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色即是空到底講什麼?
從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開始,我明白了我的大腦經常會被欺騙,有很多你覺得壓根就是直覺的東西,它卻錯得很離譜。後來又陸續的看了《窮查理寶典》、《認知天性》、《正念的奇蹟》等書籍,慢慢的理解到了一種東西叫做非理性,然後為了提升自己,又去了解思維模型,了解自控力,也自然而然的接觸到了元認知的概念,進行了很多修煉,很多思考,到今天遇到了這本書《洞見》,仿佛有了一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類似於書中所說的開悟一樣,這所有的知識點和我的思想在腦海中大量的浮現,進而串聯在一起,我明白了這是一種神經突觸連接的感覺!天啊,跟作者這樣的智者在此刻進行對話,真的是難求!下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這本書能帶你什麼。
本書名洞見,實則是我們修習的正念冥想屬於某一特別的冥想流派,稱作「內觀派」(Vipassana)。「Vipassana」是一個古代詞,指清晰的視覺,又常譯作「洞見」。作者其實是一名進化心理學的研究者,作者把佛學和現代科學—進化心理學巧妙的聯繫在一起。將我們以為艱澀深奧的佛學用一種大眾能接受的科學校驗的心理學語言闡述出來,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更是在讀完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很多人肯定都看過《黑客帝國》,裡面主角尼歐的覺醒是因為選擇了一顆紅色的藥丸,醒來後發現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機器當中,他之前的所有生活都是母體植入的代碼而已。那麼我們每個人呱呱墜地之後呢,有人選擇了平淡一生,任由基因主宰自己的生活,想吃垃圾食品了就吃,想性愛了就去酒吧,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終其一生都不明就裡。但也有一部分人會選擇那顆紅色的藥丸,會走入那扇頓悟的門,會進行哲思,會去尋求更深的問題……我是誰?為什麼生活中充滿了苦與無常。
全書主要講了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人是進化的產物,說白了,人就是一種動物。作為動物,我們本質上是在為我們的基因服務。基因想要被複製和傳播,我們就得好好求生存求發展,要覓食,要求偶,要為自己和後代的幸福不斷奮鬥。食色性也,就是很好的詮釋。我們的大腦經常的哄騙我們,讓我們不斷去找那些高能量的食物轉變成脂肪來保持好好生存;很多人每日幻想著升職加薪,升職以後呢壓力越來越大,日子卻越來越苦;沒有車子時想買車子,有了車子想買好車子,人總是欲求不滿,生活總是給我們一種會快速消退的快感。我們更傾向於從實現目標中獲得持久的滿足感,而不是著眼於現實。基因的設定就是不滿足,充滿了佛學上所說的「苦」。試想一下,如果性愛一次可以保持一輩子的快感,那人類豈不是要滅絕,如果吃了一個果子你能持久的享受飽肚的感覺,那你遲早也是要被餓死的。
二.進入文明時代以後,我們就不完全是動物了。人性在覺醒,而動物性在消退。我們發現,為了基因去做事總是伴隨著「煩惱」和「苦」。基因給予的快樂是短暫的,讓人永遠都不滿足,因為只有不滿足才能讓我們繼續去做這些事。我們意識到自己陷入了煩惱多而快樂少的境地。快樂和煩惱,都是一種「感覺」。 我們很容易將所有的想法和情感都認作「我們的」,然而感覺這個東西是私密的,不外顯的。每個人的感覺也都不盡相同,縱使對同一件事,同一件物,有時你也會被感覺所欺騙。我們是否會為了將要來到的演講而焦慮,覺得會失敗?是否會為了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而與愛人大發雷霆?這到底是我們的感覺?還是一種幻覺?我感覺到的到底是不是我的感覺?我們到底能不能逃脫這幻想的操控,理解佛陀所說的非我。
三.作者認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的大腦,大腦是一個多元政體,由至少七個情緒模塊組成,包括求偶模塊、安全模塊等等,它們在大腦中組成了一個委員會。這就是佛學說的「無我」,也就是沒有一個單獨的「自我」。各個模塊都有自己的聲音,一個人做什麼由他大腦中各個模塊的競爭結果決定。這個觀點將那些什么九型人格、色彩性格學簡直是按在地上摩擦,人是會隨時變化的,人的性格更是如此,可能一會堅毅,一會脆弱,一會冷血無情,一會有溫柔善感。大家也不必過分擔憂,說那我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繼續心懷此前人生中已接納的立場,認定身上某處配得上「我」這個稱謂。不要因為你認定自己有「自我」,就感覺好似違背了佛教教義,大逆不道。但同時還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激進的可能性,或許在最深層次,你的「自我」和平時所想的完全不同。如果你遵從佛陀的教導,摒棄平時以為已有的大量心像,你將取得突破,你對何為「人」的認識將發生巨大的轉變。如果你能達到他所推崇的境界,那麼此時的「有自我」和之前所謂的「有自我」將有很大不同。
四.因為受感覺驅動,我們看世界就都是戴著一副有色眼鏡。我們主觀地賦予萬事萬物各種內涵——這個東西對我的生存有利嗎?對我求偶有利嗎?據此給它們打上或好或壞的各種標籤。我們聽到蛇也許就會想到冷血危險,看到女巫也許就會想到狡詐。而這些標籤並非那些東西的本性,只是我們的主觀看法而已,這也就是有名的「色即是空」所要闡述的道理。 我們貼標籤,我們的主觀判斷有兩大傾向:一個是「貪」,希望把好的東西佔為己有;另一個是「嗔」,希望遠離不好的東西。因為「貪」和「嗔」,我們無法客觀看待世間萬物,這就形成了「痴」。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思考對行動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思考的起點和終點一直都是感覺。你是否還有過靠理性來自控的經歷?你是否面臨過減肥失敗的痛苦?你是否總是倒在你的年初計劃前?原因就是單純的理性根本不可能抑制住符合基因的激情。理性的作用應該是強化我們的某一種感覺來抑制住另一種感覺,我們是受感覺驅動的。譬如你拿起漢堡包的時候,你只能強化你想要一個健康身體的願景,而不能單純去抑制你想吃漢堡包的欲望。
五.冥想。作者親身體驗了很多冥想的好處,冥想是來理解無常,無我,非我,空的終極武器。這裡我們這些凡人就先看看它帶來的看得見的好處吧。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訓練跟各種感覺的剝離。我們在冥想中要觀察隨時產生的各種感覺,而不被感覺所劫持,不做感覺的奴隸。通過冥想,通過培養冷靜、清明的大腦,滋養智慧,能使我們面對威脅時不至於反應過度,因此就不會維繫惡性循環,激化衝突。冷靜、清明的大腦還可以幫助我們清醒地分析推動威脅的原因——比如,可以釐清什麼會刺激人們加入或支持暴力活動,什麼會抑制人們做這類事情。我們不需要去愛敵人,但清醒地認識他們是至關重要的。
具體效用如何,期待你的閱讀,期待你的親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