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會讓你發現:內觀、自由、覺醒、和專注於冥想之間的依存

2021-01-07 尼山夫子讀書

我們一直堅信自己所看見的東西,尤其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也許我們都是楚門,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偽造出來的。

《洞見》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賴特,他是普林斯頓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所以在書中,我們隨可以看見:作者要表達的很多東西,都與人類的進化有關,是一個從內到外,又從外到內的,自我洞悉的過程。

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最不可忽視的,就是探索內在的方法,也就是「冥想」。

開始冥想前所需要的準備

在本書的第一章,作者引用了「黑客帝國」裡的「紅色藥丸」來做比喻,給予我們選擇,是要繼續身處虛幻,還是像尼奧一樣,打破幻境的束縛,去面對真實的世界。

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那當然是選擇紅色藥丸啊!但事實上,我們認為自己會做的這個選擇,極有可能只是自己的「以為」罷了。

就像努力一樣,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努力了,但自己依舊是那百分之九十九中的一個,永遠不是那百分之一裡的人。

因為我們很多人連走向努力的準備都還沒有做好,就如同我們沒有做好要去冥想的準備一樣,那就是要清楚的認識到紅色藥丸所帶來的後果,然後做好覺得,到底要不要撕開這虛幻的世界。

冥想的存在

我們對冥想都不陌生,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並從中得到了意外的收穫。

很多人對冥想的接觸是出於減壓,用於精神治療。作者就在書中說到

「他們或許根本不曾意識到,自己所修習的冥想其實可以是一種深刻的精神修行,可以革新他們的世界觀。」

作者就是用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冥想是一種深刻的精神修行,可以革新我們的世界觀。

冥想與內觀

對冥想有過淺顯了解的人都知道一點,就是冥想是要我們去關注自己的呼吸,並專注於自己的呼吸,這可以說是入門,但重要的是去發現我們游離的思緒。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默認模式網絡」,這是一片,當我們的大腦無所事事時,思緒遊蕩的區域。就是當我們什麼都不做的時候,不工作,不看書,不運動,不做任何事時,這片區域機會被你激活,我們的思緒就開始在其中游離。

這跟放空自己是兩回事。放空自己的時候,大腦是一片空白的,但思緒在默認模式網絡裡游離的時候,我們是有意識,它會去很多地方,但通常是過去與未來。

簡單來說,它們在四處遊走,但就是不在當下,你的世界是忙碌的,但都是盲目的。

記得《自控力》這本書中提到的:運用冥想訓練來提高注意力,就是一種內觀。它們帶你去觀察自己究竟在想什麼,一旦你意識到自己的思緒並不在當下,那就意味著得把它拉回來了。

這就是冥想與內觀之間的關係和牽連。

內心的自由與覺醒

每當工作疲累的時候,我們都渴望自由,但也許,我們渴望的是心靈上的自由,讓我們感到疲累的,並不是我們的工作或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心靈上的束縛或折磨。

拿學習和工作來說,很多人沒辦法專注地學習和工作,因此他們感到煩躁和洩氣,也因為這樣,成績和業績就更加不會有所改變,因為他們的思緒沉浸在了過去和未來。

要知道,只有專注於要做的事,專注於當下,我們才能夠讓自己變得「安靜」,變得專注,也就能夠獲得自由。

用書中的「極樂」和「涅槃」來說吧!極樂是短暫的快感,而涅槃是一次次的重生,是自我的開悟。

當我們進入了冥想的世界,我們就是在涅槃的方法。

最後

書中提到很多佛教裡的內容,再配合冥想和正念訓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實往前追溯,我們所熟知的佛家弟子不都很愛打坐嗎!而這打坐,不就與冥想異曲同工嗎?兩者結合在一起,給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但這本書還是比較難懂的,要麼就慢慢啃,要麼就多讀幾遍,因為它結合了哲學、科學和佛教等等很多內容,將它們糅合在了一起,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

如果你做好了要面對枯燥和打開新世界的準備,那你可以去好好看看這本書。

我是【尼山夫子讀書】,關注我,一起閱讀更多好書。

相關焦點

  • 《洞見》作者羅伯特賴特,講了些什麼?你看懂了嗎?歡迎一起探討
    《洞見》—色即是空到底講什麼?從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開始,我明白了我的大腦經常會被欺騙,有很多你覺得壓根就是直覺的東西,它卻錯得很離譜。下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這本書能帶你什麼。本書名洞見,實則是我們修習的正念冥想屬於某一特別的冥想流派,稱作「內觀派」(Vipassana)。「Vipassana」是一個古代詞,指清晰的視覺,又常譯作「洞見」。作者其實是一名進化心理學的研究者,作者把佛學和現代科學—進化心理學巧妙的聯繫在一起。
  • 正念|呼吸之間,專注內觀,心念極簡
    例如,你焦慮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每天都要打來好幾通電話,你會如何應對深夜打來的一通又一通電話?又或者老闆在周末開始前扔了許多工作給你,你會如何回應?會在憤怒中爆發嗎?你可以這樣做,首先,暫停一切事物,只是呼吸,一個緩慢而有意識深呼吸能幫助平緩挫折感帶來的呼吸急促以及心跳加速。這段呼吸的時間可以給你一個機會去選擇更好的應對方式,希望是一種更加清楚、睿智和友善的方式。
  • 一段關於印度體驗10天的Vipassana內觀冥想的奇妙旅程
    You see so much more than you could see before」那麼今天攀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帶你一起到印度體驗10天的Vipassana內觀冥想奇異旅程!背景(2016年9月):當你感到不開心的時候,你會做什麼呢?2016年的我:購物!當我開始幹保險精算師時,每當下班,我總是感到筋疲力盡。仿佛什麼東西從我身上流走缺失了。
  • 正念冥想其實很簡單
    在國內Mindfulness,Meditation被翻譯成正念,靜觀,內觀,冥想,無論你用哪種名字稱呼它,只要你看到下面這張圖片你就知道它是什麼。在國內,我們的馬雲爸爸也是正念冥想的長期踐行者。2014年美國Time《時代周刊》的封面,題為「The mindful Revolution」。最受矽谷歡迎的Mindfulness正念冥想有什麼效果呢?
  • 有效戒除手機成癮之專注冥想
    ▼  本文來源:@屠龍的胭脂井@阿爾法腦  Meta cognition就是一種冥想,  就是時時刻刻要有這種覺醒:  自己在幹嘛,  自己今天做了什麼  2015年自然神經科學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Nature集團的一個重要子刊,  闡述了冥想的神經科學技術和進展,  Nature就是一個專業期刊,  15年Lancet,柳葉刀雜誌,醫學的最好期刊,  證明說,冥想對於治療抑鬱症有療效。
  • 冥想學?不一樣的新時代學科?調節身心
    冥想 是什麼?冥想這個概念由來已久,從《道德經》開始就有內觀的說話,而內觀過程中所運用的意識方式就是冥想。冥想,通過自己意識或者精神而進行的一種專注而有序的高精微意識運用,超脫於平時散亂無序變化莫測的意識形態。
  • 正念冥想的兩種類別和三個自然屬性
    冥想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思維控制去除思維中的負面傾向,如貪婪、憤怒、欺騙,當這些負面傾向去除掉後,思維就會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通常冥想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冥想,一種是內觀冥想。靜態冥想是安靜和平的思維的集中,包括不允許思維漂移的,將思維集中在一個物體上的可控的並且覺知的思維動作。思維保持完全的靜止狀態,就和一個靜止的蠟燭一樣,火苗不閃爍也不搖晃。這是一個單純的思維狀態的集中,當發生的時候,思維是非常平靜並且有力量的。
  • 《冥想的力量》:看比爾蓋茨、賈伯斯推崇的大腦訓練法
    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認知和良好狀態冥想並非新事物,在過去人們把冥想當作宗教的一種神秘形式,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極教授開始對冥想的作用進行研究,美國賓夕法尼亞神經學教授發現,冥想者的大腦在冥想時並沒有關閉,只是大腦頂葉使冥想者失去對周圍事物的感覺...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這個故事,你看懂了麼?讀《認知覺醒》之前,我似懂非懂;讀過《認知覺醒》之後,我恍然大悟。這就是在強調專注力的意義。這個故事來自一本書《認知覺醒》。《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自媒體人,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多家媒體爭相轉載。這本書經歷三年時間完成。
  • 書評《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對痛苦的覺知,正是幸福的起點
    曾經,我也有過很多困惑,但直到我接觸了靈修的一本書——《新世界:靈性的覺醒》。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此後,我逢人必薦此書,在這裡也和大家分享。但我無法作出任何保證,這本書的神奇之處在於,要麼你認為它一文不值,要麼你奉若至寶。那麼,《新世界:靈性的覺醒》究竟講了什麼呢?讓我們從「內觀法」說起。
  • 為什麼成功人士都喜歡冥想,這樣練習正念冥想 讓你越過越順
    近年來,冥想這個詞似乎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許多的商業成功人士和明星都有冥想的習慣。孫儷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冥想是瑜伽的精華,因為它更多的是對心的訓練,強調內外連接。吳彥祖曾在綜藝節目中,稱自己最鍾愛的就是冥想,並且還帶領其他明星一起練習冥想。巴菲特曾說:冥想能夠幫助你對自己的投資盲點看比較清楚!
  • 《洞見》:科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也就是說,其中去掉了六道輪迴、因果報應等「神通」,基本上是把佛陀當作以為覺悟了的哲學家,留下了哲學和冥想修行的方法。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版」的佛學。羅伯特之前的作品中,有兩本很有名,分別是《非零時代:人類命運的邏輯》和《道德動物:我們為什麼如此》,這兩本書已經有中文版,而《Why Buddhism is True》也是上個月剛出中文版,中文版的書名叫《洞見: 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
  • 松果體呼吸冥想課開啟生命潛能
    其實,答案簡單到令你難以置信。 這一切的一切,都與我們身體中的一個小小的器官有關,想要通靈,首先要開啟【松果體】,它還有一個別致的名字:【第三隻眼】。 它位於間腦腦前丘和丘腦之間,為一紅褐色的豆狀小體。
  • 冥想能提升振動頻率嗎?為什麼有些人不適合冥想?
    你看,你們不能改變你們的振動,身體會根據你的經歷模式改變它的振動。換句話說,身體會隨著你的態度變化而變化。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意見是,「我不能吃某種食物,因為它會讓我生病」,那麼,現在,這個意見就會轉變身體,身體就會做出相應反應。「我今天不想去上班」;「我今天不想上學」。「哦,我的喉嚨痛。」身體會說,「哦,你正變得喉嚨痛」,你越想喉嚨疼,它就越疼。
  • 想打通你的「第三眼」嗎?來參加免費的松果體訓練營吧!
    人體的大腦核心深處,左右大腦半球之間,第三腦室頂部的後端附著一個豌豆大小形狀像松果的紅灰色內分泌腺,叫松果體。 2、打通松果體有什麼好處?在打坐冥想的松果體課程中,有許多內觀的方法都能夠刺激到我們的基因,使基因在大腦中獲得表達,從而緩解生理和心理的壓力,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
  • Infinity引導冥想
    印度的瑜伽士發現了,他們把手這樣放著,當他們的體驗變得無限時,他們觀察,然後發現他們的能量變得這樣移動。每當他們變得無限時,他們的能量系統就呈現這樣的模式,所以他們把這個作為超越數字的標誌。今天你把這個作為無限或無限特質的符號,這也被稱為Uroborus。一條盤卷的蛇,咬著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圈,這就成了無限的標誌。
  • 《認知覺醒》用7個切實科學的方法,重啟自我原動力,助力成長
    你是否有這些問題困擾?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我想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困擾,我也位列其中。所以,這本書的標題文案吸引了我,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得到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和方法,幫助自己成長。讀完發現,確實有幫助,這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覺醒,改變的個人成長指南。作者周嶺,身份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
  •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只要禪修的方向正確,定慧會平穩地增長,煩惱會逐漸地削弱,痛苦會不斷地滅除。禪修過程中出現的光影、神通、喜樂等,相對地不值得去執著,並要將之放下而得到真正的自在。二、禪修的基本原則 禪修的方法雖多,但由滅除障礙的方式來看,可歸為二大類,只要掌握這二大類的基本禪修原則,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這二大類便是「慧解脫」與「俱分解脫」。
  • 腦電波頻率和修行的相關性以及應用
    根據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我們知道:「腦電波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範圍在每秒1-30次之間的,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除此之外,在覺醒並專注於某一事時,常可見一種頻率較β波更高的γ波,其頻率為30~80Hz,波幅範圍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