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開發基於反鐵磁體的自旋電子器件

2021-01-14 量子認知

反鐵磁性(antiferromagnetism)是磁性材料的磁學性質的一種。在這種材料中,相鄰電子自旋呈相反方向排列,其磁化率因而接近於零。1932年由Louis Néel首次發現。例如,鉻、錳、輕鑭系元素等等,都具有反鐵磁性。

反鐵磁性是一種磁性,其中在材料內自發地發生平行但相反的自旋。表現出反鐵磁性的材料反鐵磁體具有有利的特性,這使得它們特別有希望用於製造自旋電子器件。

與使用電子電荷對信息進行編碼的常規電子設備相比,自旋電子器件利用電子的固有角動量來處理信息,這種特性稱為「自旋」。由於其超快的特性,對外部磁場的不敏感性以及缺少雜散磁場,反鐵磁體對於自旋電子器件的開發可能特別理想。

儘管它們具有優勢和存儲信息的能力,但大多數簡單的反鐵磁體的讀出磁電阻率信號都很弱。此外,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還無法使用光學技術來改變反鐵磁體的磁階,這最終將使設備工程師能夠利用這些材料的超快特性。

捷克科學院、布拉格查爾斯大學和歐洲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推出了一種通過施加電脈衝或超短光脈衝,將反鐵磁體淬滅到高電阻率狀態的方法,這種策略可以為開發基於反鐵磁體的自旋電子器件帶來有趣的新可能性。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自然-電子》上。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原始動機是解決自旋電子學領域的一項重大挑戰,對於這一挑戰,該解決方案似乎超出了常規使用的鐵磁體的範圍;即缺乏通用的切換機制來實現電和光脈衝的切換。我們的反鐵磁設備可以做到這一點,現在我們可以使用從宏觀毫秒級一直到單個飛秒雷射脈衝的脈衝長度。」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克服了自旋電子學領域的進一步挑戰。具體而言,它們無需組裝複雜的磁性多層結構即可在簡單的磁性膜中獲得巨磁阻振幅的信號。研究人員使用CuMnAs反鐵磁薄膜實現了這一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能夠製造具有可逆、可複製、和依賴時間的開關功能的自旋電子器件。這種切換磁鐵的能力使他們的設備能夠模仿脈衝神經網絡的組件,尖峰神經網絡是模仿大腦中的生物神經網絡的人工神經網絡。 所設計的這一功能從未使用通過將磁化矢量在整個設備有源部分上從一個方向重新定向到另一個方向來切換磁體的常規方法實現。

脈衝神經網絡(Spiking neural networks,縮寫SNN)為所謂第三代人工神經網絡,是更接近自然神經網絡的人工神經網絡。除了神經元和突觸狀態外,還將時間概念納入其操作模型。該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元不會在每個傳播周期傳輸信息,像在典型的多層感知器網絡中發生的那樣,而是僅在膜電位,即與膜電相關的神經元的內在質量時才傳輸信息。達到一個特定的值稱為閾值。 當膜電位達到閾值時,神經元激發,並生成傳播到其他神經元的信號,其他神經元又響應於該信號而增加或減少其電位。

研究人員解釋說:「我們的開關機制從根本上是截然不同的:所傳遞的淬滅脈衝將器件中磁疇碎片的水平控制到了納米級,而不必改變磁階矢量的平均方向。」正如我們在論文中所證明的,「對我們而言,這是可以完全可逆和可重複的方式完成的。」

相關焦點

  • 電場控制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
    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年來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興趣日益增長。與鐵磁體相比,反鐵磁性材料具有更快的自旋動力學特性和對雜散磁場的低靈敏度,這使其成為自旋電子存儲器件的理想選擇。一方面,反鐵磁自旋在外部磁場下的穩定性與自旋翻轉場HSF有關,其可達到100特斯拉以上。另一方面,零場反鐵磁共振頻率可以高達太赫茲(THz)。
  • 自旋電子學Nature:反鐵磁氧化鐵中的可調長程自旋輸運
    【引言】   自旋電子學是基於自旋輸運的新興科學技術。所謂自旋其實是電子的內稟角動量,與質量、電荷一樣是電子自身固有性質。電子自旋輸運被認為與傳統電子器件中電子電荷輸運相類似,也可作為載體用於信息傳輸,根據自旋轉移這一特性設計開發的新型電子器件可有望作為現有電子器件的升級替代產品。類似於電流,通過自旋霍爾效應電子發生特定的偏轉,從而產生自旋流(Spin current)。自旋流作為自旋信息傳輸的核心,是發展基於自旋計算器件的關鍵。
  • 二維鐵磁體中自旋手性漲落的研究
    拓撲材料橫跨凝聚態物理領域多種體系,其中挫折磁體和手性磁體中非共面自旋結構可以形成自旋手性,在實空間內產生一個有效磁場,使得電子的行動軌跡發生偏轉,從而導致拓撲霍爾效應。由於拓撲霍爾效應和非共面自旋結構之間的密切聯繫,拓撲霍爾輸運測量被用作檢測非傳統磁序的有力手段。事實上,拓撲霍爾效應長久以來和手性磁體或異質結中的斯格明子相聯繫在一起。
  • 自旋電子器件的優勢和應用
    電子自旋器件是將自旋屬性引入半導體器件中,用電子電荷和自旋共同作為信息的載體,稱為電子自旋器件,已研製成功的自旋電子器件包括巨磁電阻、自旋閥、磁隧道結和磁性隨機存取存儲器。自旋電子器件的優勢和應用由於自旋電子器件比傳統電子器件具有諸多優點,所以,自Baibich等人報導巨磁阻效應後,國際上就開始了自旋電子器件的研製
  • 完全電子化的二維自旋電晶體:有望取代傳統電子器件
    導讀據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們構造出一款二維自旋電晶體。背景時下,電子器件基本上都是基於電子的電荷特性。可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電子還有另一種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自旋」。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自旋著的電子可創造出用於轉移或存儲信息的磁矩。(圖片來源:Sumio Ishihara) 研究電子自旋與自旋流等相關知識的學科,被稱為「自旋電子學」。
  • 鈣鈦礦: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的「神奇材料」
    導讀近日,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採用鈣鈦礦打造的兩個自旋電子器件,論證了鈣鈦礦將成為新一代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這一新興領域中的「神奇材料」。由於獨特的原子結構,研究人員們一直在開發鈣鈦礦,使之成為太陽電池板的材料。2018年,他們實現了高達23%的光電轉換效率,相比於2009年的3.8%,前進了一大步。同時,Vardeny 及其同事正在探索自旋電子學以及各種有效傳輸自旋的材料。由於鈣鈦礦中存在的重金屬鉛原子,物理學家們預測,這種礦物將具有更強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 自旋電子學新研究進展
    電子器件依賴於電荷產生二進位0或者1的計算機數據,然而自旋電子器件依賴於電子的另外一個特性:自旋。自旋電子材料通過「上」或者「下」的電子自旋方向(就像條形磁鐵的南北極一樣)將二進位數據記錄於材料中。之前,這樣的設備主要基於複雜結構開發,這些結構使用稀有且昂貴的金屬例如鉑。研究團隊由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 Sandeep Kumar 領導。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微電子學主要利用電子電荷作為能量和信息傳輸的媒介,它只利用了電子電荷的傳輸。但隨著1988 年巨磁電阻效應在Fe—Cr 多層結構中被發現,人們意識到電子不僅是電荷的載體, 而且還是自旋的載體。如果能利用電子自旋這一新的自由度,便能研製出效率更高的信息記錄、存儲和傳輸的新一代電子器件,就這樣自旋電子學應運而生,並有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發展。
  • 磁振子自旋電子學領域重要進展:新型自旋閥結構
    然而,自旋電子學卻是一門不同於傳統的新學科,它採用電子的自旋或磁矩作為信息載體。「磁振子自旋電子學」(magnons spintronics)是一個新興的科研領域。筆者曾多次介紹「自旋電子學」的概念。那麼「磁振子」(magnon)又是什麼呢?
  • 自旋電子學新進展:生成並控制波長極短的自旋波!
    導讀近日,德國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道夫研究中心以及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們合作,成功生成並控制波長極短的自旋波。這項研究為進一步開發基於自旋波的電路奠定了重要基礎。由於量子隧道效應,電子不再受制於歐姆定律,穿越了原本無法穿越的勢壘。這樣就會引起集成電路的漏電現象,使電晶體變得不再可靠。此外,由於傳統電晶體是基於電子的電荷特性製造的,隨著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不斷增加,電荷帶來的發熱問題將更加嚴重,將影響到晶片的處理速度與性能,阻礙電子器件的進一步小型化。
  • 新器件|歐洲高校聯合探索反鐵磁性氧化鐵中的長距離信息傳輸性能,可以減少器件產生多餘熱量
    德國美因茨大學(JGU)的物理學家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理論家和挪威挪威科技大學(NTNU)的量子自旋電子學中心(QuSpin)合作,展示了反鐵磁性氧化鐵這是生鏽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廉價且有前景的材料,可以以更高的速度以低過量的熱量傳輸信息。科學家們成功地觀察了被稱為反鐵磁體的磁性材料組中的第一次信息長距離傳輸。這些材料可以比現有器件更快地實現計算速度。該研究已發表在自然科學雜誌上。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自旋電子學,英語:Spintronics,即是這樣的一個新興的領域,旨在通過使用電子自旋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從而超越傳統電子學的極限。但是,可以使用自旋操作的設備的設計極具挑戰性,需要在異乎尋常的狀態下使用新的材料,有些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理解並且還沒有進行過實驗觀察。
  • 小磁鐵揭示的大秘密,已確定電子自旋動力學的微觀過程!
    ,已經確定了納米顆粒中電子自旋動力學的微觀過程,這可能會影響醫學、量子計算和自旋電子學應用程式的設計。磁性納米顆粒和納米器件在藥物輸送和磁共振成像(MRI)以及信息技術方面有幾個應用。控制自旋動力學(電子自旋的運動)是提高這種基於納米磁鐵應用程式性能的關鍵。物理和天文學系助理教授、在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Igor Barsukov說:這項工作推進了我們對納米磁鐵中自旋動力學的理解。
  • 自旋電子學的新突破可能會推動高速數據技術的發展
    自旋電子學 ,英語:Spintronics,是自旋(spin)和電子學(electronics)的一個混成詞,是關於除了基本的電子電荷之外,在固態電子器件中電子內在自旋的及其關聯磁矩的研究的一門新興的學科和技術。
  • 新型自旋電子器件:可模仿人腦神經元與突觸!
    導讀據日本東北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這些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應用於未來高能效、自適應的計算系統,因為它們表現得像人腦中的神經元與突觸一樣。創新近日,日本東北大學的科研小組開發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這些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應用於未來高能效、自適應的計算系統,因為它們表現得像人腦中的神經元與突觸一樣。
  • 新材料組合:為「自旋電子」隨機存取存儲器鋪路
    導讀據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科學家們開發出一款新的材料組合,它為磁隨機存取存儲器鋪平了道路。這種存儲器依賴電子的自旋特性,可超越目前的存儲器件。背景自旋電子學是一個現代技術領域。在該領域中,電子的「自旋」或者角動量在電子器件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實際上,共同的自旋排列是磁性材料奇異特性的原因,它們在現代電子器件中廣泛使用。基於這種現象的器件具有各種各樣的應用,特別是非易失性存儲器,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們一直在嘗試操控特定材料中的自旋相關特性。
  • 新型晶體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 可用於開發自旋電子器件
    原標題:新型晶體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 可用於開發自旋電子器件   核心提示:只沿著拐角邊緣傳導自旋電流。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也就是說,電子不再受制於歐姆定律,穿越了原本無法穿越的勢壘,引起集成電路漏電現象,電晶體變得不再可靠。此外,隨著單顆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不斷增加,電荷帶來的發熱問題會更加嚴重,從而影響到晶片的處理速度與性能。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電子器件的小型化進程。一般來說,傳統的電子器件都是基於電子的電荷特性開發而成的。
  • 美科學家發現控制不同自旋方向電子的方法
    這一發現將會極大助力於半導體自旋電子技術的發展,推動新型超高速計算機的產生。研究結果發表於最近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       運算與數據存儲是半導體與磁性物質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應用之一,兩者構成了人們最為熟知的計算機。自旋電子可跨越半導體和磁性兩個領域,而對不同自旋方向的電子及其輸運性質的研究,會促進設計和開發新型電子器件,這正是自旋電子學科的主要任務。
  • 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吳文彬課題組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當外加磁場克服層間耦合使相鄰鐵磁層的磁化平行時,人工反鐵磁體的電阻發生顯著變化,導致GMR效應。如今,人工反鐵磁體不僅成為多種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磁隨機存儲器等),也是研究反鐵磁材料的磁化動力學和磁疇結構等基礎問題的重要載體。 長期以來,針對人工反鐵磁體材料、物理和器件的研究多集中於過渡金屬及其合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