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新智慧 發表於 2019-12-12 15:52:00
(文章來源:環球創新智慧)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新型電路,它能在不耗電的情況下,利用電磁波對計算進行精準控制。這一進展朝著基於磁性的實用性器件邁出了關鍵一步,這種器件將比傳統電子器件具有更為高效的計算潛力。經典的計算機進行計算與存儲數據時,都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並產生大量的廢熱。數據中心的伺服器就消耗了全球2%~5%的電力,並產生出許多熱量,而這些熱量需要更多的電力去冷卻。
為了尋找更加高效的替代方案,研究人員們開始設計基於磁性的「自旋電子」器件。這種器件使用相對較少的電力,並且幾乎不產生熱量。自旋電子器件利用了具有晶格結構的磁性材料中的「自旋波」(電子的一種量子特性)。這種方案涉及調整自旋波特性,生成某些可測量的輸出,而這些輸出與計算相關。到目前為止,調整自旋波需要採用笨重的部件來注入電流。這些部件會引起信號噪聲,並有效地抹殺任何固有的性能增益。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電路架構,它採用了處於磁性材料層狀納米膜中僅一納米寬的疇壁,來調整通過的自旋波,而無需任何額外的組件或者電流。反過來,自旋波可根據需要調整以控制疇壁的位置。這樣就可以精準控制兩種變化中的自旋波狀態,這兩種狀態對應於經典計算機中使用的0和1。
未來,成對的自旋波可通過雙通道饋送到電路中,根據不同的特性進行調製,並結合起來生成某些可測量的量子幹涉,類似於量子計算所用的光子波幹涉。研究人員假設,這種基於幹涉的自旋電子器件,像量子計算機一樣,可以執行傳統計算機難以應付的高度複雜的任務。
Luqiao Liu 表示:「人們開始尋找超越矽的計算方式。波計算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替代方案。通過採用狹窄的疇壁,我們可以調整自旋波並創造這兩種獨立的狀態,實際上不會產生任何能量損耗。我們只依靠自旋波和固有的磁性材料。」自旋波是波長很短的能量波動。自旋波本質上是由許多電子集體自旋組成,也被稱為「磁振子」。雖然磁振子並不是真正的粒子,但是就像單獨的電子,對於計算應用而言,也可以類似地進行測量。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了一個定製的「磁疇壁」,即兩個相鄰的磁結構之間納米尺寸的屏障。他們將鈷/鎳納米膜分層(每個納米膜只有幾個原子的厚度),使之具有特定理想的磁性,從而可以處理大量的自旋波。然後,他們在具有特殊晶格結構的磁性材料中間放置了疇壁,並將這個系統整合到電路中。
在電路的一側,研究人員激發了材料中恆定的自旋波。當波穿過疇壁時,其磁振子立即沿相反方向旋轉:第一個區域的磁振子向北旋轉,而第二個區域的磁振子(越過疇壁)向南旋轉。這會導致波的相位(角度)發生急劇變化,幅度略有下降。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在電路另一側放置了一根獨立天線,用來檢測和傳輸輸出信號。結果表明,在輸出狀態下,輸入波的相位翻轉了180度。波的強度,從最高到最低的峰值測量結果也下降了很多。
然後,研究人員發現了自旋波與疇壁之間的相互作用,使他們能在兩種狀態之間有效切換。沒有疇壁,電路將被均勻磁化;有了疇壁,電路就會產生分裂的調製波。
通過控制自旋波,他們發現可以控制疇壁的位置。這依賴於一種被稱為「自旋轉移矩(spin-transfer torque)」的現象,也就是自旋電子本質上震動磁性材料,來翻轉其磁性方向。在研究人員們的工作中,他們提高了注入自旋波的能量,以誘發磁振子的某種自旋。實際上,這樣會將疇壁拉向增強的波源。這麼做時,天線下的疇壁會被 "卡住 ",從而有效地使其無法調製波以及確保在此狀態下的均勻磁化。
他們使用一種特殊的磁顯微鏡,證明了這種方法會使疇壁上出現微米級的位移,這足以使其向沿著材料塊的任意位置移動。值得注意的是,幾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磁振子自旋轉移矩的機理,但並沒有得到證實。Luqiao Liu 表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最終會發生,而我們的實驗證明了在這些條件下實際將會發生什麼。」
整個電路看上去就像一條自來水管,閥門(疇壁)控制水(自旋波)如何流過管道(材料)。Luqiao Liu 表示:「但是你也可以想像,當水的壓力過高時,它會切斷閥門,並將其推向下遊。如果我們施加足夠強的自旋波,就可以移動疇壁的位置,只不過它是稍微向上遊移動,而不是被推向下遊。"
(責任編輯:fq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