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21日電(記者 王旭泉) 從10月24日開始,網際網路問答社區知乎連續邀請了十位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的頂尖人物,提出十個極具前瞻性的問題,激發全民思考,洞見網際網路未來,並頃刻間引發強烈的關注並超高人氣的回答。
在知乎官方所公布的提問嘉賓中,有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投資女王」徐新、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科幻作家劉慈欣,美國科技思想家凱文·凱利以及美國版知乎創始人亞當·安捷羅(Adam D' Angelo)等十位「大伽」紛紛亮相登臺。他們在知乎上拋出了十個重磅話題,也引來了眾多網友的「奇思妙想」回復。
10月24日,馬化騰以ponyma的用戶名發出了「網際網路洞見」的第一問題。圖片來源:知乎網站截圖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率先發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參與回答問題的除普通網友和專業從業者外,也不乏科研領域的大咖。
對於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提到了有關人工智慧的問題,「你理想的未來AI時代什麼樣?未來25年內,各行業、個人生活會有哪些變化?我們該如何準備?」僅有專業的人工智慧研發的人士做出了非常專業的回覆,還有不少知乎用戶從心理學、失業率以及法律等角度做出思考和預測,
美國版知乎創始人亞當·安捷羅(Adam D'Angelo)有關「對於美國網際網路企業來說,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有哪些值得學習之處?」問題,則讓中國網友瞬間變成「導師」,分析中美市場和用戶以及文化的差異,講述兩國網際網路發展模式的區別,要相互取長補短。
在為期一個月的「網際網路洞見」問答活動中,10個問題擁有了「超高」的人氣。第一個提問的馬化騰問題有超過10萬名關注者,瀏覽量超過1300萬次,並且收到了近3000多個回答。最後一個提出問題的知乎創始人周源的問題有在6000多的關注者,瀏覽量也近超1000萬。可見熱度持續不減。
AI無法「替代」人類的知識互動
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從BBS到社交網絡,「網絡社區」一直是一個獨特的現象,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充斥」著各種不同的聲音,同時也充滿著「人氣」。提問者與回答者之間的互動源自於對問題的思考以及對回答的二次反饋,甚至是回答者的自省過程。。這一類的問題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也不存在客觀的評判標準。
問與答之間,是一種思考和反饋的過程,是創新思維不斷碰撞出火花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為了達到終極答案而持續演化的階段,並非一時一刻的結性。回答者的思考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每一個回答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後來者回答的「接力棒」,成為後續回答者思考的基礎,或借鑑,或引伸,或升華,或反對,或顛覆。「欲辯欲明」或許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人與人之間的「知識互動」則會由於相互之間存在思維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而形成某一種知識成為「星星之火」,得到迅速的擴散。
「知乎」確實是一個很奇特的存在。這種知識問答社區似乎總是呈現出一種對知識和文字的積極的互動狀態,甚至可以是人類知識生產與進化的縮影。而這正是人類思維和「人工智慧」之間最大的「差距」所在。要知道,在這個極度推崇「人工智慧」的時代,「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以及算法似乎完全超越了人腦的極限,甚至在很多領域超過了人類,能以高效的方式解決人類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才能解決的問題。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或機器人進入到與人的交流和對話當中。機器客服、智能客服,語音助手等等,它們似乎都在替代以往人與人的交流模式,滲透到了人類的日常生活之中。可能甚至有一天,「人工智慧」與人類的交流會成為一種主要的交流方式。
知乎評出的十位「網際網路洞見者」。圖片來源:知乎
至少目前看來,「人工智慧」只是幫助人類來解決一些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問題,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可是,它現在似乎還只是處理在「學習」階段,還不能如人類那般思維,也不能創造新知識,創造人類需要卻還沒有的知識。正是如此,人類沒有必要過於焦慮「人工智慧」替代人類的威脅,而是讓它做好人類的助手,促進人類對世界的不斷認知。
知乎的這種問答社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對抗」機器「搬運知識」的模式。同時,它也讓人們面對網絡機器「掌控」局面,有了一種很有效的「反制」手段。也就是說,有了人類活動痕跡,在網絡組成的虛擬世界「母體」(Matrix)裡,就有了「魂魄」,而且是人類的魂魄,有了生機和生命力,達到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