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堅信自己所看見的東西,尤其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也許我們都是楚門,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偽造出來的。
《洞見》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賴特,他是普林斯頓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所以在書中,我們隨可以看見:作者要表達的很多東西,都與人類的進化有關,是一個從內到外,又從外到內的,自我洞悉的過程。
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最不可忽視的,就是探索內在的方法,也就是「冥想」。
開始冥想前所需要的準備
在本書的第一章,作者引用了「黑客帝國」裡的「紅色藥丸」來做比喻,給予我們選擇,是要繼續身處虛幻,還是像尼奧一樣,打破幻境的束縛,去面對真實的世界。
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那當然是選擇紅色藥丸啊!但事實上,我們認為自己會做的這個選擇,極有可能只是自己的「以為」罷了。
就像努力一樣,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努力了,但自己依舊是那百分之九十九中的一個,永遠不是那百分之一裡的人。
因為我們很多人連走向努力的準備都還沒有做好,就如同我們沒有做好要去冥想的準備一樣,那就是要清楚的認識到紅色藥丸所帶來的後果,然後做好覺得,到底要不要撕開這虛幻的世界。
冥想的存在
我們對冥想都不陌生,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並從中得到了意外的收穫。
很多人對冥想的接觸是出於減壓,用於精神治療。作者就在書中說到
「他們或許根本不曾意識到,自己所修習的冥想其實可以是一種深刻的精神修行,可以革新他們的世界觀。」
作者就是用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冥想是一種深刻的精神修行,可以革新我們的世界觀。
冥想與內觀
對冥想有過淺顯了解的人都知道一點,就是冥想是要我們去關注自己的呼吸,並專注於自己的呼吸,這可以說是入門,但重要的是去發現我們游離的思緒。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默認模式網絡」,這是一片,當我們的大腦無所事事時,思緒遊蕩的區域。就是當我們什麼都不做的時候,不工作,不看書,不運動,不做任何事時,這片區域機會被你激活,我們的思緒就開始在其中游離。
這跟放空自己是兩回事。放空自己的時候,大腦是一片空白的,但思緒在默認模式網絡裡游離的時候,我們是有意識,它會去很多地方,但通常是過去與未來。
簡單來說,它們在四處遊走,但就是不在當下,你的世界是忙碌的,但都是盲目的。
記得《自控力》這本書中提到的:運用冥想訓練來提高注意力,就是一種內觀。它們帶你去觀察自己究竟在想什麼,一旦你意識到自己的思緒並不在當下,那就意味著得把它拉回來了。
這就是冥想與內觀之間的關係和牽連。
內心的自由與覺醒
每當工作疲累的時候,我們都渴望自由,但也許,我們渴望的是心靈上的自由,讓我們感到疲累的,並不是我們的工作或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心靈上的束縛或折磨。
拿學習和工作來說,很多人沒辦法專注地學習和工作,因此他們感到煩躁和洩氣,也因為這樣,成績和業績就更加不會有所改變,因為他們的思緒沉浸在了過去和未來。
要知道,只有專注於要做的事,專注於當下,我們才能夠讓自己變得「安靜」,變得專注,也就能夠獲得自由。
用書中的「極樂」和「涅槃」來說吧!極樂是短暫的快感,而涅槃是一次次的重生,是自我的開悟。
當我們進入了冥想的世界,我們就是在涅槃的方法。
最後
書中提到很多佛教裡的內容,再配合冥想和正念訓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實往前追溯,我們所熟知的佛家弟子不都很愛打坐嗎!而這打坐,不就與冥想異曲同工嗎?兩者結合在一起,給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但這本書還是比較難懂的,要麼就慢慢啃,要麼就多讀幾遍,因為它結合了哲學、科學和佛教等等很多內容,將它們糅合在了一起,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
如果你做好了要面對枯燥和打開新世界的準備,那你可以去好好看看這本書。
我是【尼山夫子讀書】,關注我,一起閱讀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