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馬化騰知乎提問:一些基礎科學的停滯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2020-11-27 和訊科技

馬化騰近日在知乎上進行了提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我們無從而知,但電池和半導體領域可能在未來十年難以突破。

圖/Reuters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近日在知乎上進行了提問。馬化騰問道,「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在短短幾天內,知乎上已經得到了共計345條評論。該提問實際上是知乎2018「網際網路洞見」十個提問的第一問,Pony Ma打響了第一槍,可以預見的是後續可能還會有Jack Ma,Robbin Li,「Are you OK」的雷總等行業大佬的提問。

圖/知乎

目前知乎上的回答涵蓋了基礎科學(實際上有些是應用科學)的多個領域。知乎用戶「謝熊貓君」撰寫了6萬字的文章描述了腦機藉口是如何提升信息傳輸和學習能力,並發揮腦的價值的。用戶「半佛仙人」則介紹了斯格明子霍爾效應與網際網路數據存儲。我們使用的各種服務都離不開存儲,哪怕是雲服務,其背後可能也有一組碩大的伺服器。而斯格明子霍爾效應則將快速提高現有硬碟技術的寫入讀取速度和耐用性。

此外,網友們還提到了量子計算、柔性電子器件和可穿戴設備、DNA存儲等看起來與我們很遠,但很可能迅速取得突破的基礎學科研究。

然而,有些領域的進展可能沒那麼快,而這與TMT行業的產業鏈又是息息相關的。

摩爾效應 晶片還能再小嗎?

早在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就提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然而這一定律幾乎已經要終結,因為我們現階段晶片工藝所用的材料矽的物理特性給出了限制。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新聞,例如三星的10nm晶片,又或者是臺積電的7nm晶片。半導體工藝中通常要考慮製程的大小,因為製程越小就能塞下更多的電晶體,從而使得成本降低。

然而,現有的矽材料再7nm就是一個節點,因為再小下去,就不能在保證性能的同時抑制漏電。這實際上是材料的限制,工業界已經有些將研發工作轉向立體的結構上,也有用砷化銦鎵等III-V族材料取代單晶矽來研發的,但這一進度是很緩慢的,而且存在現階段不可逾越的障礙,就是你再小也小不過原子核。

圖/Foter

知乎上的很多答案提到了石墨烯納米材料這些。相比矽,石墨烯的確因其獨特的二維結構,且具有體積小、表面積大、靈敏度高、響應時間短等特點,且良好的導熱、導電和耐溫特性,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僅在十年中,且不說工業上的推廣使用,光研發成本就不是現階段能承擔的起的。

當然,未來的一大方向可能是在結構上做文章,異構可能會在不需要更小電晶體就可以實現千百倍的算力提升。

電池已經卡了IT行業很多年了

知乎用戶「蘇莉安」提到:

當代最先進的消費電子設備居然有80%內部體積要讓給電池,各種無人車、無人機、機器人、智慧工廠、自動化城市要麼受困於續航時間而無法長期獨立運作,要麼就被電纜牢牢束縛著,簡直成了整個網際網路在硬體上擴張的最大累贅。

實際上,電池的能量密度是很難獲得提高的,限制它的也同樣是背後的基礎科學,只不過這次是化學。

熟悉電池的朋友都知道,電池的原理很容易說明,就是被分成兩部分的氧化還原反應。電池的負極體現了還原性,正極則體現了氧化性。電子通過外電路從負極流向正極,同時電解液中的正離子或負離子向正電極或負電極移動,正離子獲得電子,負離子失去電子,從而將化學能轉換為電能。像最常見的鋰電池中,金屬鋰就在負極失去電子,然後鋰離子(正離子)到正極參與氧化還原反應。

圖/百度百科

相比直接燃燒的燃料,電池中必不可少的電解液等物質決定了它的能量密度是不如前者的。電池的原理(還包括各種材料等)決定了它是有序的,而有序性導致熵值降低。在有限制的情況下,鋰是現階段能找得到的最好的電池材料,既能滿足反覆的使用,又有很好的能量密度。

此外,還有對柔性電池的研究,不過它解決的不是我們上述的提及問題,而是為一類新設備,如可穿戴設備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可能有些基礎科學的突破會改變網際網路,但電池和半導體真的已經在技術上停滯很久了。(完)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人民幣交易與研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趙豔萍 HF094)

相關焦點

  • 馬化騰知乎發問:基礎科學研究和產業網際網路成關注焦點
    2012 年,知乎曾與騰訊網際網路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發起「網際網路十問 – 尋找中文網際網路思想者」活動,邀請了 10 位國內外科技網際網路領域大咖,以網際網路發展為思辨方向提出十個問題。當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作為十位受邀嘉賓之一參加活動,並在知乎提問「整個人類處於網際網路發展的哪個階段?下一個十年,網際網路升級的大致方向在哪裡?」,獲得了網友的熱烈回應。
  • 回答馬化騰-虎嗅網
    馬化騰六年磨一問。在1024程式設計師節到來前,闊別知乎六年的馬化騰提了兩個問題: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ID為ponyma的這位用戶上一次在知乎提問還是2012年5月,當時他問:整個人類處於網際網路發展的哪個階段?下一個十年,網際網路升級的大致方向在哪裡?沒有人小瞧馬化騰的號召力,但這次知乎提問的熱度之高還是令人驚訝——截止24日下午5點,已有26338名關注者,被瀏覽1707513次,獲得了956個答案。
  • 馬化騰的提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
    馬化騰的提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這不是典型的知乎式提問,它的經典句式是「如何評價xxx?」 馬化騰的提問像丟到深海的魚餌——更像是給1024程式設計師節送上的節日問候——迅速吸引了一群大魚小魚的圍觀,有網友驚呼:「沒想到大半夜居然看到馬化騰本人的提問。」
  • 如何評價馬化騰昨夜在知乎上提的這個靈魂拷問?
    馬化騰正在為改善騰訊的形象努力。昨夜,大概凌晨12點左右,沉寂知乎3年多的馬化騰突然在上面提了一個問題,涉及基礎科學:「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 知乎網際網路十問洞見科技未來,馬化騰首問引發網際網路思潮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0月24日,誰也沒有預料一場關於網際網路未來十年發展的大討論迅速被引爆。知乎「網際網路洞見者」線上活動,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率先發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 馬化騰好奇哪些基礎科學突破影響未來網際網路 網友腦洞大開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10月24日,騰訊CEO馬化騰時隔6年再次在知乎上提問,引發網友對基礎科學及網際網路的熱烈討論。接下來的幾天,包括投資人徐新、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內的「大咖」,也將在該平臺拋出各自的問題,與網友一同展望網際網路行業的未來。
  • 科學發展的「單項」循環是導致現代基礎科學相對停滯的真正原因
    科學的發展和推進同樣如此,需要更多的人去關注,也需要更多的人去提問,去為之奮鬥。很多人認為,在近幾十年的時間裡人類的基礎科學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其實這樣的說法是相對存在的,科學論述家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出現,是科學發展大環境的「單項」循環所導致的。對於科學技術發展這是一種必經之路,同樣也是尋尋漸進的正常過程。
  • 2018請回答:與網際網路洞見者一道,預見人類與文明的未來
    網際網路是我們所處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也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最大變量之一。「當 IT 和網絡技術日益消弭距離的障礙。這種趨勢對城市化的進程會有什麼影響?大數據源於我們每一個人,那我們是否擁有主導數據的權利?科技帶來進步,但人類個體也面臨著信息過載,各行各業和個人生活都可能發生哪些變化?哪些基礎科學的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技術加快文明演化,人類的演化可能出現大分流嗎?
  • 什麼是基礎科學?哪些基礎學科的突破會帶來巨大改變?
    昨天馬化騰在某乎的提問,瞬間在引爆了大家激情。那什麼叫基礎科學?社會公認一般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邏輯學七門科學被稱為基礎科學。這個問題本身其實是無解的,誰也無法清除地預知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過去幾千年的人類科技史,最近二十年的網際網路發展史,都已經印證了這一點。但是從發展趨勢上來看,未來十年,電池革命是必須的,也是最容易實現的,比如現在最火的石墨烯概念。
  • 「知乎十問」 ,一部中國網際網路的進化史
    「PonyMa」的 ID 發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學科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馬化騰的提問迅速吸引了大量知乎用戶的圍觀,截至目前,該問題吸引了十萬的人的關注、千萬次的瀏覽和 3K+ 回答。
  • 基礎科學已經停滯百年了,似乎有什麼東西阻止了人類前進的步伐
    劉慈欣曾經就在三體中寫道,一個文明想要進步就必須發展基礎科學,如果人類的基礎科學得不到發展,文明就不會進步。 縱觀歷史,似乎人類的基礎科學已經將近停滯百年了,似乎有什麼東西阻止了人類前進的步伐。
  • 源自馬化騰的靈魂拷問 未來十年幹啥最有前途
    就在上周的新創網絡節1024程式設計師節日晚間,騰訊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在知乎上的一則問答瞬間引起了網絡的廣泛關注。馬化騰在知乎深夜提問的行為,在騰訊股價出現大幅波動的背景下,被很多媒體渲染成了「靈魂拷問」。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
    按照這個趨勢,未來三年,知識付費產業規模將會持續高速擴張。通過以上數據發現,不管是這個產業的發展趨勢,還是知乎本身已有的用戶體量,對於知乎在知識付費產業的前進都是很大的優勢,而未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把現有用戶成功轉化為付費用戶。 二、產品定位及用戶分析 1. 產品定位 知乎是一個獲取、分享、傳播知識與經驗的UGC社區,「高質量」是知乎的標籤。
  • 從事基礎科學,更應該站著把錢掙了
    「科學探索獎」今年已經是第二屆,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青年科學家。在獎項從提名到評審的過程中,有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
  • 與大咖一起啟發「思想者洞見」 知乎用「十問」再叩未來之門
    2012 年,知乎與騰訊網際網路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發起「網際網路十問 – 尋找中文網際網路思想者」活動,邀請了 10 位國內外科技網際網路領域大咖,以網際網路發展為思辨方向提出十個問題,引發了無數中文網際網路網民飽含預見性的觀點和見解。
  • 基礎科學已陷入停滯,誰「鎖死」了人類的發展?
    問題來了,人類的基礎科學為什麼近乎停滯呢?究竟是誰「鎖死」了地球科技的發展呢?是人類苦苦尋找的外星人?還是《三體》中「智子」那種高科技產品呢? 其實縱覽人類數百年的發展歷程,真正使得文明發生質變的,就是走上工業社會的選擇,可以說工業推動了文明的發展。
  • 基礎科學已陷入停滯,誰「鎖死」了人類的發展?
    問題來了,人類的基礎科學為什麼近乎停滯呢?究竟是誰「鎖死」了地球科技的發展呢?是人類苦苦尋找的外星人?還是《三體》中「智子」那種高科技產品呢?其實縱覽人類數百年的發展歷程,真正使得文明發生質變的,就是走上工業社會的選擇,可以說工業推動了文明的發展。
  • 知乎聯合五條人發布十周年合作曲《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
    1月7日,知乎聯合五條人樂隊發布十周年合作曲《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將經典曲目重新演繹,致敬知乎十周年來所有樂於分享、慷慨無私的答主們。如果說《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是對生活的隨性和無畏態度,那麼此次五條人與知乎合作的這首《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則更像是對前者的呼應。「回答大家,太空會不會有新的家?機器人它會寫詩嗎?」「告訴大家,下一個風口它吹向哪?」簡單直白的歌詞中飽含知乎網友的好奇心,涉及物理、人工智慧、商業財經、歷史人文、醫學、生活娛樂等多個領域,這是來自不同個體的生活之問,也是知乎站內用戶的熱門討論。
  • 知乎產品分析 | 變現路上的商業嘗試
    ,50億月瀏覽量,人均訪問時長33分鐘,1000萬個提問累計3400萬回答。但是應用到知乎上的實際情況,由於人們在知乎上寫下回答是認知盈餘,是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的價值、獲取自我認同感,而不是為了賺錢,所以進行一些問答的增值付費服務,必定會毀掉知乎「表達、認同、溝通討論」的文化。隨著知乎放棄實名制開始,知乎與招聘網站合作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了,所以知乎不會向著LinkIn的模式去發展,不會通過這一方面的獵頭服務進行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