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10月24日,騰訊CEO馬化騰時隔6年再次在知乎上提問,引發網友對基礎科學及網際網路的熱烈討論。接下來的幾天,包括投資人徐新、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內的「大咖」,也將在該平臺拋出各自的問題,與網友一同展望網際網路行業的未來。
知乎頁面截圖
馬化騰提出的問題如下: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知乎用戶「半佛仙人」的回答收穫了超過4千贊同,著重從「網際網路數據存儲」對馬化騰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半佛仙人」指出,網際網路的行業的本質就是數據交換,而數據交換的大前提,是有地方可以放數據。在現實中,如何解決數據的儲存已經成為每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面臨的挑戰。
他隨後引出一個基礎科學課題,即斯格明子霍爾效應。基於該效應的理論原理,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下一代的儲存技術。他稱,該領域基礎科學的突破,將讓網際網路數據垃圾海嘯晚來起碼50年,受該技術的影響,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網際網路產業,才有了繼續發展的硬體支持。
「半佛仙人」這樣強調基礎科學在社會中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電磁理論的麥克斯韋方程,我們就不會有收音機、電視機、手機、GPS。我們甚至不會有網際網路和有線電視,因為電纜光纖的設計也要靠麥克斯韋方程。
如果沒有量子理論的薛丁格方程,我們就不會有半導體工業,進而也不會有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手機、電視機、LED照明,以及一切電子儀器設備。
如果沒有凝聚態物理發現的巨磁阻效應,我們硬碟的容量將最多是4GB,而不是現在看到的TB級別。
華為佔盡5G先機的polar,也是應用了土耳其科學家的基礎科學突破。
他表示,我們不得不,也必須大力投入基礎科學,基礎科學的投入是需要幾十年不間斷,這裡面需要政府,也需要社會資本。
圖自視覺中國
物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海伯利安」指出,人們往往覺得基礎科學研究脫離塵世,花費甚巨,距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遠,想要獲得實際的經濟效益實在遙遙無期,因此對基礎研究存在一些偏見和輕視。
他在回答中強調了粒子物理學在網際網路和科技行業發展上的重要性。他指出,目前我們使用「www」開頭的全球資訊網,正是在1989年誕生於粒子物理學的研究重鎮歐洲核子中心(CERN)。
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在CERN工作時使用的NeXT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個網頁伺服器。圖自網絡
據悉,我國國內粒子物理學的研究也在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例如正在建設的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旗下的北方夜視公司進行合作,成功研製20英寸光電倍增管,打破了日本濱松公司的技術壟斷。此外,中國還可能建造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而實驗需要的高性能計算或許可以考慮與國內科技公司發展合作。
「海伯利安」表示,一個對基礎研究友好的社會環境可以激發更多的「副產品」,更多地輻射到科技產業,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
還有一名用戶也從物理角度對問題進行了分析。他預測,未來十年,我們也許可以見證量子網際網路的雛形誕生。他表示,網際網路從經典信息網絡升級到量子信息網絡,體現的是信息物理層的進化,因而是最根本的改變網際網路科技產業形態的大事件。其他的任何技術突破,與之相比,不論從深度還是廣度來說,都不是一個層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