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的信號測量與監控系統

2020-12-05 電子產品世界

摘要:在研究基於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的普通高校近代物理實驗上,設計了一種適合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的基於單片機和PC機的數據傳輸系統,並實現串口與嵌入式單片機數據透明傳輸的硬體連接和軟體編程,實際效果表明該系統數據採集準確,並達到了實時監測實驗數據的目的,同時系統自動生成圖文並茂的實驗報告,避免了手工輸入時產生的誤差。
關鍵詞:電子自旋共振儀;嵌入式單片機通信;信號採集與監控;智能

電子自旋共振現象被發現於本世紀四十年代後期,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展,它與核磁共振,鐵磁共振,光泵磁共振等形成了一個新的學科——磁共振波譜學。作為一項實用技術,它在化學、物理、生物和醫學等方面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與計算機技術結合,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中涉及的是普通高校近代物理實驗-電子自旋共振實驗,在實驗中要求觀察電子自旋共振現象,觀察順磁離子對共振信號的影響,測量DPPH(自由基二苯基三硝基苯肼)中電子的g因子(hv=gJμB),並利用電子自旋共振測量地球磁場的垂直和水平分量。其中準確的獲得這些實驗數據是非常重要的,文中提出利用PC機與嵌入式單片機通信傳輸數據,並且將採集到的數據繪製成可視化的共振譜線圖,通過讀取共振譜線的坐標值來獲得實驗所需要的數據,同時將實驗數據生成實驗報告。大大提高了實驗的精度和自動化。

1 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
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優越於傳統的電子自旋共振儀,它用單片機系統來判斷共振點,用亥姆霍茲線圈取代傳統的螺線管線圈來測量磁場強度B0,測量準確、便捷。
為了觀測到共振現象,需要使用一個高頻探頭,其振蕩線圈為被測物DPPH提供能級躍遷所需的能量(hv),當產生共振時,振蕩器的能量被樣品吸收,振蕩幅度會發生變化,該變化經過檢波和低頻放大後輸出,即可在外接示波器或PC機上觀察到共振峰(亦稱為共振譜線)。儀器前端採用邊緣振蕩器來探測共振信號,信號經檢波放大後送波形變換模塊,產生CMOS電平的信號脈衝,然後送往微處理器的I/O口,由軟體來計算矩形脈衝的寬度,當峰信號出現等間距時,相鄰脈衝的寬度相等,此時即判定B0已調準並給出讀取數據的指示,同時將該數據放入內存。

2 信號測量
2.1 通信原理
實驗儀器中嵌入了AT89C52單片機(下位機),負責數據採集、處理和控制。PC監控機(上位機)進行現場可視化檢測,它們之間採取主從串行通信方式。PC機上的串行通信通過埠RS232的RTS信號進行二進位數據的收發轉換與傳輸。下位機中串行數據從TXD引腳按規定的波特率輸出,接收數據時監視RXD引腳,一旦出現「0」位,按規定的波特率將外圍設備送來的數據存儲。但是,在8051單片機的內部有一個全雙工的異步串行I/O口,它的輸入和輸出使用5 V邏輯而不是RS-232電壓,所以連接時用MAX485專用晶片進行轉換。如圖1所示單片機與外設串口通信原理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3340.htm


2.2 數據通信程序設計
2.2.1 通信協議
本系統串行通信採用異步通信方式。協議如下:
1)一幀數據由1位起始位、8位數據位、無奇偶校驗位、1位停止位共10位組成。
2)波特率設為2 400 bps。單片機串行口按方式1工作,波特率由定時器T1控制。
PC機串口波特率通過VB通訊控制項的Settings屬性設置,為保證數據傳送的準確性,兩者的波特率必須一致。
2.2.2 下位機通信及程序設計
單片機可以採用中斷方式或查詢RI(接受中斷標誌位)或TI(發送中斷標誌位)方式進行數據通信。本系統採用查詢方式,在定時器T2中斷子程序中查詢RI,一旦檢測到RI=1則轉入接受數據子程序,在子程序中單片機讀取從上位機發送的通信指令、讀取記錄個數等數據,經校驗正確後,即從ATC256存儲器中將歷史記錄數據上傳給PC機。
Uchar comReceive(void)
{ while(RI==0)//表示未接收,需等待
RI=0;//接收完後清除換下一數據
Return(SBUF)
2.2.3 上位機通信及程序設計
上位機利用Visual Basic8.0編程。用VB8.0開發串行通信程序有2種方法,一種是利用Windows的API函數;另一種是採用VB8.0的通信控制項MSComm。利用API函數編寫串行通信程序較為複雜,需要掌握大量的通信知識,其優點是可實現的功能更豐富、應用面更廣泛,適合於編寫較為複雜的低層次通信程序。而VB8.0的MSComm通信控制項提供了標準的事件處理函數、事件、方法,並通過控制項屬性對串口參數進行設置,比較容易地解決了串口通信問題。
本系統採用事件驅動方式進行串口通信設計。
該實驗接收從單片機發來的電流值等數據,並賦予數組。部分代碼如下:


至此,該實驗系統中數據的採集工作就完成了,下一步將把採集的數據可視化監控,利用上位機完成實驗中磁場,g因子等各種計算。

3 信號監控
從單片機採集到的數據傳送到PC機的存儲數組中,然後將每組數據繪製成共振譜線,並且通過讀取共振譜線的坐標值來獲得實驗數據。在VB中實時曲線的繪製一般藉助於Timer控制項來完成,使用Timer控制項,定期將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中監測到的數據送往pic_main,而曲線的繪製一般畫成折線圖,採用PictureBox1的Line方法繪製。用Line方法可以在窗體或圖片框上繪製一條直線或繪製一個矩形。
Line方法的一般格式:
[對象名.]Line(x1,y1)-(x2,y2)[,顏色]
其中,(x1,y1)為始點坐標;(x2,y2)為終點坐標;顏色可以使用RGB函數,規定畫線或畫矩形的顏色。部分代碼如下:


4 實驗報告的生成
本系統實驗結束後,電子自旋共振實驗報告由系統自動生成一張WORD文檔。避免了傳統的手工輸入時產生的誤差。實驗報告的信息內容:姓名、標題、表格、圖表、日期、實驗計算及測量結果等。
4.1 新建文檔
Documents集合包含所有打開的文檔。要新建一篇文檔,可使用Add方法將一個Document對象添至Documents集合。


相關焦點

  • 青海師大"智能電子自旋共振儀"實現產業化
    該實驗教學中心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和創新實驗教學,完善實驗內容,優化實驗室功能,注重實驗內容的綜合性、多學科交叉性,基本建成了一個與物理、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相融合、教學科研相結合,以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研究創新性實驗為主的動態開放式的本科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 前沿| 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演示基於自旋電子學的人工智慧
    選自phys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者有史以來第一次成功演示了基於自旋電子學的人工智慧(spintronics-ba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基本操作。圖 1:(a) 在本演示中用作人工突觸的人工製造的自旋電子器件的光學照片。圖中也展示了用於電阻切換的測量電路。(b) 該器件的電阻和被施加的電流之間的關係,表現出了類似模擬的電阻變化。(c) 安裝在一個陶瓷封裝上的自旋器件陣列的照片,這種器件可被用於開發人工神經網絡。模擬生物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的人工智慧可以快速執行複雜和精細的任務,比如圖像識別和天氣預測。
  • 基於ABC三相電的電網監測系統監控終端的設計
    摘要:為了有效解決遠程實時監測電網線路的ABC三相電溫度和周邊環境情況,實現電網的智能預警,減少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投入及人工監控的弊端,設計了電網監測系統。
  • 中科大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實現千赫茲譜線解析度單自旋順磁共振
    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是當代重要的物質科學研究手段,常用來獲取分子的動力學、結構等信息。研究人員在實驗中成功實現金剛石中單個氮原子電子自旋的窄化躍遷探測,相較傳統方法譜線解析度提升了27倍,達到8.6 kHz,這是目前基於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微觀順磁共振譜學的最高指標。色心是指晶體中對可見光產生選擇性吸收的缺陷部位。
  • 基於「分子自旋電子學」的新技術,將給量子計算機帶來新希望!
    但是量子系統是出了名的脆弱,雖然已經在為一些提議的應用構建工作機器方面取得了進展,但這項任務仍然很困難,但是一種被稱為分子自旋電子學的新方法提供了新希望。1997年理論物理學家Daniel loss和David DiVincenzo制定了創造量子計算機所需的一般規則,普通電子設備使用電荷將信息表示為0和1,而量子計算機通常使用電子「自旋」狀態來表示量子位。
  • 鑽石或是自旋電子元件潛在材料
    最近,研究人員探尋了一種被稱為自旋電子學的新技術潛力。自旋電子學依靠探測並控制粒子自旋。該技術或能帶來新的更加高效和強大的設備。 在一篇日前發表於美國物理聯合會(AIP)出版集團所屬《應用物理快報》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測量了電荷載子的自旋同鑽石中的磁場發生相互作用的強度有多大。這種關鍵屬性證實,鑽石可作為自旋電子元件的一種頗有前景的材料。
  • 新型量子系統:有助於設計更好的自旋電子器件!
    導讀近日,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為量子系統創造了一個新的試驗場。在這個試驗場中,他們可以打開和關閉特定的粒子相互作用,從而有望帶來自旋電子學方面的新進展。背景自旋輸運電子器件有望徹底改變我們對於電子器件的印象,特別是在計算領域。標準的電子器件採用電子的電荷來編碼信息,而自旋電子學器件卻依賴於電子的另一個內稟特性:自旋。自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
  • 電場控制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對包括使用應變,離子液體,介電材料和電化學離子遷移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電場調製等前沿研究進行了全面綜述。此外,作者還介紹了各種新興的主題研究,如Néel自旋軌道轉矩,手性自旋電子學,拓撲反鐵磁自旋電子學,各向異性磁阻,存儲器件,2D磁性以及與反鐵磁有關的磁離子調製。總之,作者強調了實現高質量的室溫反鐵磁隧道結,反鐵磁自旋邏輯器件和人工反鐵磁神經元的可能性。
  • 基於物聯網的水產養殖監控系統
    由於大部分處於傳統的監測方式和手動控制設備的階段,並且未能進行實時數據的監測和遠程控制水產養殖設備,參考現有基於物聯網的水產養殖監控系統對水質環境控制實現在線監測[1],本系統著力於設計通過4G網絡傳輸、在線網頁顯示數據,實現網頁對水質環境實時發布、存儲、傳輸,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對設備做出控制。
  • 自旋電子學Nature:反鐵磁氧化鐵中的可調長程自旋輸運
    【引言】   自旋電子學是基於自旋輸運的新興科學技術。所謂自旋其實是電子的內稟角動量,與質量、電荷一樣是電子自身固有性質。電子自旋輸運被認為與傳統電子器件中電子電荷輸運相類似,也可作為載體用於信息傳輸,根據自旋轉移這一特性設計開發的新型電子器件可有望作為現有電子器件的升級替代產品。類似於電流,通過自旋霍爾效應電子發生特定的偏轉,從而產生自旋流(Spin current)。自旋流作為自旋信息傳輸的核心,是發展基於自旋計算器件的關鍵。
  • 最新研究:開發基於反鐵磁體的自旋電子器件
    在這種材料中,相鄰電子自旋呈相反方向排列,其磁化率因而接近於零。1932年由Louis Néel首次發現。例如,鉻、錳、輕鑭系元素等等,都具有反鐵磁性。反鐵磁性是一種磁性,其中在材料內自發地發生平行但相反的自旋。表現出反鐵磁性的材料反鐵磁體具有有利的特性,這使得它們特別有希望用於製造自旋電子器件。
  • 基於傳感器在新型移動測量系統的應用
    打開APP 基於傳感器在新型移動測量系統的應用 發表於 2018-01-29 18:05:11 最近,在國內與傳感技術應用相關的諸多領域
  • 數據中心機房母線智能監控方案說明
    主路(埠箱線路板監控)智能監控單元及電度測量裝置的準確度要求為:電壓、電流不低於0.5,功率、電度不低於1。埠箱可帶智能監控4.3屏幕,可以顯示三項主路電力數據。10.1寸監控屏幕可以實現免螺絲懸掛安裝,也可以機櫃嵌入式安裝。應具有可重複性告警不阻塞功能,即原已發出的告警信號未消除而人為地關掉了告警聲信號期間又產生新的告警時,會再次自動發出聲光告警信號。
  • 基於遠程監控系統對風力發電場遠程管理的現實
    打開APP 基於遠程監控系統對風力發電場遠程管理的現實 工程師周亮 發表於 2018-08-18 11:10:29 然而由於風場多位處荒漠或人煙稀少之地,對外通訊條件較差,如何建立遠程監控系統以強化風場管理、提升效率,成為風電繼續往前邁進之一大挑戰。
  • 「電子自旋」或淘汰元件中的導體
    在下個世代,信息處理技術極有可能從基於現有的電荷流動,演化至應用電子自旋。但首先,我們必須更好的理解和控制自旋的機制,並製備陪套的邏輯門、電路等與自旋電晶體並駕齊驅的電子器件。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自旋電子」器件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開發了一種測量和控制電子自旋電壓(也稱作自旋化學勢)的技術。圖丨哈佛科學家利用金剛石探究自旋電子器件正如驅動電荷在導體中流動的電壓一般,「自旋電壓」是電子自旋在物質中擴散的趨勢。
  • 基於卡爾曼濾波器和CAN智能從站技術實現開關磁阻電機調速系統設計
    打開APP 基於卡爾曼濾波器和CAN智能從站技術實現開關磁阻電機調速系統設計 方旭東,孫劍 發表於 2020-05-12 09:50:19
  • 基於機器視覺的汽車智能駕駛系統
    本文整個智能駕駛系統的設計思想也是基於模擬人工駕駛來進行的,主控制系統是汽車的大腦,機器視覺系統好比人的雙眼。主控制系統一旦出現系統死機或者控制軟體運行不穩定,則會帶來車毀人亡的重大交通事故。而主控制系統計算機工作環境惡劣,汽車在高速行駛的時候震動很大,靠近汽車引擎的部位溫度較高,為了保證主控制系統的安全穩定的運行,主控制系統計算機應該選用高性能高穩定的工控機。
  • 基於RS485總線的溫溼度監控系統設計
    其中採用差分通訊方式進行信號發送與接收的RS-485(EIA-485Standard)總線協議較RS-232C協議進步了抗共模幹擾能力和傳輸速率,擴大了傳輸間隔,更適合作為現場總線應用於複雜的環境中的產業控制和實時監控系統中[1]。  下位現場數據採集與控制單元掛接於同一條數據通訊總線,總線為各現場單元共享,為避免總線通訊的競爭與衝突,系統網絡通訊採用主從式和廣播式通訊控制方法。
  • 信息學院電子學系郭弘教授團隊在原子共磁力儀系統研製及自旋-引力...
    由於不同原子在空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離,磁場梯度會影響共磁力儀的測量結果,是共磁力儀主要的系統誤差來源。基於同一種原子的共磁力儀系統結構圖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量子信息技術團隊與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合作,提出了利用銣原子的兩個超精細能級實現共磁力儀的新方法
  • 完全電子化的二維自旋電晶體:有望取代傳統電子器件
    導讀據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們構造出一款二維自旋電晶體。背景時下,電子器件基本上都是基於電子的電荷特性。可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電子還有另一種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自旋」。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自旋著的電子可創造出用於轉移或存儲信息的磁矩。(圖片來源:Sumio Ishihara) 研究電子自旋與自旋流等相關知識的學科,被稱為「自旋電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