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馬達:僅由16個原子組成!

2021-01-07 蔚藍多雲

在細胞內部,分子層次上的可控運動是各種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驅動力來源。而這些分子馬達如何將無規律的能量輸入,轉化為可控的分子運動又是其中的關鍵之所在。在1959年理察費曼教授的《小尺寸 大世界》的演講中首次系統的預言了納米技術及納米機器之後,無數人造分子機器被設計和製造出來,並被應用於生物體系等多個領域。

細胞膜物質轉運動態圖

在眾多的人造分子機器中,雖然其驅動力大都來源於量子過程,但是其運動行為卻呈現經典動力學特徵,且難以被操縱實現量子隧穿效應。與此同時,掃描隧道電鏡(STM)作為一種利用量子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為研究表面原子和分子動力學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方法,但是目前幾乎沒有脫離STM針尖控制的可控定向運動。

目前,來自瑞士國家聯邦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團隊精確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僅有16個原子所構成的分子馬達,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尺寸最小的分子馬達,並利用STM追蹤並表徵了它的運動狀態。

分子馬達的驅動原理

首先在結構上,這種微觀分子「發動機」與宏觀發動機是一致的,都是由轉子和定子兩部分組成。鉑鎵晶體作為定子,固定於界面上,不發生轉動,作為定子;乙炔分子作為轉子位於定子之上,發生定向轉動。

分子馬達的原子結構,最下層紅色為鎵原子,深藍色為鈀原子,中間層淺藍色同樣為鈀原子,最上層為乙炔分子。下面兩層為「定子」,最上層乙炔為「轉子」。

作為一種馬達,其運動方式同樣與宏觀馬達類似,「轉子」需要一個固定的運動方向。但是由於輸入的能量是非定向的,因此馬達本身需要使用「棘輪」來確定自身旋轉方向。通過利用原子運動過程中沿著「棘輪」陡峭邊緣與平滑邊緣之間能壘的差別,使分子馬達實現單向運動。

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利用6個鈀原子和6個鎵原子構築了這種基本的三角形定子結構,以最小的體積實現了「棘輪「功能。在這個結構中,他的關鍵在於定子結構實現了旋轉對稱,摒棄了以往的鏡像對稱結構,從而實現乙炔分子的定向轉動。STM圖像,同樣證明了99%乙炔分子實現了連續的定向轉動。這種高度的方向穩定性也使本文中的分子馬達區別於以前報導的其他分子馬達。利用這種方法,為分子馬達在原子尺度的能量獲取開闢了新的思路。

上圖:在鉑鎵晶體表面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放大約5000萬倍),啞鈴形的乙炔-轉子分子,處於不同的旋轉狀態。下圖:鉑鎵晶體-定子(藍紅色)和乙炔-轉子(灰白色)的按比例縮放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s://plus.empa.ch/images/2020-06-16_Molecular_motor/RotationStates.jpg)

分子馬達的能量來源

分子馬達的主要能量來源於熱能與電能兩個渠道。在常溫下,熱能所引起的分子馬達運動,可以實現每秒近百萬轉的轉速,但是其旋轉具有隨機性;與之相反,由電能所引起的分子馬達轉動則表現出更強的方向性,但是每個電子能量的輸入僅能驅動分子馬達六分之一圈的運動。隨著輸入能量的提高,運動頻率隨之變大,但是過高的能量也會使轉子的在運動方向上具有更高的隨機性,因為分子機器過高的能量會克服「錯誤」方向上的「棘爪」。

根據經典物理學理論,如果分子馬達所具有的能量低於能壘高度,馬達則會停止運動。但是本文中所設計的分子馬達在隧穿區域(TR)內旋轉時,且溫度低於15 K、偏置電壓小於30 mV的條件下,分子馬達所具有的能量已經低於能壘高度,但是仍然觀察到了以穩定頻率的連續轉動過程。

分子馬達中的量子隧道效應

根據量子隧道效應,當分子馬達所具有的能量低於能壘時分子馬達也可以「隧穿」通過能壘。這種「隧穿」運動通常沒有任何能量的損失,因此在兩個方向上都存在「隧穿」運動的概率。但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分子馬達仍以99%的超高定向性沿同一個方向旋轉。與此同時,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原理,由於STM探針、基體、分子都處於熱平衡狀態,分子馬達的單向旋轉過程是不存在的,因此理論上會有分子馬達呈現出隨機的熱旋轉狀態。綜上所述,如果在隧穿中沒有能量損失,分子馬達的旋轉方向應該是隨機的,但實際上分子馬達幾乎只沿一個方向旋轉,這表明在「隧穿」過程中發生了能量的損失,且這種高度的方向穩定性與探針的位置或實驗環境無關。

通過乙炔分子與鉑鎵晶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設計並製備迄今為止最小的人造馬達,並實現了持續的定向旋轉。在此基礎上又研究了分子馬達在量子隧穿領域的現象。這種超微小馬達開啟了對量子隧道過程和能量耗散效應的研究,在將來,有望通過其它形式的強制激勵(例如,光能)將能量轉換為定向運動,從原子尺度上實現對能量的收集。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 由16個原子組成
    科學家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 由16個原子組成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6-18 17:31:40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6日報導,來自瑞士聯邦國家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
  • 迄今最小馬達僅由十六個原子組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16日報導,來自瑞士聯邦國家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其由16個原子組成,並且可以在同一個方向穩定旋轉,有望將能量收集推升至原子級。
  • 迄今為止最小的馬達只有16個原子
    根據物理學家網絡16日的一份報告,來自瑞士聯邦國家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它由16個原子組成,可以穩定地向同一個方向旋轉,並有望將能量收集提升到原子水平。
  • 探索微觀世界再添新工具,迄今最小馬達僅由十六個原子組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6日報導,來自瑞士聯邦國家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其由16個原子組成,並且可以在同一個方向穩定旋轉,有望將能量收集推升至原子級。
  • 分子馬達:世界上最小的電動機
    由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聯合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分子馬達,該分子馬達僅由16個原子組成,並且可以在一個方向上可靠地旋轉。它可以允許原子級的能量收集。電機的特點是,它恰好在經典運動與量子隧穿之間的邊界處移動,並且向量子領域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令人費解的現象。
  • 世界上最小的馬達:揭示神秘的量子現象!
    導讀據瑞士聯邦材料測試與開發研究所(Empa)官網近日報導,來自該研究所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研團隊開發出一款分子馬達。該馬達由16個原子組成,並能朝一個方向可靠地旋轉。它能在原子水平上採集能量。背景我們身邊的許多物品,從電腦到冰箱再到自動窗,都是依靠馬達來維持運動的。
  • 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被研發出來了
    來自瑞士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發出僅由16個原子組成的分子馬達。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Empa的功能性表面研究小組負責人合著者OliverGrning該團隊的分子電動機的尺寸小於一納米,由一個定子和一個轉子組成,即一個固定部分和一個運動部分。轉子-對稱的乙炔(C 2 H 2)分子-在定子的表面旋轉,它可以佔據六個不同的位置。
  • 世界最小:僅1個分子大小電動馬達誕生
    一個正丁基甲基硫醚分子放在一個乾淨的銅質平臺表面,此時其結構中的單個硫原子充當了轉動軸的角色,圖中以藍色表示          北京時間9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期成功製成有史以來最小的電動馬達
  • 全世界最小的電機,材料僅16個原子,一次充電能跑幾百公裡
    說起量子物理學一定是這幾年最熱門的物理學科,量子物理學讓物理從宏觀世界帶入到微觀世界,也為人類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人員就通過控制原子的運動軌跡,來打造出全世界最小的納米電機,說起電機大家一定都知道,現在最流行的電動車裡面主要發動設備就是電機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僅由7個原子構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與澳大利亞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由7個原子在單晶矽表面構成的一個「量子點」,標誌著我們向計算能力的新時代邁出了重要一步。    量子點(quantum dot)是納米大小的發光晶體,有時也被稱為「人造原子」。雖然這個量子點非常小,長度只有十億分之四米,但卻是一臺功能健全的電子設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用原子故意造出來的電子設備。它不僅能用於調節和控制像商業電晶體這樣的設備的電流,而且標誌著我們向原子刻度小型化和超高速、超強大電腦新時代邁出的重要一步。
  • 世間萬物由原子組成,那原子又是由什麼組成的?
    我們都知道,科學家們把組成物體的最小單位稱為原子,那麼原子是由什麼組成的呢?還是說,原子就是原子,不能再被分割?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答,因為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直觀的發現原子大多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當然也有可能沒有中子,例如氫原子。
  • 世界上最輕的光學鏡面誕生!由幾百個原子組成,比頭髮絲的寬度薄...
    世界上最輕的光學鏡面誕生!200個原子的單分子層形成的光學鏡子——它是世界上最輕的反射鏡面。這種新型的超異材料是由一個只有幾百個相同原子的單層結構構成的。原子排列在由幹涉雷射束形成的二維光學晶格陣列中。
  • 世界最小的組成單位是什麼?-原子學說的古往今來
    自從人類開始真正地思考我們周圍的世界開始,關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便是一個古老的議題。費曼在他的著名的費曼物理學講義中就曾經提出,假如世界上的科學突然沒有了,他會告訴能夠引發科學的火種的一句話就是: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
  • 世界上最小的磁鐵問世:僅原子大小
    (原標題:世界上最小的磁鐵問世 有望成為未來計算機不可或缺的零件)
  • 人類是由多少個原子組成?
    幾乎每個人體中的每個原子都是數十億年前由一顆恆星製造的。 最後,我們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物質組成:原子。每個原子包含三個小的亞原子粒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在原子的中心,質子和中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核,而電子則圍繞原子核旋轉,就好像它們是圍繞自己的小太陽運行的微小行星。 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由70億億個原子組成。這個數字有多大?7後面跟著27個零。
  • 物理學家設計出僅由幾百個原子組成的光學鏡面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設計出了最輕的光學鏡。這種新型的超材料是由一個僅由幾百個相同原子組成的單一結構層構成的。這些原子排列在由幹涉雷射束形成的光學晶格的二維陣列中。該研究成果是在最近才興起的亞波長量子光學這個有序原子新領域的首次實驗觀測。到目前為止,這種鏡子是唯一的一種。該成果今天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世界由元素組成的,劃分到最小結構,難道都是同一種物質?
    這可能是大千世界最神奇的地方,我們知道世界上動物的種類多到數不清楚,而植物的種類更難以統計,但這還沒完,因為組成這些生物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還有我們物質世界的各種化合物,幾乎就難以計數,那麼這些物質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呢?
  • 由18個原子組成的環碳問世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名為環碳(cyclocarbon)的分子,並對其結構進行了成像:該分子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碳可謂自然界中最「多才多藝」的元素之一,有多種用途和形式的碳,包括鑽石、石墨、石墨烯、巴基球、碳納米管等。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僅1個原子厚10個原子寬
    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英國研究人員研製世界上最小的電子電晶體,其厚度為1個原子,直徑10個原子。
  • 質子不衰,原子不滅,為何由原子組成的生命不能永生?
    生命由原子組成,既然原子不滅,那為什麼生命不能永生?自古以來,人類對於永恆的生命便有急切的追求,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在很多宗教神話傳說中,仙神佛幾乎都有永恆的壽命,號稱與天同壽,甚至本身就是創世神。然而,哪怕到了如今的現代社會,醫學科技、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等各方面科學領域的水平如此先進,有限的生命仍是困擾人類探索這個宇宙世界的最大難題。為什麼擯棄生老病死,尤其是規避死亡如此之難?既然組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單位——原子不滅,那為什麼也是由原子組成的人類血肉之軀就不能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