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修行,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

2020-12-04 乾隆說

若認定戒律只是種傳統,那麼,即使老師告訴我們實相,我們的修行還是會有缺陷。我們可能研究教法並能背誦,但若真的想了解它們,就一定得修行。缺乏修行,會成為一種障礙,使我們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因此,修行就如大皮箱的鑰匙,若手上有正確的鑰匙——禪修之匙,則無論鎖有多緊,當拿起鑰匙打開它時,鎖就會應聲而開。若我們沒有鑰匙,就無法開鎖,將永遠不知道箱子裡有什麼。事實上,有兩種知識。覺知「法」的人,不會只憑記憶說話,他或她說的是實相。世間人通常只憑記憶說話,更糟的是通常是誇張地說話。例如有兩個人久未謀面,有天他們在火車上不期而遇。「哦,真巧」,其中一個人說:「我正想找你!」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彼此完全沒有想到對方,只是一時興奮才如此說。因此,那變成謊言,是的,那是無心之過。這是不知不覺的謊言,是種微細的煩惱,它經常會發生。因此關於心,空經法師遵從沙彌的指示:吐氣、吸氣,清楚覺知每個呼吸,直到他看見內在的騙子——自己心中的謊言為止。他看見煩惱浮現,就如從蟻丘出來的蜥蜴,他看見它們,並在它們出現時,認出他們的真實本質。他注意到心如何在前一刻構設一件事,然後到了下一刻又變成另外一件。思想是「有為法」,是必須依賴因緣而生的法,而非「無為法」。調伏的心、完全清醒的心,不會再構設心境。這樣的心洞見聖諦,無須再攀附外緣,覺知聖諦就是覺知實相。攀緣的心試著迴避這實相,說「那很好」或「這很漂亮」,若心中有「佛」,就不再受騙,因為我們知道心的實相。心無法再創造染汙的心境,因它清楚覺知一切心境都是無常、苦與無我的,若執著它們就會衍生痛苦。

相關焦點

  • 佛陀累世修行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
    ——大般涅槃經卷三佛陀累世修行善業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其實釋迦牟尼佛是根據眾生因緣隨機示現教法,如同佛說處處經裡面說的那樣,佛舍餘壽命二十年,有三種因緣,一是因為世人貪著色身。二是應該說的法已經說得差不多了,要度的人也度化完了。第三是為了防止有的人謗法謗佛造下地獄重罪,所以取證涅槃。
  • 佛教:我們要安頓自己的「身心」,以便在社會裡穩固修行
    #佛教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該如何「安頓身心」話題:想要安頓身心,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不安」是從何而來,只有知道了「不安」的來處,我們才能決定它的去處。我們的不安來自哪裡?大家肯定會想,很簡單,煩惱啊。的確,煩惱的自相就是「不寂靜相」,具體的表現,即是身心不安。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別忘了:佛教畢竟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宗教,即使是所謂的〝學術〞會議,如果缺乏了最基本的宗教情操與謙卑虔敬,如何能粹取出真正有價值的「正見」呢? 而如果學術會議(運用了許多三寶的錢財與人力)卻又不能得到正見的提升,那麼出家人又為什麼要辦學術會議呢?
  • 既然世間皆苦,人為何要來呢?佛說出了真相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家講苦,並認為世間一切皆苦,就算是快樂也是苦的,因為無論是快樂還是苦難,都是不斷的處於變化之中,都有生有滅,成為「無常」的存在。因此,世間的一切都是苦的,無一例外,而佛家的修行,其本質就是拔苦,讓眾生離苦得樂。
  • 女人比男人修行要困難嗎?佛教對女性地位的看法
    敦煌莫高窟039窟飛天盛唐(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女性修行比男性更困難嗎 佛教本身來講,不分男人女人,佛性平等。佛教裡面是很尊重女性的,法華會上,龍女八歲就能成佛。觀世音菩薩現女身,說明佛菩薩慈悲,因女性痛苦多,在這方面生同情、悲憫之心而現女身,以此鼓勵女性不要自卑。 佛性平等,在佛教裡面,沒有說女性比男性低下。《維摩詰經》裡面的散花天女,辯才無礙,有些菩薩還辯不過她,還有和文殊菩薩的問答,都是不二法門的內容。所以女性並不低,關鍵是自己要自尊、要努力,消滅煩惱,改變自己,一樣可以修行成佛!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累世積功修行的目的入道
    就是無數人,生生世世都難以靠近的那個「本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宇宙的本性,在你體內絲毫不少一點。所謂的八萬四千法,所謂的努力修行,只是針對你的大腦而已。因為你頭腦裡的障礙太多了,多如河沙,障礙著你不認識道。當你頭腦轉變後,道也就自然顯現了,因為道本來就在萬事萬物之中。
  • 佛教通史 014-法我心果的四大爭論和菩薩的誕生
    於是各派提出了調和的理論,其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製造出很多新概念詞來,這些新概念詞翻譯到漢語都非常複雜。他們想曲折地肯定,還是有一個實在去承擔了輪迴和出世間修行的的整體,即存在一個類人的主體,或者叫「人我」。當然,首先就是上座部犢子部提出來的「補特伽羅」。
  • 阿卡西記錄與修行,10月語幸阿卡西與你同行
    要到哪裡去呢?我們從這個方向思考:1、除去你這個肉身,你是誰?也就是你的靈魂是誰?2、你的靈魂從哪裡來?3、你的靈魂降臨在你這個肉身只是為了活著嗎?終極目的地在哪?使命是什麼?讓靈魂從肉身中覺醒,為了更好的知道「自己」。修行的路上,我們要不斷探索真相,明確人生使命,增長智慧,更好的生活。
  • 仙翁洩天機:佛教對人性精微透徹的解釋中,暗藏著修行的真諦
    人性,是一個很沉重和深刻的話題,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風流人物,以及名不轉經傳的小人物,都敗在了這兩個字上,對於人性的認識,歷史上各家各派,也都留下了各自的見解。在人的天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而荀子主張「性惡論」,而且這兩種說法,也都有立論依據,都有些道理,但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又都能找到各自的反例,好像也都不是那麼準確。有的人天生清靈敦厚,哪怕是他生在一個並不和諧美滿的家庭,也沒有人過多的教育和感化他,可他仍然可以有自己的堅守和堅持,不被身邊的外物所染著。
  • 佛教:人死後,意識去哪了?
    但是佛教的理論,這個身體並不是「真我」,而是「假我」,因此,死亡不過是「假我」的寂滅,並不是「真我」的消失。第八識離身後又會生出一個中陰身,然後進入下一個輪迴,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如此流轉不息,因此,所謂的「真我」其實就是阿賴耶識,換句話說,對於佛教的修行來說,若是你能證到第八識,那麼,也說意味著可以永斷生死了。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已經知曉萬事萬物皆幻的真相,因上,不會再有任何那執著之心,更不會再有世人的一切煩惱。
  • 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
    如果你超越了三界,就會發現其實只有一界,乃至一界都不存在,中間只是一條通道。對世俗人來講有三界可出,有佛可成。對聖人來講,無三界可出,無佛可成。如果一個人沒有超越生理的欲望,過度地壓抑,就會變態;過分地克制,生理就會變成一潭死水,三四十歲的身體就會如同六十歲的身體,像枯木一樣。當修成這種狀態,不要說成就了,就連生命都無法持久。修行,首先要把生理的機能激活,又不落俗。
  • 佛教「禪修」思想之研究——陳德平
    實際上,「認清煩惱心的特徵或作用」及「了解煩惱心生起的各種原因」都屬於「八正道」中的「正見」的範疇,符合原始佛教中佛陀對「『八正道』以『正見』為眼」的開示。沒有「正見」,任你有「孫悟空」的本事,修得再刻苦,都是「南轅北轍」的「盲修瞎煉」,都是不可能達到解脫的。漢傳佛教中在這個問題上看不清楚的人相當多,其中還包括了教界許多權威人士,對眾生的誤導是很嚴重的。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佛教原先是流行於今天印度一帶的宗教,創始人是羅衛國的太子ー一喬達摩·悉達多。他自幼接受婆羅門的教育,在29歲時,離家外出進行修行,35歲時投身於佛教的創建之中。在傳教40多年後,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享年80歲。佛教徒又將他稱之為「佛陀」,意為覺悟了的人。
  • 佛教神仙級別排名
    首先,佛教是沒有等級之分的,佛法中提倡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只要放下一切執念,就有成就佛果的機會。但是根據修行高低的不同,佛教也出現了上下之分。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能成就佛位。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導師,《無量壽經》記載:在過去久遠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時代的世界中,有一個國王聽聞了世自在王佛的說法後,內心充滿愉悅喜樂,發起趨向無上菩提正覺的真實向道之心。放棄國土捐舍王位,出家作沙門,名為「法藏」。
  • 佛教:佛前供水,這4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佛教中,供養佛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供養水、供養花、供養水果、供養香等等很多。我們要明白,無論給佛供養什麼,都要發心正確,不要有「賄賂」佛的想法在裡面。佛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你以清淨的心態去供養佛,就會得到清淨功德。如果以「交易」的想法去供養佛,就失去了供養的真正意義,一切功德,都會散掉。通常說來,你供養給佛的一切,佛都不會要你的。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對佛法了解比較深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六度波羅蜜」這個佛教名詞,可是它真正的含義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大乘佛教中,「六度波羅蜜」是修行重要的六種智慧、六種途徑。這六種智慧,幫助我們不斷去磨掉人生的弱點,使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自己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踐行「六度波羅蜜」?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