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電磁特性的新方式可以實現自旋電子計算

2021-01-09 科技報告與資訊

杜克大學的材料科學家展示了第一個明確的例子,即材料轉變成磁體可以控制其晶體結構的不穩定性,從而導致其從導體變為絕緣體。

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學習控制六邊形硫化鐵中識別出的物理特性之間的這種獨特聯繫,那麼它就可以實現自旋電子計算等新技術。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13日的「 Nature Physics」雜誌上。

六方鐵硫化物通常被稱為硫鐵礦,雖然也存在於地球上,但在隕石中含量更高,尤其是來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很少在地殼中遇到過,據信地球上大多數硫鐵礦都起源於太空。

儘管硫鐵礦相對稀少,但自1862年以來就一直存在對它的研究。最近的一篇理論論文表明,在289到602華氏度的溫度之間可能有新的物理作用-硫鐵礦成為磁性和絕緣體的溫度範圍。

「從理論上講,原子在其晶體結構中移動的方式通過前所未有的相當複雜的作用影響著礦物的性質,」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和化學副教授奧利維爾·德萊爾(Olivier Delaire)說,「最重要的方面是磁性和原子動力學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是一個尚未被廣泛研究的主題,但正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為了了解材料奇異行為的本質,Delaire和他的同事求助于田納西大學實驗凝聚態物理助理教授Haidong Zhou,以完成生長完美三方晶的艱巨任務。然後,研究人員將樣本帶到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阿貢國家實驗室,分別用中子和X射線對其進行爆炸。

當諸如中子或X射線等粒子從材料中的原子反彈時,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這些散射信息來重建其原子結構和動力學。由於中子具有自己的內部磁矩,因此它們還可以揭示每個原子的磁自旋方向。但是,由於中子與原子的相互作用較弱,因此X射線也很容易解決材料的原子結構和微小晶體中的原子振動。研究人員使用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超級計算機上創建的量子力學模型比較了兩次不同掃描的結果,以保證研究成果的準確性。

研究人員觀察了硫鐵礦的相變情況後,發現了以前看不見的作用機理。在高溫下,硫鐵礦原子的磁性自旋指向隨機方向,使材料無磁性。但是,一旦溫度降到602華氏度以下,磁矩就會自然對齊,從而產生磁性。

那些磁性自旋的排列改變了原子的振動動力學。這種移動會導致整個晶體原子結構略微變形,從而形成一個帶隙,電子無法跨越該帶隙。這導致硫鐵礦失去導電能力。

Delaire說:「這是第一個明確的例子,表明自旋的排列可以控制材料晶體結構的不穩定性。而且由於這些不穩定性導致晶體的磁性和電導率性質之間存在聯繫,因此,這是一種令人興奮的材料,使得構建新型器件成為可能。」

Delaire說:「通過施加電流來調節材料的磁性狀態的能力,反之亦然,對於實現諸如自旋電子學之類的技術至關重要。這個新興的領域簡稱為自旋電子學,旨在利用電子的固有自旋和相關的磁矩來存儲和操縱數據。結合電子在計算中的傳統作用,這將使計算機處理器變得更密集,更高效。」

通過這篇論文,Delaire和他的同事們確定了晶體結構畸變機理的磁性控制,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操縱彼此的方式。雖然該方式當前基於溫度變化,但研究人員的下一步是研究施加外部磁場,以了解它們如何影響材料的原子動力學。

Delaire說,無論硫鐵礦是否成為下一代計算技術的「矽」,但在如此知名的材料中發現這種獨特的機制對於整個領域都是一個很好的發現。

論文標題為《Magnetically driven phonon instability enables the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in h-FeS》。

相關焦點

  • 新型自旋電子器件用電磁波進行計算,結果如何
    (文章來源:環球創新智慧)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新型電路,它能在不耗電的情況下,利用電磁波對計算進行精準控制。自旋電子器件利用了具有晶格結構的磁性材料中的「自旋波」(電子的一種量子特性)。這種方案涉及調整自旋波特性,生成某些可測量的輸出,而這些輸出與計算相關。到目前為止,調整自旋波需要採用笨重的部件來注入電流。這些部件會引起信號噪聲,並有效地抹殺任何固有的性能增益。
  • 新型自旋電子器件用電磁波進行計算,耗電極少,幾乎不產生熱量
    導讀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新型電路,它能在不耗電的情況下,利用電磁波對計算進行精準控制。這一進展朝著基於磁性的實用性器件邁出了關鍵一步,這種器件將比傳統電子器件具有更為高效的計算潛力。
  • 分子計算:分子自旋電子學的一大步
    每個分子都可以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定位,並通過施加正、負電壓切換狀態。自旋電子學與傳統電子學有很大差異。前者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來進行傳感、信息存儲、傳輸和處理。與傳統半導體器件相比,基於自旋電子學的設備具有非易失性、超高處理速度、電力消耗較低和集成密度更高等特點。
  • 基於自旋的量子計算的突破:物理學家實現可調諧的自旋波激發
    結果,使用磁振子而不是電子來傳輸信息導致的熱損失要小得多。數據可以在自旋波的相位或幅度中進行編碼,並可以通過波幹擾或非線性效應進行處理。基於磁振子的簡單邏輯組件已經可以作為示例設備使用。但是,實施這項新技術的挑戰之一是需要控制某些自旋波參數。在許多方面,光學激發磁振子比其他方式更方便,這是最近發表在《納米快報》上的論文之一。
  • 電場控制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
    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年來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興趣日益增長。與鐵磁體相比,反鐵磁性材料具有更快的自旋動力學特性和對雜散磁場的低靈敏度,這使其成為自旋電子存儲器件的理想選擇。一方面,反鐵磁自旋在外部磁場下的穩定性與自旋翻轉場HSF有關,其可達到100特斯拉以上。另一方面,零場反鐵磁共振頻率可以高達太赫茲(THz)。
  • 分子自旋電子器件:用分子進行計算
    背景自旋電子器件(Spintronics)與傳統電子器件截然不同,它利用電子自旋來感測、存儲、輸運和處理信息。與傳統半導體器件相比,其潛在優勢在於非易失性、數據處理速度更高、耗電量更少、集成密度更高。基於磁振子的自旋電晶體(圖片來源:L.
  • 日用光脈衝完全控制電子自旋
    據11月13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報導,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近日聲稱,國立信息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成功的控制了不同自旋狀態的電子,其成果轉化為應用後,將為極大促進量子計算機的產生。
  • 將為未來的自旋電子應用,開啟新磁性特性!
    一項理論與實驗合作的研究,發現了二維結構中的新磁性能,這對自旋電子學新興領域研究具有令人興奮的潛力。自旋電子器件除了使用傳統電子器件的電荷外,還使用一種稱為自旋的量子特性。因此,自旋電子學有望實現具有顯著增強功能的超高速低能電子設備。
  • 鈣鈦礦: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的「神奇材料」
    之前一直受忽視的電子另一特性「自旋」(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獲得了科學界的普遍重視。如今,「自旋電子學」成為了一個熱門的前沿科技領域,自旋電子學研究有望帶來性能更好、能耗更低的新一代電子器件。自旋與磁學的關係密切。
  • 自旋電子學新研究進展
    導讀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工程師們報告了幾項有關「自旋電子」器件的研究新進展,有望幫助我們開啟新一代計算和數據存儲技術。電子器件依賴於電荷產生二進位0或者1的計算機數據,然而自旋電子器件依賴於電子的另外一個特性:自旋。自旋電子材料通過「上」或者「下」的電子自旋方向(就像條形磁鐵的南北極一樣)將二進位數據記錄於材料中。
  • 自旋電子學
    前100年我們充分利用了『電荷』這個特性,現在呢,應該是啟用『自旋』的時候了。因此,研究電子技術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又重新興奮起來,他們希望能利用電子這個神秘的性質,克服瓶頸、走出困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於是,這便有了近年來對自旋電子學(spintronics)大量的理論開創及實驗研究。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電荷在金屬導體或者半導體中定向運動形成電流,電流可以傳輸與處理數據信息。但是,電流流經導體與半導體時,會不可避免地會散發熱量,產生能耗。值得慶幸的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電子還具有另外一種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自旋」。自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自旋著的電子可以創造出轉移或存儲信息的磁矩。
  • 新材料組合帶來更強大電子「自旋」
    ,為基於「自旋」的磁隨性存取存儲器奠定了基礎,自旋是電子的一種內在特性。這項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開發拓撲材料中與自旋相關現象的新穎策略,同時可以激勵自旋電子領域的多項發展。 在自旋電子學是一個現代科技行業,其中電子自旋或電子角動量發揮著主要的作用。實際上,在現代電子學中廣泛使用的磁力材料,正是因為集體自旋陣列才具有奇異特性。自旋電子學(Spintronics),也稱磁電子學。
  • 理解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特性的關鍵線索:電子自旋!
    在超導體的世界中,「高溫」意味著,材料能在比預期溫度高(但是仍然是低於華氏零度的極冷溫度)的情況下,以零電阻實現導電。這是因為超導體需要變得非常冷,才能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輸送電力。在低溫條件下,電子可以相互同步運動,不會被「抖動」的原子碰撞到而引起電阻。
  • 科學家成功實現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傳輸
    據科技日報10月19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這一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突破,將為構建量子傳導裝置奠定基礎。
  • 研究讓半導體實現更多電磁功能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資助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研究員陳小龍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並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關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RL)上。
  • 自旋電子學新進展:生成並控制波長極短的自旋波!
    讓我們感到幸運的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之外,電子還有「自旋」的特性。自旋,是電子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具有自旋特性的微小粒子,表現得如同圍繞著自己的軸持續旋轉,從而創造出了磁矩(磁矩可用於傳輸或存儲信息)。
  • 科學家成功實現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
    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這一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突破,將為構建量子傳導裝置奠定基礎。電子不僅只有所帶的電荷能傳遞信息,其不同的自旋態也攜帶著信息。
  • 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量子計算又一挑戰被克服
    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量子計算又一挑戰被克服 聶翠蓉/科技日報 2016-10-20 10:30 來源:澎湃新聞
  • 新型自旋電子器件:可模仿人腦神經元與突觸!
    導讀據日本東北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這些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應用於未來高能效、自適應的計算系統,因為它們表現得像人腦中的神經元與突觸一樣。(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相比而言,人腦採用了一種迥異於數字計算機的架構,運行在非常有限的功率下,並且可以高效地執行複雜任務。因此,開發由人腦的信息處理方式啟發的計算體系或者硬體,吸引了來自物理、化學、材料、數學、電子與計算機科學等一系列領域的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