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場控制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

2020-09-24 卡比獸papa

【背景介紹】

反鐵磁性是具有兩個或多個磁性子晶格的磁階表現,該子晶格以總力矩為零的方式排列。路易斯·奈爾(Louis Néel)首先討論了這種磁性,反鐵磁序正是在以他名字命名的Néel溫度之上便消失了。Néel在1970年的獲諾獎演講中曾提到,反鐵磁體從理論上講是非常有趣的,但在當時似乎沒有任何應用。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年來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興趣日益增長。與鐵磁體相比,反鐵磁性材料具有更快的自旋動力學特性和對雜散磁場的低靈敏度,這使其成為自旋電子存儲器件的理想選擇。一方面,反鐵磁自旋在外部磁場下的穩定性與自旋翻轉場HSF有關,其可達到100特斯拉以上。另一方面,零場反鐵磁共振頻率可以高達太赫茲(THz)。這表明反鐵磁體的自旋可以在皮秒的時間尺度上切換,這比鐵磁體的時間尺度快了三個數量級(≈ns)。由於各種理論和實驗研究,反鐵磁自旋電子學已經建立且正在迅速發展中。然而,反鐵磁階數參數的有效操縱仍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由於已經有成功演示的控制反鐵磁自旋軸的方法發展,反鐵磁性的電場控制由於其低耗能的獨特優勢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成果簡介】

最近,Adv. Mater.在線刊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知琪教授等總結的電場控制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研究進展的綜述。題目是「Electric-Field-Controlled Antiferromagnetic Spintronic Devices」。在這篇綜述中,作者對包括使用應變,離子液體,介電材料和電化學離子遷移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電場調製等前沿研究進行了全面綜述。此外,作者還介紹了各種新興的主題研究,如Néel自旋軌道轉矩,手性自旋電子學,拓撲反鐵磁自旋電子學,各向異性磁阻,存儲器件,2D磁性以及與反鐵磁有關的磁離子調製。總之,作者強調了實現高質量的室溫反鐵磁隧道結,反鐵磁自旋邏輯器件和人工反鐵磁神經元的可能性。最後,作者期望這些總結將提供適當且具有前瞻性的觀點,以促進該領域的快速發展。

【圖文解讀】

1、引言

圖一

(a)在GaP襯底上生長的CuMnAs反鐵磁薄膜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

(b)器件的顯微照片和測量配置示意圖;

(c)通過施加電流脈衝來控制橫向電阻;

(d)器件的磁場與橫向電阻存在的關係。

圖二

(a)反鐵磁性CuMnAs的磁性結構和電流感應開關機制的示意圖;

(b)器件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c)通過入射太赫茲電場進行寫操作的示意圖;

(d)皮秒寫入脈衝的波形。

圖三

(a)反鐵磁Mn3GaN/Pt雙層的光學顯微鏡圖像和實驗幾何示意圖;

(b)霍爾電阻與電流密度的關係。

圖四

(a)由Pt和NiO雙層結構中的自旋電流驅動的THz反鐵磁振蕩器的示意圖;

(b, c)由電流感應的自旋傳遞轉矩驅動的傾斜反鐵磁矩旋轉的示意圖;

(d)振蕩器中反鐵磁矩旋轉的時間特性。

圖五

(a)裝置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b)器件原理圖和測量方案;

(c, d)在NiFe和Cu之間檢測到的電阻對掃描磁場的依賴性。如插圖所示,(c)和(d)中Mn3Sn的反鐵磁三角矩的方向相反。

2、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電場控制

2.1、壓電應變控制

近年來,鐵電氧化物通過形成鐵磁/鐵電或反鐵磁/鐵電複合異質結構而被廣泛用於控制磁序,並且已經成功地實現了有效的調製。鐵電氧化物是有效的絕緣材料,具有自發極化,可通過施加適當的電場來反轉。功能薄膜化的壓電應變調製可通過鐵電基板的極化切換獲得。通過將反鐵磁材料集成到鐵電基板上,可以利用電場感應的壓電應變實現高能效的反鐵磁器件。

圖六

(a)低於360 K的Mn3Pt的晶體和非共線三角形磁性結構;

(b)不同溫度下的異常霍爾效應

(c)在0和4 kV cm-1的電場下ρ–T曲線;

(d)在0和4 kV cm-1的電場下的霍爾效應。

圖七

(a)Mn3NiN的晶體和磁性結構;

(b, c)Néel溫度和剩餘磁化強度的雙軸應變關係;

(d)在BaTiO3上生長的Mn3NiN薄膜的溫度依賴性磁化強度;

(e)SrTiO3上Mn3NiN膜在100和290 K時的霍爾電阻與磁場的關係;

(f)磁相圖作為雙軸應變和溫度的函數圖。

圖八

(a)50 nm厚的Mn3Sn/PMN-PT異質結構在150 °C的相對低溫下的低溫霍爾效應;

(b)同一樣品在200和300 K時的霍爾效應;

(c)在50至300 K的不同溫度下的磁阻,施加的磁場平行於測量電流;

(d)在3 T以下的各種溫度下的各向異性磁阻;

(e)Mn3Sn(50 nm)/LaAlO3(100 nm)/PMN-PT多鐵異質結構和場效應測量幾何圖;

(f)在柵極電場EG = 0和-3.6 kV cm-1下,Mn3Sn/LaAlO3/PMN-P異質結構的霍爾效應。

圖九

(a)在PMN–PT上生長的MnPt膜的X射線衍射圖;

(b)MnPt膜的電阻與電場的關係;

(c)在室溫下,在0、9和14 T的磁場下,由+1.87和-6.67 kV cm-1的電場觸發的高阻狀態和低阻狀態;

(d)低阻狀態下的自旋軸分布示意圖;

(e)MnPt和Mn3Pt膜在高達60 T的磁場下的磁阻。

圖十

(a)Mn L-edge的初始狀態和經+4和- 2 kV cm-1電場激發後的XMLD信號;

(b)Mn2Au器件的橫向電阻隨電流脈衝數的變化。

2.2、離子液體調製

隨著凝聚態物理和自旋電子學的不斷發展,調製反鐵磁自旋的新機制不斷出現。例如,電場控制離子液體門控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成為一種理想的控制反鐵磁材料的方法。與傳統的鐵電應變相比,離子液體門控具有響應快、能量損耗小等優點。

圖十一

(a)堆疊中正柵極電壓下的電荷分布示意圖以及MnIr交換彈簧的自旋結構;

(b)具有不同施加場的MnIr(3 nm)/[Co/Pt]多層膜的異常霍爾效應曲線;

(c)從異常霍爾效應曲線在10 K處提取的HE和HC;

(d)垂直磁場由施加的電壓感應產生的磁阻高達10 T。

圖十二

(a)不同電場的原位X射線衍射;

(b)電致變色的現象;

(c)SrCoO2.5中氫、氧離子遷移引起的三態可逆相變示意圖;

(d)與溫度有關的電阻,插圖顯示出三態電阻開關的模式。

圖十三

(a)3 uc LaMnO3薄膜在2 K下的霍爾載流子(電子或空穴)密度;

(b, c)分別在電子摻雜區和空穴摻雜區中隨溫度變化的磁阻;

(d)兩種模式下交換耦合參數J和畸變參數bl/bs,其中bl表示Mn3+離子與氧的鍵長,bs表示Mn3+離子與氧的鍵短。

圖十四

(a, c)離子液體澆鑄過程控制的平面內(FeCoB/Ru/FeCoB)和平面外((Pt/Co)2/Ru/(Co/Pt)2)製備反鐵磁的示意圖;

(b, d)當Ru的厚度為0.92 nm時,電壓對Ruderman–Kittel–Kasuya–Yosida相互作用的調製;

(e)非平面合成反鐵磁體的tRu = 0.9 nm的原位磁性測量;

(f)在2.5 V施加電場下的域切換圖像。

2.3、介電材料對靜電載體的調製

除了上述方法外,使用介電材料進行靜電調製是另一種修改材料特性(包括電子或磁性特徵)的方法。不同於化學摻雜來調整材料系統的載流子濃度,靜電調製可以可逆地連續改變載流子密度,從而在不改變無序程度的情況下改變性能。通常,靜電調製的基本原理是將電場施加到任何吸引或驅散電荷的材料上,以形成一層電荷積累或耗盡的層,從而改變材料的載流子密度以改變其電子基態。

圖十五

(a, b)a)累積狀態和b)在0、1.5、3和6 T的磁場下LSMO中空穴的耗盡狀態,電阻率與溫度的函數關係圖;

(c)兩種極化狀態下的磁電阻與溫度的關係。

圖十六

(a)4k時的磁場門電壓磁相位示意圖;

(b)柵電壓(底部軸)和摻雜濃度n層間交換常數(頂部軸)的依賴關係J⊥(黑色、右軸)和自旋反轉過渡領域(藍色、左軸);

(c)當載頻密度從0(黑色)到4.4×10-12cm–2(紅色)時,當載頻密度為1.1×10-12cm–2時,雙層CrI3膜的反射磁圓二向色信號隨外加磁場的變化。

2.4、反鐵磁性的電化學控制

使用離子遷移的電化學調製可能是調整反鐵磁性的另一種方法。

圖十七

(a)Ta/Ru/GdOx/Co/Pt霍爾棒結構的示意圖以及傳輸測量的幾何形狀;

(b)在200 ℃下放置10分鐘(紅線),施加- 625 kv cm−1電場6分鐘(藍線),施加+ 625 kv cm−1電場13分鐘(紫線),得到樣品的RH-HZ曲線;

(c)正柵電壓下的CoO還原和負柵電壓下Co氧化的示意圖。

3、展望

3.1、利用金屬反鐵磁氧化物的電場控制隧道結

總體而言,儘管近年來反鐵磁自旋電子學發展迅速,但與成熟的鐵磁自旋電子器件,如當代佔主導地位的信息存儲技術——硬碟和基於鐵磁薄膜的數據中心相比,整個領域仍處於起步階段。從內存設備的角度來看,在反鐵磁性的信號讀出設備實際應用仍然是困難的,因為它主要取決於各向異性所帶來的各向異性磁阻態密度和相對旋軌道耦合在反鐵磁性的材料,在室溫下很小,一般在0.1~1%。因此,開發室溫反鐵磁隧道結器件需要長期的努力。

圖十八

(a)27 nm厚RuO2/MgO(001)和RuO2/PMN–PT(110)異質結構的X射線衍射譜;

(b)RuO2/MgO異質結構的截面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

(c)對於RuO2/MgO樣品,在50和300 K時,磁矩與磁場的關係最高達3 T;

(d)RuO2膜與柔軟的鐵磁Co90Fe10層在50 K時的交換偏壓;

(e)生長MgO的RuO2薄膜的電導率隨生長溫度和氧氣壓力的3D圖;

(f)在不同沉積和測量溫度下,在10-3Torr的氧氣壓力下製造的27 nm厚RuO2薄膜的薄層電阻的等高線圖。

3.2、電場控制反鐵磁自旋邏輯器件

傳統的集成電路基於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由於量子隧穿效應和玻耳茲曼暴政,它們已成為發展的瓶頸。當前,半導體晶片在尺寸,電壓和頻率縮放方面的工業進步已經放緩,並且摩爾定律也接近失敗。因此,已經提出了超越CMOS邏輯器件的新概念以進一步減小尺寸和功耗並提高響應速度。

圖十九

電場控制的反鐵磁自旋電晶體的示意圖。

3.3、電場控制的反鐵磁人工神經元器件

人腦基於神經元和突觸來傳遞和處理信息,這與傳統的CMOS邏輯器件有很大的不同。模擬生物神經元的運行和結構的人工神經元與傳統的信息計算裝置相比,具有結構新穎、速度快、能耗低、容錯能力強等優點。神經元運作的一個特點是脈衝信號,在生物學上稱為動作電位。值得注意的是,反鐵磁材料具有THz響應速度,可以產生皮秒級的脈衝信號,適用於人工神經元器件。

圖二十

(a)反鐵磁人工神經元器件的脈衝發生器示意圖;

(b, c)b)單個脈衝和c)離散脈衝組的生成;

(d, e)神經網絡中d)前神經元和e)後神經元的峰值。

圖二十一

(a)反鐵磁人工神經元器件示意圖;

(b, c)b) OR邏輯門、c)基於反鐵磁人工神經元器件的與邏輯門中的信號處理;

(d, e)基於反鐵磁人工神經元器件的全加法器的輸入d)和輸出信號e)。

4、總結與展望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總結了電場控制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研究進展。作者首先詳細地介紹了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電場調製的方法及發展現狀,討論並評價了包括使用應力,離子液體,介電材料和電化學離子遷移等電場調製的優缺點。作者認為,儘管這些方法在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電場調製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細節並沒有研究清楚。儘管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正是這些工作推動了一些相關理論的發展。因此,作者還進一步介紹了如Néel自旋軌道轉矩,手性自旋電子學,拓撲反鐵磁自旋電子學,各向異性磁阻,存儲器件,2D磁性以及與反鐵磁有關的磁離子調製等各種新興的主題研究。同時,作者還對高質量的室溫反鐵磁隧道結,反鐵磁自旋邏輯器件和人工反鐵磁神經元的方面進行了展望,並認為其為反鐵磁自旋電子存儲器件的商品化、超越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的小尺寸低能耗新概念邏輯器件和模擬生物神經元系統等提供了研究思路。

文獻連結:

Electric-Field-Controlled Antiferromagnetic Spintronic Devices(Adv. Mater. 2020,1905603.)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開發基於反鐵磁體的自旋電子器件
    反鐵磁性是一種磁性,其中在材料內自發地發生平行但相反的自旋。表現出反鐵磁性的材料反鐵磁體具有有利的特性,這使得它們特別有希望用於製造自旋電子器件。與使用電子電荷對信息進行編碼的常規電子設備相比,自旋電子器件利用電子的固有角動量來處理信息,這種特性稱為「自旋」。由於其超快的特性,對外部磁場的不敏感性以及缺少雜散磁場,反鐵磁體對於自旋電子器件的開發可能特別理想。
  • 自旋電子學Nature:反鐵磁氧化鐵中的可調長程自旋輸運
    電子自旋輸運被認為與傳統電子器件中電子電荷輸運相類似,也可作為載體用於信息傳輸,根據自旋轉移這一特性設計開發的新型電子器件可有望作為現有電子器件的升級替代產品。類似於電流,通過自旋霍爾效應電子發生特定的偏轉,從而產生自旋流(Spin current)。自旋流作為自旋信息傳輸的核心,是發展基於自旋計算器件的關鍵。
  • 自旋電子器件的優勢和應用
    電子自旋器件是將自旋屬性引入半導體器件中,用電子電荷和自旋共同作為信息的載體,稱為電子自旋器件,已研製成功的自旋電子器件包括巨磁電阻、自旋閥、磁隧道結和磁性隨機存取存儲器。自旋電子器件的優勢和應用由於自旋電子器件比傳統電子器件具有諸多優點,所以,自Baibich等人報導巨磁阻效應後,國際上就開始了自旋電子器件的研製
  • :非共線反鐵磁性調控自旋極化
    ,在具有三角形磁矩結構的反鐵磁材料中成功實現了對自旋電流中自旋極化方向的調控,為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鈣鈦礦結構的Mn3GaN外延薄膜在幾種鈣鈦礦氧化物襯底上的獨特界面結構,並預測這種阻挫量子自旋材料由於其獨特的對稱性和自旋結構會在自旋電子器件中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 Rev.綜述:自旋電子學材料第一性原理設計
    然而,自旋電子學面臨著很多挑戰,包括自旋的產生和注入、自旋的長程傳輸、自旋方向的控制和探測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新的概念和自旋電子學器件層出不窮,比如半金屬、自旋無帶隙半導體以及雙極磁性半導體。拓撲絕緣體也被認為是一類特殊的自旋電子學材料,其表面態可以用來產生純淨的電子自旋並進行傳輸。在自旋電子學材料的設計中,第一性原理計算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微電子學主要利用電子電荷作為能量和信息傳輸的媒介,它只利用了電子電荷的傳輸。但隨著1988 年巨磁電阻效應在Fe—Cr 多層結構中被發現,人們意識到電子不僅是電荷的載體, 而且還是自旋的載體。如果能利用電子自旋這一新的自由度,便能研製出效率更高的信息記錄、存儲和傳輸的新一代電子器件,就這樣自旋電子學應運而生,並有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發展。
  • 自旋軌道轉矩
    1970 年,Neel 在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演講中非常簡潔地表達了當時科學界對反鐵磁的普遍理解——「很有趣,但是沒用」。反鐵磁對外並不展現磁性,看上去其磁性無法利用,也因此一直以來被認為應用價值不大。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由於反鐵磁對外界不顯示磁性,不為外界磁場所動,恰恰也意味著反鐵磁在信息存儲上有著很強的抗幹擾性。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
    近年來,研究人員運用該方法,從微觀角度重點研究了納米尺度磁性斯格明子生成與調控,研究材料包括DMI非中心對稱FeGe單晶、中心對稱磁性塊體以及磁性薄膜等多種材料體系,並拓展到磁渦旋、磁泡等多種非線性磁疇結構,揭示了非線性拓撲磁疇結構的形成規律和物理機制,實現了零磁場下、寬溫區內可作為非易失磁性存儲單元的高密度拓撲磁疇結構,促進了新型拓撲自旋電子器件的應用及新物態、新功能、新材料的發現。
  • 自旋電子學的新突破可能會推動高速數據技術的發展
    自旋電子學 ,英語:Spintronics,是自旋(spin)和電子學(electronics)的一個混成詞,是關於除了基本的電子電荷之外,在固態電子器件中電子內在自旋的及其關聯磁矩的研究的一門新興的學科和技術。
  • 美科學家發現控制不同自旋方向電子的方法
    這一發現將會極大助力於半導體自旋電子技術的發展,推動新型超高速計算機的產生。研究結果發表於最近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       運算與數據存儲是半導體與磁性物質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應用之一,兩者構成了人們最為熟知的計算機。自旋電子可跨越半導體和磁性兩個領域,而對不同自旋方向的電子及其輸運性質的研究,會促進設計和開發新型電子器件,這正是自旋電子學科的主要任務。
  • 下一代信息存儲材料——反鐵磁材料
    此外,由於技術的不斷更新,基於矽的傳統電子技術正快速接近其極限,例如物理特性的極限,如存儲信息所需的比特數或電子數。自旋電子學以及反鐵磁材料都是可替代方案。它們不僅僅可用來存儲信息的電子,還有它們的旋轉都包含電磁信息。這樣,可以在相同空間內存儲兩倍多的信息。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可以在反鐵磁材料中存儲信息,並能評估其寫入操作的效率。
  • 磁振子自旋電子學領域重要進展:新型自旋閥結構
    然而,自旋電子學卻是一門不同於傳統的新學科,它採用電子的自旋或磁矩作為信息載體。「磁振子自旋電子學」(magnons spintronics)是一個新興的科研領域。筆者曾多次介紹「自旋電子學」的概念。那麼「磁振子」(magnon)又是什麼呢?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近年來,研究人員運用該方法,從微觀角度重點研究了納米尺度磁性斯格明子生成與調控,研究材料包括DMI非中心對稱FeGe單晶、中心對稱磁性塊體以及磁性薄膜等多種材料體系,並拓展到磁渦旋、磁泡等多種非線性磁疇結構,揭示了非線性拓撲磁疇結構的形成規律和物理機制,實現了零磁場下、寬溫區內可作為非易失磁性存儲單元的高密度拓撲磁疇結構,促進了新型拓撲自旋電子器件的應用及新物態、新功能、新材料的發現。
  • 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吳文彬課題組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當外加磁場克服層間耦合使相鄰鐵磁層的磁化平行時,人工反鐵磁體的電阻發生顯著變化,導致GMR效應。如今,人工反鐵磁體不僅成為多種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磁隨機存儲器等),也是研究反鐵磁材料的磁化動力學和磁疇結構等基礎問題的重要載體。 長期以來,針對人工反鐵磁體材料、物理和器件的研究多集中於過渡金屬及其合金材料。
  • 新器件|歐洲高校聯合探索反鐵磁性氧化鐵中的長距離信息傳輸性能,可以減少器件產生多餘熱量
    德國美因茨大學(JGU)的物理學家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理論家和挪威挪威科技大學(NTNU)的量子自旋電子學中心(QuSpin)合作,展示了反鐵磁性氧化鐵這是生鏽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廉價且有前景的材料,可以以更高的速度以低過量的熱量傳輸信息。科學家們成功地觀察了被稱為反鐵磁體的磁性材料組中的第一次信息長距離傳輸。這些材料可以比現有器件更快地實現計算速度。該研究已發表在自然科學雜誌上。
  • 進展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以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Nanoscale10 (2018) 2260)等多種非線性磁疇結構,揭示了非線性拓撲磁疇結構的形成規律和物理機制,實現了零磁場下、寬溫區內可作為非易失磁性存儲單元的高密度拓撲磁疇結構,促進了新型拓撲自旋電子器件的應用以及新物態
  • 稀土再建奇功:電場對自旋的高效相干操控
    這主要是由於磁性質來源於材料的電子自旋運動,而電性質則源於材料的電子軌道運動,兩種相對獨立的運動模式導致大部分材料中難以觀測到磁電耦合現象,也難以實現磁電交叉控制——用外部磁場調控材料中的電子軌道行為,或者用電場調控材料中的電子自旋。
  • 無自旋間隙半導體評論:下一代低能耗,高效率自旋電子學的候選人
    臥龍崗大學的一個團隊發表了對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的廣泛綜述。 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是一類新型的零間隙材料,具有完全自旋的極化電子和空穴。 該研究加強了對材料的搜索,這些材料將允許使用超快速,超低能量的「自旋電子」電子產品,而不會浪費任何導電能量。
  • 稀土再建奇功:電場對自旋的高效相干操控 | NSR
    這主要是由於磁性質來源於材料的電子自旋運動,而電性質則源於材料的電子軌道運動,兩種相對獨立的運動模式導致大部分材料中難以觀測到磁電耦合現象,也難以實現磁電交叉控制——用外部磁場調控材料中的電子軌道行為,或者用電場調控材料中的電子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