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作者羅伯特賴特,講了些什麼?你看懂了嗎?歡迎一起探討

2021-01-19 菩提心慧

《洞見》—色即是空到底講什麼?

從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開始,我明白了我的大腦經常會被欺騙,有很多你覺得壓根就是直覺的東西,它卻錯得很離譜。後來又陸續的看了《窮查理寶典》、《認知天性》、《正念的奇蹟》等書籍,慢慢的理解到了一種東西叫做非理性,然後為了提升自己,又去了解思維模型,了解自控力,也自然而然的接觸到了元認知的概念,進行了很多修煉,很多思考,到今天遇到了這本書《洞見》,仿佛有了一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類似於書中所說的開悟一樣,這所有的知識點和我的思想在腦海中大量的浮現,進而串聯在一起,我明白了這是一種神經突觸連接的感覺!天啊,跟作者這樣的智者在此刻進行對話,真的是難求!下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這本書能帶你什麼。

本書名洞見,實則是我們修習的正念冥想屬於某一特別的冥想流派,稱作「內觀派」(Vipassana)。「Vipassana」是一個古代詞,指清晰的視覺,又常譯作「洞見」。作者其實是一名進化心理學的研究者,作者把佛學和現代科學—進化心理學巧妙的聯繫在一起。將我們以為艱澀深奧的佛學用一種大眾能接受的科學校驗的心理學語言闡述出來,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更是在讀完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很多人肯定都看過《黑客帝國》,裡面主角尼歐的覺醒是因為選擇了一顆紅色的藥丸,醒來後發現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機器當中,他之前的所有生活都是母體植入的代碼而已。那麼我們每個人呱呱墜地之後呢,有人選擇了平淡一生,任由基因主宰自己的生活,想吃垃圾食品了就吃,想性愛了就去酒吧,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終其一生都不明就裡。但也有一部分人會選擇那顆紅色的藥丸,會走入那扇頓悟的門,會進行哲思,會去尋求更深的問題……我是誰?為什麼生活中充滿了苦與無常。

全書主要講了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人是進化的產物,說白了,人就是一種動物。作為動物,我們本質上是在為我們的基因服務。基因想要被複製和傳播,我們就得好好求生存求發展,要覓食,要求偶,要為自己和後代的幸福不斷奮鬥。食色性也,就是很好的詮釋。我們的大腦經常的哄騙我們,讓我們不斷去找那些高能量的食物轉變成脂肪來保持好好生存;很多人每日幻想著升職加薪,升職以後呢壓力越來越大,日子卻越來越苦;沒有車子時想買車子,有了車子想買好車子,人總是欲求不滿,生活總是給我們一種會快速消退的快感。我們更傾向於從實現目標中獲得持久的滿足感,而不是著眼於現實。基因的設定就是不滿足,充滿了佛學上所說的「苦」。試想一下,如果性愛一次可以保持一輩子的快感,那人類豈不是要滅絕,如果吃了一個果子你能持久的享受飽肚的感覺,那你遲早也是要被餓死的。

冥想的力量

二.進入文明時代以後,我們就不完全是動物了。人性在覺醒,而動物性在消退。我們發現,為了基因去做事總是伴隨著「煩惱」和「苦」。基因給予的快樂是短暫的,讓人永遠都不滿足,因為只有不滿足才能讓我們繼續去做這些事。我們意識到自己陷入了煩惱多而快樂少的境地。快樂和煩惱,都是一種「感覺」。 我們很容易將所有的想法和情感都認作「我們的」,然而感覺這個東西是私密的,不外顯的。每個人的感覺也都不盡相同,縱使對同一件事,同一件物,有時你也會被感覺所欺騙。我們是否會為了將要來到的演講而焦慮,覺得會失敗?是否會為了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而與愛人大發雷霆?這到底是我們的感覺?還是一種幻覺?我感覺到的到底是不是我的感覺?我們到底能不能逃脫這幻想的操控,理解佛陀所說的非我。

三.作者認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的大腦,大腦是一個多元政體,由至少七個情緒模塊組成,包括求偶模塊、安全模塊等等,它們在大腦中組成了一個委員會。這就是佛學說的「無我」,也就是沒有一個單獨的「自我」。各個模塊都有自己的聲音,一個人做什麼由他大腦中各個模塊的競爭結果決定。這個觀點將那些什么九型人格、色彩性格學簡直是按在地上摩擦,人是會隨時變化的,人的性格更是如此,可能一會堅毅,一會脆弱,一會冷血無情,一會有溫柔善感。大家也不必過分擔憂,說那我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繼續心懷此前人生中已接納的立場,認定身上某處配得上「我」這個稱謂。不要因為你認定自己有「自我」,就感覺好似違背了佛教教義,大逆不道。但同時還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激進的可能性,或許在最深層次,你的「自我」和平時所想的完全不同。如果你遵從佛陀的教導,摒棄平時以為已有的大量心像,你將取得突破,你對何為「人」的認識將發生巨大的轉變。如果你能達到他所推崇的境界,那麼此時的「有自我」和之前所謂的「有自我」將有很大不同。

四.因為受感覺驅動,我們看世界就都是戴著一副有色眼鏡。我們主觀地賦予萬事萬物各種內涵——這個東西對我的生存有利嗎?對我求偶有利嗎?據此給它們打上或好或壞的各種標籤。我們聽到蛇也許就會想到冷血危險,看到女巫也許就會想到狡詐。而這些標籤並非那些東西的本性,只是我們的主觀看法而已,這也就是有名的「色即是空」所要闡述的道理。 我們貼標籤,我們的主觀判斷有兩大傾向:一個是「貪」,希望把好的東西佔為己有;另一個是「嗔」,希望遠離不好的東西。因為「貪」和「嗔」,我們無法客觀看待世間萬物,這就形成了「痴」。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思考對行動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思考的起點和終點一直都是感覺。你是否還有過靠理性來自控的經歷?你是否面臨過減肥失敗的痛苦?你是否總是倒在你的年初計劃前?原因就是單純的理性根本不可能抑制住符合基因的激情。理性的作用應該是強化我們的某一種感覺來抑制住另一種感覺,我們是受感覺驅動的。譬如你拿起漢堡包的時候,你只能強化你想要一個健康身體的願景,而不能單純去抑制你想吃漢堡包的欲望。

五.冥想。作者親身體驗了很多冥想的好處,冥想是來理解無常,無我,非我,空的終極武器。這裡我們這些凡人就先看看它帶來的看得見的好處吧。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訓練跟各種感覺的剝離。我們在冥想中要觀察隨時產生的各種感覺,而不被感覺所劫持,不做感覺的奴隸。通過冥想,通過培養冷靜、清明的大腦,滋養智慧,能使我們面對威脅時不至於反應過度,因此就不會維繫惡性循環,激化衝突。冷靜、清明的大腦還可以幫助我們清醒地分析推動威脅的原因——比如,可以釐清什麼會刺激人們加入或支持暴力活動,什麼會抑制人們做這類事情。我們不需要去愛敵人,但清醒地認識他們是至關重要的。

具體效用如何,期待你的閱讀,期待你的親身體會。

相關焦點

  • 《洞見》: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
    2500年後,現代科學對人腦的認識、對進化心理學的理解,印證了佛學的道德主張和精神追求,都是基於和現代科學一直的對人性的洞見。《洞見: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一書將釋迦摩尼的領悟和智慧,轉化為現代心理學視角下的「煩惱」和「苦」,是科學與哲學碰撞後的經典論著,把佛學和進化心理學結合在了一起,用現代進化心理學的理論驗證了古老佛學的正確性。
  • 《洞見》:科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不過,現在在西方,也有很多人研究佛學,科學作者、進化心理學家羅伯特·賴特就是其中之一,他在2017年出版了英文書《Why Buddhism is True》,書中就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嘗試著解釋一些佛學的概念和觀點。當然,這裡說的是「佛學」,而非「佛教」。
  • 《洞見》: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在欺騙我們
    但是,實際上有沒有可能佛教本身並不是佛陀的宗教,假如你把它理解為佛陀的教育,是不是會更科學一些?於是,羅伯特·賴特,就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論證什麼是佛陀最本質的教育。首先的開場場景就是一部電影叫作《黑客帝國》。
  • 《洞見》會讓你發現:內觀、自由、覺醒、和專注於冥想之間的依存
    《洞見》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賴特,他是普林斯頓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所以在書中,我們隨可以看見:作者要表達的很多東西,都與人類的進化有關,是一個從內到外,又從外到內的,自我洞悉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最不可忽視的,就是探索內在的方法,也就是「冥想」。
  • 進化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大腦製造的「幻覺」 |世界是真實...
    羅伯特·賴特說到:進化心理學研究的是大腦如何由自然選擇設計來誤導我們,甚至奴役我們的。 今天,我將結合羅伯特·賴特的新書《洞見》,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如何解釋
  • 憑藉什麼能一直迷惑我們呢?
    你聽說過幻肢痛嗎?神經學家拉瑪錢德蘭發現一些被截肢的患者會感覺到被切斷的肢體依然存在並且會發生疼痛感。臨床報告50%以上的截肢病人術後伴有幻肢痛。想想看知覺作為我們接受信息最基礎的層面都不是客觀真實的,那麼我們的世界又怎麼可能是客觀真實的呢。接下來我們講人生第二種幻覺,得到它我們就會幸福。
  • 2021.1.9《洞見-世界最富創意的廣告公司》
    當然可能我的語言表達還不盡完美,甚至略顯囉嗦,請原諒,這是我的第一篇,所以話多了些。《洞見-世界最富創意的廣告公司》(以下簡稱洞見)一書共有13章,整本書看下來我還是很滿意的,最起碼這本書我是漸漸有味的花了4個小時看完。(在這裡也想提一嘴,有人說我看書快,只是我專一罷了,我的習慣是看書的時候手機直接設置勿擾,我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與作者的交流中,基本不分心做其他任何事。)
  • 洞見的讀者朋友們:2020,感恩生命中的所有遇見
    作者:洞見的讀者朋友們2020年快要結束了,掐指一算,洞見竟已陪朋友們走過了整整六個年頭。今年也是洞見君來百度的第三個年頭。每晚推送結束後,跟大家在留言區聊聊天,早已成了我鐵打不動的習慣。這些年來,有人堅持每天閱讀打卡,有人認真寫下大段閱讀感悟。有人在這講述自己的心事,有人在這記錄自己的成長。
  • 電視劇《思美人》你真的看懂了嗎?「美人」你知道指的是什麼嗎?
    今天來給大家聊一聊電視劇《思美人》的」美人「是指的什麼?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戰國中期楚懷王時期,偉大詩人、政治家屈原的傳奇一生。屈原在《九章·思美人》詩中表達追慕先賢,感慨時世,勸諫君王,希望君王不重蹈歷史覆轍,努力振興楚國,全詩以香草美人為主要意象,表達了作者堅守節操
  • 女生和女生單獨在一起時,都聊些什麼?
    女生和女生單獨在一起時,都聊些什麼? 1:聊討厭的同一個人 2:一會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喝奶茶嗎,要不要去xx逛逛, 3:聊偶像,
  • 葉羅麗:官方公布英文宣傳片,作為「學霸」的你能看懂臺詞嗎?
    葉羅麗:官方公布英文宣傳片,作為「學霸」的你能看懂臺詞嗎?《葉羅麗精靈夢》這部少兒動畫,陪伴了我們很多年了,是很多小夥伴們的童年。這部動畫已經更新了六季,19年將要出第七季了,一路走來真的回憶滿滿。最近動漫官方又有大動作,那就是公布了英文版本的宣傳片。
  • 歡迎你來一起玩!
    除了看植物的花,果,葉,你可曾仔細觀察過植物的種子?種子世界可謂五彩繽紛,藥用,食用,觀賞皆可,暢玩其中,定是樂趣無窮。由此,我發出一個提議,由廣大植物愛好者隨時隨地採集限額的種子以做標本收集,並拍彩圖記錄,歡迎大家參與!因能力精力有限,只做浙江植物。本提議純碎是個人想法,非專業項目,更無相關報酬,只是玩玩!你要來嗎。(我將建一個專門的微信群)老鴉柿
  • 「設計·洞見未來——數字設計論壇」在虹口花園坊舉辦
    「設計·洞見未來——數字設計論壇」在虹口花園坊舉辦 2020-11-23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墨菲定律》到底講什麼?幫你快速get!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遇到職場中那些顯得深謀遠慮的人常提「墨菲定律」、「蝴蝶效應」、「羊群效應」......你知道他們說的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嗎抖音、火山小視頻中無論5本、10本還是15本的人生必讀書海量推薦《墨菲定律》,表示讀完能改變思維甚至人生,你還能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嗎?但是,整天忙得跟狗似的,為節省上洗手間那點時間你恐怕連水都不敢喝,半夜回到家估計也常累得攤成一團泥,看書,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
  • 我們在一起:2018趙昂老師新書《洞見》讀者交流會
    2018趙昂老師新書《洞見》讀者交流會017月29日,正見陽光藝術生活中心,一排排擺好的乳白色的椅子,靜靜地等待著大家的到來。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正是「《洞見》-2018年趙昂老師新書讀者交流會」舉辦的現場,準備期間,工作人員都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正式開始後,也沒有人大聲喧譁。簡約明亮的燈光,照亮了每個角落,溫暖滋潤著我們的心。我們團隊成員,海哥、璐璐等夥伴,大家一點一點自己動手搭背景、擺飲料!就像所有成功都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簡單一樣,背後需要很多付出,過程也同樣很重要。
  • 為什麼我眼中這些內容是優秀的:有趣有料有洞見
    這就是我眼中什麼叫優秀的內容,或者說,我個人認為,什麼樣的內容,值得一看。 二 TOMsInsight 這是一個對網際網路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的號,是一個非常懶的號,以前一個月就發一次,現在看上去周期有點固定了:月頭一篇,月中一篇。 對於這個懶,這個號專門發過一篇題為「對不起,我們追求的是『慢』」這樣的文章。
  • 環保科普 | 80秒看懂什麼是煙氣
    環保科普 | 80秒看懂什麼是煙氣 2020-11-26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羅伯特·斯威夫特,走出黑暗
    「想要從他嘴裡擠出兩個字,你得祈禱才行,」當時的超音速體能教練德懷特·多布回憶道。作為與年齡最接近的隊友,盧克·裡德諾也沒辦法與其溝通,畢竟這位組織後衛的年齡也比斯威夫特大4歲。麥克米蘭——在聯盟內以最不願信任年輕球員著稱,也開始將斯威夫特視為了空氣。而球隊的核心,雷·阿倫,就更不樂意與羅伯特一起操練戰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