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於伊人
主播 | 於伊人
編輯 | 美齡
佛學中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諸法無我」,那麼,「我」到底存不存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一切為「空」,還是我們賦予一切的「內涵」為「空」?
2500多年前,釋迦摩尼對人性根本狀況做了深刻洞察,體察到自然選擇對於人類思想的限制。2500年後,現代科學對人腦的認識、對進化心理學的理解,印證了佛學的道德主張和精神追求,都是基於和現代科學一直的對人性的洞見。
《洞見: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一書將釋迦摩尼的領悟和智慧,轉化為現代心理學視角下的「煩惱」和「苦」,是科學與哲學碰撞後的經典論著,把佛學和進化心理學結合在了一起,用現代進化心理學的理論驗證了古老佛學的正確性。
作者羅伯特·賴特被譽為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他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進化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智囊,他的關於科學、技術和哲學的文章,曾多次獲國家期刊獎。
這本書的創作契機要回溯到2003年,羅伯特·賴特第一次參加了靜默冥修之旅,這次旅行開啟了他隨後十幾年對佛學的系統性研究和對正念自控的不斷實踐,並在此過程中將佛學與現代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現代腦科學之間相互印證。
在羅伯特·賴特看來,佛學的意義是「從一個更高的水平觀察和體驗這個世界」。這也正是為什麼原版的書名是《Why Buddhism Is True》(為什麼佛學是真的),因為它把我們從自然選擇給的局限視角中解放了出來。
當然,賴特在書中所探討的,其實並不以宗教信仰為依附,而是以佛學這種哲學來進行分析,完全剝離了宗教裡輪迴、轉世、功德這些超自然現象的部分,只討論釋迦摩尼最早對於人類狀況最基礎的洞見和理解。
這本書從進化心理學及現代科學角度來闡釋經典佛學理論,比如「四聖諦、無我、無相、空」等的概念以及豐富內涵。書中結合了作者正念冥想的具體實踐,有著豐富翔實的科學證據支撐、觀點論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又淺顯易懂,讀來非常有趣、令人獲益匪淺。
這本書出版之後,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榜榜首,並迅速風靡全球,連續兩年霸榜各大暢銷榜,開啟了跨圈層、跨語種閱讀奇蹟!
書中,羅伯特·賴特將佛學中的哲學思想和現代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現代腦科學等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證、碰撞與交融,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真正體驗到世界的本源之美。是偉大的沉思與實踐之旅,也是世俗時代精神生活的基礎。
當我們儘可能地擺脫自然選擇初始程序設計的影響,擺脫人類視野的先天局限和狹隘處境,改用宏闊無比的宇宙視野來體驗生活、看待世界,你也許就會發現,世界的本質真相往往出乎你意料。
從某種程度來說,《洞見》就像《黑客帝國》那樣告訴我們,你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但是通過正念自控,你能夠見山是山,然後又見山不是山,最後真實地見山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