現電信號在絕緣體中的傳輸,並且能夠有效減少能量損失。該研究成果為開發節能元器件提供了依據,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產經新聞:日本首次成功利用海底熱水發電
    參考消息網9月24日報導 日媒稱,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首次成功地進行了「海底熱水發電」實驗,該實驗利用從海底噴出、包含硫化氫的熱水進行發電。電力是海底探測和觀測所必不可少的,一旦可以在海底直接發電,則海洋研究空間會大大擴展。
  • 實現利用人造分子馬達,操縱電子自旋!
    現在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電子自旋過濾裝置,它可以通過光輻照或熱處理來改變自旋極化方向。這一結果有利於納米分子開關運動所產生固態功能的發展。在自旋電子學中,由於輕元素的弱自旋軌道相互作用(SOI),使得有機材料具有較長的自旋弛豫時間和較長自旋擴散長度。因此有機材料作為一種「自旋輸運材料」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利用電子自旋改變磁方向
    磁開關的可逆轉是磁信息儲存的關鍵因素,如今,研究人員在不改變電流的情況下,利用電子的自旋實現了磁開頭的可逆轉性。新發現發表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物理學》期刊上,它將導致一種全新、低能的電子設備的誕生。
  • 科學家成功實現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
    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這一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突破,將為構建量子傳導裝置奠定基礎。電子不僅只有所帶的電荷能傳遞信息,其不同的自旋態也攜帶著信息。
  • 前沿| 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演示基於自旋電子學的人工智慧
    選自phys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者有史以來第一次成功演示了基於自旋電子學的人工智慧(spintronics-ba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基本操作。圖 1:(a) 在本演示中用作人工突觸的人工製造的自旋電子器件的光學照片。圖中也展示了用於電阻切換的測量電路。(b) 該器件的電阻和被施加的電流之間的關係,表現出了類似模擬的電阻變化。(c) 安裝在一個陶瓷封裝上的自旋器件陣列的照片,這種器件可被用於開發人工神經網絡。模擬生物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的人工智慧可以快速執行複雜和精細的任務,比如圖像識別和天氣預測。
  • 利用電子自旋進行手性拆分
    在自然界中多數物理狀態下,電子的自旋是消旋的,即自旋向上和向下的電子等量存在。但對於磁性材料,尤其是半金屬材料,由於其費米能級處兩種自旋電子態密度不同,導致它對一種自旋方向的電子導電,對另一種自旋方向的電子表現為絕緣體[1]。目前,研究者發現只有磁場時不能選擇性合成手性分子,但是在磁性材料表面會存在分子的對映選擇性吸附。這是因為吸附手性分子的電荷極化伴隨著自旋極化而產生。
  • 科學家成功實現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傳輸
    據科技日報10月19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這一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突破,將為構建量子傳導裝置奠定基礎。
  • 自旋電子學
    巨磁阻效應(GMR)的發現及應用讓電子工程師們認識了自旋,使他們恍然大悟:原來自旋是如此的有用啊!事實上,儘管電子學的發展和應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電路和電子器件中所利用和研究的基本上只是電流,也就是電荷的流動,與自旋完全無關。幾十年來,電子學固然功勞巨大,但人類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手機的體積小了還想再小,計算速度快了還要更快。
  • 電子自旋的高效閥
    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物理系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來自比薩的同事合作開發了一種新概念,該概念利用電子自旋來切換電流。除了基礎研究以外,此類自旋閥還是自旋電子學中的關鍵元素,自旋電子學是一種利用自旋而不是電子電荷的電子產品。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通信物理學》上。在某些時候,自旋電子學可能成為流行語,與電子學一樣,成為我們詞彙量的一部分。
  • 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量子計算又一挑戰被克服
    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量子計算又一挑戰被克服 聶翠蓉/科技日報 2016-10-20 10:30 來源:澎湃新聞
  • 太好了,首次實現:電子自旋「普遍」超極化的輻射冷卻技術!
    巴黎薩克萊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蘇黎世理工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將電子自旋極化提高到熱平衡值以上來控制自旋系綜的溫度,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在他們之前的研究中已經證明,在一定條件下,讓電子自旋恢復熱平衡的最突出弛豫通道是微波光子自發發射到在實驗中使用的諧振器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珀塞爾效應。
  • 史上最成功的數學預測 | 電子自旋
    科學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理論科學家可以用數學做出預測,而實驗科學家可以檢驗這些預測。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除此之外,反物質、無線電波、希格斯玻色子等等都是非常成功的數學預測。很久以前法拉第就發現,運動的電荷會產生磁場;線圈中流動的電流是電動機的基礎。
  • 電子自旋算得上史上最成功的數學預測?
    科學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理論科學家可以用數學做出預測,而實驗科學家可以檢驗這些預測。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當天文學家發現天王星運動的速度比牛頓引力定律預測的要快後,他們成功地利用數學預測了海王星的存在。
  • 利用自旋電子技術實現超小型二極體和振蕩器
    日本大阪大學與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利用自旋電子技術,開發出了二極體靈敏度極高的超小型自旋轉矩二極體(STD)注1)。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還利用構造與該STD基本相同的元件,開發出了性能達到實用化水平的自旋轉矩振蕩器(STO)。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28360.htm 注1)二極體靈敏度是指向二極體施加交流電場時輸出的正向直流電流強度。
  • 太好了,利用自旋流進行流體動力發電,能量轉換提高了10萬倍!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基礎研究計劃中ERATO Saitoh自旋量子整流項目的科學家,闡明了在微米級通道中利用自旋流進行流體動力發電的機理,發現隨著流動規模的減小,發電效率大大提高。在微通道中,流動呈現一種稱為層流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微渦狀的液體運動廣泛而平滑地分布在整個通道中。
  • 太好了,利用自旋流進行流體動力發電,能量轉換提高了10萬倍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基礎研究計劃中ERATO Saitoh自旋量子整流項目的科學家,闡明了在微米級通道中利用自旋流進行流體動力發電的機理,發現隨著流動規模的減小,發電效率大大提高。在微通道中,流動呈現一種稱為層流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微渦狀的液體運動廣泛而平滑地分布在整個通道中。這產生了更適合小型化的特性,並且提高了發電效率。
  • 離量子計算機的實現又進一步,成功測量量子點中一個電子的自旋!
    科學家成功地重複測量了矽量子點(QD)中一個電子的自旋,而不會在這個過程中改變它的自旋,而這種類型的「非破壞」測量對於創造容錯的量子計算機非常重要。量子計算機將使執行某些類別的計算變得更容易,例如多體問題,這對傳統計算機來說是極其困難和耗時的。從本質上講,這涉及到測量量子值,它永遠不會像傳統電晶體那樣處於單一狀態,而是以「疊加態」的形式存在。
  • 成功測量:量子點中一個電子的自旋!離量子計算機的實現不遠了
    科學家成功地重複測量了矽量子點(QD)中一個電子的自旋,而不會在這個過程中改變它的自旋,而這種類型的「非破壞」測量對於創造容錯的量子計算機非常重要。量子計算機將使執行某些類別的計算變得更容易,例如多體問題,這對傳統計算機來說是極其困難和耗時的。
  • 人類首次直接「看到」量子自旋效應
    科技日報北京7月23日電(記者劉霞)據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直接「看到」拓撲絕緣體和金屬中電子的量子自旋現象,為未來研發先進的量子計算組件以及設備鋪平了道路,距離實現量子計算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